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点:如今孩子们的游戏与我们小时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儿童自发的游戏越来越少,成人的支持游戏越发丰富多元,这其间发生了什么?有何利弊?家长应该如何做?我们一起来深度讨论。
 周四
思维 🌏
全文共4289字,阅读时间5分钟
🌿🎨🌏
前段时间,常混的妈妈群在热烈讨论日本摄影师秋山亮二80年代在中国拍的一组老照片,记录了那时小孩子的日常。无忧无虑,纯真美好,是记忆里童年的模样。
在河边摸鱼捞虾 ↓
摄影:秋山亮二
在街边投入打仗↓
摄影:秋山亮二
在沙滩上开怀大笑 ↓
摄影:秋山亮二
在公园吵架笑闹 ↓
摄影:秋山亮二
在学校里追逐嬉笑 ↓
摄影:秋山亮二
都是我们最熟悉也最怀念的游戏时光,看得人不由得感慨,那个悠长美好、没心没肺的童年,再也回不去了。
大家纷纷说起过去玩的游戏,跳皮筋、捉迷藏、翻绳、跑跳……说到小时候都不着家,天天在院子里玩,说到腿上磕的青一块紫一块,还是照样跟着大孩子屁股后头跑,说到小时候为了跳好皮筋,在家里用两个小板凳不睡觉地练习……
末了聊到现在的小孩子,好像有点可怜,人人在兴趣班上课,几个小伙伴想一起玩得提前一个月约,照片中出现的场景几乎不可能再来了。
孩子们几乎没时间游戏了,这可不就是童年的失落么?
01
孩子的游戏越来越少了吗?
澳大利亚作家Frost曾满怀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童年的游戏:
“我最早对创造性游戏的回忆可以追溯到小学时,学校里有一条小溪从附近的树林流出来,流经整个校园,下雨之后,溪水更是充满了生机和吸引力,我们总是脱掉鞋子,卷起裤管,趟水建泥坝以拦住更多的水;
而另一组人马在我们的兴奋情绪的感召下,也在河的上游建立一个坝,他们最后会突然放出坝里的水,我们的泥巴都在上游洪水的冲刷下被毁掉了。
于是我们想出了一个疯狂的活动和合作性的计划,要用岩石或树枝筑一座不会被对手冲毁的大坝,我们甚至还挑选了一个足智多谋的三年级学生作为行动的指挥,通过反复的试误,我们发现了密度的价值,即重材料可以抗压,并且可以利用泄洪道把水从我们的建筑杰作旁引开。“
这是一场典型的儿童自发的游戏,整个过程是孩子主导的,遇到问题是孩子与同伴合作自己解决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合作,研究了材料,做了精细的搭建,玩得兴致勃勃而且卓有成效。
这是最自然的游戏,最“孩子”的游戏,也是我们想起儿童游戏这一概念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我们觉得“正在失落”的儿童游戏。
童行戏剧营上认真参与的孩子们
与自发游戏相对应的,是成人支持的游戏,这些游戏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事实上,最早将游戏与教育意义联系起来的,是大名鼎鼎的幼儿园之父福禄贝尔,他创建了最早的幼儿园kindergarten,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儿童的花园,并推动幼儿园遍地开花。我们所有人都该感谢他(想想要是没有幼儿园会怎样)。
他认为善的、有思想的人是教育创造出来的,因此要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他创造了现在仍广为熟知的很多幼儿园游戏,比如积木游戏、球类游戏、手指游戏等,他发明、制造了很多教具,就是现在孩子们玩的益智玩具的雏形。
可以说,他承认孩子需要游戏,即游戏中自发的部分(nature),但同时增加了教育设计的部分(nurture),让游戏成为实现教育目的的载体和工具。
他使我们对游戏的认识更加理性。
孩子游戏的内容与形式一直在发生变化,近一两百年尤甚,从自发的探索和娱乐,到承载着教育目的的有意识的儿童活动,这其间伴随的是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对教育的理解的变化。
这就回到了“游戏是什么”的问题,游戏是孩子的活动,它有天性的、自然的部分(nature),也受社会的、文化的影响(nurture),它的教育属性一直在增强。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孩子游戏的变化。
02
为什么孩子的游戏会变化?
