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获取更多关于北美的精彩原创文章。
最近热点很多,有朋友吐槽都看不懂风向了。
譬如上海浦东机场,留学生排队上千米,飞往“水深火热”的美国。
这一画面引起很大争议,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去美国的是多还是少,怎样看待最近的“关门”之类传言?我们一年进进出出,经历过这些,今天跟大家说说真实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排队确实很长,赴美留学生确实很多。
原因很明显,首先是两年积压的留学生,都赶着这一两个月到美国。其次是航班少,中美航班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再次是复杂的出入境手续,拉长了值机等待时间。
但是,如果把镜头,向周围稍微转一转,就能看到这条新闻的真相:巨大的、空旷的机场里,只有这孤零零的一条队伍。
我是6月份从浦东机场出发到加拿大的,也排了三个多小时的队,人确实很多,但那个时间段,整个国际出发区,就只有一家航空公司开着。家人是7月份从澳门,经转新加坡到美国,情况也差不多。
一个个偌大的国际空港,到处都是空荡荡的。安检、边检几十条通道,只开了两条。候机区,目测90%以上的商铺都关着。
往来中美的航班更少了,中美人口加起来有将近18亿,但每天的航班,连疫情前的零头都不到。2019年1月-4月,中国大陆直飞美国的航班3944班。今年同期,只有119班,同比下降高达96.98%
各大机场承担国际航线的航站楼,已经寂静一年多了,即使是主要的国际进出港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客流量也少的可怜。上周,美国又针对国内的“熔断”政策,报复中国航空公司的北美航线,将载客量削减到40%。对往返中美的人来说,真是雪上加霜。
整体的留学生出境和申请数量,也在大幅度下降。去年到今年,下降至少有20-30%,明后两年的下降可能还会更多。
年初在北京一家银行,大堂经理说,这一年办出国金融业务的已经少到可怜,几个月来都是个位数。五月份,在广州做出国体检时,只有稀稀拉拉的一二十个人,跟疫情前,几百上千人排队的场景完全没法比。
所以,赴美一点都不热,而是很冷,极冷。
明明那么冷,为什么媒体和自媒体,要营造出赴美留学火爆的场景?
这两年,随着各国紧闭国门,疫情管控长期化,钱不好赚了,工作难找了。但只有一个东西在狂热的上涨——民粹的情绪。
这是当今世界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世界被分割成一个个巨大的“信息茧房”,民众不断自我强化和暗示,从美国到东方都是。
结果就是,舆论的极端化和情绪化。
情绪是王道,因为情绪能带来流量。排队千米,既可以调动“反美”情绪,也可以调动“挺美”的情绪,两个方向都是一门好生意。
一些很简单和常态的事情、政策变化,都被放大。变得复杂了,被套上意识形态,民粹的外衣。教培整顿,中概股下跌,抗洪救灾、整顿失控的资本等……
上海取消小学英语考试,常规的一个操作,也演变成英语取消,要不要让下一代继续学英语的担忧。张文宏和高强的发言,只是防疫理念表达分歧,但很快成为热点,发酵成两种情绪的较量。
这些争议,通常都会指向同一个担忧,关门会不会成为常态?
回答这个问题,要清楚一个前提:我们处在人类最特殊的历史片段。有文字记录的人类文明史,像新冠这样大规模的疫情,也是屈指可数的。它不是常态,也不会成为常态。
很简单的道理:防疫不会创造财富,它不会有持续性。
防疫只会消耗社会资源,就像战争一样,打的规模越大,人数越多,时间越久,损失越大。打仗打赢了,还能去收割战败国。防疫赢了,也没啥能收割的,纯属消耗。
所以,没有永不结束的战争,也不会有永不结束的防疫。
美国躺平了,因为打不起,也打不赢了。还有些大大小小国家,也躺平了。他们在风险和收益的权衡中,选择了代价更小的。
中国的“清零”和美国的“躺平”,都是手段,就看谁的手段更适合自己,更有效。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人口的损失,让社会恢复正常运转。
防疫还是一场消耗战,中国疫情防控做得好,除了管控、国民素质、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外,40多年高速发展积攒的强大国力、社会财富和科技进步,是最重要的保障。
而这些技术和财富的源头是发明创造,是市场经济激发的生产力。所以,防疫的未来,一定是靠科技创新,靠发展经济,靠国强民富,而不是靠管控。谁的经济实力强,谁的科技发达,谁才能笑到最后。
理清了上述思路,我们就会看到,防疫管控,关闭国门,只是历史的过客。
浦东和那些庞大的国际机场,每一个关掉的通道背后,每一个闭门的店铺背后,都有一个人失业了。航空公司、飞行员、空姐、机场后勤服务、航空机场配套……,一个机场萧条的背后,就是成千上万人失去收入来源。
民众要吃饭,要工作,要顺畅的做生意和出行,这是人性。只不过现在是为了长期目标,大家愿意牺牲掉短期的自由,但不会长久。
“与病毒共存”,一个很普通的表态,在网上掀起这么大风浪,因为大家都疲惫了,希望回归正常生活。当疫情消退时,社会终究会回归正常。国门会打开,该学英语还会学英语,该出国还是会出国,这不是谁能阻挡的。
疫情造成的人员和信息交流中断,才是舆论极端化和信息“蚕茧化”的罪魁祸首。当国门打开,人们走出去,跟“非我族类”重新开始交往和对话,我们也会看到民粹情绪的暴跌,世界终究会回归理性和平静。
美国就是一个例子,彻底躺平后,虽然疫情反弹,但有一个想不到的好处:在社交媒体和媒体上,我能看到社会情绪明显缓解。该吃吃,该喝喝,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大家没那么多闲工夫扯那些没用的,焦虑和极端化情绪就少了。
还有个变化很少人注意,去年,美国的新创企业悄悄暴增了24%,是1980年以来的最高。专家分析,这可能预示着美国将可能迎来下一轮科技创新的高峰。如果这个趋势在今明两年还延续的话,接下去的一二十年,美国依然会占据科技高点。
未来的国家竞争,不是多少病例,戴不戴口罩这点小事。而是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这才是决定国力强弱的关键。
所以,少些忧虑,加油搬砖去吧。
END
我们在这里分享,美国加拿大的工作生活经历。对北美教育生活有兴趣的朋友,从K-博,欢迎关注。
欢迎转载,但必须在正文前署名,并附上二维码
我们组建了“带娃出海交流群”,虽然疫情挡住了出国路。但我们可以一起探索教育国际化潮流,分享各国资源和经验。家长可以长按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加“美加双城记”微信号,拉你入群。
热文推荐

必看热文
抖音TikTok在美国有多可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