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常爸和团队的小伙伴探讨了一个话题:到底要不要教孩子“别和陌生人说话”?
如果教了,你是期待着孩子“太听你话”还是“太不听话”,亦或是,两者都是麻烦?
事情的起因是,常爸去年暑假带小小常去长隆玩,在机场过安检的时候,工作人员拿着户口本核对小小常的信息(一直没去给他办身份证,只能拿户口本),户口本上没有照片,于是工作人员就问小小常叫什么名字。
可不管怎么问,这小孩就是不张口,还一副大义凛然的神情。搞得我站在原地想帮都帮不上忙,还像个人贩子似的!
仔细想想这锅其实也得我自己背,从小我就常常叮嘱他不要随便给陌生人透露自己和家里的信息,这件事上小小常倒是很听话,但凡遇到生人警觉性就特别高,无论我在不在场,只要是问及姓名年龄之类的,都一概不回答。
可慢慢地随着他长大,像这次的机场安检事件,或者参加小学的面试(幸好因为疫情的原因“逃过一劫”),又或者见一些爸爸妈妈重要的朋友,继续不张嘴怎么办?不光显得没礼貌,更耽误事啊(类似事情他之前也没少干)
而同事的孩子跟小小常正相反,天生自来熟的性格,见谁都一脸笑,和谁都能玩到一起的“小区之光”,同事也一样会担心,如果不跟这样的小孩反复强调要小心陌生人,更容易出事啊!
所以难题来了,都说“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到底“不要随便”是怎么个不随便法呢?
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分辨能力弱,很难抵抗住人贩子的欺骗性诱导,所以很多家长为了保护孩子,一般来说只能把问题简单粗暴化:
别和陌生人说话就对了、陌生人给什么都别要就对了。
这样至少孩子能记住,说多了他也听不明白,还容易忘。
可这种看似简单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实则问题重重。
一刀切的方法,让孩子失去自救的可能性
美国有个11岁的小男孩,在参加“童子军”野外露营活动时与同伴走失。因为他的父母一直跟他强调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所以救援人员路过时,他居然躲起来拒绝被救,直到第四天,搜救人员才将他成功救出。
告诉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会让父母错误地认为,他们貌似找到了一劳永逸的办法,让孩子免除伤害。但是,这也容易让孩子在处于险境时,失去自救的可能。
如果孩子不幸被人贩子拐走,他若能及时向可靠的陌生人求助,说不定就完成一场自救;如果家人遭遇意外,孩子若知道如何寻求陌生人的帮助,他甚至能拯救一个家庭。
更何况,如果遇到存心打孩子主意的坏人,一句“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的告诫,就能助孩子全身而退吗?
常爸看过国外一个“你的孩子是否会上陌生人的车”的测试,测试中的孩子都已经是9岁以上的大孩子了,他们的父母已经能放心让孩子在社区里一个人玩耍、跑步,而且,父母也自认为在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教育上,做足了功课,孩子无论如何不会上陌生人的车。
测试结果却让人担心:测试的4名孩子中,只有一名孩子坚持要给妈妈打电话确认,其他的都毫不犹豫上了车。而孩子们上车的理由仅仅是测试者说了句:我认识你妈妈,孩子就放下了所有的戒备。
他们的父母说,自己反复和孩子强调过: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拿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要上陌生人的车。
如此耳提面命,实则机械强调式的方法,并不能在孩子能独立出行的年纪,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孩子脑子里这根“弦”,关键时刻还是没能绷住,而是直接——崩了。
可能在孩子小时候你用“别跟陌生人说话啊,他会把你抓走”的“恐吓式”方法很有效,孩子见到生人都很警觉。
但随着孩子长大,他们的社交圈更复杂,会和越来越多的陌生人产生交集,这时他反而可能会困惑:妈妈不让我跟陌生人说话,可我碰到过这么多陌生人,他们也不是坏人呀,哪里像爸妈说的那么危险。
事实也的确如此,若论社会上好人坏人的比例,还是好人多啊。
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告诉孩子:别和陌生人说话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和陌生人说话、什么时候不可以?我们需要更系统细致地教给孩子,而不是简单地一刀切。
界定谁是陌生人
天生胆小、谨慎的孩子,与天生友好、爱冒险的孩子,他们对陌生人的观念可能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先和孩子达成一致:到底谁是陌生人?
认识的人有哪些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幼儿园的老师。
陌生人有哪些
包括:
● 警察,医院里的医生,地铁站、火车站、机场的安保和工作人员,商场的保安和店员;
● 爸爸妈妈认识的亲戚,朋友,同事、邻居、熟人;
● 爸爸妈妈也不认识的人。
没错,即便是“爸爸妈妈认识的人”,最好也先归在陌生人一类。因为很多儿童受到伤害的案例,大部分都是熟人作案,尤其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提高警惕性。
