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点:被传承无数代的“过家家”游戏,相信大家小时候都玩过。面对市场上纷繁多样的游戏工具,商家诱人的宣传,“过家家”显得无聊又无意义,看完今天的文章,相信你一定会对此有全新的认知,快来一探究竟吧。
 周四
思维 💡
全文共5057字,阅读时间5分钟
🌿🎨🌏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关于“如何更好的发现孩子的天赋”的文章。很多读者也在文末留言区说:我的孩子最大的兴趣就是玩过家家,这算什么天赋呢?
还有一些读者比较发愁,孩子都七八岁了,整个幼儿期都只沉迷于过家家,其他的都不感兴趣,难道将来是要去做演员吗?
我也曾经经历过这种困惑期。
我女儿从会说话开始就沉迷于各种过家家的游戏:打针看病;去超市购物;送娃去幼儿园等场景,反反复复玩上好多遍,很多时候我已经陪她玩得不耐烦了,她依然乐此不疲。
当我试着把她的注意力引到读书或者玩其他游戏上面,她都不为所动,坚持着沉浸在自己的剧情里面,非常入戏,而且给我设计好台词和动作,要求我也要情绪高涨的积极配合她的“尴演”……
作为非专业演员的我经常觉得心好累,比上班还累。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来自我内心对这个游戏的质疑。“过家家这种游戏,偶尔玩玩就算了,天天玩不腻嘛?而且它是不是一种有营养的游戏呢?一天的时间这么有限,多看点书不好吗?”
跟很多妈妈一样,我也曾经总是把“对孩子的发展有益”这件事作为玩游戏的目的。如果心底里觉得这种游戏“没营养”,就会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有意无意的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过家家,也就是假扮游戏,究竟为什么对很多孩子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
对于痴迷假装游戏的孩子,要不要引导他们把兴趣转到别处呢?
这样的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
本着养娃不能完全靠直觉,还得懂点科学的精神,我决定对这个问题多做一些探究,一些实践和心得体会也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01
👧什么是假装游戏?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假装游戏。
我们知道很多动物都会玩耍,小狗小猫都有自己消遣的方式,甚至会有自己的玩具,但是它们不会像人类一样有意识的去玩假装游戏。假装游戏是人类独有的。
孩子从一岁多就开始玩假装游戏了。比如拿起一块积木,模仿大人,假装打电话,与语言出现的时间恰好重合。
在三四岁左右到到顶峰,在巅峰阶段,这种玩耍会占据儿童20%的时间。
有些孩子到十来岁都非常喜欢玩假装游戏,记得我十岁了还跟表弟一人拿一把玩具剑,模仿圣斗士星矢里面的人物打打杀杀。
假装游戏的复杂度是逐步升级的,一开始,孩子们的假装游戏中需要现实生活的元素,比如早期更多是以实物作为道具,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比如用杯子假装喝水,用纸巾假装擦鼻涕。
渐渐地,孩子越来越少地依靠实际的道具,而完全以象征的方式操作日常物品。比如像我女儿两岁多玩去超市买东西付钱的假装游戏,她会用纸片来代替真正的钱,用毛绒球代替超市的水果。
而过了3岁以后,孩子开始越来越关注假装游戏中社交性的内容,他们开始寻找同伴,彼此之间有更多的语言交流。他们的假装游戏开始需要计划,有时候角色还可以互相转换。
比如三四岁的孩子会假装自己是爸爸妈妈,他们的游戏内容中也会加入更多的故事情节、情感冲突、社交对话等。
假装游戏的内容会因为每个孩子的兴趣喜好,还有文化背景而不同,但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玩假装游戏。
有些家长不鼓励孩子玩假装游戏,其中一个担忧是:担心孩子沉迷于幻想,无法与现实区分开来。
过去,心理学界一直认为,孩子无法区分事实和幻想。但是近代心理学界发现,即便很小的孩子也能区分这两者。
科学界有一项研究,针对孩子对幻想、现实和魔法是如何理解的。研究发现,孩子从开始假装就不会混淆现实和虚构了。即使是3岁的孩子,也会把“跟一棵树说话”列入“只是假装”的类别里。
有次我两岁的女儿用橡皮泥给我做了杯子蛋糕,跟我说:“妈妈你吃吧”。我拿起来要放进嘴里,她大惊失色,立马夺了回来,“你不能真的吃,这是假蛋糕,不是真正的蛋糕。”可见,在她的意识中,可以很好的区分现实和幻想。
