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最近几位朋友聊起疫情间,孩子在家上网课,不够自律,家长难以“管教”。特分享谢刚老师在湾区爸妈群一个“积极管教”的主题讲座。此文是张璇整理的讲座笔记。
Raising children was far more than just fixing what was wrong with them. It was about identifying and amplifying thei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nd helping them find the niche where they can live these positive traits to the fullest.
—— Martin E. P. Seligman, Ph.D.
抚养孩子,并不在于纠正他们的错误,而在于发现并放大他们的优点和美德,并且帮助他们找到在什么地方可以把这些长处发挥到极致。
——— 马丁·塞利格曼 博士
 *  *  *

湾区“爸妈去哪儿”微信群组织的“积极管教”讲座非常成功。谢刚博士不但教育心理的知识水平高,讲话风格亲切幽默,而且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与家长们的互动非常好。讲座一开始,她就了解在座家长孩子的年龄段,并向家长们提问“你们在教育孩子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什么?”。
在搜集各种问题的同时,她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背后的原因,并简单描述了解决的办法;接着她把讲座的内容重点放在了在座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上面。在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她认真耐心地回答了家长的每个提问。我把自己的笔记,结合谢刚博士的PPT,总结了一下这次讲座的主要收获,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一起学习,做一个更好的妈妈/爸爸。

谢刚老师在讲座上
01
教育心理学的理念
  • 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与学习的重要部分。要允许孩子犯错误。
  • 个性特质(Temperament)是没有好与坏的。
    例如,慢热可能对应着善于观察思维缜密,多动活跃可能对应着运动和社交能力强。发现并发挥孩子的长处,才是最好的培养方式。
  • 基因/天性与后天培养就好像长方形的长与宽,共同决定面积。找到孩子的优势与兴趣,提供优良的培养环境,培养正确的态度,都非常重要。
    例如,学习下棋,不同的孩子可能天份有所不同,找到好的老师,树立对输赢的正确态度(下棋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学习并提高自己的下棋水平),喜欢挑战,热爱下棋,才会把智力和天份发挥到最大。往往学习态度和习惯要比天生智力更重要。
  •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是一切学习与成长的基础。
  • 预防远远要比事后惩罚重要,且更加有效。
02
科学研究理论与发现
  • 大脑的发育与成熟是分阶段的,从后往前进行的。大脑的前额叶,所负责的控制能力、计划能力等,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成熟。
  • 对1000多个家庭的追踪研究发现,三类父母教育方式中,民主型是最好的,互相尊重。权威型次之,放任型最差。
  • Erik Erikson 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
1. 婴儿期(0-2岁)是建立信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发展好,小朋友就会在人生的后期阶段更多地表现出对人的不信任。
2. 幼儿期(2-4岁)是发展自主性 vs. 羞耻感和质疑的关键阶段
3. 学前儿童(4-5岁)是发展主动性 vs. 愧疚的关键期
4. 小学阶段(5-12岁)是发展勤奋 vs. 自卑的关键期
5. 青少年(13-19岁)是形成自我认同 vs. 身份混淆的关键期
6. 年轻成人是发展亲密 vs. 孤立的关键期
7. 中年阶段是持续成长 vs. 停滞不前的关键期
8. 老年阶段是发展健全 vs. 绝望感的关键期
  • 情绪对于记忆的影响是巨大的。
  • 儿时记忆最最深刻的一定是感情色彩最强的。而且情绪对于行为的影响,对于习惯的建立,也是至关重要的。
【正例】如果睡前读书都是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亲切的语调中进行的,那么孩子就会很容易的把对阅读的感觉与温暖亲密的感觉联结起来,小朋友每次读书,都会想起妈妈的怀抱,每到晚上在妈妈怀里享受温暖亲密的时候,也会想要读书。睡前阅读的习惯就自然而然、非常容易的养成了。
【反例】如果孩子每次弹琴,都得到老师或妈妈不断的批评与指责,非常不开心,充满消极的情绪。那么钢琴就逐渐的与消极情绪联结起来,孩子很可能就越来越不喜欢弹琴了。
  • 4岁左右开始发展复杂情绪,如嫉妒。
  • 体罚,短期虽然可能有效,但长期是无效的。
  • 音乐是大脑的保健操,可以不学钢琴,学别的乐器或培养与音乐相关的兴趣爱好,对孩子是终生有益的。
在这里,做为本硕博都读心理学专业的笔者,想提醒大家的是,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还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很多领域的研究都在探索过程中,也包括教育心理学。所得到的结论往往是有条件限制的,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且有可能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提高,所获得的结论也会有所变化。所以大家这些研究结论,大家也要结合实际、具体情况来参考。
03
家长的行动
基于这些理念、理论与科学研究结果 —— 家长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
做什么?
  • 功能性行为分析(Functional Behavior Analysis)。
    一个行为如果重复出现,一定是有原因的:孩子这样做要不是为了获得些什么,要不就是为了避免什么?作为家长要仔细观察与分析,认真和孩子交流,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找到行为模式是怎样的:先兆-行为-结果(ABC:Antecedent-Behavior-Consequence)。然后用可以获得同样结果的好行为来替代坏行为。
  • 温暖而坚定(Warm and firm),相互尊重和鼓励。

