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的台历,终于换成2021年的了。
新的一年开始了,大家也纷纷立起了新的flag。
微信群里,朋友A发出宣言:2021年要每个月读完一本书!
结果朋友B立刻甩了张截图出来,赫然就是整整一年前,朋友A的相同发言,连标点符号都不差
那去年完成了吗?当然没有!——堪称大型打脸现场。
其实,新年flag还是要立一立的,就像人不能没有梦想一样,二者都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只不过,flag易倒,梦想却可能成为人生的白月光,一辈子都难忘。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小时候的梦吗?是否曾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埋在你的心里许久?
是否有一个小小的梦想,现在都在影响着你的人生?
毕竟,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其实,类似意思的俗语,国内国外、东方西方,各种文化圈里都存在,但对这句话的解读,却各有各的角度。
比如英国的BBC,就于1964年起开拍了一部大型真人纪录片——《人生七年》,拍摄对象是一群不同社会阶层出身的孩子,每隔7年拍一集。
第一集时,孩子们7岁;最新的一期中,他们已经是63岁的老人了。
50多年的跟拍,是为了研究社会阶层对人生的影响:孩子七岁时,是不是就已经被固定在所处的阶级环境里了?
从纪录片中,我们很不情愿地看到,社会阶层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富人恒福,穷人恒穷,阶级固化现象显而易见。
紧随英国,日本在1992年,也拍摄了自己国家的《人生七年》。
但不同于英国是从各个社会阶层中选取拍摄对象,日本《人生七年》的主角们,都来自普普通通的人家,他们的父母不是大富大贵,也没有穷困潦倒。
他们都是离我们最近的普通人,载着7岁时那个小小的梦想种子,慢慢长大。
从他们的成长轨迹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生活最真实的样貌。
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会怎样长大?会长成什么样?梦想是否仍在?前路又将伸向何方?
在这部纪录片里,也许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7岁:你的梦想是什么
“你的梦想是什么?”
从这个最熟悉的问题开始,镜头前,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出现在了我们眼前。
7岁的健太好像还没想好,但问到想不想和爸妈一样做稻农?他回答:“想。”
7岁的三重目标明确,热爱棒球的他说,想做职业棒球运动员。

7岁的直树,爸妈都是办公室职员,平时工作忙碌,不怎么管他。每天,他都有两个小时的时间玩游戏机。
他的梦想也和游玩有关:著名的钓鱼选手。

和直树的快乐自在不同,7岁的贵子想早一点摆脱童年。因为她每天要上各种补习班,一点儿玩的时间都没有。
对她寄予厚望的爸妈,给她报了钢琴课、游泳课、剑道课、书法课……每周,她还要坐两次火车去上课。

她希望能有另一个“贵子”来替自己学习,她就只负责玩就好了。
说到长大的梦想,她想成为一个明星。
7岁的广平长得十分可爱,整天笑眯眯的。他生长在一个制陶家族,爸爸是一家陶瓷作坊的老板,。
广平每天都在作坊里玩,爸爸是他的偶像。梦想这件事,当然离不开爸爸。他认定:“我想制作陶器。因为我是他的传人。”

7岁的由美想成为“钢琴师”,小小的她,言谈举止间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她说:“如果成功,我还想做得更好;如果失败,我会更努力,然后做得更好。”
7岁的孩子,在咱们大人的刻板印象中,还属于“小孩家,懂什么”的范畴。
但你绝对想不到,
他们已经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在心中埋下了一粒叫作“梦想”的种子。

这些梦想之种,正等待被浇灌、被滋养,然后生根、发芽,长成大树。
但孩子们的梦想真的会成真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到7年后。
14岁:三分欢喜七分愁
14岁的健太,已经不想做稻农了。
他开始意识到,爸妈每天辛苦劳动,换回来的只有微薄的收入。
尤其是随着日本人主食结构的改变,市场对大米的需求量逐年减少。健太一家人种水稻的收入,只有他7岁时的一半。
可是,作为家里的长子,肩负着子承父业的重任,他的心里,有不小的压力。


14岁的
三重
,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小联盟棒球队,他坚定地走在实现人生梦想的道路上。


14岁的直树不再有时间玩游戏,爸妈给他报了补习班,每周三天,十点下课。他听说大学很轻松,希望能到时候找一项兴趣爱好。
他的梦想也不再是“钓鱼选手”,而是“某方面的专业人士”。

从小泡在各个补习班的
贵子
也14岁了,可学业却不怎么顺利。尽管拼命学习,每次考试却不如意,初中也没有进入首选的学校。

14岁的
广平
也褪去了稚嫩的模样,他不再认为制陶是多么光辉的事业。他说:“我已经厌倦了,别再让我制陶了。”

