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周开始,我们给小朋友讲新闻趣事的栏目,变为周一至周五每天都有,会作为当天的二条文章发给大家。
除了频次增加之外,发文的时间也会调整到傍晚前后,方便小朋友有时间在晚上或第二天早上收听。今天的内容是和小朋友聊聊重阳节以及未来两天会出现的双星伴月天象。
这两天的一个热点新闻,是关于深圳某重点中学的招聘面试 —— 进入这所学校生物学教师岗面试的7个人中,有4个人是博士,而据说化学岗应聘的都是博士。
这个热点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多争议,其中一些人认为深圳最好的“四大校”招博士当老师很正常,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另一种“内卷”的现象,以后想当中学老师都要先去读个博士才可以了,大家更要拼命读书才能有工作了。
但等等,这个新闻如果这么解读,关注点就跑偏了。这并不是什么内卷,更不是什么正常,是代表着另外一个问题:某些所谓名校的管理者,其实根本不懂教育是什么。
我们最近经常能看到关于深圳教育的热点新闻,前段时间我们也向一位深圳的家长约稿,让她写了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和感受(点击阅读:逃离鸡血私立小学的妈妈)。之所以深圳的教育总变成热点新闻被关注,除了深圳本身一线城市的地位外,也和深圳的教育改革现状有很大的关系。
深圳作为新兴城市,教育方面一直是它的短板。相比其他一二线大都市,深圳没有什么历史名校资源。而这些年,深圳也一直努力试图补上这个弱点,提升自己的教育实力。但也许是太过于焦虑和着急,在深圳这些年的教育尝试中,我们总能体会到一种“不计成本”的情绪在里面,比如高薪从外地挖所谓的名校校长,或者这次的招各种“博士”教师。
不过这些努力的成效如何?我们非常存疑。比如曾听到在深圳的朋友聊到,挖来的某名校校长,入职之后开始搞蒙眼识字之类的“特色教学”。而招一堆博士来当中学学科老师,也是问题的症状之一。
在“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这个新闻的评论中,我们能看到社会大众对于学位的一种普遍误解。认为学历越高,就是越厉害:硕士怎么都比本科学士厉害,博士怎么都比硕士厉害。所以博士当中学老师,肯定比那些硕士、本科或者专科毕业的老师要厉害。
但事实上,博士和硕士、学士相比,更应该被看做是一种“科研方向”上的深入。对博士的核心要求,是他(她)要能在某个领域内作出原创性的理论研究成果。
所以举个例子,一般来说,同一学校的化学博士,在自己所属的化学学科上的科研能力,的确普遍会比化学硕士、化学学士们要强一些。如果我们是招聘科研人才,或者下注谁以后能得诺贝尔奖,那么选博士当然是正常。
但这些中学“名校”是要招聘科研人才么?他们是企业研究所或者国家实验室么?他们是在引进“青千”么?当然不是。他们只是在找中学化学老师。
化学博士=更好的中学化学老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化学博士也好,生物博士也好,都是专精在某个细分领域研究中多年,拿到自己博士学位的研究型人才。比如化学博士们,在博士几年中学习研究的,可能是储能电池,是生物质能源化工,是废水处理,亦或者纳米复合材料等等......但
他们这些年,都没学过或者实践过如何教中学生学好中学课本上的化学基础知识。
如果让他们来中学上一天的化学兴趣课,或者开几场化学主题的讲座,化学博士们中会有不少人做得不错。但如果是担任中学化学老师,每天给中学生上化学课,化学博士的title不会是加分,只会是减分,因为化学博士学的是化学,不是教化学。
不仅仅是化学、生物这些学科的博士,就算是教育学的博士,同样也不等于一个更好的中学老师。因为拿到教育学博士所累积的技能点,可以帮他成为学校的管理者,或者成为教育学的研究者,但并不会帮他成为一个好的中学老师。

就像想成为奥运冠军的方法,并不是去学一个体育学的博士一样。
招聘一个中学化学老师,或一个中学生物老师,当然要看他是否有一定的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基础,但更重要的,是看他有多少教学经验,有多少和孩子沟通的能力,以及有多少对教育的热情、对孩子的耐心和爱。而从来不应该看他是否写过一篇关于低维碳纳米结构光电特性分析的博士论文。

所以当一个中学热衷于招博士们来当任课老师,就证明了一件事:这个学校的管理者,既不懂博士,也不懂中学教育。

当然,不管怎样,这种“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的新闻在媒体上的曝光,在网络上的传播,也许会帮这个学校打响名气,在下次招生中吸引更多焦虑的家长;也许会帮学校在和其他学校对比的时候,列出更多的“博士教师”清单,夯实自己的“名校”地位;也许会帮校长在当地教育主管机构的眼中,获得更多的赞扬。
但这些,和孩子的教育都没什么关系了。
其实还想忍不住多吐槽一下:当一个人花了多年宝贵青春,蹲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跑数据,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却放弃做科研跑去教中学。如果这只是个别现象,那还可以理解为他拿到博士之后,突然发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理想。但如果像这个新闻中这样成了普遍现象,就很想问一句:你们浪费时间学博士是为什么?国家浪费资源培养这些博士是干什么?
凭心而论,深圳对于提升自己教育实力的尝试,是值得鼓励的。但教育不是创业,更不是开公司。不能用神奇的“深圳速度”去推进,教育的进步是
需要耐心、热情、爱和时间去不断培育的
。从来没有一个名校能像互联网公司一样,因为砸钱多,就在几年内拔地而起。

教育也不是电子产品,可以靠不断试错来迭代更新。因为产品迭代最多浪费成本和样品,而教育如果随便试错,被消耗的,则是我们的孩子和社会的未来。
而最后,今天写文章的时候,又看到了一则也提到了“深圳中学”的新闻。内容是有人发现北大某位博导的硕士并非名校毕业,说北大招的老师还没有“深圳中学”好,嫌弃北大的师资。

其实这个新闻很值得我们思考:的确,北大有些博导只是从地方普通院校毕业,而深圳某些“名校”的中学老师都要一流大学博士起跳。这里的巨大反差,也许就说明了:为什么北大是北大,而深圳那些中学,只能是打引号的“名校”吧。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也可以点击工具栏里的【文章搜索】,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 教育是服务,底线是安全
  • 幼儿园禁止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除了不会就选C,还有什么“考试技巧”?作弊不算哦
  • 判作业是老师的工作,不是家长的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 不吉利背后的中式死亡焦虑
  •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近期文章回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