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美国知名作家大卫·逵曼曾说过:“….全球有77亿人口,我们饥饿贪婪地消耗资源,成为银河系中心的一个黑洞,一切如引力般吸向我们,包括病毒。
最近几十年来,导致流行病快速散播的环境因素很多,例如:气候变迁改变了这些病毒宿主动物的栖息地、人类入侵了越来越多的原始生态系统、人类迁移的频率、速度提高以及人口过剩
人口过剩、人类对资源消耗激增,开始侵占自然环境,造成生态失去平衡。
© blvdone / shutterstock.com
1
气候危机可能释放出人类未知的古老病毒
北极挪威的斯瓦尔巴特冰川因气候变迁逐渐融化。© Christian Åslund / Greenpeace
冰山及冰川的融化可能释放出非常古老且危险的病毒。2020年1月,中国与美国的科学家团队报告指出,他们从1.5万年前的冰层中追踪到多达33种病毒,这些病毒样本来自青藏高原,其中28种是未知病毒。在阿拉斯加发现了西班牙病毒的痕迹,而西伯利亚东北部的永冻土中又重新发现了天花的DNA碎片。永冻土正是储存细菌和病毒的最佳环境,要等到全球变暖才会将他们从冰冻中解放出来。2016年夏天,西伯利亚发生炭疽病杀死了一个少年和一千只驯鹿,并感染了数十人。
相对于严寒的环境,在一个温暖的星球上,季节和地理条件都有利于许多疾病的的散布,不论是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都可以找到理想的条件生长、扩散并且重组。
温暖的气候有利于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生长、散播与重组。© Michael Kunkel / Greenpeace
如果病毒是由野生动物引发的跨物种传播,再加上大城市人口集中和全球化的扩散,那么气候危机可能会让情况更为险峻。也就是说,久远以前被冰封在南北极或喜马拉雅冰川中的病毒,我们以为已经永远根除了,但当它们因为地球暖化再度出现时,已经成为我们根本不认识的病毒,这大大提高了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风险。
2
人类的警钟:不到二十年出现三种冠状病毒
过度砍伐已破坏原始森林的生态,拉近人类与病毒的距离。© Daniel Beltrá / Greenpeace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于2007年在关于21世纪卫生的报告中警告,病毒流行的风险正在增加,人与微生物之间微妙的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冠状病毒如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和中东呼吸症候群冠状病毒(MERS)都证明了这一点,而出现于十年前至今未能根除的例子则是爱滋病毒(HIV)和埃博拉病毒。
病毒学家Ilaria Capua解释,这些新病毒的传播是大自然对人类攻击的必然反应,自2016年以来,他领导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新兴病原学研究所(Emerging Pathogens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他提醒:“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三种冠状病毒代表了重大的警钟。这些现象也与生态系统的变化有关:如果环境被破坏,病毒也会面对新的宿主。换句话说,破坏自然终究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如果人们干预生态系统、破坏她,她将找到新的平衡。这通常会对人类造成无法控制的后果。
非洲森林遭受人类入侵,改为工业式农业用途,黑猩猩生态因而备受威胁。© Greenpeace / John Novis
大卫·逵曼在他的作品《下一场人类大瘟疫:跨物种传染病侵袭人类的致命接触》中,将这种机制解释得很好:
  1. 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充满了许多动物、植物和其他物种,每个生物都包含了独特的病毒;
  2. 其中许多病毒,特别是野生哺乳动物带有的病毒,可能会传染人类;
  3. 我们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频繁入侵、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代,也因此接触到新的病毒;
  4. 当病毒「溢出」(spillover)时,也就是跨物种地从非人类的动物载体转移到人类,并且适应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现在病毒就像中了彩券,它有77亿个潜在宿主可以传播,这些人高密度群居且在世界各地旅游行动。」
巴西亚马逊广大林地因非法砍伐、非法采矿、毁灭性焚烧、设置大片养牛场等原因,受到人类入侵、毁坏生态栖地。© Fábio Nascimento / Greenpeace
地球有多大,病毒“溢出”的风险就有多大。拿冠状病毒来说,研究重点是中国的丛林和当地蝙蝠种群。但以最近的大流行来说,该病毒可能是由其他野生动物传播的:棕榈猫头鹰、单峰骆驼和灵长类动物,起源地与中东的沙漠或非洲的热带丛林有关,就像新的病症可能从亚马逊河和澳洲的森林中浮现一样。由于跨物种传播,致命的埃博拉病毒也已经传到了人类,尽管新冠病毒的来源仍然不确定,科学家们越来越怀疑蝙蝠:它们和我们一样是哺乳动物,只是它们会飞。
3
无处安身的野生动物
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闷热潮湿,人类的足迹正在踏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寻找任何值得开发的资源。这一过程潜在的风险之前被人们所忽视,新冠病毒的流行可能仅仅是个开始。同时,滋养万物的地球,从来都不仅仅是人类一个物种的家,但人类对地球所造成的影响却是举足轻重。
