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苏文威与火焰、烟气和灰烬为伴,数百个火场都曾留下过他寻觅的身影,他被称为“火场福尔摩斯”
随着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火灾调查工作也变得更有“科技范儿”
“希望提到我们的名字,就能让大家充满安全感,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坚守的奋斗目标。
火线追踪者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惟真 常清潭
  抽丝剥茧般追寻火踪、从杂乱的细节中还原真相……断壁残垣之间,他借着手电筒的亮光在废墟里翻找线索,目光专注地探寻着火焰留下的蛛丝马迹。12年来,河南省消防救援总队防火处工程师苏文威与火焰、烟气和灰烬为伴,数百个火场都留下过他寻觅的身影。
  是不慎失火还是有意纵火?火源又在何处?苏文威从火场烟雾废墟中解开一个个“谜团”,用日复一日的工作守望着千家万户的安全。
拨开迷雾的侦探
  火光渐熄,烟气却仍在弥漫。消防员完成灭火任务,撤出火场后,苏文威和同事们便开始接棒工作。
“我们的主要职责是调查火灾原因、蔓延过程以及造成的损失,分析火灾责任。”苏文威说,自己的职业常常被称为“火场福尔摩斯”。
  烈焰摧毁过的现场常常面目全非,又经过高压水枪冲击,很多痕迹难以辨认。为厘清火灾缘由,火调人员首先要还原现场,推断出火焰从燃起到逐步蔓延的过程。
  万事开头难。找到起火位置是火调流程的起点,但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现场大多已付之一炬,苏文威常常需要徒手扒开废墟,循着星星点点的线索,通过墙面的烟尘、物品塌落的方向、金属变形变色的情况、木材烧损的程度等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找到烟与火留下的踪迹。
  在此前发生的一场火灾中,苏文威调阅监控录像发现,监视器照不到火源所在之处,画面中只能看到频繁出现的闪光。“闪光将现场布置和楼梯轮廓映照在了地板上,我们最终利用投影位置和光传播的原理,推理还原出了初始故障点的位置。”苏文威说。
  运用大数据总结分析火灾的一般性规律、通过无人机对现场进行精确的全景建模……近年来,随着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火灾调查工作也变得更有“科技范儿”。
  “每次查清一起事故的来龙去脉,就能立刻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也能从中学到新的知识,让我觉得之前付出的一切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苏文威说,“这也是我深深爱上这项事业的原因。”
▲ 苏文威在火灾现场调查 王超摄
“火线”上的青春
  苏文威初次走出课堂、来到火灾现场,是在2008年。之前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眼前满目疮痍、气氛压抑的实际场景,仍然出乎他的意料。
  “原本觉得自己掌握了不少知识,能够应对实际勘验工作,没想到一到现场,还是有点发懵。”苏文威回忆说,“教科书上将可能出现的线索、痕迹等归类进行了介绍,但火场的实际情境非常复杂,痕迹也比较模糊,需要不断积累经验、综合运用技巧,将学过的知识有机串联。”
  为了更好地应对一场场“大考”,苏文威一边在实践过程中见招拆招,一边也在业余时间里不断学习多种知识,淬炼“火眼金睛”。
“火灾调查是一门交叉学科,不仅涉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也需要掌握法学、心理学等社会人文知识。一位合格的火灾调查员首先应该热爱学习,只有把每一个现场钻研透彻,才能更好地查清火灾原因、还原事故真相。”苏文威说。
  12年来,苏文威在职业生涯中曾经历过不少惊心动魄的时刻。2019年3月21日,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生态化工园区的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特别重大爆炸事故,事故发生后,苏文威作为被抽调的技术人员之一,立即赶往现场开展调查。
  “最初心里也有忐忑。”苏文威说,“爆炸之后,现场地上坑洼难行,坑中积水是强酸性的液体,踏错一步,就可能陷进坑中。”苏文威只能缓缓挪动步子,在向导的带领下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前进。
  火灾过后,火场仍然存在房屋坍塌、人员触电等风险,未散去的烟气粉尘也不利于身体健康,苏文威却时常要花上数日时间“泡”在现场,不解难题绝不罢休。
  苏文威说,自己无惧如影随形的风险。“想到能加入这样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保护群众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心里特别自豪。”
坚守消防安全“瞭望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火灾事发虽属偶然,背后却暴露出一些少为人们关注的普遍性问题。找准症结、及时提出整改建议,一直是火场之外苏文威的工作重点。
  苏文威说,火灾调查就像是医生问诊。“医生是通过找到病灶、对症下药,让人们的身体更健康;我们则是通过调查勘验,找出社会生产生活中消防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社会防控火灾的能力和水平,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为了尽可能找出风险隐患,苏文威在火场调查中长期认真观察、积累经验,及时发出风险提示信号,坚守着消防安全“瞭望哨”。
  2010~2015年间,苏文威多次参加电动自行车着火引发的火灾事故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苏文威发现,一些居民将电动自行车停在楼梯间,一旦起火,浓烟烈火很快就会封堵逃生通道,对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苏文威和同事们瞄准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地开展整治的建议,促使电动自行车“走出”居民楼的公共区域。在消防工作人员的推动下,近年来不少小区都建起了配备充电装置的室外停车棚,消除了居民在楼内充电放置电动自行车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普及自防自救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治理,近几年因电动自行车起火而造成人员伤亡的火灾事故明显减少。”苏文威说,事故率的下降,就是对自己辛勤工作最好的回报。
  “作为消防队伍中的一员,我只想做个默默无闻的守护者。”苏文威说,“希望提到我们的名字,就能让大家充满安全感,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坚守的奋斗目标。”LW
刊于《瞭望》2020年第45期
长按上图,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