那么,玩假装游戏是不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呢?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保罗·哈里斯在《理解孩子的世界:想象力的工作》一书中写到:“假装游戏并非是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参与,是孩子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所以,假装游戏非但不是对现实的逃避,反而是对现实的参与,而且它有助于孩子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
02
👦假装游戏的益处
假装游戏对孩子的成长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让我们看看美国的一项非常有名的研究:
研究人员让4岁的孩子玩一个复杂的开锁游戏,看孩子能坚持多久。他们让一组孩子假装蝙蝠侠,并戴上面具,开始开锁,另外一组是常规组。
结果发现,假装自己是蝙蝠侠的孩子会花更多时间研究,也会尝试更多不同的开锁方法。这个研究结果被取名为“蝙蝠侠效应”
复杂的开锁游戏对于4岁的儿童来说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任务,需要孩子有比较长时间的专注力和毅力,在一般状态下,孩子也很容易因为遇到阻力而放弃。
但是,当孩子自动代入一个在他们的意识中富有力量感的角色时,他们的潜力被更好的激发出来:我是蝙蝠侠,是超级英雄,我不再是弱小的孩子,我一定可以。
当有了这种信念,本来复杂的任务,也变得富有挑战和魅力,专注力和力量感都得到了加强。
假装游戏把孩子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角色中,孩子以这个角色的视角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看问题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模似角色的性格、逻辑、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精神意志等,从而在无意中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
假装游戏与人类的一项特殊能力相关,即反事实思维能力。
什么是反事实思维能力?就是,假设,猜测,思考世界可能存在其他方式的能力。
其实我们大人也会有反事实思维,比如:
上班迟到了,我们会想,如果昨天早点睡,今天早起床就好了。
如果我彩票中了一个亿,我要做点什么。
孩子的假装游戏过程,其实是把大人在脑海中的这些“如果……就……”以他们的视角和思维演绎表达出来了。
这种反事实思维,会不会就是空想?会让人沉溺于幻想的世界呢?
事实上,反事实思维能力,不仅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之源,而且对于人类改变世界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60年代,俄罗斯发展心理学家利维.维谷斯基(Lev Vygotsky)最早提出,儿童的玩耍是一个人创造性想象的发源地。正是在童年的假装游戏中,发生了对创造力非常重要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
多项研究证实,一个人童年时期的想象性玩耍与成年后的创造性表现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很多诺贝尔奖得主与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都曾经在童年时代有过极为丰富的假装游戏的玩耍经历。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利森.高普尼(Alison Gopnik)的研究结果发现,更擅长假装游戏的孩子,反向推理能力更强——也就是说他们更擅长思考不同的可能性。“在假装游戏中,孩子们所做的,很多都是从一个假说开始,一步步推导出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
科学家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呢?他们会考量不同的假设会对世界有着怎样不同的作用。
