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收盘后,小米集团(1810,HK)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公司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6.67亿元)。大白财经观察注意到,相比此前早已进入汽车赛道的互联网巨头和手机大佬,小米显然迎着时髦的风口,却赶了晚集,并引发诸多质疑:没有多少自主科技做支撑,如果依然靠打价格战,小米汽车能跑多快、能跑多远,市场前景难言乐观。
━ ━ ━ ━ ━
踩着风口上赶了晚集
“我决定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感冒未愈的小米集团掌舵人雷军站在当天的小米春季发布会上发表演讲,严肃的神情下难掩内心的激动,他郑重地表示:“我们要做好全力冲刺四到五年的准备,将以巨大的投入,无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面对全新的征程。”

雷军创立小米时,留下一句名言广为传颂:站在风口,猪都会飞起来。
对于新能源汽车未来市场,恒大汽车董事长肖恩分析,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全球销量将达到1400万辆,市场规模3.56万亿元,而中国的销量将达到600万辆,市场规模1.4万亿元。

据IDC预测,2035年全球智能驾驶汽车产业规模将突破1.2万亿美元,中国智能驾驶汽车产业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

华西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小米、百度、华为等科技公司纷纷入局智能汽车行业,足以证明智能驾驶已经成为科技巨头的必争之地。

面对科技巨头企业纷纷冲进造车浪潮之中,小米此番入场,显然赶了个晚集。

在小米之前,众多科技企业早已跨界进入智能电动车领域,从苹果、华为、富士康到百度,无论公司的定位是手机、互联网还是代工、制造业,大家都不愿错过这个风口。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强调,科技企业造车早已经是一股潮流,众多企业不约而同选择电动汽车这个行业,是因为特斯拉、蔚来通过事实已经证明,电动汽车可以是一个高速成长的行业和市场,在这种状况之下,在上一阶段增长乏力的企业,跨界入场也就不足为奇。
业内人士指出,从小米资本和战略层面来看,目前小米手机业务触及天花板,IoT(物联网)业务未爆发,这导致小米估值受限。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也认为,小米急需为现在的手机业务寻求新的增长点,最近一两年,新能源板块特别火热,科技企业在其中大有可为,小米瞄准这个行业也是合理的。
━ ━ ━ ━ ━
小米的底气
在3月30日的小米春季发布会上,雷军谈到了“小米造车”的动力来源和抉择的痛苦:在过去的75天,小米集团管理层曾召开多次深度讨论会,也访问了诸多汽车以及业内人士,直到3月30日,小米才正式迎来历史上最重大的决定: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白天有100条理由支持我造车,晚上想想又有100条理由反对。”雷军称整个决策思考过程非常痛苦,“后来想想,小米10年前进入智能手机行业,只有三五条枪和七八个人,所有竞争对手都是巨头,但通过10年打拼,小米集团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拥有3万员工,实力远比十年前强。”

雷军认为,核心只有一点:今天是否还有10年前一样的勇气、决心、体力和投入。

雷军曾在2013年两次拜访过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当年就成为特斯拉车主,并开始关注电动车产业。他说自己对电动汽车产业非常看好,过去七八年作为投资人,也投资了10家左右的电动汽车相关企业。

公开信息显示,早在2015年,雷军就曾流露出造车想法,但反馈并不乐观,所以没有继续推进,转而通过其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蔚来。2017年,顺为资本参与了小鹏汽车A+轮的融资。不过,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招股书显示,顺为资本并没有出现在主要机构股东中,其在两家公司上市时的持股份额均不到5%。2019年,小米集团参与了小鹏汽车C轮的融资,投资5000万美元。

“小米已经不再是10年前的小米,2020年底现金余额高达1080亿元,且有着万人研发团队、全球第三的手机业务和完善的生态体系,有足够条件造车。”雷军谈及小米造车时底气十足,他表示,动辄百亿规模的投资,让汽车行业充满了风险,但小米目前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小米亏得起。

2020年财报显示,小米实现营收2459亿元,同比增长19.4%;经调整净利润130亿元,同比增长12.8%。小米10年投资100亿美元造车,意味着相当于拿出了小米2020年净利润5倍的钱。

雷军还豪横地表示,为了给米粉提供完整的智能生态体验,决定不接受其他投资人。

对于雷军给出的全资造车决定,有业内人士告诉大白财经观察,小米拒绝投资人一说,也就只能听听罢了。“小米参股的蔚来汽车4年亏损300多亿元。由此看来,小米前期投资的100亿美元,不但不多,能否熬过‘烧钱期’,扛过10年,还是未知数。”

