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的新媒体不多,请关注美国华人杂谈
作者 | 木子立风
全文共 5269 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编者按:许多来到美国的新移民都会发现,与本以为会更相近亚裔二代在文化上可以说是格格不入。在文化认同成为热点的今天,这些亚裔二代也依然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认同,但是这样的文化,已经不再是现实的亚洲文化了。
“因为中国南方离东南亚近,中国北方人歧视南方。我身为一个被压迫的群体,不再认同我是美籍华人,我只认同广东/广西人的称号。” 
最近,在国际版抖音上,出现了这么一个让人看了匪夷所思、摸不着头脑的视频,这让国际抖音上的中国人满头问号:
??????
中国北方人压迫南方人?????
你在说什么?????
没错,这就是美国00后的一种现状,“受害者”是一个非常火爆的身份;哪怕有的时候,这种“受害者”情节彻底和现实彻底脱节。
“尽管我父母都是华人,但我的我的身份认同已经不是华裔了” 令人费解.jpg
这位博主是一名00后美籍华人,她从未实际踏入亚洲半步,但是基于美国“白人压迫有色人种”,于是凭空创造了一个类似理论,书写出了自己“作为中国南方华裔被北方华裔欺负”的被害者身份。
在社交媒体上,这位博主但是算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个例,虽然她不能代表所有美籍00后华人对于中国的理解,但是亚裔美国人继续书写着一种魔幻2021的美国现状:
我分辨不出中国东南西北、不了解中国常识,但是我对亚洲有最大的话语权。
“广东人/中国南方人是我唯一喜欢的‘标签’” 哭笑不得.jpg
美国年轻人的身份焦虑着实显著,但有人能果断地说出了那么一句话,然后动不动还能收获上千个点赞,还是让人非常惊讶;然后,近期出现了另外一个掀起轩然大波的国际讨论,一些亚裔美国人发自己去亚洲旅游的视频,然后高喊“亚洲人喜欢‘漂白’皮肤,都在追随种族主义!”
尽管有数十个日韩和中国的博主出来解释:这是一种三千年历史审美遗留,在东亚“肤白 = 高社会阶级”,其背后是阶级歧视,根源和种族主义毫无关系,可能在当代有相似。

甚至有一位华人博主引用了诗经文献,三番五次解释东亚肤白和美国种族主义不是一回事,比如“小白脸”也是侮辱人的一种表达。但是很多孩子们非但不听,更有甚者频繁将“审美”一路上升到“这是种族压迫和暴力”,反复投射美国BLM和亚裔反歧视的政治主张。
美国人总结的亚洲的“当代审美标准”,虽然亚洲审美多元在发生变化
这些体验,都让国际版抖音的一代华裔移民感受到了十足崩溃,难不成这美国也出了“小粉蓝”?怎么这么多孩子看全世界只有“种族歧视”和“非种族歧视”?他们彻底忽略全世界的历史文化,反反复复表现出对于亚洲和中国的不理解和误解,不断重申“他们的视角”是这个世界唯一的解释。
怎么会这样?他们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不懂亚洲,但是更有发言权呢?怎么能对“族裔”这个不可改变的属性进行修改呢?这样的现象该怪罪于美籍华人吗?
追根溯源,这是美国长期不断彻底剥夺身份彻底殖民的结果。
多元化
一边反种族主义
一边重复脑海里的殖民主义
随着2020年美国两次反种族主义运动,00后的美籍华人在BLM和Stop APPI Hate的带领下,开始尝试取消内部种族主义,安静不惹事的亚洲人终于打抱不平,说出自己的经历,走上街头参与"Stop Asian Hate"(对于亚裔因为疫情遭遇到暴力的反抗)活动进行游行。
亚裔美国人普遍表示终于重新找到了作为亚洲人自豪感;然而我看到的是,这与真正的文化认同完全不同。
对绝大多数的亚裔美国人来说,这场“自豪陈词”活动里,在整个重建身份的过程中,是表演性的、大家穿旗袍,但是不知道汉服的存在……大家追捧和消费奶茶和火锅,但不强调学习美国亚裔历史,不知道自己在种族主义中的位置……在美国“反种族主义”的高潮中,美国华人史被丢在博物馆里,5000年的华夏文明依然缺席,汉语和中国文化依然被尘封。
这些孩子们也扛起了消费主义为大旗,追捧韩国偶像明星,此起彼伏的模仿最近大火的韩剧《鱿鱼游戏”。然后在每每出现东亚与欧美价值观冲突的时候,对亚洲的历史变革几乎一无所知……这种现象我们之前讨论过,叫做亚裔美国人的“奶茶青年” 化。