    温暖是为了让孩子感到被接受,坚定是为了让孩子知道界限在哪里,不可以push limit。
  • 把注意力放在发现孩子的优点,闪光点上。

    某爸爸反馈:“自从听了您的讲座,每天看我儿子都有可爱的地方”。
  • 虽然性格(temperament)没有好坏,但要培养好的品格(character),如诚实、自主、负责、自信、尊重、耐心,等等。
  • 关注好行为的出现,并给予正向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及时鼓励、奖励 。孩子感觉开心的时候,也会做的更好。
  • 对于 2-3岁的小孩子,有任何问题要当时解决,因为他们在这个年龄段是只能看到眼前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是非常短暂而有限的。
  • 设立清晰明确的界限(consistent boundary),树立家规,可以让孩子参与家规的制定,一旦制定,家里所有的人都要遵守。
  • 对于不好的行为和习惯,有几种方法:
负向强化

negative 
reinforcement
忽视不合理的行为,如以撒娇哭闹的方式提出的请求,不予理睬。
正向惩罚
positive 
punishment
例如,自己弄乱的地方自己清理。
负向惩罚
negative 
punishment
如果有不好的行为出现,就去掉一个孩子很在乎的特权 (privilege),比如吃冰激凌、去公园玩。
  • 惩罚之后的拥抱,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 给孩子选择权的的技巧:把握大方向,让孩子选择小方向。
  • 调动孩子的热情与兴趣:

    例如:“妈妈今天做了什么什么,怎样怎样做的,特别好吃,你看!”绘声绘色充满感情的描述,也会激发孩子对食物的期待与兴趣,往往会比威逼利诱有效得多。
  • 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给予孩子关注。目光接触、语气上,都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让孩子知道你在关心着他/她。
  • 倾听非常重要。听听孩子怎么讲,孩子才会听进去更多你所讲的话。要先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孩子的感受如何。并且,无论孩子有什么样的感受,要先共情,也就是试图感同身受、理解认同孩子,让孩子在这种情景下有这样的感受是非常正常的。
不要做什么?
  • 培养兴趣爱好的时候要根据孩子在不同活动上的兴趣和进步程度来决定取舍,而非家长单方面想要的。
  • 家庭教育要一致。不但家长之间要一致,家长自身也要前后一致。
    【反例】一个做股票的父亲每天对孩子的态度取决于当天的股市情况,孩子完全无法预测,每天都提心吊胆,像做过山车一样。
  • 不可以说过于概括的话,如“女孩子学不好数学”,“你真是个天才小画家”,要就事论事。
  • 而若要把好的行为养成好的习惯,就要不断的重复,避免特例。如果有一次特例,这个习惯的培养往往就需要从头开始。例如进门洗手,起床叠被等生活习惯。
讲座后,谢刚博士耐心地家长的每个提问。
Q
&
Q: 兄妹经常争吵、闹矛盾,如果他们没有矛盾,就给予奖励,但好像没有什么效果?
A: 兄弟姐妹有矛盾很正常,不应该奖励没有矛盾,而应该奖励很好地解决矛盾。
Q: 儿子过于粘妈妈,离不开妈妈,怎么办?
A: 依恋(attachment)有健康依赖和过度依赖之分。观察孩子每次粘着妈妈的时候,是不是获得了一些奖励或好处,停止这样的奖励,逐渐鼓励他独立做一些事情,才可以获得这样的奖励和好处。
Q: 9岁的孩子很喜欢争辩,怎么办?
A: 好事啊,大方向上可以鼓励孩子参加演讲。具体小事上,可以让孩子写下理由,家长也写下理由,心平气和地讨论。
Q: 5岁的孩子洗脸刷牙都很慢、拖延,怎么办?
A: 用计时器 (Timer);给提前的提示 (Warning),如10分钟、5分钟。按时完成给予奖励,且说到做到。
Q: 5岁孩子,用责任奖励表(responsibility chart),有些栏目从来是空的,有些事总是不想做,怎么办?
A: 奖励不要全部是物质奖励,也要结合一些特殊时光奖励,如一周一次的爸爸陪玩球,一个月一次的妈妈陪睡。
Q: 孩子总是不听话,不听老师指示,怎么办?
A: 要培养听从指挥,服从权威的能力,练习空手道、球类运动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方式。
谢博士建议家长每周去孩子的小学去义务服务一次,很容易形成兴趣小组(五六个孩子),湾区人才多,几个家长发挥各自的长处,一起轮流教育兴趣小组里的孩子们。
Q: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孩子,与孩子个性匹配的老师?
A: 她自己的方法是请校长推荐老师,然后每一次升学年的时候请老师推荐下一年纪的老师,因为老师最了解老师了。
Q: 孩子太多的“不要”“不要”,这也不要吃,那也不要吃,怎么办?
A: 把期待说出来。不要说“吃饺子好么?”而要说“今天的饺子特别好吃!”
Q: 2岁孩子一个玩具玩很短时间,就不玩了,怎么办?
A: 2岁注意力不集中很正常,买玩具,要买适合年龄的玩具。而且如果想要培养注意力,要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事情。
Q: 如何在表扬一个孩子时不伤害另一个孩子?
A: 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不一样,各有长处。要注意和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单独相处时间。尤其对于老大,可以一起回忆过去,翻看相片;还可以给老大一些任务,培养责任感;适当引导,如“妹妹现在很小,只能看到眼前这件玩具,你可以等一等再玩,先玩别的玩具么?”
Q: 小宝宝出生后,老大开始变得也像小宝宝一样,怎么办?
A: 这种行为倒退很正常,孩子是在寻求关注,给予老大足够的关注(参考问题11的回答)。
Q: 孩子吃饭难,怎么办?
A: 饥饿疗法,定时撤饭,中间不给零食。
推荐网站及书单
  • www.positivediscipline.com
  • Positive Discipline中译版《积极管教/正向育儿》
  • 《优秀是训练出来的》
  •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 Learned Optimism
  • How Children Succeed
  • Boundaries with Kids: When to Say Yes, When to Say No, to Help YourChildren Gain Control of Their Lives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的一点感受是,知道不等于悟到,悟到不等于做到,做到不等于得到,培养孩子其实和很多事情一样,需要真正的付出,才会有收获的。如果有好的理念与方法,可能会事半功倍。但任何一种方法与理念,可能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所以,在理解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的观察、思考、调整、改善,找到一套最适合自己小宝贝的方式与做法。
最后,我想说的是,也是谢刚博士在这次讲座中多次强调的一点,情感上的联结 (connection),是一切的基础。让我们尽可能在孩子在与我们相处的每一个时刻,都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我们的爱与关注,我们的信任与欣赏。我相信,在我们温柔而坚定的目光中,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散发出自己身上那道最闪亮的光芒。
*  *  *
【嘉宾介绍】谢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美国 Temple University学校心理学博士,2000年起任职美国加州 Fremont联合学区学校心理学家,从事学生的教育心理测评及咨询、行为管理、教育方案的设计等工作。其专著《我在美国做学校心理学家》入围 2016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作者简介】张璇,两娃妈,心理学博士,硅谷科技公司就职。
本文根据谢刚博士20158月8日在湾区“爸妈去哪儿”微信群公益讲座内容整理成文。
谢刚老师和张璇在交谈中
推荐阅读其他文章:
1)谢刚博士:爱子有方, 疫情下的管教
2)谢刚博士
:面对疫情,如何在应激反应下提升心理复原力?

3)谢刚博士:如何培养心智健康的青少年
4)谢刚博士:面对疫情,“积极少年Mini 系列”公益微课
5)谢刚博士:怎样沟通,青少年儿女才听
6)谢刚博士:我为什么还活着 — 谈青少年自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