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微信更改了推送规则,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如果不点『在看』或者没有『星标』,可能就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如果不想错过“老邓的财经天地”,请点击上方蓝字“老邓的财经天地”,然后在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再次谢谢大家的关注!
10月初,山西南部下了暴雨,导致局部洪水,汾河新绛段于10月7日决堤,宽度近20米。
是不是山西降雨量很大呢?
其实不大。
数据显示,10月2日20时至6日20时,忻州南部、吕梁、太原、阳泉、晋中、临汾、长治累计雨量突破100毫米,其中临汾北部、晋中西南部等地突破200毫米,省会太原也达到203毫米。
这是个什么级别?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大家现在都知道郑州7月20日的大暴雨,当时一个小时降雨201毫米。一个小时。而山西是四天降雨,局部地区达到200毫米。所以强度比郑州小多了。
那为什么还会溃坝和水淹?
因为河水的河道太窄,周围的湖泊和水库也太小了。
按说这种情况完全不应该。
因为山西属于山地,太行山脉,大山沟壑很多。如果下大雨,山沟里就可储存很多水。
不过这一次还是有所不同,因为水灾地点在山西的西南部,这里是一片平原。
西南的临汾属于强降雨区,晋中的大水纷纷而下,加剧了汾河平原的水灾。
但老邓认为,这种情况仍然是可以避免的。
几年以前我就说过,现在是全球变暖,降雨量逐渐增多。因此华北平原一直延伸到山西、陕西,乃至甘肃宁夏,应该修建上万个水库或人工湖,既预防暴雨,也能把水土留下来,改善气候。这才是真正的百年大计,可以做百年以上,因为现在因为缺乏储水设施,连华北平原都变得越来越干旱!那么改善气候,留住水土,难道不应该吗?这也是一件完全可以做百年的大工程啊!
真正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是恢复华北平原的湖泊。
华北平原在历史上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在我国古代,华北平原的湖泊、湿地密布,只是到明清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湖变小湖,沼泽变平地,现在的华北平原甚至经常干旱!
比如,我们在中学都学过《西门豹治邺》,说邺城附近有一条凶猛的漳河。当时的漳河水势很大,这才养得起千年古城邺城,加上当时的黄河也从河北一带入海,华北平原的水资源相当丰富。曹操还把邺城作为“魏”的首府。但是后来邺城逐渐消失,现在的遗址范围包括河北临漳县西、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
看看现在的临漳县西、安阳市北,除了两三个不大不小的水库,还有什么河流和更多湖泊呢?
流过临漳县的那条弯弯曲曲的河流,就是古代汹涌的漳河。现在的漳河汇入海河,规模早已不能和当年相比,也就发大水的时候还略有气势。
哪怕在宋代,华北平原仍有很多湖泊和沼泽。当时的这些湖沼,在抵御北方辽国入侵时曾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塘泺”是北宋的一种人造军事防御工事,是一些沟渠、河流、沼泽、水田等组合而成的水网的总称,由宋太宗时期的河北沧州的地方长官何承矩提出。建成的“塘泺”类似于下图。
再比如,离北京、天津大约200公里的白洋淀,也就是雄安所在地,在古代是烟波浩渺的广大湖泊。但是到了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左右),大部分已经已淤为平地,形成“九河入淀”之势。就是到现在,无数浅湖连接起来,白洋淀看起来还颇有气势,不知道这段历史的觉得它还是个大湖,但和唐宋时期已经完全无法相比了。
如果大家对华北过去的地理还缺乏理解,再看看过去的黄河故道,想象一下,过去的华北平原有多少湖泊湿地吧。
请注意,黄河故道图中有邺城 ——  那个古代非常繁荣的城市,当黄河不再流经河北,当漳河大幅减少流量,当禹河也消失之后,邺城也就没落了。
所以,如果我们在华北平原恢复几千个湖泊和湿地,退耕还湖,恢复几万平方公里的湖泊和湿地面积,并加深一些湖泊的水深。这是多么巨大的工程?足够华北农村干好多年。
如果华北平原完全恢复湿润的气候,看似损失了几万平方公里的耕地,但是山西、陕西、内蒙一部、宁夏、甘肃东部,都将大幅增加降水,增加十几万平方公里的耕地和草原,大幅增加粮食产量。有了足够的降雨,黄土高原将有能力恢复郁郁葱葱。黄河,不仅水流量会恢复过去,而且完全有可能不再是“黄”河。  
所以我的建议是:在河北、山东、河南、辽宁一带,大规模修建和恢复古代的湖泊、湿地、沼泽大约3~5万平方公里。改好之后再继续向西,大幅增加山西、陕西、内蒙一部、乃至宁夏、甘肃东部的湖泊湿地。
这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不仅旷日持久,足以长期留住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缩小城乡差距,提高粮食安全,而且对彻底改善我国中西部的干旱环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为什么自明清以来,我国中西部越来越干旱呢?就是因为华北平原的湖泊沼泽大规模消失了。
写到这里,我必须再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就是人类侵蚀和消灭湖泊的速度之快,令人发指。
为了获得土地,人们会不断侵蚀湖泊和湿地,逐渐开始种庄稼,最后导致原来的湖泊和湿地完全消失。
苏州就是这样。
苏州市区东边有个金鸡湖,过去水势浩瀚。清朝末期,元和县的县令李超琼于1890~1891年在金鸡湖中修建了一道堤坝,以减弱水势,方便元和县与金鸡湖东部地区的交通。这就是“李公堤”。2000年以后,诉后再次大规模推土填湖,填了不少湖面,并大大加宽了李公堤。
经过这一轮建设,金鸡湖缩小了多少?