虽然在反种族主义运动中,随着亚洲经济崛起,许多亚裔美国人再也不用感受到亚洲“落后”,不用再为自己的种族和肤色感到“低下”,可以开始平视母国;但是,他们从小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下,导致对亚洲充满了偏见,无法找到正确的信息源,用平等视角正确学习亚洲历史和文化;
最后,又因为语言不通,所以最后的结果就变成了开头的一幕,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充满焦虑的同时,只能照搬美国思维到亚洲身上,开口评论腔调最后变成和老白男的鹦鹉学舌,与事实脱节但又自信,让美国新移民瞠目结舌
“对于每个非主流社区,那些认同'欧美文明价值观'的人,有一个共同身份并得到承认,能通过多样的行动加以保护。因此,文化认同包括着政治认同”(Paul, 2010)。
“黑人的命也是命”(BLM)或者停止亚裔仇恨(STOP AAPI Hate)都过去一年多了,但是绝大多数的美国人,没有从种族主义中真的醒过来;他们能说出自己如何讨厌亚洲的制度和不平等,却从根本上不理解为什么亚洲除了社会制度外的故事、人民的挣扎,更不明白亚洲翻天覆地的进步……李安曾在电影《喜宴》中说出过中国婚礼的习俗特点:“那是中国人五千年来的性压抑!” 然而国际版抖音和美国亚裔00后的言论,也可以称得上:
“这都是种族主义下美国二百年文化剥夺的结果。” 
在2021年中国或印度因为其庞大的留学生群体,全球已经出现了多维的思想和视角;但是在美国,哪怕有色人种和移民的思维维度依然相对单一,而大部分人在这个管中窥豹的视角里,他们分不清哪一部分真相是母国的问题,分不清哪一部分是美国的ZZ宣传
这个过程,这无疑再次重复了历史,重申了美国的最高话语权;而且只要经过美国社会和学校对一代人进行改造,哪怕下一代依然和原来的家庭生活,告诉下一代人你要“反种族主义”,大部分下一代人的自恨情绪就能排解,可以责怪亚洲,可以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和世界彻底对立,而且对立的理直气壮,对立的毫无根据
“尚气”是亚裔美国人骄傲,
所以亚洲人也必须喜欢他吗?
后来,再次引爆这次矛盾的则是关于漫威超级英雄电影“尚气”的讨论。美国亚裔在庆祝美国电影史上“黄脸”的远去,白人猥琐夸张的妆容丑化亚裔,在电影中丑化亚裔,终于在2020年后可能消失了!尚气中前所有的超级亚裔演员阵容是美国一次文化进步,亚裔美国人庆祝终于有了一个我们属于自己的英雄!
在1937年的"The Good Earth”一个描述着中国乡下生活的电影,明明那个时代的华人演员Anna May Wong(黄柳霜)试镜,但最后选了白人女演员。
但是,该电影大量设定在中国,用色相对大胆,“东方主义”的影子还在

而且,这部电影的男主角刘思慕的选角上,刘思慕因为其“政治原因”和“身份特点”在美国大受好评,但是该电影在韩国上映后刘思慕遭遇了韩国网友群嘲和批评,在豆瓣上这部电影在亚洲市场褒贬不一相当两极化,部分东亚观众也并不买账,很多亚裔美国人和亚洲人的价值观起了冲突。
美国队长,标准的金发碧眼、帅气健硕的白人男子
很多亚洲观众不懂他为什么可以当上男主角?一板一眼来说演员刘思慕的演技和各种综合素质只能算及格,但并不出彩,有很多人不喜欢,尤其是喜欢看中国武侠的亚洲观众。然后一部分亚洲网友吐槽被传到了美国网友中,亚洲网友表示:
“现有的超级英雄电影中,为什么白人都是符合“极其漂亮”审美的漂亮姐姐和传统意义上的帅哥?”
“除非美国普通公民都有着超模脸,抱歉,请少些双标!” 
普通中国人长相,和中日韩演员平均脸
于是这些呼唤和疑问也通过网络传到了美国,然而这时,亚裔美国人和美国有色人种社区愤怒了。大部分美国人先是表示觉得刘思慕非常符合审美,然后全盘否认了亚洲市场需求。
然后这个讨论就开始变味了,亚裔美国人明明上一秒还说自己喜欢韩国Kpop和韩国电影,下一秒都会回到从小被洗脑的样子:
“东亚肤浅!他们是种族主义者!只喜欢白皙的皮肤!”(Asia is shallow)。
大量的美国00后,从亚裔到有色人种社区在网上发起了谩骂,称中国或东亚的审美标准“非人类”和“残酷”,甚至很多点赞颇高评论说道“中国人都讨厌长地像中国人的演员”,然后这场活动慢慢变成了种族主义攻击,辱骂东亚没有包容性、落后和心胸狭窄
尚气的扮演者
这一点就让全世界的亚洲人集体迷惑了,怎么观点不同,审美不同,这些嚷嚷着“反种族主义”的美国00后,突然就掉头辱骂起了亚洲?
