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301 篇文章
题图:Photo by Jem Sahagun on Unsplash
作者:小m,80后全职妈妈,资深诺友,文章初稿首发于诺言社区。
前段时间,儿子被送到姥姥家暂住。晚上我和他视频时,一边刷牙一边聊天,他看到我走来走去,于是问我:“妈妈,你不知道刷牙的时候是不能走来走去的吗?这样是很危险的。”
我内心一怔,这口气简直和我一模一样,然后说:“哦,对啊,确实不能走来走去,我怎么给忘了。”
儿子接着说:“你要是戳到嗓子多危险!”
看来,小家伙对不能做的事情是知道的,但是为什么他自己却经常做不到?
其实,我们大人不也是一样吗?道理都懂,可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从知道到做到,到底还有多远的距离?
01
因为什么生气?
读了夏妈的那篇《变成大人太久,以至于都忘了,我也曾经是个孩子》,她因为嫌弃孩子磨叽,训了孩子,之后自己又非常后悔和自责。类似的内心挣扎,我也真切地体验过。
在养娃过程中,很多家长会陷入“自己情绪差→孩子达不到要求→控制不住自己→冲孩子发脾气→自责不已→情绪更差”的恶性循环。
这里为什么开头是自己情绪差呢?难道不是孩子惹我们生气,我们才会发脾气的吗?
我原来也一直以为是这样,但是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试想这样两个场景:
场景A:你工作了一天,走在回家了路上,还没进家门,上司的电话又来了,质问你白天交的报告怎么能把数据都搞错。此刻的你身心疲惫,打开房门,看见房间被孩子弄得乱七八糟,一片狼藉的客厅,堆满了孩子的各种玩具。你的脑袋瞬间炸了锅,火冒三丈,对着孩子一顿训斥:“说了多少次,为什么不知道把玩具收拾好!”
场景B:月底了,经过几个通宵的加班,你终于忙完了手头的工作,于是今天你决定早点下班,带孩子和家人出去吃顿大餐。然后,推开家门,同样看到了一片狼藉的客厅,堆满了孩子的各种玩具。你还会冲孩子发火吗?
我猜大概率情况下,处在场景 B 下你是不会发火的,因为你的内心相对比较轻松愉快。而场景 A 中,你自己本身已经筋疲力竭,负能量爆棚,满房子乱糟糟的玩具只会让你的情绪火上浇油。
而当我们发完脾气后,又常常自责,一方面是担心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知道不该发脾气,但是却做不到。
其实,真正想要从知道到做到,我们首先要觉知到。
▲ Photo by Charles Deluvio on Unsplash
02
觉知,是一切的开始
有一天,老公加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吃过晚饭后,儿子想邀请他一起玩电路实验,可能是不忍心拒绝儿子的邀请,他就接受了。但是,玩着玩着,就听到他提高了嗓门:“你自己的电池你不收拾好,我怎么知道在哪?”“还有这些车的遥控器,你为什么不放好,下次能找到吗?”“老师给你留的幼儿园作业每天必须按时做完!”“看看房间都乱成什么样了!”儿子也气哼哼的:“哼,我再也不想和你一起玩了!”
其实,老公当时已经很疲惫了,儿子邀请他一起玩时,他的内心本就是抗拒的,但是语言上他选择忽视自己的感受,答应了孩子。慢慢地,疲惫的感受逐渐占据了上风,于是,他开始变得烦躁,没耐心,看什么都不顺眼。
这件事情,老公从一开始对自己就是没有觉知的。这里的有觉知,不是仅仅感觉到自己累,而是知道自己累了暂时不能胜任眼前的这份差事。在有这份觉知的基础上,他可以拒绝孩子,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直接告诉孩子——在感受层面,人类不会因为年龄差距有什么不同。他也可以改用和孩子聊聊天、说说话的方式建立连接,即使孩子因此而不高兴,发脾气,他也都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一般我们会以为,是孩子做了不能接受的事情,大人才会发脾气、吼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大人对自己的内在感受没有觉知。就好像一团小小的火苗已经在你的心里燃起,但你没在意,这时候来一阵大风,一定会把火吹得更大。
觉知,就是发现那团小火苗的过程。
▲ Photo by Paul Bulai on Unsplash
如何才能有觉知呢?
