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记得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先来做一道情境假设题。


假如你为人父母,会让孩子在家庭聚会中进行才艺展示吗?

假如你为人子女,在家庭聚会上被强制性要求表演才艺时会如何想?

新近开播的电视剧
《小舍得》开篇即抖出了这样的尴尬桥段。

三代同堂的饭桌上,本是觥筹交错、其乐融融。但两位妈妈之间暗流涌动,开始心照不宣地比较起自家儿女。

这边亲自伴奏,推女儿出来一展歌喉;那边不甘示弱,逼儿子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


饭吃不吃得下去,她们不在乎;她们在乎的是,谁能赢回这局。

《小舍得》是“中国教育小系列”的第三部电视剧,前两部作品《小别离》《小欢喜》皆收获不俗口碑。在中考困境、高考困境之后,《小舍得》直击“小升初困境”

南俪
(宋佳 饰)和田雨岚(蒋欣 饰)是一对半路姐妹,分别是南建龙(张国立 饰)和前妻所生的女儿及二婚老婆带来的女儿。


南俪的丈夫夏君山
(佟大为 饰)是知名设计师,他们育有一儿一女。大女儿欢欢是小学五年级生,喜欢唱歌,但成绩不太好。

田雨岚和丈夫颜鹏
(李佳航 饰)将儿子子悠培养成名副其实的大学霸。子悠和欢欢是同班同学,但成绩名列前茅,且屡屡在奥数竞赛中拿奖。

一家人团聚吃饭,本是一件轻松闲适之事。然而因为南俪和田雨岚的明枪暗箭,局面逐渐失控。


从南建龙给后辈的礼物上,田雨岚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厚此薄彼的意味。于是,她开始暗自发力,把话题引向了子悠的学习成绩。


他就知道学习,期末拿了第一名。

学霸是怎么养成的?我哪有什么经验呀!
别人跟我说,我们家子悠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众多的铺垫,只为把皮球踢给南俪,笑里藏刀地询问欢欢的成绩。南建龙赶忙解围,让欢欢在众人面前表演唱歌。

唱歌是欢欢的长项,南俪顿时感到扬眉吐气。田雨岚当然不甘示弱,她逼着儿子表演背圆周率后一千位的绝活。


虽然子悠的每个毛孔都写满了抗拒,但还是硬着头皮上了,小手微微颤抖,活像没有情感的表演机器,但他妈妈的神情却比谁都兴高采烈。


让孩子在家庭聚会上表演节目,其实质是什么呢?


在综艺《亲爱的小课桌》里,傅首尔和众嘉宾讨论过这一问题。傅首尔认为,
孩子在家宴上表演节目,“是最早的攀比氛围,别人背了5首诗,你只背出1首,就会产生自我怀疑的情绪,不能让孩子处于这种环境中。如果亲戚让我的孩子表演,我会说‘让我来表演给你看’。”

其他嘉宾也纷纷回忆,儿时被要求当众表演留下了很深的童年阴影,
其本质不过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虚荣心。


表演吧,会变为家长炫耀的工具人;不表演吧,会被家长及亲戚奚落一番,自尊心严重受损。


说回到《小舍得》,南俪和田雨岚的战场不只在家庭聚会上,田雨岚往往是主动挑起矛盾的一方,不服输的南俪只好被动应战,她们的攀比式育儿远远没有结束。


01

提分教育vs素质教育

田雨岚一个人活得像支队伍,信奉“
铁血育儿法”,只看重学习成绩,把子悠逼成了一个丝毫没有喘气工夫的失落学霸。丈夫颜鹏敢怒不敢言,被动丢失了教育儿子的发言权。

夏君山平日里言语不多,但对于教育欢欢自有一套
素质教育的理念。“玩的时候好好玩,学的时候好好学”。他不是“唯分数论者”,希望女儿能度过快乐的童年,发展如唱歌一般的兴趣爱好。

而从预告中可以看到,原本抱有一颗平常心的南俪,后期受到了各方面的压力和怀疑。于是开始心态失衡,效仿田雨岚的育儿方法,把欢欢也送到了课外培训班。


课外培训班信奉的是
提分教育。他们反复灌输考点,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分数,至于对整体学习能力的锻炼倒不是重点了。

素质教育和提分教育不是互为对立面的存在,但追求提分的培训班却挤压了学生的课外空间,使其减少了玩耍和运动的时间。


以欢欢为例,她热爱音乐,本学着自己感兴趣的唱歌课和钢琴课。但参加课外培训后,兴趣爱好要被迫让位。

素质教育,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其目的是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

