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用典》节目将《弟子规》作为国学经典推荐。
但是,鲍鹏山教授就干跟权威声音唱对台戏,他说这很不专业。
“判断一个国学班是否是专业的,还是忽悠人挣钱的,就看它是不是教《弟子规》。”“拿《弟子规》教的人就是典型的不专业。

包教授这种革命性的声音,如同当年功利主义的对基督教伦理学提出的质疑。

大家知道,西方传统伦理学规范来源于《圣经》。道德是上帝对人的启示。上帝让你做的事情从来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如果大家看过摩西十诫的话,上帝那语气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之类。反正就是你听我的就行了,别问为什么。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从这样那样的规矩,大家也不知道为什么。
功利主义首先被英国哲学家边沁(Jeremy Bentham)提出来的。边沁所处的那个时代,经历了文艺复兴时候,启蒙主义思潮方兴未艾。文艺复兴一个使命就是要复兴什么东西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艺术。理性、人性是一个重要的特征。这使得人们不禁开始想,难道我们的行动仅仅是听从上帝的指令吗?
但是功利主义决要告诉你们,一件事情到底应不应该做,我们得问个为什么。我们得问一下我们自己,这件事能不能达成更好的效果。如果并不能达成更好的效果,咱们并不一定非得盲从。所以,功利主义是一个革命性的学派,其实是一种启蒙主义哲学。功利主义向人们传递这么一种信息,就是我们必须要对我们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未经审视的道德标准不值得遵从。如同《弟子规,充其量是小学生守则,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伦理学则是一种反思和批判的开放系统。
第二,道德反思的标准就是它到底能不能达成一个更好的后果。简单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功利主义的第一个特征:后果论的道德观。
后果论也称目的论,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个目的是为了什么目的呢?这个目的就是效用,效用原则。
当然有人听了以后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呢?有人吐槽说,房改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把你孩子逼疯,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为啥是这样?因为功利主义。
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医改、教改、房改出现的种种问题,恰恰是因为没有贯彻功利主义。
怯弱质问勇敢:这些你也敢发?
愚蠢质问智慧:你是不是被洗脑了?
功利主义者:你发这些能挣钱吗?
实用主义者:你发了又有什么用?
利己主义者:这些关你什么事?
但是这个功利主义的结果并不是金钱。
效用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生疏,换个词就好理解了:效用其实就是快乐。因为边沁注意到,尽管不同的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但是归根结底,有一种东西就是所有人都像追求的,那就是快乐。所有人都趋乐避苦,都追求快乐,都回避痛苦。没有人不同意这个。所以,追求快乐就是我们所有人的道德根基。
当然,这也不是边沁首先意识到的。这是西方一个悠久的理论传统,叫做享乐主义(hedonism)。享乐主义这个翻译也不合适,感觉这些哲学学派的中文名字,都能直接用来骂人呢?其实伦理学中的享乐主义并不是指什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享乐主义,享乐主义(hedonism)是快乐(幸福)主义。
功利主义也有这么一个快乐主义的基础,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幸福。
大家可能觉得追求幸福和快乐不是理所应当的吗?有什么革命性意义呢?我们活着当然是为了追求快乐,这有什么好说的呢?要知道,在当时的欧洲这可不是理所当然的。
欧洲欧洲在罗马帝国(前27-476)灭亡以后,进入所谓长的黑暗时期,就是宗教神权统治的时期。当时的人们并不是觉得我活着就是为了获得快乐。奥古斯丁(354-430)的《上帝之国》说,人类这一辈子凑合活就算了,因为这辈子并不是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要去上帝之国。所以,你不要扯这辈子要活得快乐之类的,这辈子是很短暂的,只是过渡时期,或者说是初级阶段。所以这辈子的快乐没有什么好追求的。这种彼岸的观念在当时欧洲非常盛行,即使到了文艺复兴,这种观念也是非常普遍。
功利主义说,你这辈子的快乐也很重要!你做的事情好还是不好,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实现更多的快乐,而不是要服从什么权威,或者什么宗教上的理想。所以,功利主义其实是一种人本主义启蒙哲学,他的目的在于人们要实现在此生此世的快乐和幸福。
唯物论者,他们反对僧侣的禁欲哲学、他们不追求美德和尊严。他们不求超越,只求幸福和享乐。正因为如此,功利主义常被其他道德学说视为俗不可耐,甚至同是唯物主义者的马克思也曾把功利主义称为“商人民族的哲学”。 
以快乐为基础的伦理标准影响到两个领域:医学伦理学和环境伦理学。前者支持安乐死,后者支持动物解放。
功利主义者都是现实责任感极强的哲学家。从贝卡里亚、边沁到密尔的古典功利主义者,把废除残酷的刑罚制度、解放黑人、倡导妇女权利等视为己任,功利主义学说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发出最早的破晓之光。

