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美国
Telegram channel,欢迎订阅(下载app修改privacy设置;拷贝地址用浏览器打开(微信打开无效);点击“join/进入”):
https://t.me/MoshangUS
陌上美国YouTube频道(email登录YouTube,订阅)
https://bit.ly/2Xg3NNF
陌上美国推特 
https://twitter.com/MoshangUsa
现在是夜深人静,正好是我讲故事的时候。这照片中的三个人基本上是白人的模样,他们全部都是耶鲁毕业生。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父亲、祖父或曾祖父为同一个中国人,一个留美幼童的耶鲁毕业生。细看照片,我们不能不感叹老中的基因效应太弱了。
这位中国人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通过两个白人妻子总共生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在美国曾经有过两个家庭。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使他放弃了这两个家,他在美国生活了50多年后,在65岁的高龄自己决定重返广东,最后美国家人连他葬在何处都不知道。
照片左侧是他通过第二任太太繁殖出的孙子和曾孙子,这是一支还认中国渊源的美国“白人”家庭,虽然在漫长的家史中他们也极力掩盖中国血统。
照片右边则是第一任太太所生的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战场中,他驾驶的飞机被击落后身亡。这一支基本上不认这位华裔父亲,并且对他充满抱怨,唯一可以利用的是通过他的legacy(校友录取优待)读耶鲁。
这是为什么呢?让我慢慢讲。
这位中国人的第一段婚姻以离婚收场,他让白人妻子终身受辱。因为他外出后患性病回家,老婆与他离婚,并且愤怒地将儿子和女儿的姓氏改回母系欧洲裔姓氏。这一支没有进一步传后代,因为儿子阵亡,女儿作为图书管理员终生未婚。
他与首任太太的离婚闹成了当地的新闻,甚至《波士顿环球报》都报道过。他从加州回到康州的家后发现得了几乎无法根治的花柳性病,他的女儿Jennie Jerome在50年后写得家庭律师的信中说:“我的母亲(Elizabeth Lee) 决定与我父亲离婚,因为Leonard Sanford医生(耶鲁本科和医学院校友)认为母亲与他生活已经不安全了,他的私生活确实下沉到如此低的程度”。
他的女儿还控诉父亲偷外婆的钱,还说他将中国女孩雇到家里名曰是当女儿的保姆,实际上是可以被他占有。
他的女儿继续在给律师的信中陈述:“母亲在随后的人生中都憎恨父亲,母亲在自己整个人生中都很伤心。她后悔自己当年采取如此大胆的行动与父亲结婚,这段婚姻给她自己的母亲也造成了伤害,子女蒙受巨大的耻辱,全家都经历了痛苦”。
不知是否与父母的婚姻悲剧相关,他的这位唯一的女儿终身未嫁。
第二任太太所生的这支的后代则有不少,你们看看哪里可以找到一丝的中国人的血脉?