如果说填鸭式提分是“鱼”,那么素质教育就是“渔”,
前者有违可持续发展观,后者虽见效慢,但影响较为深远。

素质教育也不是近几年提出的概念,早在民国年间,教育家陶行知就创办了治学风格开放先进的淮安新安小学。



他把治学理念概括为五大目标,“
康健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产的技能、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

可以说,这才是贯彻了教育的本质,
既教书又育人。经年以后,教育的步伐越来越快,但请别忘却它的初心,分数也不是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指标
02
攀比式育儿vs反攀比育儿

南俪和田雨岚不仅要比孩子的分数,还要比孩子的特长和班干部职务。攀比式育儿的后果是什么呢?如其宣传语说的一样,“比孩子,比面子,比比皆是。比人脉,比宠爱,
比比皆输。”

攀比心态催化了家长的竞争欲望。《武林外传》中有一集反映的也是这个问题:佟湘玉眼红邱小冬取得的成绩,再加之邢捕头的灵魂拷问“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有莫小贝的身影吗”,于是愤而施以高压教育,只求莫小贝事事都能压过同班同学。



后来请来的白先生一语点醒了佟湘玉,他说,“为了兴趣学习,值得鼓励;
为了虚荣、和别人比,还不如不学呢。”

想解决攀比式育儿,要从
反攀比入手。家长不能只盯着别人家孩子的长处,要发掘自家孩子的闪光点,他们总有别人没有的特长,比如欢欢唱起歌来就无人能敌。

鼓励孩子的闪光点,
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在学生阶段,孩子的成绩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如果整日都面对多番打压的家长,那么自信心一再受挫,容易一蹶不振。

家长也需放平心态,
坦然接受自己的孩子
,他们或许不那么完美,但仍是独一无二的。


“接受”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在父母尝试着接受孩子之前,在孩子诞生之际,他们就已经坦然接受了父母的所有境况,贫穷或富裕,温柔或暴戾。爱是流动的,接受也是双方的。
03

自主内卷vs放弃内卷

南俪和田雨岚这么拼,其实也是受到了
教育内卷
的影响。凡事皆可卷,何况是广大家长学子最关心的教育。



人类学专家项飙称之为“
是一个陀螺式的死循环,我们不断抽打自己……大家现在挣扎的就是说在结构里面找个缝隙。”

南俪和田雨岚生活得宛若
“母职经纪人”。这一概念指的是,母亲越来越像孩子的经纪人,因为全方位全身心的付出,所以用职业标准要求孩子的业绩(即学习成绩)
欢欢和子悠的班里起码有一半以上的人在校外上培训班。在田雨岚等家长的眼中,培训班是奥数奖的摇篮,亦是通往民办初中的捷径。

可能有家长会觉得:没办法啊,在教育内卷的环境下,人家选择课外培训,我们家又怎么能落下?


诚然,和其他行业一样,
教育也在加速内卷,人人都追求精英教育,不管自己是不是精英,都想把孩子培养成下一代精英。

正如田雨岚在家宴上轻描淡写地说,“要做人上人呐”。可何为人上人,何为人下人?

一位来自芬兰的小男孩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他在很火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说道:“
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好,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人是最好的。

一个吊诡的现象是:虽然弹幕都在称赞这位小男孩,但在现实生活中,
家长学生却自主参与“教育内卷”,使其稳定且加速运转着。

面对如田雨岚南俪一般的焦虑家长,课外培训班正好利用其心态来疯狂揽财。

前段时间,
央视发文批评校外培训是在贩卖焦虑。与之相配套的是教育部从源头上实施的措施,如整治校外培训机构、把教育权还给学校、给学生减负、增强课后服务供给等等。最后一项则是在敦促家长,一定要理性看待课外培训

内卷是群体性活动症候,卷与不卷依靠的均是群体而非个体的改变。只有家长都放弃焦虑,抢跑培训和饥饿游戏才能回归常态。

在《小舍得》的豆瓣“想看”页面,观众最常提到的就是“真实感”“生活剧”几个字。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会在岔路口做出不同选择,剧中的他们也会在小升初的关卡做出不同取舍。

目前更新的两集,已经屡屡击中社会争议议题。而南俪和田雨岚的教育方式是否会发生改变?亲子关系会走向崩盘还是和解?希望后续剧情能映照出时代的滔滔洪流和个体的去就之择。

点赞、在看、分享,一键三连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