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材料科讯 关注我们---
唐本忠院士简介
1957年2月出生于湖北潜江,1982年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85年、1988年先后获日本京都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这些耳熟能详的光电材料/纳米/化学方向的院士都曾在日本的高校研究所求学工作);1989年至1994年在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Neos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994年进入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工作,2008年晋升为讲席教授,2009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同时为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香港科技大学张鉴泉理学教授、化学系与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座教授。2021年唐本忠院士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理工学院院长,同时为冠名校长讲座教授唐本忠院士团队主要从事化学和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已发表论文1600余篇,被引用近13万次,h指数161。自2014年以来,连续入选化学和材料双领域高被引用科学家。唐本忠院士先后获得多项荣誉及奖励,如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7),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第27届夸瑞兹密国际科学奖(2014)、美国化学会高分子学术报告奖(2012)、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裘槎高级研究成就奖(2007)、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2007)和爱思唯尔出版社冯新德聚合物奖(2007)等。据不完全统计,唐本忠院士已累计培养各类人才超500人,有120余人活跃在大学科研领域,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其他四青项目获得者10余人
2001年,唐本忠院士团队在研究1-甲基-1, 2, 3, 4, 5-五苯基噻咯的发光行为时发现,溶解在乙腈中的这一分子不发光,但随着大量不良溶剂(水)的加入,混合体系的发光变得很强。由于该分子呈现疏水性,水的加入势必引起分子的聚集,所以该分子发光的显著增强与聚集体形成密切相关。鉴于此, 唐本忠院士团队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的概念。随后, 通过的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团队继续提出了“分子内运动受限(Restriction of Intramolecular Motion, RIM)”的工作机理。目前该文章谷歌学术上显示被引已超3500次,一作罗敬东博士现为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副教授;该文的亮点在于最后的5位作者均为领域内大佬,分别为香港科技大学郭海成教授,北京大学占肖卫教授,中科院化学所刘云圻院士、朱道本院士和唐本忠院士
由于AIE分子的凝聚态高效发光特性,自AIE概念提出后就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经有近15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2000家科研机构的科学家进入该领域,从唐本忠院士的文章被引数(近13万)就可以看出目前该领域的火热。截至目前,AIE材料在光电器件、生物探针与成像、化学传感、智能材料应用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取得了原创性的成果。因此,AIE已经成为发光材料和光物理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并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汤森路透联合发布的《2015研究前沿》报告列为化学领域的10大研究前沿的第二位,并且为重点热点前沿。此外,2016年《Nature》的News Feature专栏以“The nanolight revolution is coming”(纳米光革命正在来临)为题重点介绍了AIE材料,并评价AIE材料的发现为当前常用的量子点与发光聚合物点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是新一代的纳米发光材料。唐本忠院士团队也因此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唐本忠院士已联合学术出版集团Wiley、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出版开放索取国际学术期刊Aggregate(中文名《聚集体》),目前该期刊已出版两卷,2020年共出版1期(12月),2021年已出版4期(目前为双月刊:2月、4月、6月和8月)。AIE研究去年入选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评选的2020年度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Top Ten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Chemistry)
开拓了一个全新领域的唐本忠院士目前正带领团队从多方面继续推进AIE研究的爆炸式快速增长。小编特汇总部分唐本忠院士为主的AIE研究团队和中心,希望能让读者更多的了解整个AIE的研究布局(这里小编无法从学术角度去展开讨论-如何研究AIE,要展开的话,估计需要多篇推文;本文只讨论宏观层面的机构布局)。
唐本忠院士较详细个人主页
http://tangbenz.people.ust.hk
唐本忠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团队主页
https://tangbz.ust.hk
中文网页:https://www.x-mol.com/groups/tang_benzhong
目前该课题组有1名教授,1名研究副教授和1名研究助理教授,19名博士后,3名访问学者,22名博士生。
唐本忠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团队主页
http://www.aiepolymer.com 
目前该课题组有5名教授(研究员),9名博士后,32名博士生。