照片左侧的蓝衣者Richard是这位中国人的孙子,为医学教授;红衣者则是Richard的儿子Ben。从这位华裔耶鲁毕业生到这位叫Ben的曾孙子,他们家是至少四代的耶鲁人,他们全家能读耶鲁都是得益于这位中国人。
Richard毕业于耶鲁本科和耶鲁医学院,但是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他父亲始终对他保密着这层中国血源,名曰是为了防止他被歧视。直到他要与白人未婚妻结婚时,父亲才将他叫到图书馆告诉他的祖父是位中国人,但是家里人不知道他死在中国哪里。
他们能够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姓Lee, 美国二战时的南方将军Robert Lee也姓Lee。如果他们的姓氏是Li, 那就必须公开了。
现在这位曾孙子Ben,他却最认中国的根,虽然他只有通过测基因才能找到的那八分之一的广东血脉。他从耶鲁本科毕业后去中国教中文,又回到耶鲁拿了东亚研究的硕士。他现在上海浦东当一所美国学校的校长,他正好接着曾祖父的路走了中国、美国再到中国的一个大循环。
这位中国人跟第二任太太生活了三十年后只身离开美国家人,回到了中国广东,他的美国家人说这段婚姻也是不愉快的。他曾经在广东教过英文,也编辑过当地的英文报纸。
他离开美国家人应该是觉得可以荣归故里,但是他的计划被日本侵华战争所打破,他最后与美国同学的通讯是说自己正在遭遇日军的轰炸。他也分别向两位妻子所生的女儿和儿子要过钱,然后就失去了任何音迅。他的美国家人认为他在日军轰炸中死亡,算一算也应该活过了七十岁。
这位耶鲁留美幼童曾经被宣传成反歧视和争民权的斗士,他写了亚裔在美国用英文发表的首部著作,在美国生活了54年,他从耶鲁毕业后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事编辑或其他文字工作。他在田纳西遇见的第二任太太,然后把家庭带到新泽西生活。他曾经在美国换过至少十几种工作,他居然还在范德堡大学医学院短暂上过学,想想他仅是耶鲁的文科生。
他来美国时只有12岁,他的故事需要另外写文章详细讲述。他是美国首位中国留学生容闳从中国弄来的留美幼童,中文名字叫李恩福。耶鲁校友詹天佑跟他一样是照片中的留美幼童的第二期同学,我们都明白他们在如此幼年就离开父母然后直面不同文化的冲击,十分不容易。
但是你如果以此名字去搜中文网络,他是一个在美国备受歧视的爱国人士,所以历史永远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李恩福自身的品格缺陷使他成为在美国和中国都找不到家的人,美国给了他很多机会,包括两位白人女性愿意为他传基因。他就是我的小中男挑战综合症的又一个例证,他们在美国辛苦建桥后又突然炸桥。
可见附后的论述性博文,这可是我发现的独特的社会现象。
试论“小中男挑战综合症” 
雅美之途,2021-02-20 09:17:55
MIT涉嫌凶手潘同学的成长经历,特别适合应用“小中男挑战综合症“的理论来解释。很多人问我这个理论是什么意思,你需要先知道我提出的背景:
“这里面也与华裔男性在美国社会里所遭遇的排挤有关。正是因为他们特别聪明而修养又不够的时候,他们总觉得自己吃了亏,所以他们反击起来也相当强烈,方法又欠妥当,让美国社会难以接受。他们往往是自己的前半生在竞争激烈的美国辛苦建桥,但是后来又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直接的后果是拚命地炸桥。
华裔杰出女性在美国的境遇远不是这样的,她们受欢迎得多。在生物学上,承载基因和播种基因的个体所面对的进化压力是不同的,后者往往会被看成是入侵者,特别是在异族为主体的社会里。这是我观察到的杰出华裔男性精英的普遍挑战,他们几乎都是名校毕业,非常聪明又十分刻苦,但是他们的有些行为有碍于他们走得更远。可以上升到社会人才学的理论高度,所以我想称这种现象为:‘小中男挑战综合症’”。
让我进一步把“小中男挑战综合症”的理论说清楚,这里必须说明小中男这词是昵称,在美国华裔的谈话语境中经常出现。你如果称我和儿子为小中男,我都不会觉得冒犯。
这是一个综合症,学过医的人都知道综合症涉及全身多个系统的表现,我们可以将此应用到社会观察。这个综合症指小中男与周围外族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的相互作用,以及随之而来的后果。当然拥有个体的差异性,他们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因为我在美国一流学术界观察到很多极其聪明的小中男,所以我偏重于将来自他们的这个理论也应用到去解释他们,普通小中男也应该适用。
在社会尤其是家庭的倾力栽培下,小中男在评价人生早期成就的量化指标上超群,数学或科学奥赛的成绩亮丽,琴棋书画皆佳,运动方面则往往不足。美国是个相对公平的社会,你如果足够聪明,大家认为你能够为大学赢得荣誉,或者为公司赚到钱,你在人生的早期生涯都能够得到名牌大学的教授或公司主管的职位。