先把熟人归在陌生人一类,让孩子知道,在家长不在的情况下,跟他们也不可以轻举妄动,让干嘛干嘛,甚至说走就走。
这些情况,可以和陌生人说话
 在家长在场且被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和任何陌生人说话
来家里做客的客人、小区的邻居、医院的医生护士、机场安检的安保人员,只要家长在场,同时也允许孩子和他们说话的情况下,孩子是可以和陌生人打招呼的。
小小常在机场值机之前,如果我能提前告诉他安检叔叔和警察叔叔一样,是帮助我们的人,所以如果他问你问题,你需要回答的话,或许就不会出现开头那尴尬的一幕了。
 如果家人不在,要经确认后,再和陌生人说话
有时候我们上班忙,来不及接孩子,就委托同事或朋友帮忙,这种情况和前文提到的“上陌生人的车”场景很类似。当然,也不乏一些坏人,用此方法诱骗孩子上车。
你应该告诉孩子,如果有陌生人说认识爸爸妈妈,你不能轻易相信。可以这样问陌生人:
我的妈妈叫什么?我叫什么?我的妈妈手机号码是多少?
而且一定要在开放且人多的空间里说。不管自己之前是否认识这个人,都要让他给爸爸或者妈妈打个电话,孩子在电话里亲自确认过,得到了爸妈的允许,才能跟他走。
 如果遇到困难,孩子可以向这些陌生人寻求帮忙
如果大人不在身边,孩子遇到困难时,应该向谁求助呢?
我们一个月前发过的一篇文章,让很多父母都感叹“也给自己上了一课”:
危急时刻或者遇到困难时,要教孩子向安全可靠的陌生人求助,包括警察、保安、情侣、抱着孩子的夫妻等。可以用场景演练、做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记住谁是安全的陌生人
你可以和孩子这样玩
抛出一个场景:如果你和爸爸妈妈在商场逛街,突然找不到爸爸妈妈了,该怎么办呢?
你可以扮演店员、保安、前台等等角色,同时告诉孩子遇到该情况该如何做。
比如:
向店员或保安求助,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并待在原地等爸爸妈妈回来;
这个方法既可以帮助孩子记住,谁是可靠的陌生人,同时又教会孩子遇到危险该如何做。
这些情况,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① 你从未没见过的,爸爸妈妈不在你身边,对方却跟你搭讪的:
比如主动接近你,问路或者让你上车的人;想带你去隐蔽的地方,给你糖果零食或钱;让你帮忙,比如帮忙带路或寻找东西。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如果有成年人在爸爸妈妈不在的情况下找你“帮忙”,一定要拒绝,因为大人有困难会找大人帮忙,找小孩“帮忙”的成年人十有八九居心叵测!
如果遇到这些情况,除了教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还要让孩子要尽快走到人多的地方。
② 孩子自己感觉不好的时候,也可以拒绝和陌生人说话:
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觉。如果孩子感觉不好,只要他觉得哪里不对劲儿,他不需要知道为什么,也不要担心有没有礼貌,就可以远离他不喜欢的陌生人,包括熟人甚至一些公职人员。
教孩子“NO-GO-TELL”法则:如果有人试图碰他,让他感到害怕或不舒服,应该说不(No);迅速摆脱当时的处境(Go);告诉爸妈或其他可以信任的成年人(Tell)
每次说到安全,常爸最常提到的,就是“看好自家的娃”,但娃总有长大,会跟我们渐行渐远的时候。
因此“防范陌生人”的意识,是孩子长大、到了青春期、甚至更大一些,家长都必须不断提醒的话题。
所以不妨抓住生活中每一个点滴的可教时刻,让孩子在每个年龄段都能学到最适合的自我保护知识。
作为大人,遇到需要帮忙的孩子,希望我们也能主动伸出援手,出一份力,给孩子们打造一个安全健康又幸福的环境。
参考文献:
https://www.parents.com/kids/safety/how-can-i-teach-my-child-about-strangers-without-making-her-unfriendly/

https://www.scholastic.com/parents/family-life/social-emotional-learning/social-skills-for-kids/talking-about-stranger-safety.html

https://www.fatherly.com/parenting/better-way-teach-stranger-danger-without-scaring-kid/

https://www.wikihow.mom/Talk-to-Kids-About-Strangers

https://www.parents.com/kids/safety/stranger-safety/reteaching-kids-about-stranger-danger/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750738?from=search&seid=16137776287668765089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370664/?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4
1
END
1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优质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