《Revelator》报导,科学家近期宣布,他们已证实确定在 2019 年绝种的物种。一个物种宣布正式灭绝之前,科学家往往必须经过数十年追踪和分析,直到真正确认再也无法发现其生活踪迹,才能宣告绝种。
专家强调,大部分灭绝都发生在未正式观察或命名的物种,它们往往活在狭小的栖地,容易因受到污染、破坏、物种入侵或极端的天气事件灭亡,很多甚至没有经过科学家正式研究。
1. 金顶夏威夷树蜗牛
(Source:DLNR)
金顶夏威夷树蜗牛(Achatinella apexfulva)只在美国(USA)夏威夷瓦胡岛森林有分布,最早纪录可追溯至 1780 年代,当时的数量非常多。由于漂亮的外壳和特征,让蜗牛成了制作项链的首选,大量捕捉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跌,渐渐消失在大自然中。
1997 年时,仅存的最后 10 只金顶夏威夷树蜗牛送往夏威夷大学饲养,曾经成功孵育小树蜗,但最后却接连死亡。仅存的蜗牛「乔治」存活至今,也在 2019 年 1 月以 14 岁高龄过世,宣告该物种完全消失。
2. 诺氏拾叶雀
(Source:Macaulay Library)
诺氏拾叶雀(Alagoas foliage-gleaner)是巴西(Brazil)的特有物种,最后一次有人类目击的踪迹已经是2011 年的事,它们消失的主因,最关键就是热带雨林开发──大片如足球场般的森林不断遭砍伐,改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或提供造纸、供应家具市场,令人无比心酸。
2019 年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该物种正式归类为灭绝。
3. 珊瑚裸尾鼠
(Source:State of Queensland / CC BY 3.0 AU)
珊瑚裸尾鼠(Melomys rubicola)是澳洲(Australia)特有物种,分布在大堡礁北端的植被珊瑚礁,最后一次有研究人员发现已是 2009 年。
2019 年,澳洲政府正式宣告此物种灭绝,且是唯一的珊瑚礁特有哺乳动物,更是因气候变化灭绝的第一种哺乳动物。
4. 中华白鲟
▲ 中华白鲟。(Source:Alneth / CC BY-SA)
中华白鲟(Psephurus gladius;Chinese paddlefish)又称中国剑鱼,最大的特征就是有如旗鱼的坚挺外型和特征,当代因生存水域遭破坏,数量稀少,所以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中华白鲟认为是世界最大淡水鱼种之一,存活历史悠久,广泛生长于长江中下游水域,自古以来便有许多文献纪载。不过由于人类过度捕捞、三峡大坝兴建等栖地破坏,2019 年 9 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告该物种灭绝。
5. 布伦斑点石龙子
(Source:Earth Touch News Network)
布伦斑点石龙子(Boulenger speckled skink)是新西兰特有物种,科学家形容它是「完全的谜」,最主要是第一次发现和纪录后,有 130 年再也没有相关纪录。专家 2019 年宣告此物种灭绝,希望藉由这个警讯,唤醒他人对其他石龙子的关注。
6. 毛岛蜜雀
(Source: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Photographer Paul E. Baker?) / Public domain)
毛岛蜜雀(Po’ouli)最早 1973 年于夏威夷发现,是只在夏威夷生活的原生种。据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数据,1981 年数量仅 150 只,之后 10 年又再大幅下降 90%。
毛岛蜜雀消逝的主因,在于夏威夷观光崛起后栖地消失,加上野猪侵入捕食、猫和老鼠猎捕,以及疾病影响,人们尝试保育和人工繁殖都未果。根据最新调查显示,上次发现毛岛蜜雀的踪迹已是 2004 年。科学家在 2019 年宣告灭绝。
7. 斑鳖
(Source:National Geographic)
斑鳖(Rafetus swinhoei;Yangtze giant softshell turtle)是产于长江流域和红河流域的淡水鳖,是世界体型最大的龟类之一,有2亿7000万年历史,只不过悠久历史还是无法抵挡人类入侵后大肆破坏栖息地和滥捕,中国人认为有中医疗效的传统观念使它大量被捕杀,1972 年以后就再也没有野生踪迹。
2019 年4 月,全世界最后一只雌性斑鳖因试图人工授精过程在动物园去世,代表斑鳖再也不可能繁衍,科学家随后以液态氮冷冻保存卵巢组织,希望未来有可能通过技术突破延续后代。目前全球仅剩 3 只公斑鳖。
参考文献:
1. Jim Robbins, "The Ecology of Disease", in "New York Times", 2012.
2. Donald, G. McNeil Jr., "Scientists Were Hunting for the Next Ebola. Now the U.S. Has Cut Off Their Funding", in "New York Times", 2019.
3.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15698/%E7%97%85%E6%AF%92%E8%88%87%E6%88%91%E5%80%91%E7%9A%84%E6%9C%AA%E4%BE%86/
4.https://birdsoftheworld.org/bow/species/alfgle1/cur/introduction
点击下方
知社人才广场
,查看最新学术招聘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