随之进入“小中男挑战综合症”中的“挑战”,这里归根到底是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吃了亏。可以体现在二个方面,一个就是对自己手下的人非常刻薄,认为我付你工资,你就必须努力干活,有时逼迫人到了极限。他们喜欢斤斤计较,相对自私,不太愿意分享功劳。对自己的上司则是经常抱怨,在工资或其他资源方面认为对自己不公平,提出一些让主任或校长无法接受的条件。总之他们认为自己吃亏,最后他们出击的结果是前半辈子辛苦建桥,后面则是迅速炸桥。
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小中男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缺乏了对孩子们关爱社会和愿意做出牺牲的品格的培养。美国人重视这点不是为了装点橱窗或供申请大学用的,作为团队美国人工作起来那么有效是有社会基础的。美国疫苗制备得好而快,军队出征所向披靡,都与他们从小教育孩子们的团队精神有关,这就是我为什么十分鼓励小中男参加球队运动的原因。
狭义相对论简单些,为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难些,他拖着1915年才发表。我们也可以将小中男挑战综合症做些广义的解读,这“挑战“二字是需要才华和本事的,小中男在美国也明白自己不能随便挑战,不然就变成破坏性的了。小中男挑战不行后就是“放弃”,这里有二个常见的放弃途经:一个就是选择回国;另一个就是将所有精力或寄托全放在孩子们的身上。
绝大多数的海归基本上与什么爱国主义没有什么关系,都是在美国达不到他们的人生目标才回国的。高的从不能在美国当系主任,中间的是自己的研究经费已经断裂,年轻的看见美国教授的水准与辛苦,他们在国内机会多时便决定回国了。有些人对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充满感激,个別人则背弃了中国人的谦卑传统,变成了“挑战”美国的旗手。我常说这些人在中国的很多东西,都是因为他们在美国的求学或工作的经历而获得的,他们可以批评美国,但是变成反美斗士就太不应该了。
另一个小中男放弃“挑战”的现象,就是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孩子们身上,造成过度地教育后代。美国华裔见什么能够使孩子读耶鲁或MIT就让他们主攻什么,他们很多是在美国职场失意的清华人或北大人,但是孩子们的数学与科学问题对他们是小菜。这帮小中男父亲可以把很多美国人设计的东西玩残的程度,以前打进数学USAMO的学生几乎100%被MIT录取,现在里面老中的孩子太多了,只有70%能读MIT。以前美国有西门子科学奖,后来发现太多华裔学生的研究项目是在家长或家长朋友的实验室完成的,所以弄得别人只有完全取消这项科学竞赛。
小中男放弃挑战后的人生完全可以相当丰富,可以周游世界、拥有更多业余爱好、甚么开辟第二职业,但是我不赞成他们把挑战的精力转移到孩子们的身上,那将会是悲剧的循环。
看看小中男面对的压力,附录:文学城网友分享的男孩与女孩在美国数学竞赛中的比例:
“以前孩子参加过的比赛,知道一些数据。
2010 AMC 8 (USA)
Female: 56952, 高分(21+) 349
Male: 63541, 高分(21+) 1313
男生女生参赛人数大致相当,但高分比例 Female:Male = 1: 3.8
2013 AIME Qualifiers (USA)
Female: 855
Male: 3826
Female:Male = 1: 4.5
2013 USAMO Qualifiers (USA & Canada)
Female: 19
Male: 245
Female:Male = 1:12.9
初中AMC 8 高分,高中AIME qualifiers男女比例基本稳定Female:Male is about 1:4
但更高端的USAMO, 男女比例大幅上升到 Female:Male = 1:12.9”
作者吴晓波,请只有留学咨询需求的才联系作者,方式: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XiaoboWu554
喜欢这篇?请给予作者鼓励
陌上美国联系方式:
电报频道: https://t.me/MoshangUS
电报教育生活群:https://bit.ly/3fs7FFR
(电报需下载app修改privacy设置;拷贝地址用浏览器打开(微信打开无效);点击“join/进入”)
YouTube:https://bit.ly/3pKShXu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