具体数字我不知道,但是东西南北一起施工,减少15%的面积绝对不离谱。湖边周围的绿地和建筑,基本上都是2000年以后大规模推土,在原来湖面上建的。经过十几年建设,金鸡湖环境是漂亮了,但是湖面却小了很多。
等再过个几十年或一两百年,后人觉得现在的湖景破破烂烂,会不会继续侵蚀湖面,建立新的景区呢?
老邓就住在苏州,别说鸡湖,我家旁边以前就有几个几十平方米的小湖(或者应该叫水坑),早就被填平了。
还有一个例子,是浙江湖州。
湖州今年上半年的水产品一度大涨价,为什么?
因为填了很多湖泊湿地,农民养鱼少了。
王安石在南京当政时干过一件事:填玄武湖。他看到南京一大片玄武湖觉得浪费,如果分给农民会多好,于是耗巨大人力物力财力把玄武湖给填了。可是填了湖以后,南京城里的积水无处可去,搞得城市内涝严重,最后彻底成为南京一害,百姓怨声载道,王安石又不得不在耗巨大人力物力财力把玄武湖再挖出来。
这样没完没了,大湖变小湖,小湖变湿地,湿地变土地,一个湖就彻底没了。然后,整个地区的蓄水量大幅降低,稍微来场大雨可能就是水灾。
湖州毕竟还有很多湖泊,否则也不会叫“湖州”了,但是这么下去,以后如果来场“百年不遇”的大雨呢?
不要觉得我危言耸听,也不要以为苏州和长三角的湖多,侵蚀几个也无所谓。我国古代华北平原上的农民,过去几千年也是这么想的,终于把成千上万个湖泊湿地搞没了,把靠海的华北平原,搞得经常干旱。
华北平原忍忍一度的干旱也就算了,但这让西边的山西、陕西更干旱,让我国西部更干旱。
虽然在我国古代,西北也是地广人稀的,但生存环境远没有现在这么恶劣。在唐代时,西北很多地方都郁郁葱葱。可现在由于降雨量不够,早已是光秃秃的黄土山。
如果我国在河北、山东、河南、辽宁、北京、天津一带,重新开拓3~5万平方公里的湖泊湿地,继而在山西、陕西、内蒙、宁夏、甘肃,再开拓大约1~2万平方公里的湖泊湿地,不仅北方的气候将得到大幅湿润,而且因此而新增的林地、耕地、草原的面积,绝对不会少于十几万平方公里。
随着我国整个甘肃以东的逐渐湿润,以及生产力的提升,我们甚至可以建立上千公里的巨大输水管道,从山陕、河北西部一带开始,每年把几千万吨乃至几亿吨水,运往河西走廊和内蒙古,再运往新疆。这样完全可以逐渐恢复汉唐时期的气候。
等新疆东部逐渐湿润以后,下一步就是新疆西部。那时我国整个西北,不敢说沙漠和戈壁完全消失,但是增加至少五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林地、耕地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是完全没问题的。
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要分很多步。第一步是在河北、辽宁、山东沿海地区,恢复大量的湖泊湿地,然后一步步往西、向北、向南,逐渐扩展开。
另外,如果我们这么做,又何必严控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呢?相当一部分人口必然会留在农村和西北。

关节疼痛难忍,每天做对一件事从根源解决!

笔者非常希望今年河南中北部的强降雨和水灾,以及这次山西的强降雨和水灾,能让国家深切认识到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大规模修建华北和黄河流域的水利设施,修建成千上万个人工湖或水库,截住水流,防止水土流失,改变干旱的气候,留住人、多种植物,多产粮食,并且逐渐从东往西地做,才是真正有利于我们炎黄子孙的百年大计。
关注本号,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关注本号,阅读本号精彩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