唐本忠院士浙江大学团队主页
http://aie-zju.cn
目前该课题组有3名教授(研究员),2名博士后,6名博士生。
唐本忠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子聚集体科学实验室主页(2021年3月正式建组成立):
https://www.x-mol.com/groups/zhao_zheng
目前该课题组有1名教授(研究员),1名助理教授,16名博士后(深圳的博士后政策红利!),9名博士生。
另有广东省分子聚集发光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聚集诱导发光研究中心,但小编暂未查询到相应的官网。
以下为部分AIE高等研究院和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
广东省大湾区华南理工大学聚集诱导发光高等研究院
官网链接:http://www.aietech.org.cn
院长:唐本忠院士
研究院简介
广东省大湾区华南理工大学聚集诱导发光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华南理工大学于2020年共同支持建设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研究院主要围绕AIE材料在生命健康、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和能源利用等领域展开应用导向的转化研究,打造AIE创新前沿科学和工程技术平台,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共建高校产学研用一体化。目前,研究院将启动期住址落户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地段——广州市开发区科学城东部中心区的科技企业加速器C3栋-4楼,建筑面积约3200 m2,其中包括核心办公区 (500 m2)、合成实验室(500 m2)、仪器分析室(400 m2)、超净实验室(PCR实验室100 m2、细胞实验室200 m2、微生物实验室200 m2、阳性对照室100 m2和GMP生产 车间500 m2)、产业孵化器(300 m2)等。研究院将以材料学研究为基础,搭建光电功能材料研发中心、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公共安全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确定了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效率光电转化材料和器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高灵敏度的传感材料和器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成像和示踪材料及器件开发与应用研究等,逐步形成引领国际AIE发展的学术高地和科技创新中心。研究院将在未来发展中,定位引领全球AIE科技前沿技术中心和AIE全球研发总部
天津大学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院
官网链接:http://imas.tju.edu.cn
名誉院长:唐本忠院士
院长:李振教授,2003年至2004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担任唐本忠院士课题组研究助理
研究院简介:天津大学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院于2018年4月12日通过学校决议成立,并于12月19日举办了研究院成立仪式。该院是国内外第一家以分子聚集态科学命名的研究中心。目前该中心共有7名教授(研究员),4名副教授(副研究员),5名讲师,3名博士后。
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
官网链接:https://www.x-mol.com/groups/tang_bz_szu
荣誉主任:唐本忠院士
执行主任:王东副教授,(双)博士(2013年兰大、2014年法国波尔多大学),2015年12月至2018年3月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
中心简介:AIE研究中心挂靠深圳大学材料学院,于2018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研究中心官网显示目前除2名主任外,现有2名助理教授,1名副研究员,12位博士后(深圳的博士后政策红利!)。
宝鸡文理学院AIE研究中心
官网链接:http://hgxysy.bjwlxy.cn
名誉主任:唐本忠院士
中心负责人:冯海涛教授,1988年生,陕西省宝鸡市人。2016年6月至2019年4月在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5月返回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工作至今。
中心简介:2019年4月宝鸡文理学院正式成立AIE研究中心(校级实验室平台),研究中心挂靠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研究中心官网显示目前有6名(博士)核心教师骨干。
湖南大学聚集诱导发光研究中心
官网暂无
首席顾问:唐本忠院士
中心负责人:谢胜教授,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本科硕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5年博士毕业于瑞典皇家工学院化学专业。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河南大学AIE生物纳米技术中心
官网暂无(新闻链接如下)
http://bio.henu.edu.cn/info/1212/3179.htm
http://bs.henu.edu.cn/info/1131/1853.htm
中心荣誉主任:唐本忠院士
小编注:以上部分网站更新较少,数据不一定准确。
二十年的发展使AIE具有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同时AIE研究正加快向实际应用转化的步伐,目前AIE材料在光电器件、化学传感和智能材料、生物探针分子的开发及其在生物成像和诊疗一体化(临床前的诊断和治疗方向)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有鉴于此,小编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该研究行列,也会有更多的研究中心成立!
以上部分资料参考相关官网
感谢分享本文到您的朋友圈
推荐 Material (Mater) News 材料科讯
分享、点赞、在看 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推送时间:周一到周五)
扫描以下小编微信二维码可进材料科讯群,与众多海内外博士交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