上面我们讨论了两种游戏类型,儿童自发的游戏和成人支持的游戏,前者由孩子自由发起,收获了很多快乐;后者由成人发起或支持,也同样好玩,但隐含着一定的教育意义。
当下的现实,孩子自发的游戏越来越少,成人支持的游戏越来越多。
童行亲子戏剧营,不一样的亲子互动体验
为什么会这样呢?自发游戏虽然是孩子自由生发的,但需要闲暇的时间、合适的空间、稳定的玩伴,这些条件越来越难获取了。
第一
时间
家长对教育活动越来越重视,孩子花了很多时间在上兴趣班、读书、写作业,空闲时间客观上减少了。
第二
空间
我们对危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不可能再让小孩子像我们小时候一样,脖子上挂着钥匙就跟小伙伴跑街上玩了;适合孩子自由探索的游戏场地也越来越少,不管是去游乐场还是去公园,都需要大人的保驾护航。
在亲子餐厅的游乐场玩互动屏的游戏
第三
玩伴
我们正在由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区,安排小朋友一起玩需要家长去结交和协调,还得多方配合,在楼下喊一嗓子就能约到好多小伙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要到幼儿园和兴趣班找小朋友。
此外,可以一个人进行的活动越来越多了,好看的动画片看不过来,好玩的玩具也玩不过来,虽然不至于替代小伙伴,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跟伙伴一起玩的需求。
山村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玩“挤年糕”的游戏
种种原因造就了我们看到的现状:
  • 现在的孩子不跳皮筋,不玩翻绳,而是玩玩具,看ipad,去兴趣班,去游乐场;
  • 他们玩更少的自发游戏,玩更多的成人支持的游戏;
  • 游戏的时间不一定减少,所带来的乐趣也不一定消亡,但游戏的类型,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缅怀过去自由玩耍的美好时光,感慨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背后隐藏是对自发游戏价值的本能认可,比如快乐,比如投入,比如关系,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碍于时间、空间、玩伴的限制,指望孩子自发地发起或获取,越来越难。
自发游戏的最大价值,在于让孩子有充分的自主在环境中探索、尝试,在最小的后果压力之下去了解不同行为带来的影响。正如教育家布鲁纳所言,游戏是使行动后果最小化的途径,是学习的最安全途径。
现在,想要获取自发游戏中的本来就存在的元素,比如,孩子的主导,同伴的合作,真实的情境,丰富的体验,反而需要更多成人的支持。
自发游戏与成人支持的游戏的界限,需要重新界定。
03
成人支持的自发游戏
我们承认自发游戏的价值,承认自己对游戏教育意义的期待,也承认现实环境对儿童自发游戏的制约,那么,新的选择可能是,成人支持的自发游戏。
这不是硬造新概念。
成人支持的游戏在传统的语境中,更接近游戏化教学,在玩中学,更指向教育而不是自发和快乐,但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我们也深深地认同,自发游戏在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上,在发展社会能力上,也承担着很核心的作用,两种游戏都很有价值。
自发游戏越来越难获取,那么,成人支持的自发游戏或将成为更好的选择。
我印象深刻的一次自发游戏,正是大人们排除了千难万险帮五六个年龄差在三岁左右的小孩安排的(一群人真的很难约齐)。
小孩们聚在公园的广场上,刚开始是独自跟爸妈玩,接下来交换玩具,三三两两地玩,男孩女孩还相互对立。后来,家长帮着找来了一截绳子,最大的姐姐慢慢地开始组织大家一起玩。
玩绳子的小孩们
先是指挥一个孩子王爸爸蹲下来平行地甩动绳子,美其名约“扫地雷”,然后开始玩跳绳子,节节抬高大家挨个跳过去,玩了一会儿,大家又开始钻绳子,一个个弯腰匍匐着钻过越来越低的绳子。一截绳子,一群小孩,变幻出了好几种玩法,完全是孩子自己主导的。
后来小孩们又换了好多种游戏,追跑,藏宝,游园,角色扮演,自己创造游戏规则,自己优化调整,除非遇到难以解决的矛盾,否则基本不需要大人。
瑞吉欧的教育理念有个说法,每个孩子都有三个老师,教他的大人,他所在的环境,他的同伴。这里的大人的角色就是支持,提供材料,扮演求助对象,布置环境,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自发地游戏和探索。
准备材料、创设环境、寻找同伴、提供支持,这些正是我倡导的成人支持的自发游戏,孩子的自发游戏,需要成人的支持。而这一支持,能极大地扩展孩子游戏的边界。
比如,认识和探索大自然,除了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机、摄像机来记录,这是在现代生活使用工具的一部分,成人提供了材料和环境,在孩子求助的时候适时介入。↓
老河沟夏令营的孩子在拍摄自然纪录片
比如,可以体验和探索更远更多样化的环境,这是现代生活给儿童游戏提供的新便利,也是在成人的支持下得以实现的↓
在培田夏令营,城市的孩子也可以下水抓鱼
再比如,孩子有机会在支持性的环境中,跟随自己的节奏和小伙伴一起创作剧本、表演故事,这是伴随着教育观念的进步而产生的,是我们小时候没有的↓
在松花湖夏令营,孩子们自己的戏剧表演
孩子生活在与我们不同的时代,成人可以是支持也可以是限制,关键是保有一颗开放的心,和对孩子探索的尊重。
04
孩子的游戏,孩子说了算
现代社会与媒介批评家尼尔·波茨曼在著作《童年的消逝》里表达了对“童年”这一概念即将消失的深刻担忧,认为儿童社会与成人文化的界限不再,媒体、电视让童年受到侵蚀。然而在再版的前言中,他也引用了一些孩子写来的信:
一个叫杰克(Jack)的男孩说,我认为你的文章不怎么好,童年没有消逝——哈!——就这样没有啦?
