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尽量找一个好学校,是中国大部分家长的诉求。如果成功上了好学校,甚至名校,那家长即便苦一点累一点麻烦一些,往往也是开心满意的。
不过,前两天却听到一位朋友说了这样一件事情。
去年她的儿子要上小学一年级了,所以全家从香港搬回深圳,经过努力(包括掏钱),终于为儿子搞定了入学深圳的一家私立小学。这家私立学校以鸡血教育模式而出名,在深圳家长群里的各种排名中一向很靠前。
去年曾听她很开心的分享过自己孩子上了这所名校。但经过一年之后,突然又听说,她家孩子转校了,只是这次她选择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 —— 转去了一所离家不远相对普通许多的公立小学。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在终于成功将孩子送进名校之后,又做了这样180度转弯的决定呢?我们对原因很好奇,于是就向她约了稿,希望她能聊一下自己的经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选择,面对同样的情况,每个家庭的选择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没什么好坏对错的差别,不过她的经历和思考,对我们一定会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注:处于保护当事人隐私的考量,本文中隐藏了学校名称等具体信息。)
谢谢一爸的约稿,回深圳一年有余,陪着孩子们适应学校制度的转变以及单独挑起带孩子的大梁,已经很久没写什么文字了,如果有没说清的地方,还请见谅。
就在前几日,踩在开学的节点前,我们做好了决定,给家里的老大转学。在双减的政策背景下纠结了一整个暑假,到底要不要给孩子转学,最终在8月31日,敲定好要转学。于是,从市中心一所深圳非常著名的鸡血私校,转到了家门口公立小学。
一切都挺突然,我们甚至没来得及和原班级的好友们认真道别,也没来得及和身边的亲友转达我们的想法,所以当我发了一张孩子穿着公立学校的校服照时,朋友圈的一众小伙伴都特别错愕 —— 一直鼓吹鸡血教育的老母亲,怎么会让孩子转学到公立学校了。
作为年轻的父母,我们一直非常担心自己做的决定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总是瞻前顾后,再三比较衡量。而这一次,我们可以确定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先介绍一下原先的小学:原先的学校教育属于非常传统和鸡血的教育模式,每天有非常长的语数英课时,学校的英语教学采用剑桥引进版教材。与之相比音体美等素质教育课程则被严重压缩。孩子每天早上7:30到校,晚上7:30回家,书面作业基本能在学校完成,到家后进行背诵打卡等活动。
若单纯以成绩水平来评价原来的学校,这的确是一所挺不错的学校,我们家小朋友的幼儿园是在香港上的,最初回内地上学时,认识的简体字很少,普通话也比较落后,一年后语文成绩能基本稳定在95+,其他两科成绩也几乎都是满分。如果只追求分数的话,我可能会让小朋友一直在这所学校念完整个小学,将来再考虑升学的问题。
但是在这短暂的一年学习生活里,学校教育方式上的一些问题让我逐渐产生怀疑。这些问题如果出现在新闻报道里,可能我就是一眼带过,但当这些事情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我则会很担心是否这些负面影响会造成一辈子的阴影和烙印(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的看法,不能概括全部家长)
首先学校的教育模式比较单调和落后。回顾一周的课程表,几乎80%的时间都围绕着语数英的学习。而且仔细观察他们的课程设置,会发现已经2021年了,居然还在用填鸭式教育来进行教学,整个教学环节充斥着各种死记硬背。在这种过程中孩子开始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低年级的教育本是以夯实基础、培养兴趣和习惯为主要目的,如果在起始阶段就耗尽了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将来想再重塑孩子的内驱力就会变得很艰难。
学校频繁地的安排各种考试,孩子入学后,每周周测,每月月考,每次临近月考时,家长和老师都会特别紧张,疯狂刷题是常态。有一次听孩子说他们已经接近两个月没上过体育课了,当时家长们一交流都特别错愕,每日一小时户外体育锻炼对孩子们的健康而言是不可缺少的,而莫名其妙地就被其他课程给占用了。
也许是由于学校私立的模式,注定了它需要靠成绩来吸引招生,而老师们的KPI也直接与班级成绩挂钩。老师们有压力,也就转嫁给了学生和家长。每一次考试,老师都会将孩子的成绩排名公布出来。虽然没有展示差生的名字,但看到每个月被展示出的前几名学生的成绩,家长和孩子的压力都不小。而我也曾经因为孩子考差了,自己情绪调整失败,对孩子大吼,问他别人能考那么好,你为什么做不到?
