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助:DrMengAcademy.com
近期,美国频发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有人甚至在社交媒体上鼓噪起针对亚裔老人和女性的“随意掌掴亚裔挑战活动”(Slap an Asian Challenge)。有数据显示,相较于2019年,2020年美国种族歧视仇恨犯罪,整体下降了7%,但是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却暴增了149%。从2020年3月19日至今年2月28日,全美共发生3795起针对亚裔的袭击事件,比前一年高出了1000多起。
对亚裔的丧心病狂的人身攻击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亚裔社区不仅引起了罕见和持久的抗议,对安全的担忧,对美国制度的反思,也引起了亚裔对自身的形象和定位的反省,同时还造成了亚裔内部的一些认知分歧。
总体来看,在北美的亚裔居民继承了本国传统中隐忍,自律,注重家庭责任,重视教育等优点,一般在两代人之内就能借助高等教育实现阶层和社会地位的改善。即使第一代移民中的一些人有各种语言乃至心理融入的障碍,但通常并不对社会造成扰乱和危害。
但是,亚裔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较低,2018年为二千二百六十万(其中华裔五百二十万),不到美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内部也未形成统一的认同和诉求,更没有在政界和媒体舆论方面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加上一般不愿意惹麻烦,喜欢息事宁人,往往被看成沉默和不可见的族群。这些也成为亚裔生存的劣势,而抗议活动多少改善了这一形象。
美国白人主流社会长期形成的关于亚裔是“模范少数族裔”(model minority) 的印象,在这次抗议热潮中成为一个反思的对象。的确,不论“模范少数族裔”这个标签的初衷如何,是赞扬还是嘲讽,都不应该成为以华裔为主的亚裔逆来顺受,从不发声的一个无形的束缚。在笔者看来,连续的街头抗议对引起美国全社会重视亚裔处境,以及或多或少影响后续的司法审理是有积极影响的。
正如过去的一些案例中体现出来的,长期和持久的社会抗议会把本来可能被轻描淡写放过的案子变成必须处理的大案,让受害者获得更为公正的司法回答,让侵犯少数族裔生命权和人身安全的歹徒得到更严厉的制裁。
然而,笔者在对美国中文网站和微信群中的观察中注意到,在华人社区中存在对侵害亚裔的犯罪行为性质认定的分歧。多数人认为是以特定族裔为目标的仇恨犯罪,而另一部分坚持认为只是治安案件。按照前者的逻辑,美国社会应该反思和正视对亚裔的仇恨,这集中体现在一个广泛使用的标语“Stop Asian Hate”(停止仇恨亚裔)及其诉求上。但按照后者的逻辑,“亚裔”作为被攻击目标群体发出声音是把治安问题种族化,反而会加剧种族对抗。正确的做法是把事件的性质认定为治安问题,并呼吁加强警力,依靠“法律和秩序”(Law and Order)来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从上述的将近四千起攻击亚裔的事件来看,很难得出这仅仅是“治安事件”,而不是针对特定族群刻意袭击的结论,社交媒体上公开煽动的“掌掴亚裔”也已明白地昭示事件的种族指向。另外,大量已知的随机,突发的针对亚裔老人的袭击,也明显是不可能通过警力可以遏制的。试想,如果要随时制止随机的攻击,将需要多少警察在路上巡逻,多少警察在地铁上执勤?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目前看来,一方面,华裔,特别是老人需要加强自身安全意识,减少单独出门;一些华裔社群已经开始自卫巡逻,另一方面,通过抗议活动对美国社会和司法机关施加一定的压力,在通过亚裔社群行动对受害者给与心理抚慰,支持,和经济补偿,并促使犯罪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是可行的办法。但是,以族裔为基础的仇恨犯罪动机是无法否认的。
还有一些华人过度关注加害者的族裔身份,围绕嫌犯是“白人”或者“黑人”进行论辩,而这种争执进一步撕裂了华裔群体。令笔者感到失望的是,一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中国大陆来美国留学,在美国定居几十年,长期从事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华裔学者竟然也参与到这种无谓的论辩中。有的非要用“数据”证明“黑人”比“白人”对亚裔的“危害”更大,而当袭击者是白人时,有的百般辩护,不仅不同情亚裔死者,反而把暴力解释为“人类的本性”和白人的“恐惧”。
笔者认为,这种论辩和思维逻辑体现了部分华裔“精英学者”自身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思想,以及完全错误的道德立场,在认知上也无助于华裔正确地认识问题的实质,反而会导致华裔内部毫无必要的分裂和混乱。
笔者认为,基于侵害亚裔的案例中犯罪嫌疑人既有黑人也有白人这一事实,华人自身完全不必要去对二者进行无谓的比较,辩论和强行区分究竟是哪个族群“更好”,而是应该把所有的类似案例都看成对“亚裔”的侵犯,并在本质上都是一种“非正义”,即Martin Luther King, Jr.所说的“injustice”行为。在这一意义上,亚裔声援被不公正对待的非裔也是正确的。
在以“亚裔”这个共同的族群认同作为前提的基础上,社会行动和思考的路径应该是促使整个美国社会反思“亚裔”承受的不公平的霸凌和侵犯,并敦促美国社会及其制度认识到,种族压迫的受害者不仅仅是更为可见,也更经常发声的非裔美国人,还包括比较沉默,更被贴上“模范”标签的亚裔。
笔者本人参与的一次全美大学教授签名请愿,目的就在于敦促美国各大学正视亚裔的处境,增加校园的多元化,对学校行政部门和学生进行有关亚裔的教育。这也有助于提醒美国大学,不能把种族问题简化为白人vs.黑人的问题。
笔者个人并不完全赞同 “Stop Asian Hate” 这样一个请求对方不要仇恨自己的,似乎姿态过低的口号,或者在“爱”和“恨”之间以“爱”作为关键词以获得道德制高点的策略。以笔者在美国二十年的体验和观察来看,亚裔面对白人和黑人这两大人口和政治上都占优势的主流族裔,应该首先正视这一问题的种族特性,其次是正面地提出“正义”(justice),“公平”(fairness),“权利”(rights)的诉求,不必诉诸“爱”这个抽象和陈义过高的概念。
原刊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7日言论版,有少量修改。
英文版(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or “Read More” 链接)
Anti-Asian hate crimes: Chinese Americans' weak and disparate voice in US society, Society News - ThinkChina
https://www.thinkchina.sg/anti-asian-hate-crimes-chinese-americans-weak-and-disparate-voice-us-society
- 赞助 -
网站:eyrewritingcenter.com
【编者按】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APAPA Ohio及OCAA官方立场。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或来自网络。如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我们公众号的主页。欢迎大家积极投稿:[email protected]
【近期文章】
关于俄州亚太联盟公众号
俄州亚太联盟公众号是APAPA Ohio在Ohio Chinese American Association俄亥俄华人协会OCAA)的支持下办的公众号,旨在为俄亥俄的亚裔群体、尤其是华人群体提供一个分享、交流、互助的平台,宣传APAPA Ohio 、OCAA和其他亚裔团体的活动,促进亚裔社区对美国社会、政治、文化、体育艺术、教育、法律等的了解。APAPA的全名是Asian Pacific Islander American Public Affairs Association (美国亚太联盟),是在美国联邦政府注册的501(c)(3)非营利组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