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一字一格,一格一字,四百来字一页的稿纸我一口气誊抄了十几页。粗粗算来,草稿6000字,正文6000字,等于一晚上干了12000字,还不觉得累
好图定半篇,有了一幅绝佳图片作封面,封面专题报道的一半就成功了。文图互衬,相得益彰,传播效果自然就更好
文 | 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 骆国骏
  《瞭望》创刊40周年,值得纪念;我与《瞭望》结缘36年,更为感念。最令我感慨的是,《瞭望》周刊虽然起步高端——新华社社长穆青兼任周刊社社长,新华社副社长、社总编室总编辑冯健兼任周刊社总编辑,但《瞭望》一路走来最爱栽培、提携、奖掖那些刚刚步入新华社、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菜鸟”们。不谦虚地说,我就是其中的“那一个”。
奋笔熬夜,成就“首篇”首秀
  我的记者生涯始于1984年4月,起步于新华社诞生地、革命老区江西。我在《瞭望》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题为《“龚博士”的骗局》,刊发于1985年第5期。这是一篇由我首发、得到当时中央主要负责同志长篇批示的参考材料改写而成的纪实性通讯。
  还记得那天下午快下班了,时任江西分社社长刘光辉告诉我,说《瞭望》编辑部同志打来电话,要你把这两天刚发出来的那份参考材料改写成5000字左右的通讯公开发表,争取最近这一期就刊用,你能赶写出来吗?
  5000字的长篇通讯,对于当时我这个发发“豆腐块”就挺满足的小记者来说,是多么大的幸运啊。我一口答应,“没有问题,明天早上交稿!”
  行文至此,我摘要描述一下“龚博士”的骗局是怎么回事。1983年6月—1984年12月,江西赣南有色矿山机械厂热处理工程师龚良经以极其荒唐的手段,编造其论文被所谓的“国际SMP学术杂志”刊发、并受邀赴美国纽约参加国际SMP学术年会、宣读其论文的虚妄故事。他获得的所谓“国际金棒奖”是自己用一根废紫铜棒伪造的。《龚良经事迹展》展示的其所谓获奖论文英文版,是某一年《北京周报》刊发的“南海县致富之路”英文稿。
  就这么一个荒唐的骗局,经过一些媒体不加核实的层层拔高宣传,龚良经荣誉等身、名利双收:很快入党提干,升任赣州市科委副主任,担任赣州地区热处理学会理事长,先后被选为赣州市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一些部门还相继作出向其学习的《决定》。
  终究纸包不住火。一位老同志勇敢地站出来,署名向赣州地委、赣州市委写信揭露龚良经造假情况;一位英文教师也从所展示的龚良经论文英文版图片中发现文不对题的端倪;省市开展联合调查,龚良经的各种谎言、伪证被揭穿。中共赣州地委、江西省科委联合向江西省委递交了龚良经事迹有重大出入的报告。至此,骗局终结,龚良经现形,最终受到党纪政纪的严厉处理。
  因为前期采访扎实,素材丰富,又受到《瞭望》编辑部的青睐,我写稿的积极性得以充分激发,于是《“龚博士”的骗局》一文欣然笔端、跃然纸上。那时候还没有电脑打字,全靠手写誊抄。那天晚上,我构思打草稿6000多字,反复打磨修改,直到觉得可以出手了,才认真誊抄在传稿专用的方格稿纸上。一字一格,一格一字,四百来字一页的稿纸我一口气誊抄了十几页。粗粗算来,草稿6000字,正文6000字,等于一晚上干了12000字,还不觉得累。
  东方既白,大功告成。一上班,我就兴冲冲拿着一摞稿子送给刘光辉社长审改签发。兴许是我漏夜赶稿的那股子劲头打动了老刘社长,在浏览完稿件后,向来严苛的领导那一刻慈眉善目、笑意盎然,用他那特有的湘赣腔普通话夸奖了我一句:“小伙子不错啊,一夜万字文。”然后,破天荒地一字未改签发了。
