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Mirror微申
作者:金厉旭

编辑:虾
谢邀,感觉不好。
利益相关:我,女,BMI 到过 31,常年 28,目前 25。这个重量与运动损伤、激素服用和生活方式有关。上一次被人称为 “竹竿” 大概是小学二年级。
“肥胖” 是我不可分割的一个身份,陪着我完成了大部分的学校教育。在国内上学时是全班最重的女生,在国外上学的时候是整个学校里唯一不纤细的亚裔女性。
我永远不会忘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无法上台表演的沮丧。合唱团的老师在一屋子站着的团员身边漫步,漫不经心地挑选上台表演的小朋友。她的眼神扫过拘谨站着的我,又低头看了看我的肚子,就让我坐下了。
没变声前,我的音域和音色都没有问题,从来没错过任何一次排练,一节课就能背熟歌词。她没理由因为我的业务能力把我拒之门外,但上台表演用的服装可能没有我的码。
进入青春期后,我更是有了自己并非「女生」的感觉。有相同处境的朋友常跟我戏言,“我们是群体里的第三性”。
我们不配在任何活动里喊苦喊累,因为老师同学的心软只会给的「女生」,而不是我们这些「结实的人」。我们没有机会用撒娇来换取好处,因为我们的撒娇不过是「无病呻吟」。我们不配异想天开地谈论喜欢的异性,因为青春期的帅气男生不会对我们感兴趣。
我们要拼了命争取好的成绩和奖项才会被同学老师以「那个成绩很好的人」指代,不然就只会成为「那个很胖的女生」。
所以我自然会讨厌自己的身体。我不喜欢拍照,不喜欢跟人见面,也不喜欢被记录。淘宝上好看的衣服没有我的码,国内的导购永远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麻烦帮我拿一下最大码」的鄙夷。即使在 Body shaming 是社交禁忌的美国,我依然会为了自己是全学校和全运动队里唯一一位并不消瘦的亚裔感到自卑。
体重是一回事,健康又是另一回事。我的血糖血脂血压一切正常。在长期参与体育训练的基础上,我的体脂率显著低于同等体重的女性。在无数次受伤和复健之后,我还学了解剖和生理学。这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很深刻的理解。
长期去健身房的经历更让我对健美的身体感到麻木:每一个穿着紧身衣跑步的女生和每一个穿着背心卧推的男生都是眼前烟云,他们一般也不会对我多加观察。在我每天找私教吃沙拉还看不到体重减轻的时候,我更是没有了希望。
长此以往,留给我的只有两种和自己相处的方式:把自己贬低为一个没有行动力的懒人,或使用另一套审美标准进行「自我悦纳」。
我显然埋怨自己不够「自律」。在所有内容生产平台上,一位在镜头前分享不管多离奇的减肥方法的年轻女生都能得到成千上万的拥趸。每一个分享自身减肥经历的视频都好像在隔着屏幕对我大吼,
“你看,我指出了这么清晰的路径,也给你看了我卓越的成效,你为什么还做不到?”
“你连自己的体重都不能控制,还能控制什么?”
我也曾选择其他的思维方式,比如评论自己「帅」,以扮演女性友人的男朋友和监护人立足于社交圈子。与此同时,我知道自己从未产生过性别认同困惑:I’m always a cis female。
但即使我以这种方式接受自己,能改变这个环境吗?不。这是一个如果女性没有标准的身材或外表,就无法得到父权社会或者社群中男性赋予年轻女生的「性别红利」:得到额外的关注,得到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或者得到社交族群的准入。
因此即使在 15 岁的时候我获得了内心的宁静,我依然被中学生包围着。如果没有同龄的异性来帮助我 validate 这个身份,我要从哪里找到自己社会性征的证据呢?

但我为什么需要改变自己?我把这个时间花在学习上不好吗?
在这个会有人为了瘦小腿而主动通过注射药剂让自己的腿部肌肉萎缩的社会,我有什么选择?

我没有选择。
但体重真的可以是一个选择吗?
1
一顿饭吃不成胖子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你可以屏住呼吸一分钟,但你能屏住呼吸一整天吗?不能。
同理,你可以在某一顿有意识地少吃 100kcal,但是你能抗拒身体在一周 168 小时无时无刻给你发出的进食指令吗?不能。
从另一个角度讲——体重是一个人生活状态的量化体现。多吃一顿吃不成胖子,少吃一顿也无法变成瘦子。一个人的体重如果显著异常,那一定不是一顿饭出了问题,而是生活出了什么问题。

