“在整理过程中,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小的东西,哪怕是一粒纽扣。”
“看到他们亲人相聚的那一刻,我的泪水依然忍不住。来到陵园快5年,这样的场面已经见得很多了,我反而更容易感动,而不是麻木。”
“越是了解抗美援朝战争中烈士们的英勇事迹,越是感受到抗美援朝精神的伟大,这种精神已经成为我人生的灯塔,能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带来力量。”
照亮烈士回家路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常清潭 翟俊杰 实习生 韦梦想
  1950年开始,一群年轻人跨过鸭绿江,走向朝鲜战场。2014年,中国迎回第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至今已有825名在韩志愿军烈士回到祖国。
  为英雄们照亮回家路的“提灯者”中,有一位叫陈洁的姑娘,她是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一名接待员,曾为这些无名烈士整理遗物、查找线索、替英雄寻亲……
“我们活着你就活着”
  今年9月2日,第八批109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和1226件遗物,在众人的期盼和护送下,从韩国起飞,抵达沈阳桃仙国际机场。
  当年这些年轻人此去一生,归来仍少年。
  《思念曲》缓缓响起,烈士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作为陵园的工作人员,陈洁有幸在现场观摩安葬仪式并为到现场的亲属发放鲜花。
  陈洁所在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长眠着邱少云、黄继光等志愿军烈士。2013年,中韩两国达成将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还中国的协议。2014年以来,累计有825具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落葬于此。
  安葬仪式结束后,陈洁和同事们对上千件遗物进行整理,通过遗物上的线索,帮无名烈士们寻亲。“在整理过程中,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小的东西,哪怕是一粒纽扣。”陈洁说。
  除了帮助这些无名烈士寻找亲人,陈洁的另一个工作,是接待抗美援朝烈士家属。
  今年7月,王秀峰烈士的大女儿淑贤和三个外孙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陈洁帮助他们在英名墙上找到了亲人的名字。她清楚地记得,王秀峰烈士的女儿在父亲名字前说:“亲爱的王秀峰爸爸,70年了,终于找到了你的名字,我和我的后代永远都不会忘记,请你相信,我们活着你就活着。”
  “看到他们亲人相聚的那一刻,我的泪水依然忍不住。来到陵园快5年,这样的场面已经见得很多了,我反而更容易感动,而不是麻木。”陈洁说。
“祖国越强大,越想念你们”
  很多志愿军老战士也会经常来到陵园看看自己一起并肩作战过的战友们,陪老战友们说说话,跟老战友们讲讲今天的中国。他们年龄都在90岁上下,陈洁觉得,“他们就像陵园的青松一样,坚韧顽强、郁郁葱葱”。
  90岁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维波,经常辗转一个多小时,独自换乘几趟公交车,一大早来到陵园,“我们工作人员在踏进大门时就能看到他的身影了”。
▲ 陈洁与志愿军老战士李维波在英名墙前怀念英烈 崔旭冬摄
  他有些颤颤巍巍地指着英名墙上战友的名字,向参观者们讲述自己战友的事迹。无论平时还是清明节前后,陈洁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常常志愿做讲解员,一讲就是一整天。
  他常常会对自己的老战友们说:“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了,现在发展得特别好,人人安居乐业,可是祖国越强大,我就越想念你们呀,因为这些都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战争爆发的时候,他们还是普通的年轻人,入朝作战那年李维波只有20岁,有一个刚刚出生的女儿,当时瞒着妻子,他就上了战场。当他从战场上回到家乡时,女儿已经三岁了,老人笑着回忆,“回家抱自己的女儿,她都不认识我”。
  今年90岁的志愿军老战士马世勋,曾在志愿军后勤一分部四大站任统计员,1950年马世勋申请入朝作战,换上军装前,营长再一次向马世勋确认:“你考虑好了吗?没有考虑好可以回去继续工作。因为换上了这身衣服,命不是自己的。”当时年仅18岁的马世勋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考虑好了,就没打算活着回来。”就这样,马世勋踏上了前往朝鲜的路途。
  1993年退休后老战士马世勋经常来到陵园看自己的老战友们,替他们扫墓。也会经常来到英名墙前,默默地擦拭战友的名字,跟战友说说心里话。
  老人回忆起战友时常常眼含热泪,“入朝作战时很多战士只有20岁左右,还没有结婚,但他们的后代遍布全中国,凡是能够高举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血迹前进的人,都是他们的子孙后代。”
  陈洁总会陪伴着这些老战士,静静地听他们讲战场上的故事,将这些故事记下来,讲给更多来陵园的年轻人听,“我们要把这种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把精神传承下去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志愿军老兵和学生们一起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老人和少年们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回荡在纪念碑前。松柏常青,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止。
  尽管听过无数次战歌,每次音乐响起,陈洁依旧激动不已,“这是一份守护英雄的工作,我感到荣幸和骄傲”。
  守护英雄的同时,英雄也在启迪着她,“越是了解抗美援朝战争中烈士们的英勇事迹,越是感受到抗美援朝精神的伟大,这种精神已经成为我人生的灯塔,能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带来力量”。
  陈洁觉得,抗美援朝精神是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英勇战斗,视死如归。当时中国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是靠着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牺牲实现的,“烈士们牺牲了自己家庭的圆满和幸福,守护了千家万户的团聚与安宁,用身躯为我们挡住了黑暗,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光明”。
  “如今这片和平的土地上,到处布满了温暖的阳光,我们愿做‘提灯者’,照亮英雄回家的路。”陈洁说,“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讲述,更要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LW
刊于《瞭望》2021年第45期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视频号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杨越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