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第4020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
· Irene Zhou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飞出一年半后, “绿天鹅”成了如今国际社会的焦点。 
“绿天鹅”是由有“央行的央行”之称的国际清算银行(BIS)于2020年1月提出的,用于描述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事件可能引起的金融系统性风险“绿天鹅”,不同于诸如全球金融危机之类的“黑天鹅”事件,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行动,气候变化风险就会成为现实,其对人类的危害可能超过金融危机,甚至可能引发更复杂的连锁反应,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冲击。 
随着中国做出“30·60”承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7月16日正式开市。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由配额市场(强制市场)和CCER市场(自愿市场)组成。前者是市场的硬通货,CCER相对来说是一种补充机制,受政策影响更大。未来,根据全球趋势,中国碳价格有充分的上行空间。BIS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也认为,今后十年,若要实现1.5℃温控目标,碳价水平需要更高。

何为“碳交易”?
五年前在巴黎,各国同意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但在这场与气候变化的竞跑中,我们已经渐渐落后。
2020年是发人深省的一年,即使是在疫情引发全球经济封锁的情况下,也未能打断全球升温4摄氏度以上的步伐。
进入2021年,气候变化成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为了在本世纪末实现2摄氏度的控温目标,全球排放量需要每年减少约5%;
如果要在本世纪末实现1.5摄氏度的控温目标,从2019年起,全球排放需要每年减少9%-15%,并在2050年之前达到净零排放。
在与气候变化的竞跑中,接下来的道路会更加陡峭,但通过倒逼改革、推动创新,我们可以追赶落后的进度。中国也下定决心要在这场竞赛中扮演引领性角色。
早在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等7地启动地方碳交易试点工作,覆盖钢铁、电力等20多个行业的约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
由于纳入的行业和标准不同,比如北京把碳排放量5000吨以上的都纳入了碳交易的范围,因此纳入的单位数量达到了947家;重庆的纳入标准是碳排放量在2万吨以上,因此纳入的单位数量只有230家。
这直接导致了各地的碳价格差异也较大,2020年期间,北京市的碳排放配额成交均价在73-87元/吨;同期重庆碳价格仅为5.576元/吨。
如今,备受关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架构已经明朗。7月上线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交易中心将落地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湖北武汉。
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将直接受益于碳交易,清洁能源转型的最大难点就是成本,碳交易的市场化收益可部分替代政策性补贴,增加化石能源的成本并抑制消费,提升可再生能源竞争力和产出,从而带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
碳交易所的目标也是通过市场化的碳价去影响企业的成本。当碳价提升,会提高企业的成本,当企业的利润减少甚至亏钱了之后,就会主动减产,从而降低碳排放的量。另外,这也会推动企业升级设备,降低单位能耗。
就碳排放的行业分布而言,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我国2019年碳排放的行业占比中,电力行业占了43%。而此次碳交易所纳入的首批行业也正是电力行业。十四五期间还将纳入建材、钢铁、有色等行业,未来碳交易所将几乎涵盖所有的主要碳排放行业。
目前碳配额又是如何确定的?事实上,碳配额就是企业获得的碳排放额度,初期由相关部门免费发放。每个企业获得的配额计算公式:
  • 机组配额总量=供电基准值*实际供电量*修正系数+供热基准值*实际供热量
相关部门通过行业的历史排碳强度确定一个基准线,结合企业的产能情况,就可以知道企业的碳排放额度。 
假如电力企业的基准排放强度是1,产能是100度电,可以算出碳排放额度等于100。假如企业通过设备升级使得碳排放量低于行业平均,就会有富余的碳排放额度。
假如某龙头企业的实际排放强度仅0.8,发100度电只会消耗80的碳排放额度,那么剩余的额度完全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易获利。反之则需要额外购买碳排放权,导致成本的增加。
而另一个组成部分则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一些经过主管部门申请备案的“减排方法学”,比如新能源、水电、林业碳汇、沼气等254个项目,可以自主申请CCER。但是重点排放单位最多只可以用5%的CCER抵消碳排放配额的缺口,上海碳交易所初期只允许供应CCER的1%于市场,导致价格低迷。
需要注意的是,在2017年发改委暂缓受理CCER方法学,导致CCER供给受限,部分交易价格上涨明显。CCER需求是实际碳排放与配额的差值,受到配额政策松紧的影响。
另一个基础问题在于,碳排放量如何测量?事实上,各个行业的碳排放量测量方法略有不同,但是中心思想大体分为两种,以电力企业为例:
  • 直接测量:把在线监测的仪器放在电厂烟气的出口测量气体排放量,目前国内没有采用,主要因为这项技术还没有成熟;
  • 分部计算:首先测算消耗化石燃料产生的排放,用了多少化石燃料、多少煤、多少的燃油等,根据一些经验或实测得到元素的含碳量,最后再把二者相乘就得到直接排放量。
碳价会上涨吗?
