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期待的《长津湖》终于公映,昨天要发《大决战》盘点,今天简要写写感想,很多同学也都看了吧。
《长津湖》号称中国电影史上最大商业制作,30年前的《大决战》调动了巨量资源,肯定超过《长津湖》,但它不是商业片,很多隐形成本没算进去。(20几个各级军委鼎力支持可不是给钱就行)
剧组一度多达7000人,超7万群演,拍摄周期180天,几十家特效公司参与,光核酸检测费就花了几百万,我一个做道具的朋友说,剧组把全中国的坦克道具都租用了.....
按上述配置,怎么也得花个15亿人民币吧(听说是上不封顶),从3个小时的成片看,确实花足了银子,大场面比比皆是。
除了物质投入,人力阵容也是顶格,吴京与易洋千玺的票房号召力已多次验证,光这俩人的粉丝撑个15亿票房没问题,杀青喽,干杯!
再加上胡军、朱亚文、段奕宏、黄轩、唐国强等实力派,就算是拼盘贺岁片也不过如此了。
篇幅太长单一导演无法完成,关于三位的分工,陈凯歌负责中南海与前期文戏,今年1月份拍完,随后交给徐克、林超贤,负责朝鲜作战场景,监制黄建新从中协调。

还有两个重要人物。
一是许多军迷心中的头号编剧:绰号249的兰晓龙。
他几部平平无奇的编剧作品如下:
另一位是顾问王树增,他是军旅纪实文学大神,如果你对抗日、解放、抗美援朝毫无概念,可以去读他的书作为入门,虽然有演绎揣度成分,但历史大框架是没问题的,比读正史生动很多。
有了以上的文武配置,
《长津湖》的期待值怎能不拉满呢?
故事从解放战争刚结束讲起,九兵团七连长伍千里带着哥哥百里的骨灰归家,四字弟弟演弟弟伍万里,这哥仨的名字刚好跟年龄反着,大概是寄语一代比一代好。
那时新中国刚成立,大家以为可以安心过日子,谁知朝鲜半岛成了冷战前线,
“美国人过了三八线,过不过鸭绿江啊?”
,毛主席长考白日,决定出兵御敌于国门之外。

中南海的戏拍得不错,气氛和人物神韵都在,凯歌导演是有水平的,我个人很喜欢看上层的斗智交锋,
《大决战》有大量谋略文戏,但《长津湖》里篇幅不多,大概是为了可看性做取舍。
面对国家召唤九兵团战士立刻披挂上阵,伍万里偷偷追随哥哥去参军,这里情节有些跳,志愿军也不是真的“志愿”参军,“当街拦首长车”的套路真可行?
四字弟弟扮演的伍万里负责人物成长,这是类型电影的核心,我看有观众说他不守纪律、毫无战斗素养,不是合格的志愿军,当然不是啊,如果一开始满分合格,那还有什么成长空间呢?
“一个蛋从外面被琢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从里面自己啄开,很可能是只鹰”,这句台词是兰晓龙风格没错了。
你或者把他当成观众的替身,以一个“无知者”角度见证战争。
《长津湖》长达3个小时,据说还删掉很多场戏,我看下来倒不觉得烦躁,但遗憾之处也不少。

框架大约分成四个部分:
酝酿👉入朝👉炸毁信号塔👉围歼北极熊团
列出章节问题就比较明显了,电影进行了2个小时,长津湖战役还没有打响!头重脚轻造成后半段拍得局促,就像考试后十分钟写了三道大题。
第一章酝酿。
文戏为主,中、美两边的战前态势,50年9月前北韩军势如破竹,眼看要攻占半岛全境,此时美国出兵干涉,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成功导演“仁川登陆”,夺回三八线,逼近中朝边境,片中仁川登陆的画面有气势。
中南海迅速应对,下令驻扎在东南沿海的九兵团北上,由于太紧急连棉衣都没有,战士大多穿着单衣入朝,为后面的惨烈埋下隐患。
有个姑娘丢给伍万里一条红色围巾,可能是致敬《辽沈战役》里塔山阻击战的小战士,不过只出现一次,后来没再呼应交代,我强烈怀疑这段是为给女演员加个戏。
长津湖敌我双方战力对比,美军第10军3个师+南韩军团共10万人,我军宋时轮带领的九兵团3个军共15万人,但武器装备差距极大。

刚打赢太平洋战争,麦克阿瑟狂得不行,夸下海口圣诞节前结束战斗,没把东方古国的战士放在眼里。
给了毛岸英不少戏份,好评。
第一章挑不出太大毛病,就是画面特效做得有些粗,下图这种黄色调渲染得不精细容易显得脏。
再就是火车过长城时,全是数字CG,厚重感被稀释。