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谈“感受”,不谈“想法”。对比下面两句话,看看哪个在谈感受,哪个在说想法?

A 如果你不和我打招呼,我觉得你不在乎我。(这是想法,是对他人态度的判断)
B 我进来的时候,你没和我打招呼,这让我感到很孤单。(这是感受,孤单是因为你没和我打招呼而产生的内心感受)
A 我想打你!(这是你此刻的想法)
B 一看到你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我就火冒三丈!(这是因为看到这件事而带来的当下的感受)
感受来自我们的身体,情绪是思维(想法)在身体上的反应。当我们说起自己的感受,其实就开始了对身体的觉察,这时,我们可以继续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继续觉察自己的思维。
为什么我发火了?
是看到乱糟糟的房间我才发火了吗?
那为什么昨天没发火?
是身体的劳累让我发火了?
为什么劳累会让我发火?
……
多追问几个为什么,就会找到问题的根源。
03
尽量不要破坏孩子的觉知
孩子远比我们大人更清楚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更了解自己在做什么,而且他们全情投入,是真正活在当下的人。
你会发现有些事情只有小孩子才会做:在大街上无所顾忌地哇哇大哭;得到冰激淋的那一瞬间眼睛会发光;喜欢哪个小朋友,就会一直和对方玩;想研究绿化带里的喷水管,就会撅起屁股,钻进草丛,根本不会在乎周围的蜘蛛网,植物上的刺和脚底下的烂泥巴……
为人父母,仅仅做到不去破坏孩子的这份觉知,就已经非常难得了。
网上流传一句话,“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在我家就上演了这样的一幕,只不过是"有一种热叫你爸觉得你热。"
那天送儿子上幼儿园,老公把车里的暖气开得非常热。儿子一上车,老公就对儿子说:“车上太热了,来把帽子摘了。”儿子说:“我一点都不热!”老公接着说:“车上暖气那么热!你一会出汗了,下车会感冒的。”顺手就把儿子的帽子摘了。
儿子非常生气,立刻反驳道:“你根本不相信我,我都说了我不热,你干嘛还要摘我的帽子?”
看,为人父母,我们到底是有多操心,甚至想要代替孩子去感受。
▲ Photo by  Unsplash
04
知道的层次决定做到的程度
诺姐在《颠倒的世界》课程里说过,认识世界的 5 个层次,知识、方法论、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自我认知,其实育儿也有这样的层次。
每个开始养育孩子的父母,一定都接触了很多育儿知识,关注各路大咖,后来却会发现专家们讲的方法,在自家娃身上经常不奏效。于是学着换位思考,孩子需要什么?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当孩子被关注到,被看到,很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后来,我们又发现,永远不能靠说教来改变孩子,只能通过自己行为来影响孩子。我们也永远不会知道,孩子会从现在的原生家庭里接收到什么。但这可以成为我们“关注圈”的事情,同时不要忘记,永远去做自己“影响圈”的事情。
再后来,发现“育儿先育己”这句话才是指向了根本,大部分的育儿问题都是因我们的认知而来。孩子不爱讲话,如果我认为这不是问题,它就根本不是问题。张德芬老师说:亲爱的,外面没有人,只有你自己。
最后,为人父母的我们会逐渐领悟到纪伯伦说的: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这时候,才开始明白,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看待是怎么一回事。
随着我们知道的层次逐渐深入,我们做到的层面也可以非常灵活。
有时候,我们要用到方法论,比如游戏力,当他不愿意穿衣服的时候,就让我们玩个小火车过山洞的游戏;
有时候,我们需要知识给自己支撑,孩子三四岁有个物权意识的萌发,所以,不是他自私,而是人类心理发展客观规律决定他不分享玩具;
有时候,我们需要放轻松点,别太和孩子较真,如果他说是你故意打坏了他心爱的小熊水杯,向他道歉就好了;