以前华人在欧美影视剧中,饱受到外貌上的种族歧视,现在漫威借着“反种族主义”,部分亚裔美国人接受了这种新的“真诚地虚构”:只要打着追求包容性审美的旗号,亚洲市场的声音就不重要了,然后在这个强调“多元化”的电影上,文化本不分高下,但是美国的叙述变成了“唯一”且“正确”
甚至有美国亚裔谴责亚洲人“拖后腿”,并表示:“如果因为我们不去看,票房收视率不好漫威可能就再也不拍有华人为主角的电影了。” 这样的言论让亚洲人更震惊了,东亚电影人似乎又被忽视了。
《尚气》电影中大量借鉴了中国的电影影视剧,这些文化作品的意义在哪里?文化真的平等吗?亚洲人在国际平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权利、制定自己的审美和文化标准的声音是否能被尊重?
于是我们看到了在2021年依然无比诡异的一幕,在亚裔社区内部,他们大多不懂中国,丧失了语言和文化,无法真正地和大部分亚洲人沟通;然后一部分必须通过贬低亚洲观众的审美和胃口,来赞扬好莱坞《尚气》至高无上的地位。
新移民刚来美国需要学习很多,而很多移民在话语权和语言限制下,无法太多接触多元化探讨。我开始好奇,新生代的全世界左派年轻人是否真的国际化?我们距离能平等交流到底还有多远?
00后亚裔在用殖民主义解读世界文化
我虽然听说过种族主义,但是在到来美国之前从未真正体会到他的意思。直到来到美国切身感受到了这点,白人置于顶层的种族等级制度很容易被少数民族所感知。比如,在美国最常见的一个例子是这样的:如果一个衣衫褴褛有色人种进入一家店,很多时候服务员会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看,但如果一个穿著邋遢的白人走进去,就不会受到另类待遇。
我看过很多美国政治的新闻,我看过很多中国网民对美国的讨论,但是在美国,亚裔内化的种族主义让我感到它才更加恐怖,它是无形的针,是前辈们为了在美国生存,曾经造成的自我伤害
亚裔移民经过白人至上主义不停的打磨,一代比一代地失去了文化灵魂。美国的历史总是用白人视角书写,用白人取代了所有人美国梦的由来:
“华人在种族类别、意义和定型观念的限制下,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他们自我认同的权力。” (Pyke, et al, 2003)
美国的白人至上极端组织三k党
亚裔美国人在采访中曾痛心表示自己是 "美国化/香蕉人/空心的竹子(外壳是亚洲,失去了内核)",这些词均带有贬义,但是这些词汇所反映出一种非常难过的事实,那就是亚裔美国人大部分失去了和自己祖先、长辈和母国文化交流的能力,但是却学到了殖民的思维,所以在一切“分歧”上,他们不知不觉将偏见强加在亚洲上。
 “个人灌输了白人主导社会对自己种族群体的种族主义定型观念、价值观、形象和意识形态,导致自我怀疑、厌恶和不尊重自己的种族和/或自己的感觉”(Pyke, [138], p. 553)。
空心的竹子:是一些亚裔二代形容种族主义下他们的身份,已经失去了内核,但是虚有亚洲人的外壳
最近在国际抖音上,因为一代移民和亚裔美国人的分歧,于是又出现了种族主义攻击,亚裔美国人称移民为 "FOBs",也就是"Fresh Off the Boat"的简写,这个词汇是亚裔社区内部的一个贬义词,翻译为初来乍到刚刚上岸的移民,突出亚裔移民“不属于社会主流,外国人”,并以此来攻击新移民。
后殖民主义学者保罗·弗莱雷(Paolo Freire)认为,由于少数民族种族群体所附带的劣势,被压迫者可能会产生一种愿望,即与他们的种族或民族群体保持距离,并模仿压迫者。(David, et al, 2019)
在反种族主义运动后,社交媒体的奇迹抖音席卷全球后,似乎没有本质上的变化。然后,忘了美国历史的新一代年轻亚裔美国人,在面对世界时,不允许亚洲人有不一样的想法。
《尚气》的上映的确在帮助这一代年轻亚裔美国人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然而,面对演员外表的不同观感时,大家本来可以君子和而不同,他们却打着“反种族主义”,选择做着种族主义曾经告诉他们该做的事情,否认了亚洲人的发言权。
正如同1937年,白人演员们扮着细眼睛出演《大地》(The Good Earth);《尚气》的选角仍然有意无意地挑选了一个在传统华人审美中并不主流的“细眼睛”的华人。当一些更喜欢“浓眉大眼”的传统审美的亚洲人表达他们的不喜欢时,却被扣上了“歧视亚裔”的帽子。为什么亚洲人就不可以喜欢传统意义上的俊男美女?
“种族隔离”时期的标语
不管是否是搞文艺,美国2020年到2021年轰轰烈烈的反种族主义运动,的确是社会的进步;但是,这场运动在国际上的影响呢?这些“奶茶青年”在被种族主义伤害后,消费着亚洲提供的一切,还加深了对亚洲的偏见,接受并沿袭了种族主义制度下的“叙述”。

相关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