约瑟夫(Joseph)写道,童年没有消逝,因为我们看电视,我认为一周五天上学才是荒废童年,我觉得那太过分了,童年非常宝贵,用超过半周的时间去上学,太浪费了!
蒂娜(Tina)写道,当你是孩子时,你并不需要顾虑责任的问题,孩子们应该多一些玩耍。
约翰(John)写道,我认为18岁才应该是儿童变成成年人的年龄。
帕蒂(Patty)说,我不认为一个10岁的孩子看了成人节目,就不再是儿童了。
安迪(Andy)说,大多数孩子看电视节目,知道那不是真的。
后来,尼尔·波茨曼总结道,儿童自身是保存儿童的一股力量,他们不仅懂得与成人不同的价值所在,还关心和需要这个界限。
我想说,对于自己的童年,孩子不想随便被定义,对于他们的游戏,也有自己的看法。
有一组研究人员研究了学前班和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对于游戏的看法,发现他们觉得一个活动是不是游戏,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分要素——这个活动是不是强制的。人必须学习,必须工作,但可以游戏。在游戏中,可以随时喊停,随时退出,孩子有着明显的主导性。
哪些是真的游戏,哪些是打着“游戏”旗号的学习,他们分得很清楚。
童行营地课程中,尝试更多可能
成人支持的游戏有时候会被认为“不是游戏”,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孩子,或者我们,觉得主导权不在孩子那里。
但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本着尊重和自省的原则,我们可以在孩子的自发游戏和成人支持的游戏之间找到平衡。事实上,在当下的环境中,想要发挥游戏对儿童自身发展的最大价值,更需要成年人的支持。
人的成长环境,一百年来的变化都是翻天覆地,而人的发展本身,千万年来又很稳定。现代科学研究帮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了游戏和人的发展,可以更理性地权衡利弊和提供支持。
只是永远要记住,我们只是支持力量,孩子的游戏,孩子说了算。
05
补记
本文完成后,按照惯例,我发给了几个朋友求试读求抓虫,写作者容易陷入自身的偏执之中,多元的角度是一种校正。
不约而同地,大家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困惑,你前面讲的挺有道理,只是后面结束的太仓促了,家长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呢?应该怎么去支持孩子的游戏呢?单单说让孩子做主似乎太单薄了。
我想,我们的困惑可能还是在于,教育活动和自发游戏到底哪里不一样了?
教育活动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烙印的,很多时候我们身在洪流之中,被裹挟着前进,就像孩子们都去报的兴趣班,报,不需要挣扎,不报,反而要面对更多焦虑,比如孩子是不是跟不上,孩子会不会没人玩,孩子会不会落后太多不自信……好玩的教育意义的学习活动,现在是太多了,而不是太少了。
自发游戏呢,基于上文的分析,时间、空间、玩伴等诸多条件都改变了,孩子可以自发游戏的空间变得更小,想要寻求自发游戏带来的价值,需要成人更多地支持。提供材料、让出空间、空出时间、约好伙伴,这也是我期望的,给孩子成人支持的自发游戏。
那么,自发游戏的价值是不是就不可替代呢?也不一定。
如果我们可以拆解出一条条的能力与价值,比如社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情绪管理能力,都有可替代的教育性游戏可以选择,教育活动是更理性,也更有目的性的。
但这些目的,都是成人赋予的目的,我们当然在试图帮孩子做更理性的决定,但成长终究是由内而外自发而来的。我所期望的,是能给孩子教育活动之外的自己做主的游戏时间,让他们有时间放空,去思考、去发展自身。
游戏,本来就是儿童的主场啊,只是这一领地,现在需要成人的主动支持和有意识后退才能保有。
互动话题
今天文中讨论的两种游戏模式,你是如何看待和实践的呢?留言区等你一起讨论~
拓展阅读
限时福利
扫描海报
购买年度大课《哲思之旅》直减60元
12
吕丽莹
童行学院幼教项目负责人
《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合著作者
北外语言学硕士
擅长儿童语言及认知发展
多年幼儿教育从业经验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