鉴于激励减排是碳交易制度的核心目标,过低的碳价对减排无法起到激励、约束效果,而过高的碳价亦会大幅增加企业负担不利于低碳转型。在国际各界看来,碳价水平必然需要更高。
当然,碳价主要受供给和需求同时影响,其中供给总量主要由顶层决定,假如在给定的供给下,需求超出预期,那么碳价就会上涨。参考欧盟,在碳交易推出的初期,碳价波动不大,但是随着法规的完善,欧盟市场碳价最高点达到380元/吨。
相比之下,我国在试点期间碳价历史最高点是深圳创下的122.97元/吨。未来随着我国碳交易纳入的行业增多,法规更加完善后,碳价的空间还有很大。
世界银行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报告也提及,当前大部分地区的碳价仍远低于为实现《巴黎协定》2℃温控目标而设定的40-80美元/吨CO2e(二氧化碳当量)的范围,全球仅有覆盖了3.76%碳排放总量的碳价进入了此范围。今后十年,如要实现1.5℃温控目标,碳价水平需要更高。
最近一年,欧洲碳市场持续受到投资者关注,碳交易价格(每吨)上涨了135%,截至6月4日,今年碳价涨幅超过48%。碳价格上涨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进场,预示着碳市场交易产品可能成为未来重要的金融投资资产。欧盟很早就将环境污染治理纳入可持续发展规划之中,制定了具体的碳排放政策目标,而碳交易市场成为实现基本目标的重要手段。
欧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31%)、制造业(22%)、家庭(22%)、交通与仓储业(12%)。
外,也有一个话题受到热烈讨论,即碳中和趋势会否推高全球通胀?
多数业内人士对笔者表示,就短期来看,由于中国今年部分实行限产以控制排放,加之今年全球大宗商品涨价,钢铁、煤炭、铁矿石等价格大涨,推高了PPI。但中长期而言,碳中和本身不会推高全球通胀。
原因在于,早年原油作为“大宗商品之母”,牵一发而动全身,反而更加影响整体通胀。但是目前,可再生能源行业正在经历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可再生能源价格不断下降,风能与太阳能发电已经或即将达到与传统能源平价的临界点。
同时,地域限制、发电稳定性等问题也在逐步得到解决。下一个十年,可再生能源将摆脱对政府补贴的依赖,首次实现商业化运营独立盈利。
整体而言,中国对“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视将带来很多投资机遇。例如,受到利好的行业包括:
  • 太阳能/风能设备制造商:它们将受益于太阳能/风能发电装置装配提速。风险在于,全球电力需求增速、储能和可再生能源降价进程慢于预期;
  • 电动车生产商:碳中和进程将提升电动车渗透率,而风险在于电池成本降价速度低于预期;
  • 储能运营商:新能源储能需求强劲增长,而风险在于电池生产材料成本下降慢于预期,政府补贴的取消可能产生冲击;
  • 电池生产商:储能对于电池有额外的需求,而风险在于储能成本下降进程慢于预期;   
  • 生物可降解材料:对于塑料的替代性需求上升,而风险在于原材料成本偏高;
  • 电网设备制造商:升级电网系统的需求上升,而风险在于全球电力需求增长慢于预期,储能和可再生能源降价速度慢于预期;
  • 化学品制造商:储能电池对于化学品的需求上升,而风险在于储能成本下降速度慢于预期。
为投资组合“减排”
在减排进程中,全球资管机构发挥着关键角色,毕竟资本永远是最大的行动驱动力。
五年前在巴黎,各国同意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投资机构也纷纷跟进,承诺为投资组合“减排”。
在2020年12月12日,即《巴黎协定》成立5周年之际,三十多家管理着逾9万亿美元的资产管理机构承诺,将在2050年或更早前实现其投资组合中的净零碳排放,即“Net Zero Asset Managers Initiative”(净零碳排放资产管理人倡议)。
今后若企业不能做出进一步的根本性改变,符合条件的投资标的将急剧缩水。MSCI的模拟显示,在2020-2030年期间,符合2摄氏度升温路径的公司数量每年平均将减少5%左右。到2030年,符合条件的公司数量仅为原来的32%左右,相当于目前总市值的40%。这或会逼迫一些公司大幅减少碳排放,以求继续获得资本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ESG(环境、社会、治理)投资也愈发受到国际投资机构的关注。ESG投资或影响力投资绝非仅是情怀。根据MSCI的研究,长期来看,从2013年5月31日到2020年11月30日期间,基于MSCI全球指数的表现,ESG评级排名前1/3的公司在过去近7年多的时间里,每年都比排名后1/3的公司平均回报要高出2.56个百分点,原因在于ESG投资的日趋流行,投资者愿意为ESG支付更高的溢价。
歌斐资产董事长殷哲近日也提及,通过加入联合国(UN)负责任投资原则(PRI),机构开始进行ESG责任投资的探索和实践。
责任投资基于两个核心理念,第一就是基于受托责任,积极有效的管理人投资的资金可实现长期价值;第二是基于机构投资的身份,主动负责地积极驱动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向上的发展。
PRI将负责任投资定义为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和积极行使股东投票权的策略和实践,以提高回报、更好地管理风险,创造对现实世界的积极影响。
UN PRI首席执行官Fiona Reynolds近期就提及,“很高兴看到中国投资者正迅速接受ESG,在过去的15年里,PRI签署者数量迅速增长,包括中国内地现有的60多个签署者。6月,我们欢迎泰康保险集团成为第4000家签约方。中国的签约方还包括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例如华夏基金、嘉实和易方达等数家中国前十大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UN PRI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负责任投资组织,于2006年由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牵头发起。UN PRI已拥有超过4000多家签署方,类型涵盖资产所有者、资产管理者、服务供应商等,管理着超过121万亿美元的资产。
未来,各国交易所也都将强化对上市公司ESG披露的强制性要求,继续支持投资者将ESG问题纳入其投资实践。各界也认为,A股的ESG指引也呼之欲出。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