我的生活就很显著地拥有问题,具体体现在饮食上。
没有人给我强化过「吃到自己感到舒服就停」的概念。从小和家人一起用餐,我的进食目的更像是满足家人看着我进食的欲望,而非消解我自己的饥饿。为了不因剩下饭菜而被解读为「我不喜欢你」,我只能以「吃完盘子里的东西」作为停止进食的指示。
也没有人教我如何判定自己身体的需求和食物的营养成分。家人在意食材的新鲜程度,也以每顿饭能比别人更快吃完自豪。我在两个国家上了五年的生物课,却从来没有系统学过碳水、脂肪和蛋白质在饮食中的占比对我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我知道薯片热量很高,点奶茶也从来只要三分糖以下的甜度。但我的身体每天需要什么东西?我放进消化道的每一个食品对我的身体有什么影响?我都不知道。
我不是没有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过科普信息。我知道「吃到八分饱」是件好事,知道反式脂肪酸对我的身体百害无一利,知道不吃肉绝不可能健康地瘦下来。但在我的实际生活中,这些信息都是碎片化的。
教育残缺下,我自己努力健身和运动并不能改善我和食物的关系。我一天无法正确理解「进食」这个行为,就一天无法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状态,和一个消瘦的身形。
2
他们,让我一定要瘦
回头反思,「我一定要瘦下来」这个概念到底是是谁给我的?
我想不是医生。我不否认 BMI 超过 35 可以指向一种需要通过医学手段进行治疗的代谢综合征,也不否认医生们用 BMI 超过 28 作为肥胖的诊断参考。我的全套生化指标都正常,除了做腹部 B 超的时候会给医师带来一些麻烦——腹部脂肪会影响脏器造影——其他时候我都不会和医生谈到体重问题。
甚至绝大部分人根本谈不上超重,更不要说肥胖。
在 2013 年,中国女性的一般肥胖流行率只占 14.1%[1]。在公共卫生领域,这个数字可以用来敲打政策制定者。但是在普通人的生活里,这个数字意味着 “女生体重过百就是胖” 没有任何医学上的意义。
更何况根据基因不同,超重与否对每个人的影响都不一样,更别说体脂和体重之间的差异。有的人虽然重,但是体脂低;有的人虽然体脂高,但拥有和体脂低的人一样健康的生化指标;哪怕轻度肥胖都不一定会给人带来更高的死亡风险[2]。如果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没有受影响,为什么要改变我的稳态体重?
但在医院之外,似乎所有人都在向我嘶吼,要我变瘦。
比如公众人物和综艺节目。
「不定义女团」的选秀光明磊落地将选手测体重的尴尬场景当成故事线的一部分,同期节目让参赛选手们公开展示自己 18cm 宽的腰。明星访谈时会被问到「女生多少斤算胖」这样的问题,巩俐的一张不甚清晰的街拍就能让网友惊呼她身材走样。
我的同龄人也是其中一员。
生产自重训练课程的帕梅拉和 Mary Helen Bowers 在 B 站常年爆火,我身边几乎全是讨论过她们的女生。任何社交媒体上都有年轻人以传授瘦身的小技巧为生,从违禁的 DC 减肥药到黄瓜水果饮食法。
而商业公司更是试图向你推销基于身材管理的文化。
为什么 Keep 反复强调「自律给我自由」,为什么 B 站和微博上健身博主一口一个「X型身材」和「X 斤小基数女生」?
对于特定潮流的追求一定不是出于偶然,贩卖给你焦虑的人一般都会同时提供有偿的解决方案。即使不花真金白银买他们的产品,也早已通过阅读或者观看别人生产的内容成为了「流量」的一部分。更何况专业的健体活动早就是一个重要的垂直市场。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你对身材的追求,会在极大影响甚至颠覆你对自己的感知之后,变成大公司「商业故事」中的一部分。带你练马甲线的 Keep 五月份获得了 8000 万美元 E 轮融资,提供健康生活综合解决方案的薄荷健康也在四月份完成了 C 轮融资。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只要越多的人认可这个潮流,那么就有更多的现金奶牛能够不断涌进这个池子。
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是被当做「潜在消费者」对待的。如果你没钱没时间,就会被放逐。
那这些人到底如何看待没钱没时间参与游戏的人呢?他们不在乎。他们才不在意你对于自己身材的自卑,也没人关心你在这样的游戏中落入下风之后会处于什么样的困窘。
作为学生,作为年轻人,作为普通人,出于对自己的无意识而给别人贡献流量和金钱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你的时间和注意力本来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3
爱自己,很难吧
综上,作为一个青年人,我的身材焦虑当然是空穴来风。在被疫情按下暂停键的今年春天,我也终于抽出时间学习了营养学和运动医学,调整了自己的生活状态。目前处在近五年来最轻体重的我,并没有从消瘦中得到快乐。
而是秋天回到家以后,需要在家人的质问下,一遍一遍解释我没有伤害自己的身体;
是听到父母同事和亲戚朋友如释重负地说 “你比以前漂亮好多” 之后,对自己仿佛需要为胖着的那么多年里给他们造成的「精神伤害」——觉得我丑,又不敢说出来得罪我父母——负责一事,感到愤怒;
是依然不敢随便拍照,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发自拍的自卑。
即使我接受的教育告诉我,我何至于此。
我依然讨厌自己的外表,但至少我在努力和自己的皮囊一起活着。每次看到年轻女生为自己的身材感到焦虑,我就很难受。
想要「变得更美更优秀」没有错,想要「积极进取」没有错,但谁有权定义「 美」和「优秀」?为什么只有一种标准被称为美?哥本哈根饮食法只会让你脱水,放弃蛋白质而只吃蔬菜水果更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更何况,减重之后,你能用新的体重做什么呢?如果
没有想清楚,就不要让自己受这么多苦。

爱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自我悦纳也是一个非常新的思潮。每个人当然都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有什么理由不爱自己呢?
[1] Zhang, X. et al. (2020).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Prevalence of Adult Obesity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2013-2014 National Chronic Disease and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72(4), 291–293. https://doi.org/10.7326/M19-0477
[2]NHS (2013). "Obesity" ]. https://www.nhs.uk/news/obesity/overweight-people-live-longer-study-claims/
往期推荐
快消大厂的招人小秘密:其实,我们不喜欢有“领导力”的留学生……
这届95后,都开始比拼房子了?
2021春招预测表 | 哪些公司很缺人,前景好,又偏爱留学生?
留学生没有爱情
留学党在海外过年是什么感受?
*「留学生求职」为全球留学生提供一站式求职培训。平台拥有1000+拥有留学背景的海外/国内导师,来自于L'OREAL、KPMG、EY、Facebook、JP Morgan、Goldman Sachs、CICC、Accenture、Bain...为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求职指导。
点个在看,你的offer最好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