我们家小朋友因为转学的原因,从繁体字转换到简体字,加上书写习惯的问题,如果考试时写字写得不好,会被点名批评。这一年中,孩子把这些外界给予的负面标签内化,开始对自己丧失了信心。虽然我们努力和他强调他是个很棒的孩子,要对自己有信心。但他依旧选择屏蔽积极的语言,而放大消极和负面的情绪。
而促使我坚定要转学的原因,是这个暑假,有一天夜里给孩子讲完睡前故事,他用小小的声音和我说:“妈妈,你知道吗?你说过,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棵快乐的树,我们要用心去灌溉它,让它长大。可是,我心里快乐的树已经枯萎了,心里的我已经不懂得如何去笑了。”如果是一个中学生,我会怀疑他是不是看了什么青春伤感文学,但眼前的孩子只是一个7岁的孩童,听到这样让人心疼的话,作为家长的我们只能反思。

在孩子进小学前,我觉得他是一个天马行空又温暖善良的孩子。但在这一年不断被灌输成绩是唯一标准后,孩子的自信不断受到打击,似乎永远只有前三名才值得被赞许。以前的他眼里总是闪烁着好奇心的光芒,而经过一年的敲打后,我发现这光似乎消失了。
虽然在选择学校之前,就了解自己选择的是比较鸡血的私立学校。在很多方面会和公立有所区别。但当时想的更多的只是觉得学费和公立学校不一样而已。但开学之后,却发现在很多方面让自己很难适应。比如开学不久,我们就收到了班主任发来的宣传信息,让我们接龙报名学校合作的补课机构。因为课程单价要比外面机构高不少,家长热情不高,结果班主任开始一一私信大家报名,并且暗示这个报名的意义。后来,在某个场合,我听到老师们私下讨论谁是销售王,这让我瞬间怀疑自己是面对的是学校班主任,还是外面培训机构的销售人员。
还有一些方面也让我觉得很难接受,比如当有些家长对班级不合理的班费提出异议时,班主任却直接用一句“家长群里的各位都是大老板、大企业家和管理精英。”给挤兑回来,比如师资流动很大,一年中就经历换班主任,和换数学老师,孩子们不断要适应新老师,新老师也要重新摸一摸每个孩子的个性、学习特点,可能还没摸熟了就又被学校调去其他年级任教。对于适应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而且整个师资更换过程没有和家长进行交流。
在过去几年的报名招生季,总能在本地很多自媒体上看到学校的宣传,主要是宣传学校的几位天才学生。在这些文章中,学校不断地营造出一种信息,似乎他们可以用速成的方式来培养天才。这让很多鸡血的父母都认为这是一所最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但后来了解中发现,其中一些天才孩子,其实可能只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小段时间而已。
真正入学之后,才发现,学校为了筛选打造出能有广告效应的几个明星学生,采用了各种超纲超速的教学模式,并且用不断高频率的考核去内部筛选淘汰学生。不论这种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搞淘汰机制的方法,是否能培养出真的天才。对于这种机制必然会淘汰的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不仅错过了正常人的童年,错过了夯实基础的学习关键时期,更重要的,错过了去发掘他们真正天赋的机会。
这个新学期第一天的放学,我去新学校接儿子,看到一个活力满满的孩子朝我奔来,他特别开心地和我分享了一天的事情,并且告诉我今天学校的作业全做完了。而因为放学早了,我们可以先去上一个小时的游泳课,再回家吃晚饭。而之后他也能有更多留白的时间安排自己的学习。他给自己安排了上一个1对1的网课,这周的主题是做一个地理主题的简报。离开鸡血学校并没有让孩子失去学习的斗志,反而让他燃起了自主学习的欲望。
而相比之前的焦虑,现在的我在孩子眼里,也逐渐变回了一个有爱的有耐心的妈妈。而对我来说,双减后未来升学的结果如何还未知,但是眼前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似乎才是首要任务。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也可以点击工具栏里的【文章搜索】,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 教育是服务,底线是安全
  • 幼儿园禁止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除了不会就选C,还有什么“考试技巧”?作弊不算哦
  • 判作业是老师的工作,不是家长的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 不吉利背后的中式死亡焦虑
  •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近期文章回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