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沧海遗珠,信手拈来 
01
没有脑子却能储存记忆的粘菌
枯叶上的软泥霉菌。图源:©Iuliia / stock.adobe.com
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是一种生活在腐烂的树叶、木头等阴凉潮湿环境中的黏菌。这种单细胞生物让研究者困惑了几十年,它是吉尼斯纪录上地球上最大的单细胞生物,其管道可以延伸几厘米甚至几米。它没有神经系统,但是能够储存和提取关于环境的信息,直接把哪里有食物的信息纪录在网路状的管道里,能够不停地做出判断快速重组网络结构、生长或者断开管道。
德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食物会引发多头绒泡菌产生能够软化其管道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向整个机体的传递导致其管道的层级软化,因而关于食物的信息全部印记在管道的厚度和软化次序里。这项研究一方面使我们能够开始理解远古生物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理解这些行为的通用原理,可以用于设计智慧材料及柔性机器人探索复杂环境。
干饭人一定能找到干饭地点。
小编
论文链接: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10/e2007815118
02
日本高僧打算在太空也建一座寺庙
图源:Terra Space
日本京都醍醐寺发下“宏愿,要在外太空中建立“太空寺庙”。为此,醍醐寺投资了人造卫星新创公司Terra Space,此项目将于今年2月开始进行,预计2023年发射卫星,名为“净天院·劫蕴寺”的太空寺庙就在卫星内部。这颗卫星轨道将在距离地表约500公里处,绕地球一圈的时间约为一个半小时,同时开发专用App,信众随时可以掌握该寺的实时位置。建造这座寺庙的初衷是“为了包含地球在内的整个宇宙的和平和人类在宇宙活动的安全”,而在醍醐寺也将定期举行“宇宙法会”。
佛法无边,广开方便之门。
小编
文章链接:
https://www.terraspace.jp/press-release/20210201
03
暗物质也可能产生黑洞或者形成星系的核心?
黑洞概念图。图源: © trahko / stock.adobe.com
阿根廷和意大利科学家搞了个新理论来解释为什么在宇宙早期、大爆炸的8亿年之后就形成了目前已观测到的最早的黑洞。这个理论说假设有个暗物质的“核-环”结构,如果这个暗物质核的质量达到临界值,那么就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形成黑洞,比其它机制快的多;如果这个暗物质核的质量不够,那么仍然会表现出与黑洞类似的引力特征,而且外部的低密度暗物质环也可以解释所观测到的引力旋转曲线,而且,这一“核-环”结构可以是在整个宇宙生命周期中都是稳定的。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解释不了的。
小编
论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mnras/article/502/3/4227/6056505
04
“数码化身”的法律问题
2017年微软申请过一个专利叫“chatbot” ——聊天机器人,原理是利用AI和机器学习技术来“复活”一个人,让伊来跟俺们聊天。微软的发言人当时承认这事儿有点儿令人不安,所以那时候起也没把它投产。这种机器人是可以通过图灵测试的,也就是说它能够让我们认为它也是人类。大多数现代人都留下了足够数据来训练AI,因而能完全复现人的谈话特质。问题是目前没有监管“数码复活”的法律,仙去之后个人数据的隐私权也没完全确立,谁也不能选择不被“数码复活”。奸商很多的:AI 公司 Eternime 已经在造这种“化身”了。这个东西的门槛貌似不是很高,有点儿怕怕啊。
《黑镜子》现实版?
小编
文章链接:
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1-03-chatbots-resurrect-dead-legal-experts.html
05
黑猩猩的世界没有国界
黑猩猩分为四个亚种,它们之间被地理屏障(如河流和海洋)隔开。以前人们认为黑猩猩亚种之间存在广泛的行为多样性,这种差异是由遗传基因不同导致的。而在最近完成的一次大型研究活动,从18个国家的55个地点收集了5000多份粪便样本。这些结果表明,黑猩猩种群之间存在广泛的遗传渗透性,在不同黑猩猩种群中观察到的巨大的行为多样性并不是因为基因变异了,而是像人类一样主动适应不同环境而采取的不同应对措施。
黑猩猩:我们有脑子,用不着改基因。
小编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1-01806-x
点击下方知社人才广场,查看最新学术招聘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