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麦哲伦假设地球是圆的,改变了世人对世界的认知。为了改变世界,我们需要认识到,世界可以是不一样的,然后朝着这个改变的方向努力。
孩子玩假装游戏的过程也是如此:我假设自己是蝙蝠侠,我如何拯救世界;我假设自己是妈妈,我会怎样照顾自己的孩子。
在假装游戏中,孩子首先进行假设和想象,然后付诸行动,这就是孩子在探索不同可能的方式,他们会模仿,也会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超越,创新。
所以,假装游戏是孩子们进行反事实推理的一种好玩又有趣的媒介,它不仅有助于规划和学习,也允许孩子思考「如果」情景,来改善他们对可能世界的推理。
3. 促进社交技能的发展
喜欢玩假装游戏的孩子也更早的发展出高级的“心智理论”,即对他人的动机和目的有更敏锐的理解。
简单来说,假装游戏有助于增加孩子对伙伴情感情绪的理解。
孩子为了游戏的顺利进行,在理解自己假装角色的同时,更要理解游戏对方的假装意义。只有理解了游戏同伴外显行为背后的含义,才能达成游戏的沟通与默契。
比如,在扮演角色时,要与同伴进行协商,“让我假装……”或者“不,还是让我假装……”等方式去沟通并相互理解。
通过扮演各种角色,体验角色的情感,学习与人沟通、合作等社会交往方式,学会理解他人,同时增加愉悦感,情绪也得到了健康发展。这些又都为孩子的社会化提供了平台和发展空间。
4. 表达情绪,克服恐惧
我女儿从小就很惧怕吹风机的声音,一直拒绝用吹风机,每次晚上洗完头等头发干 都要等很久。
后来我尝试跟她玩吹风机的假装游戏。我把一个纸板剪成吹风机的样子,假装给她吹,嘴里模仿吹风机的响声,她不仅不害怕,而且很喜欢,一直要求玩。
她也用纸板吹风机帮我吹。我说:“这个声音好大呀,我有点害怕,你调小声一点。嗯,这样可以了,有温暖的风吹过来,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这个过程就是帮助她表达情绪,并且接纳情绪的过程:你看惧怕吹风机是可以被接纳的,妈妈可能也害怕。
后来我又把纸板换成毛巾卷成吹风机,有时候就直接用手,比划成吹风机的模样。玩了大概几个月,后来开始用真的吹风机了,开始是她帮我吹,再后来她就慢慢接受了我帮她吹头发。
假装游戏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孩子清楚的知道,这是假的,一切是可控的,所以在自己构建出来的这个安全的世界里,他们愿意去尝试和探索和冒险,做那些他们在现实中非常惧怕的事情,在假装游戏里也变得好玩起来。
通过游戏方式让孩子对吹风机的响声不再那么敏感,让孩子在熟悉的游戏环境里感觉到很安全,直到慢慢完全克服对吹风机的恐惧。
除了吹风机,对打针和去幼儿园的恐惧也是通过假装游戏来克服的。
比如打针,我女儿每次都要做医生,装作很大力气的用针管扎我,看到我装作痛得哇哇叫的样子,她很开心,她也会学着妈妈和医生的语气安慰我。在游戏中她成为了强者,不再是“任人支配的孩子”。这也是她试图通过游戏,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心的过程。
每次打针之前我们都会玩这个游戏,她不仅没有哭闹,而且很配合。这是游戏帮孩子舒缓了情绪,减轻了压力。
我想到了十来岁的时候就看过电影《美丽人生》,那时看真的无法理解电影的深意,只觉得电影里的父亲像小丑一样滑稽,现实中怎么会有这样的父亲呢?
电影《美丽人生》剧照
直到现在我做了妈妈,再来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竟感动到泪流满面,我终于看懂了这位父亲的伟大、智慧和勇气。
在恐怖黑暗的集中营里,为了不让孩子恐惧,父亲设定了假装游戏的背景,告诉儿子这只是一场游戏,并极力维持“游戏”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这位父亲为了保护孩童纯真和童趣的做出了怎样震撼人心的努力啊,儿子可以对这一切保持快乐、天真的游戏态度,在纳粹的阴霾当中并没有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这就是假装游戏的力量,它甚至可以让一个孩子忍受集中营的饥饿、恐惧、寂寞和一切恶劣的环境,保持快乐的勇气。
03
💃假装游戏怎么玩?
看完前面部分,你可能对假装游戏又有了新的认识。
可能有的家长还是有些苦恼,比如“我的孩子特别喜欢重复那些已经玩了成千上百遍的假装游戏,玩来玩去也没什么新意,台词来来回回还是那么几句。怎么办呢?”
我们作为家长,除了作为孩子游戏的参与者,还能做些什么呢?