功利主义者总是站在人类道德观拓展之前沿,在欧洲人还不把犯人、黑人、女人当人看的时代,边沁就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总有一天,其他动物也会获得只有暴君才会剥夺的那些权利。……一个人不能因为皮肤黑就要遭受任意的折磨而得不到救助。总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腿的数量、皮肤绒毛的形式、骶骨终端的形状都不足以作为让一个有感知能力的生命遭受类似厄运的理由。……问题不在于‘它们能推理吗?’,也不在于‘它们能说话吗?’,而在于‘它们会感受到痛苦吗?’” 
几乎所有功利主义者都认为应当把动物纳入我们的道德关怀(边沁、密尔、西季威克到当代的斯马特、辛格,甚至元伦理学家黑尔等人)。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功利主义的老对手康德主义者们则一边小心地在人与非人之间划着莫须有的界限,一边论证着动物没有道德地位。他们把功利主义鄙视为低俗的享乐哲学,却看不到他们自己道德的失败。正是在这些“高尚”的道德学说的伪善中,我找到了功利主义。 
辛格通过严密的论证和计算指出,素食是保护动物、保护环境、消除饥荒的最有效、直接的手段,素食应当成为所有功利主义者的义务。我欣赏这种功利主义的作风。我相信,所有功利主义者都是好样的。如果世界上有一半人是功利主义者,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没有暴力、没有饥荒和屠戮。 
第三,功利主义是一种利他主义。
我认为把英文“Utilitarianism”翻译成功利主义非常不合适。功利在中文是自带贬义的。我们说一个人特别功利,这基本上就等于在骂人。当我们用中文说你这个人特别功利的时候,大概意思就是你这个人比较自私,不讲情面、不考虑别人。但是,恰恰相反,伦理学其他学派对功利主义的一个主要批判就是他要求人太不私自了。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自我中心的,我们的大多数行动都不可避免带有强烈的自身偏好。关心自己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是促进自我生存、自我成长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利己是个人的权利,是一种不同于道德的正当性。
但是,功利主义认为。你不能只讲自己的权利,也要照顾其他人的权利。大家都是人。你是特别的,但你没有比其他人更特别。所以你的利益很重要,但不比其他任何人的利益更重要。功利主义者做道德决策是站在仁慈公正的旁观者角度。不是思考我应该怎么做,而是建议一群陌生人,他们应该怎么做。这样的话,我们的出发点是善意的。我没有情绪化的投入,我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一个参与者。这种方法最优可能对什么真正对集体最好,得出一个公平无偏的判断。

公平无偏的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高晓松在清华演讲是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功利主义不仅仅关心眼前的苟且,也关注诗和远方。
生活中,误解无处不在,今天是功利主义,明天肯定会发现其他主义,后天会发现更多的东西。
试想,如果我们今天了解了一些功利主义,明天了解了一些其他主义,后天了解更多更好的东西,这些东西终究会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痕迹,这不也是一种浪漫的人生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