入朝。
重点表现两场:空袭运兵火车与碎石滩遭遇,由于没有制空权,各连营化整为零,长津湖集结。
碎石滩遭遇拍得惊险,间接渲染美军的狂妄(比赛打尸体),这场戏有些游离故事主线,作用是让菜鸟伍万里目睹死亡,刚交个朋友就成了尸体。
主要问题依然在后期,只要镜头上拉就露怯,CG模型精度不够,几处剪辑也显得跳跃。
七连的任务是护送电台抵达战场,路上却碰到另一队战士在端美军信号塔,对方火力忒猛眼看要扛不住,没理由见死不救,于是兵分两路,一队继续赶路一队投入战斗。
林超贤带着上千人拍了一个月夜戏,演员累得七荤八素,果然没白花力气,炸信号塔是《长津湖》里最出色的一段。
志愿军有个称号:“轻步兵巅峰”,用超强机动性弥补武器不足,这场戏体现了战士们的素养,面临优势火力不断小队穿插,协作切割,慢慢吃掉敌人,我军从来不靠所谓的“人海战术”,如果这战术有用,解放战争赢的应该是国党。
除了枪战,期间还有场肉搏,这个见仁见智吧,我觉得还行,紧张度是有的。
然而正因为这场拍得太精彩,反而把大高潮“围歼北极熊团”比了下去,战役没正式开始,最可口的菜却已端上去,就....有点儿尴尬。
下图是长津湖之战的布局态势:
电影主要表现长津湖东侧,27军对第7师31团的围剿,31团外号北极熊,是参加过一战的精锐。

这场戏有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看不出战术,冲锋之后打得凌乱,东一榔头西一杠子,而且冲锋队形太密了,现实中美军队伍拉得很长,足有几十公里,志愿军用最拿手的切割战术,一夜战斗后将1师与7师切成5截,这些战术信息电影很少表现,基本都在突突突。
二是没有充分表现寒冷。
气温是长津湖的一大X因素,最低到零下40度,真正与人斗与天斗,由于棉衣不足,超过4000名战士被活活冻死,全军大半冻伤,连装备充足的美军都被冻死几百人,可想而知多么严酷。
电影中表达的惨烈仅限于吃梆硬的土豆,篇幅少了些。
小道消息,因进度实在完不成,最后这场戏临时请了位韩国导演代班主控,要是林超贤亲自操刀,我觉得完成度会更好。(传闻传闻,我不能确定真假)
也有很不错的地方,胡军扮演的雷公出彩
,塑造得甚至比兄弟主角更好,他是七连活着的最老的战士,就义后伍千里痛苦得在小本本上划掉名字,泪崩了。

围歼北极熊团体现出《长津湖》的一个内在矛盾,这到底是部动作片,还是战争片呢?
前半部分战争气氛较浓,高层的调兵遣将,基层的运动战就位,但开打之后动作片属性占上风,我也理解,如果全是大视角,娱乐可看性就得降低,只能尽量平衡。
动作片的话,个人表现必然加重,举个栗子,段奕宏饰演三营营长谈子为,号称打不死的英雄。
战斗结束后他跟伍万里说:
战场上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誉!
然而就在几秒钟前他用火箭筒干掉了一架飞机
......就比较割裂。

七连指导员梅生也是类似情况,前半段政治工作抓得紧,“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我们的后代就要打”,路子是很对的。
但后来依然很“能打”,坦克对射基本是爽片套路了。
这样类型混杂着拍好不好呢?也许不纯粹,但可以理解,这是部投资巨大的商业片,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要考虑票房因素。
再有个比较大的遗憾:外国演员表现业余,感觉只比龙套好那么一丢丢,僵硬念台词现象严重,我看了些幕后资料,本来通过好莱坞工会联系了200多名,刚到就爆发疫情,包机全数送回,光这一项就白白损失上千万。
你想吧,连我同学球队的朋友——一个拉脱维亚白人小伙都被拉去演联合国军,这得是多么没办法。
敌人塑造得不生动不高明,就会显得胜利不那么有劲儿,事实上美军是非常能打的,并非浪得虚名,为了胜利我军付出巨大代价,不止一个战士提起过老美的厉害,撤退时志愿军彻底炸毁水门桥,美军仅用两天就空投组件重新安装,工业能力让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无法想象。
末尾冰雕连与杨根思的段落我觉得还不如不加,现在真就是PPT,凑了个数上去。
以上优缺点都写了,我的观影建议是:谈不上多完美,但非常值得一看。大家都想拍部好作品,这份诚意不容抹杀,主要演员没有一个掉链子,导演们也真尽力了。
不能奢望一部电影能窥得整个战役全貌,大家不妨配合2011年的纪录片《冰血长津湖》观看,会有更深感触。
比较靠谱的消息是还有下一部(似乎就是“三炸水门桥”),我们拭目以待。
收工。
这周放假很多合作方不发货,继续预售卫衣,不明真相的同学戳👉:今年的卫衣来喽!直接点下面小程序卡片下单。


往期新片杂谈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