1. 丰富素材和游戏拓展
通常情况下,孩子在玩假装游戏的时候会自己准备一些道具。
比如,玩甜品店的游戏,他们会自己准备甜品,准备钱。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再多想一想,甜品店里还有什么:比如门店logo什么样,设计一个出来,引到他们观察和回忆,甜品是怎么摆放的,甜品师的衣着是怎样的等等。细节上更加完善和扩充一下。
2. 制造突发状况和困难
比如,当孩子玩医生游戏时,假装病人不配合,假装出现各种状况,各种曲折。在这样的游戏场景中,孩子遇到困难时很少想到要逃避,这对他们处理现实问题的心态和能力都能起到锻炼作用,增加了应变能力。
3. 生活习惯和技能的引导
我经常跟女儿玩的一个游戏叫做假装吃饭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我会试着引导她去布置餐桌,摆放碗筷,收拾、清洗餐具,处理掉在“餐桌”上的饭粒。
进餐过程中也会讨论一下,如何保持营养均衡:蔬菜,肉和谷物都要吃。一些用餐习惯:不挑食,不四处走动,不用手抓食物等等。还有一些用餐礼仪:中餐怎么吃,西餐又有哪些讲究,都可以在游戏中练习。
好玩的是,现实生活中她之前一直不愿意遵守的一些规则,在我们玩假装游戏时却特别配合。这大概就是游戏的力量吧。
4. 让孩子做主导和老师
最近,我发现我女儿在跟她的毛绒玩具玩一种假装游戏,她自己坐在帐篷里,把玩具摆成一圈,把它们当做学生,她自己作为老师,拿了一本书,在给“学生们”读书。
我坐在旁边听她讲,还不认字儿的她竟然都读下来了。我代表其中一个玩具学生问了几个问题,她也都很认真的回答了。
后来我每次给她读书,读完之后,也都鼓励她把我和玩具当做学生,玩一次假装游戏。这样她不仅记得很清楚而且理解的也比我对她单方面输出更加深刻。
让孩子自己假装是老师,给我们讲解那些他们感兴趣的领域,读一本书,解释一个玩具的功能,或者请教他们如何画一幅画。
他们玩假装游戏的过程,就是知识输出、思维整理,并且练习语言表达的过程。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很好的表达,甚至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就说明他们已经理解并且内化了。
作为大人,我们不要小瞧孩子,现在孩子知识的丰富程度可能不亚于我们。有的孩子特别感兴趣的领域他们研究得也比我们深入得多。以真正求知的心态,可以提问、可以挑战,但是不要故意为难,伤害孩子的自尊。
5. 全情投入
很多家长可能也会跟我之前一样,对孩子的假装游戏不以为意,表演也很敷衍,或者一会忙这一会忙那,心不在焉。
有一本书叫做《Pretend》,看到里面的父亲在和孩子玩海上冒险活动时全身心地投入,这时才痛悟到:原来之所以有“别人的孩子”,是因为有“别人的父母”。
全情地陪伴孩子玩游戏,就要入戏,成为他的搭档,并肩前行,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当我们投入和认真的时候,孩子也会受到我们积极态度的影响。而这种认真和不敷衍的态度也会扩散到其他对人对事之中。
回到最初讨论的话题,对于一种游戏,我们究竟是不是应该持有“有益就多玩,无意义就少玩”的原则呢?我们陪伴孩子玩耍,就是为了孩子将来达成一个特定的目标吗?
当我们持有一种“功利主义的”目标论时,在陪伴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玩耍和学习的态度和心境也会不自觉的偏向功利。
陪伴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孩子将来成才,是为了有更好的社会地位,有更好的经济实力吗?
我觉得应该是亲子,它应该是排在其他目的之前的。
但是我们常常会忽略和忘记。
最近,我在看的一本书上的一段话深深的触动了我,这段话是这样的:
“作为父母,最重要的奖励不是孩子的成绩和奖杯,甚至也不是他们的毕业典礼和婚礼,而是与孩子一起生活所感受到的身心愉悦,以及孩子与你一起的点滴快乐时光。”
                                                                  -《园丁与木匠》
不论什么游戏,假装游戏还是解题游戏,游戏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快乐呀~
我们了解某种游戏的来源,有什么益处,我们做哪些可能会有助于孩子的发展和成长,这些都是有必要的,但是比这个更重要的是:快乐本身也是值得的。
我们满怀热情进入孩子的世界,而不是非要带他们进入我们的成人世界。通过分享孩子的快乐,我们也会重拾那种简单纯粹的快乐与满足。
互动话题
你和孩子是如何玩假装游戏的呢?这些游戏给你们带来哪些益处呢?在文末留言分享,我们一起来讨论吧~
拓展阅读
限时福利
扫描海报,购买《年度大课》直减60元
12
田倩
童行学院内容主编 
毕业于法国高等商学院
曾在欧洲多国游学
两岁宝宝的妈妈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分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