有时候,我们需要反省,孩子身上的问题,自己是不是也有?真实的情况是,大部分的情况下,自己也会有同样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需要明白,他是他,你是你,你们不一样,于是才能做到心甘情愿地放手,让一个生命自发成长……
▲ Photo by Sven Brandsma on Unsplash
05
暂时做不到也没关系
知行合一是需要练习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做不到”才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每一次的“做不到”都是对此前所“知道”的层面的一个反馈,也是在为接下来的修正和精进提供参考。(这些“做不到”的时刻,其实也是我们连接内在自我的入口。
所以,做不到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放过自己,我们在成为孩子的“爸爸”或“妈妈”之前,首先是我们自己,我们都是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很多人不明白怎样做才是爱自己,其实原谅自己、包容自己、共情自己,就是在爱自己。即使自己做得“如此这般不好”,也要记得拥抱自己,给自己温暖和关照。
随着我们逐渐长大,会慢慢意识到,人生当中会有很多我们做不到的事情,我们无法改变事实,永远不要试图和既成事实对抗,如果一时半会接受不了,看着它就好。
再后来,你会发现自己恢复得越来越快,因为处理“失败”这个体验,已经有了经验。接纳它,允许它存在,那么它就会越快过去,对抗它,只会让你背着包袱前进。
失败从来不是真正的失败,或者说根本没有失败,永远只有成功,因为在一个更大的时空场域来看,只要我们保持在一件事情上不断地精进,每次都会进入一层新的境界,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06
在知道、做到之前,要问自己:我相信吗?
李松蔚老师有篇文章,里面讲到一个例子:孩子要用剪刀,你如果总是担心他会弄伤自己,那最后他就真的会伤到自己。
教育学中所说的“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这就是相信什么,最后就会看见什么。
这并不是要我们眼睁睁看着孩子做危险的事情,而是我们可以逐渐扩大自己能够承受的危险程度。比如从让孩子用剪刀开始,到让孩子自己决定吃多少食物,再到送他去独立冬令营参加小型的攀岩,到让孩子自己通过车辆较少的路口……最后彻底放手让他长大成人。
我想,父母要做的是减掉自己大人的身高,和孩子站在一样的高度,回归生命的底层,去看到,每个生命都有对自身成长的渴望,就像一颗种子渴望长成一棵大树。
在我们家吃汤饭的时候,我会让儿子来帮我倒醋。之前有一次倒醋的时候我失手了,把自己的汤饭弄得非常酸,他看见了这个过程。这之后,他就成了“倒醋专家”,而且总是能够控制得非常好,然后是给盐罐子倒盐,发面的时候打鸡蛋、洒酵母都成了他热衷的工作,因为他知道自己可以做得很好。
很多时候,我们不相信孩子能做到,是因为在我们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那些强烈的想要做好的渴望也曾被扼杀过。我们曾经有过那种对自我成长的真正渴望,渴望长大、想要做到最好、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对自我成长的强烈渴望并没有转化成强大的内驱力。
所以,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每个生命都渴望成长。
-  END  -
正如文章中讲的,觉知,是一切的开始。
而当你多追问自己为什么时,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源于我们对未知的恐惧。
如何走出为未来不确定的焦虑和恐惧,你可以点击下方视频,看看一诺怎么说。
最后也欢迎你加入诺言社区,在这里你可以听更多一诺的课程,参与每月一诺的线上直播,更有机会与一诺直接对谈。
原价¥999/年,奴隶社会读者优惠价¥899/年
推荐阅读
变成大人太久,以至于都忘了,我也曾经是个孩子……
从互黑,自黑,到握手言和,相互表白……
从天天吼娃,到熄火四个月,“奇迹”是怎么发生的?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