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消息,自3月31日0时起,“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对全球开放,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所有国外申请项目统一参加评审,评审结果将于7月20日公布,观测时间将从8月开始。
据了解,“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位于贵州的“中国天眼”
━ ━ ━ ━ ━
申请项目观测时间8月开始
有望创造更多“第一”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由我国已故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进入调试期。2020年1月11日,FAST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天眼”向世界全面开放,彰显了中国与国际科学界充分合作的理念。在开放合作中,中国的科学重器将更好地发挥效能,促进重大成果产出,为全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作出贡献。
据了解,FAST科学运行包括自由申请项目和重大项目。本次征集为自由申请项目观测申请,单个申请项目观测时间不超过100小时。征集项目的评审结果将于今年7月20日对外公布,观测时间将从今年8月开始,首年预计分配给国外科学家的观测时间占10%左右,约为450个小时。
巧合的是,就在去年12月,位于波多黎各的大型太空望远镜阿雷西博天文台因自然灾害、年久失修等原因坍塌。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天眼”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望向宇宙深处的观测工具。
梳理发现,《日本经济新闻》对此夸赞“中国在科学领域进步神速”,并称“中国一直向科学领域投入巨资,建造‘天眼’和新一代加速器等世界顶尖研究设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从月球采集回研究样本,这些成就证明中国毫不逊色于科技实力领先世界的美国”。
俄罗斯自由媒体网站也称,“中国在宇宙探测领域抢占领先地位”。甚至还有媒体认为,随着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即将退役,中国在2022年前后完成建造的空间站届时又将成为世界唯一,中国将再次从美国手中“接棒”。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提升,中国有望创造更多的“世界第一”和“世界唯一”。
━ ━ ━ ━ ━
“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300颗
2021年全国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武向平透露,截至今年3月,“中国天眼”已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300颗。

武向平介绍,脉冲星就是旋转的中子星,因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而得名,其密度每立方厘米相当于1万艘万吨巨轮的质量压缩起来,那是一个地球上无法想象的、类似科幻小说《三体》里“水滴”的世界,从脉冲星中遴选出脉冲信号稳定的毫秒脉冲星,将来有望应用于星际导航。
武向平还介绍,“天眼”脉冲星计时精度领先国际水平4倍以上,有望在纳赫兹引力波这一备受全世界关注的前沿科学探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正迎来射电天文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要利用这个宝贵的窗口期,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为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做出贡献。”武向平说。
也有专家表示,FAST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将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地位。
夜间正在工作的“中国天眼”
━ ━ ━ ━ ━
“天眼”之外,
中国参与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今年7月开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中国天眼”外,全球多方合作、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望远镜——平方公里数组射电望远镜(SKA),将于2021年7月开始建设,预计2028年将建成10%的规模并投入观测。
据了解,SKA已从概念设计转向工程实施。据悉,SKA两个台址各自位于南非及南部非洲8国、澳大利亚西部的无线电宁静区域,将分别由分布在3000公里范围内的2500面15米到13.5米口径碟形天线、250个直径60米的致密孔径数组,以及130万只对数周期天线组成的稀疏孔径数组组成,其等效接收面积达平方公里级,频率覆盖范围为50兆赫至20千兆赫。
公开资料显示,SKA总部位于英国,是迄今国际天文学领域最庞大和最先进的设备,将由全球十多个国家共同出资建造、运行、维护和管理,是一部超越国界的全球大科学装置。2019年,包括中国在内的7个创始成员国正式签署SKA天文台公约,2021年2月成立了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政府间国际组织。
相关报道显示,未来10年,中国SKA科学团队将围绕宇宙再电离探测,脉冲星搜尋、测时和引力理论检验等10个科学方向开展研究和攻关,在秉承国际合作开展大科学研究的前提下,确立自己清晰的科学目标和发展路线图。
━ ━ ━ ━ ━
延伸阅读:“天眼之父”南仁东
“中国天眼”的建成,与已故的“人民科学家”南仁东的努力,密不可分。
天文望远镜是天文学家的眼睛,更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哪个国家率先拥有了高质量的天文望远镜,就具备了获得高水平成果的基础条件,而且能由此带动一支科研队伍的发展。
英国建成射电望远镜之后,他们的天文学家于1967年发现了脉冲星,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美国建造的35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
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在日本召开会议,提出要在地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望远镜,接收更多的来自宇宙的信息。南仁东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向中国科学院提出:要争取把“大射电望远镜”建到中国,我国不能再错过这次机会。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仅有25米。
之后,南仁东辞去日本的高薪工作,义无反顾地回国筹建FAST工程项目。
学生时代的南仁东
FAST工程建设的艰难程度远超想象,它不仅涉及天文学、力学、机械工程、结构工程、电子学,甚至涉及岩土工程等几十个不同专业领域,且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现场施工环境也异常恶劣复杂。为了给FAST项目选到合适的台址,从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每天翻山越岭,走遍了贵州上百个窝凼。
经过南仁东及团队的不懈努力,使得FAST项目终于在2008年底奠基。在奠基石上,镌刻着他亲拟的对联:“北筑鸟巢迎圣火,南修窝凼落星辰”。
南仁东说,建造“中国天眼”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整个射电天文界,尤其是为了年轻的研究生、博士后以及下一代的天文学者。
2015年,70岁的南仁东被查出罹患肺癌,但他并未因此放下手头的工作,必要时还是毫不犹豫地奔赴现场。就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依然密切关注着FAST的每一项进展。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终于在贵州告成,成为举世瞩目的工程奇迹。
2017年9月15日,“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逝世。为了纪念南仁东的贡献,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将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资料来源:新华社、澎湃新闻、人民周刊、光明网等】
撰文丨周晓宇
程序编辑丨朱向锋
稿件统筹丨赵三军
消费维权报料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文章请在公号留言,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和ID,同时请勿删除文中“大白财经观察”等字样,否则本公号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往期回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喜欢点个
点亮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