家族作坊生意低迷,爸爸遣散了工人,独自制作陶器贴补家用。
亲眼见证到这种起落,广平有些迷茫,他一时也说不清楚自己以后要做什么。
14岁的由美正在努力读书,还是一如七年前那样斗志满满。她说:“我不喜欢输,只想取得好成绩。”
她的梦想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不再想成为钢琴师,而是希望进入出版社工作。

如果说,7岁的梦想还无边无际,14岁的梦想则更接近现实。
不管他们在生活中经历着什么,无一例外地,孩子们都在畅想未来。
同时,他们普遍都开始尝到事与愿违的滋味。
都明白了,想要什么,都得靠自己努力。
21岁:跌跌撞撞成人礼
21岁的健太自高中毕业后,没有像爸妈希望的那样做稻农,而是在家附近的建材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的工作,工钱按小时计算,多干多拿,少干少拿。
虽然不是稳定的工作,可想到不用务农,健太还是觉得不错。
只是,他仍然顶着违背父母之命的压力,言语间,也在挣扎自己的去留。
21岁的三重,在大学棒球队做投手。他离自己儿时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或者说,他一直在做梦想中的事。这样一以贯之的人生,真让人心生羡慕。


21岁的直树,在大学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当一名检察官。
他觉得,这样的工作既能帮助别人,又能赚很多钱。然而,他没能通过一门重要的法律考试,最终与检察官这个理想职业失之交臂。
要继续努力吗?出乎意料地,直树放弃了。他选择到一家连锁咖啡店打工,从最基础的店员做起。
检察官和咖啡店店员,这两个岗位明显会带来心理落差,但直树却适应得很快,让旁人在替他捏一把汗之后,油然而生了几分小钦佩。

贵子的努力和付出,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高中、大学,也都不是她最理想的学校。
做什么都不成,让21岁的贵子产生了无助感。
找工作时,贵子已经做好最坏的准备。不过这次,命运一改常态,以微笑迎接贵子——她当上了空姐,这是她心仪的首选工作。
拿到offer的时候,贵子喜极而泣。她的努力终于第一次有了让自己满意的回报,她也终于可以让爸妈自豪了。
21岁,广平落入了无路可走的境地。当初厌倦制陶,他跑去上了几天技术学校,本打算学个一技之长,却又很快就从学校退了学。
回到家里无事可做,被逼无奈,广平只好跟着爸爸继续做陶艺。
21岁的由美在大学毕业后,向20多家出版社投递了简历,却全部石沉大海。她为了养活自己,先在一家自助餐厅找到了一份营养师的工作。
但由美心里知道,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纸页,于是她打算边做营养师,边留意出版社的工作机会。

21岁,是日本孩子在成人礼过后(20岁)的头一年,开始离开温室、踏入社会。
他们跌跌撞撞,寻找自我实现的工作机会,在“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这是一门生存的艺术,没有几个人能马上掌握。
不管是曾经那个忙到没有童年的贵子,还是曾经无忧无虑打游戏的直树,此时的他们,都要去经历生活的考验,在社会上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
28岁:
只是成为普通人,就已用尽全力
28岁的健太,仍然在建材厂打工。
不同的是,他早已经从临时工转为合同工,现在更是全职员工了。以前按小时算工钱,现在按月算,收入终于稳定下来了。
休息的时候,他会回家帮爸妈做农活,但大概率是不会子承父业了。

28岁的三重,让人大吃一惊!回顾三重的人生梦想,你会发现他从小到大,都只有一个棒球梦。
但大四那年,他却退出了棒球队,随后更是从大学退了学。

这个决定非常突然,他也没有在节目中说具体原因,只是表示,那个“棒球”梦想,可能并不像他想的那样。
但从大学退学,成为一个让他非常后悔的决定。

退学后,三重找了几份工作都不满意。他常常想,如果当初没有退学,还有可能毕业留校教棒球;
可现在,无所事事的他,只能接受爸妈的建议,在自己家的工厂印刷化妆品包装材料。
挣不了多少钱,而且一点也不轻松。但总归要尽力,三重感慨:“为了父母,辛勤工作很重要”,“这就是我以后的事业了”。
28岁的
直树
,已经从咖啡店店员升到了店长。他负责的店面,在全国一千多家连锁店的业绩排名中名列前茅。这让他非常自豪。