“小米有可能会借着造车用钱的名义,未来几年都不分红。”有股民在股吧留言区表示担忧。
2020年12月2日,小米集团在午间公布了发债及配股融资共计40亿美元(约合310亿港元)的融资方案。当日股价跌7.07%,总市值蒸发超450亿港元。

大白财经观察注意到,小米造车的消息30日一出,小米股价拉涨至2.2%。

小米集团31日晚发布公告称,4月1日于联交所回购1930.76万股,占已发行股本约0.08%。每股价格介乎25.5-26.2港元,涉资4.99亿港元。

小米股价4月1日再涨2.54%,报价26.25港元,不过股价冲高后回落,收盘最终涨幅0.59%,最新股价25.75港元。

“世界第一大市值汽车公司特斯拉的市盈率高达900,小米的市盈率只有26.77,说明目前大家仍然将其当做传统制造业来看待。”业内人士告诉大白财经观察,通过回购拉高股价已是小米的“惯用打法”了。
━ ━ ━ ━ ━
赶时髦还是卖情怀
“未来五到十年智能网联电动车是大势所趋。”在3月31日上午举行的工业富联业绩沟通会上,工业富联董事长李军旗表示,过往在手机高端产品线如高端精密机构件上的经验,可以转移到汽车机构件上,这是公司现在开始要持续布局和加大投入的方向。
“智能汽车可理解为智能手机加四个轮子。”工业富联首席执行官郑弘孟在上述业绩会上表示,汽车行业正在向智能化和电动化转型,汽车有望成为智能手机之后下一个普及的智能终端。
在争夺智能汽车业务的赛道上,手机厂商中的科技巨头纷纷拿出时尚科技作为逐步布局的“硬通货”。公开资料显示,苹果选择的是从自动驾驶切入汽车业务,而华为则从供应链入手,有意成为智能汽车软硬件全栈式供应商,三星更多的是从汽车电子布局,并早在2015年就成立了独立的汽车电子装备事业部。

雷军坦言,小米是汽车领域的新兵,没什么经验,“但我们有如饥似渴的学习能力、优秀的工程师,也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金。”

企查查App显示,当前小米关联公司拥有的与车辆相关的专利共有134件,并且,小米多家关联公司均将汽车零配件作为经营范围登记。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信息,小米的汽车专利中60%以上是智能座舱与行车安全,此外还涉及汽车零部件专利制造等方面,专利包括后视镜调整方法、自动导航服务、车内驾驶安全监控等。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表示,小米造车相比一些互联网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并不会体现在造车技术和经验上,主要表现在品牌的优势和渗透率。小米手机代工制造向来是公开的秘密,它对相关生产商的供应链管理方面有自己的强项,然而除此之外,小米造车就没有其他优势了。从目前来看,小米在造车上也不会有开天辟地的新功能呈现给用户,只能利用供应链管理优势,建立一套电动汽车的供应体系,然后再以代工的方式,类似生产手机、平板的模式,由成熟的厂商提供零部件和总成,再由汽车生产厂家进行拼装。

“因此,小米汽车不可能有竞争差异化的优势,雷军和他的团队应该也会有一些自己的设计,但主要思想和精力会在品牌营销上。”沈萌称。

小米集团在3月30日的公告中表示,小米希望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让全球用户享受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

雷军表示,从决定造车开始已不再关心压力,只想为米粉造一款感动人心的好车、“年轻人的第一辆车”。不过,小米只是宣布造车计划正式立项,暂未提到更详细的造车计划,也尚未公布相关的概念产品。
有业内人士预测,为米粉们量身定做的小米汽车外观一定“拉风”,但是不要对科技创新和材质等有太多期待,毕竟对标的依然是“屌丝群体”。

去年11月21日,小米集团清河大学副校长王嵋演讲表示:“小米认为未来的天下,得屌丝者得天下。”有网友调侃道:王嵋的“屌丝论”挑战了用户的尊严底线,大家可以默认,但你不能说破。

业内人士指出,纵观小米发展路线,在自主研发方面受制之外,中低端消费群的消费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小米在技术研发方面没有太多储备,只能通过打价格战来满足用户对性价比的心理满足。如果没有科技实力做后盾,单纯低价抢市场,只能拉低整个业务的受利率,对于投资者的股权价值却没有多大提升空间,所以,市场并不认可小米的这种做法。如果小米造车仍瞄准“屌丝群体”,其市场前景难言乐观。
撰文丨孙涛
程序编辑丨朱向锋
稿件统筹丨赵三军
消费维权报料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文章请在公号留言,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和ID,同时请勿删除文中“大白财经观察”等字样,否则本公号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往期回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喜欢点个
点亮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