  很快,《瞭望》周刊就编发了这篇稿件。等刊物寄到,我看见满满两页篇幅的署名文章还配了一幅手绘图,那叫一个高兴啊,喜不自禁。自此《瞭望》也成了我笔耕不辍的重点园地。
  30多年来,我先后在江西、浙江、北京和河北四个分社从事采编和管理工作,但无论在哪里,我都非常乐意给《瞭望》写稿。在《瞭望》刊发的《力拓东方喜剧疆土的人》《乡镇企业家要不断完善自我——听鲁冠球一席谈》《浙江的“青山白化”现象得到遏制》《河北“十公开”治公路建设腐败》等文章都相继获评各层级好稿。我采写的反映红军西路军女先锋团团长王泉媛战斗生涯的长篇报告文学还被收录进由《瞭望》周刊编辑、新华出版社出版、邓小平同志题写书名、纪念红军长征55周年的《女红军英雄传》一书。
  30多年来,发表在《瞭望》周刊上的不少稿件成了我的代表作,伴我从助理记者晋升为高级记者,真可谓《瞭望》助我成长,我与《瞭望》共进。
六上封面,形成“重磅”效应
  进入新时代,《瞭望》展新颜。
  据总编辑冯瑛冰介绍,编辑部近年来围绕高端定位、高格品位、高明站位提高公信力、影响力,我觉得很有创意、富有新意。自从我2018年回到北京分社主持工作,便更加关注《瞭望》周刊,主动推介《瞭望》,以实际行动助力《瞭望》周刊上台阶、塑形象、创辉煌。
  《瞭望》周刊对北京分社向来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冯瑛冰率领采编业务负责人到分社座谈,面对面头脑风暴,策划选题,“产销对接,下单订货”。北京分社一年多来采写了六组重点稿件,包括《北京接诉即办》《北京战略留白》《中关村的使命》《北京教改动真格》《高校思政改革一年间》《决胜未来产业》,均为《瞭望》封面专题报道,其中由我领衔调研采写的三组重点稿件,均获评为新华社总编室表扬稿。



  据编辑部同志介绍,冯瑛冰对封面专题报道的封面图片遴选要求标准非常高,就以《北京接诉即办》这组专题为例,当时美术编辑选了若干幅图片都没入得了冯总的“法眼”,最后还是冯总选定的一幅图片作封面最是传神:北京天坛公园回音壁前,一位衣着朴素的大妈耳贴墙壁,凝神屏气,似乎在聆听着什么……
  这个画面的寓意,与北京接诉即办所倡导的“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理念非常契合,很是切题,令人叫绝。好图定半篇,有了一幅绝佳图片作封面,封面专题报道的一半就成功了。文图互衬,相得益彰,传播效果自然就更好。
  事实正是如此。一年来,《瞭望》周刊不吝版面刊发的六组专题报道,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反响强烈。北京市主要负责同志对《北京接诉即办》组稿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组稿件策划周密、采访深入,全面反映了北京市在超大城市治理方面的探索和路径,写得很好,感谢新华社对北京市工作的大力支持。
  《北京战略留白》封面专题报道刊发后,北京青年报副总编辑刘峰说,新华社精打细磨,把一条“战略留白”的短消息打造成一套重磅出击的组合拳,主稿+权威访谈+案例调研+国外经验+评论的组合,在报道形式上堪称“顶配”。这个选题抓得很好,显示了新华社的高点站位。
  《决胜未来产业》这组封面专题,新华社、新华网客户端均在首页重点展示,总点击量超过800万,《新京报》等媒体跟进转载。
  《瞭望》创刊40周年,她是我成长的良师益友。李耐因、邵泉等《瞭望》的多位老领导都编过我的稿子,有的还耳提面命、手把手教我写稿子。《瞭望》素爱“育新人”,这些人、那些事,我都铭记在心,永难忘怀。LW
刊于《瞭望》2021年第14期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