7岁的时候,他最爱的一款电子游戏,能够带给他“随意移动、自我掌控”的美好体验;现在当了店长,他再次拥抱到这种“独立自主”的感受。
因为自负盈亏,直树手里的决策权比较大,结果是好是坏都完全取决于他。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五到十年要做什么。
在咖啡店的工作经验,也让他开始思考自己开店。或许,再过7年,我们就会听到他的好消息。
能够当上空姐,贵子特别开心。但没想到的是,工作三年后,她所在的航空公司面临破产重组。
她的一言一行都要小心谨慎,稍有差池就有可能给公司造成损失。这让她非常紧张,即使下班后也会思考工作上的事。
但这也意味着,贵子已经有了足够的影响力。跟随公司渡过艰难时期后,贵子在工作上更加游刃有余。
现在28岁的她,已经褪掉青涩和彷徨,成为头等舱的一名资深空姐。
工作之余,她和同事们组织了一个啦啦队,以前会为公司活动助威,现在已经成了要好同事之间的私人聚会。
虽然组织训练、购买服装都得自掏腰包,但她们很满足能经常聚在一起跳舞。

贵子的状态比以往那些年都好太多了,竞争再也不是那么紧要的事了。
28岁的
广平
也换了新面貌,他再次拾起制陶的乐趣。和爸爸古朴的制陶风格不同,他的陶器更活泼、可爱,保留小孩子的童心。

他也在网络上发掘了销售陶器的新渠道,不用像爸爸那样只能靠朋友帮忙。

重新回到制陶工作上后,老爸也再次成为广平的榜样,他希望,自己能掌握爸爸的技艺,做的陶艺像爸爸一样棒。
记者问他此刻最想要什么,他回答说:“前进的力量。”
28岁的由美已经成功进入出版社就职了!原来,她平时做着营养师的工作,周末还一直坚持到招聘会寻找出版社的工作机会。
这个14岁时诞生的梦想,她没有轻易放弃。如今,她终于得偿所愿,进入了一家一流的出版社。

每天,她都有使不完的热情和力气,因为喜欢这份工作,她说自己“就想一刻不停地做”。
28岁的他们,都收获了自己独特的人生。
虽然仍然有迷茫,有时也难免陷入困顿,但眼前的路还是徐徐铺展开,他们都踏上了当下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条。
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
这些“我们看着长大”的孩子,单单为了做一个普通人——不求名声显赫,但求吃饱穿暖、有事做、有人爱,就已经拼尽全力。
而这,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最真实的人生写照。
普不普通,都要好好过日子
以前,看过一个好玩的段子,讲大人对孩子的期待:
孩子刚出生,爸妈对他的期待是——拯救世界的人;
孩子读小学,爸妈对他的期待是——过上人上人的生活;
孩子读中学,爸妈对他的期待是——考上大学,找份好工作;

孩子读大学,爸妈对他的期待是——养活自己就行。
期待逐渐降低,是因为我们发现,孩子不是天才,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只是普通人吗?
有可能吧。
清华大学刘瑜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朋友跟她讲过一句话,让她受益匪浅。那句话就是: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
辩证地看,不应该赞成这句话,因为太容易举出反例:普通家庭走出惊天动地的大人物。
但从数理统计的规律看,绝大多数孩子,最后确实都成了普通人。
当然,相比宏观面,我们最关心的还是:我家的孩子长大会如何?是不计其数分母中的一个,还是难得的小概率事件?
其实没人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一只薛定谔猫。他的未来存在太多不确定,尤其在今天这个动荡的新时代。
但我不担心。
因为当我从小城市来到北京,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却愈加认清一个道理。我妈的话说,特别直白“在哪里不是买菜做饭,吃饭睡觉,过日子!
是啊,与其费劲心思去猜想孩子的未来如何,不如脚踏实地带着他过好每一天的生活。
我们无法把握孩子的未来是否普通,但我们能教会他,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好好把生活过出一朵小红花。
一年四季、一日三餐,学会珍惜眼下、珍惜身边人,比啥都管用。
川妈说说
头图是我很喜欢的美剧《摩登家庭》的剧照。这部热门美剧,用11年的时间(去年大完结),讲述了3个美国普通家庭的搞笑故事。
3个家庭完全不同,各有各的烦恼,他们的孩子也都不让人省心。但透过令人捧腹的爆笑故事,我们能看到一样的底色——认真过日子。看着他们,总会忍不住嘴角上扬,生活不易,但我们可以把它过得这样有趣。
推荐阅读

易烊千玺7岁弟弟破世界纪录:高中辍学妈妈带领普通家庭逆袭的故事更好看了

喜欢我们的文章记得一连三击:“赞”“在看”和“分享”,或者直截了当给【mom看世界】加个星标,茫茫人海我们不走散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