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就是给患者最好的诊疗,让患者得到最好的结果。

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胸心外科学,陈海泉却是在美国完成的胸心外科医师临床专科培训,师从著名胸心外科专家Albert Starr教授。不仅是在当时,即使在今天,在国外完成专科培训的中国医生也很少见。
这段国外进修学习的经历,对陈海泉教授后来的职业生涯影响深远,塑造了他此后的临床思维、临床工作方式。他说:“除了技术上的进步,更多的是理念和方法上的学习,这很重要,等于学会了如何结网,如何捕鱼,而不是背了两筐鱼回来。”
2007年,陈海泉教授加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任胸外科。在他的带领下,复旦肿瘤医院的胸外科发展迅速,如今已经是世界著名的胸外科中心,他们的研究成果体现在了肺癌的国际诊治指南中,他提出的一些理念也正在影响改变着从事这个专业的医生。
从不把刀口大小作为评价标准
“微创”一直是患者和外科医生的共同追求,但对于微创的理解,很多人还都停留在“切口小”和“少打洞”的层面,早在三年前,陈海泉教授就在《外科学年鉴》发文,提出肺癌“全面微创治疗3.0”概念。
这个概念是陈海泉教授基于近8000例临床数据的基础上而提出。他对于肺癌微创1.0时代的理解是,微创理念局限于“小切口”和“少打洞”的腔镜技术层面,追求可见创伤的最小化;到肺癌微创2.0时代,专家们在追求可见创伤最小化同时,最大程度保留患者肺功能,减少脏器损伤。
陈海泉教授率先提出的全面微创3.0概念,指的是一种运用腔镜技术、由多学科共同参与,在治疗中为病人选择合适的手术、合适的切口,保留正常的肺组织和淋巴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平衡切口、器官和系统损伤。
例如,2016年陈海泉教授团队以“冰冻病理指导的亚肺叶切除”为题在JCO上发表了研究:如果术中送病理,结果回来是良性的,不必继续做肺叶切除。如果是原位癌和微浸润癌,也只做局部切除,不会进行淋巴结清扫。如果术中病理报告是浸润性腺癌,才会按照传统的手术方式手术。这个方法使得手术的准确性达到96%,JCO也在同期为陈教授的这篇文章配发了社论。2017年这篇文章被引入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早期肺癌诊治指南,真正从临床研究走向了临床实践。
对于一些早期肺癌,陈海泉教授提倡尽量保住患者的肺,纵隔结构不要破坏,淋巴结也不要清扫,这样的早期肺癌术后做一次检查,如果肺长好了,今后5年都不用再复查。“我们有临床数据证明,这样的病人术后5年内没有一个复发的,为什么要频繁复查呢?浪费医疗资源,也对患者身体有害。”
“我从不把刀口大小作为标准,因为切口不会改变患者预后。”陈海泉教授说,“切口只是微创的一部分,其实在里面该切的都要切除,另外不该切的你千万不要去切。”
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
以提高生存和生存质量为目标
虽然上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预计,科室今年的手术量能达到6000台左右,去年的数字是4000多台,今年医院在浦东又新增了一个院区。
陈海泉教授并不屑于拿这样的数量来说事儿。他对“医学界”说:“我一直说不要拿数量说事,一定要看结果,患者的生存要是好的,肺癌手术的准确率要是高的。”
不追求腔镜率,也不追求手术数量,不管是做临床医生还是科室主任,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提高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一直是陈海泉教授追求的目标。
“把临床问题解决了,患者活得长了,生活质量高了,你就会发现你的文章也有了,研究也会做得好。所以我们肺癌、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就是因为我们所有的东西都围绕临床,所有治疗都是为了让患者活得更长更好。”
陈海泉教授以食管癌为例,他们的食管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超过60%,没有淋巴转移的达到70%,他预计今年食管癌手术能做到800多台。“我一直说数量不重要,美国两大癌症中心一年才各做100台,但人家能制定指南,所以我们一定要从给患者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来评价。”
浸润前肺癌外科处理原则3.0
据陈海泉教授观察,近10年来,食管癌患者的临床分期都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肺癌的变化却很大,过去一半是三期的,现在80%患者都是早期肺癌。“这时,再照搬过去的临床诊治方式方法做是不对的。”
随着肺癌临床分期发生变化,在肺癌微创治疗3.0理念之外,陈海泉教授这两年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早期浸润前肺癌处理原则3.0版:良性的不能当恶性的开,早期的不能当晚期的开,在合适的时间开。
“开出来100%都是肺癌,我不敢保证,国际标准15%的误差都可以接受,在过去10年里,我们的准确率都在90%以上。另外在诊疗过程中要对病人负责任,既不能过度诊断、过度诊疗,也不能治疗不足和不治疗。”
例如,陈海泉教授及团队相继发表文章指出,对于周围型的磨玻璃结节,术前不需要做气管镜检查、骨扫描检查和头部MRI的检查。“这样不仅减轻病人痛苦,还可以大大减少术前医药费,使整个术前检查策略成为个体化的选择。”
对于磨玻璃样结节,陈海泉教授有一个简单的提升诊断准确率的方法:不要看到像肺癌的磨玻璃样结节就开刀,先随访半年,因为这类结节手术窗口期很宽,半年前开还是半年后开不影响愈后。如果随访半年没什么变化,90%是炎症;如果很快变大了,大概率是肺癌。
对于手术窗口期比较宽的患者,如果经过随访观察,还是需要手术,陈海泉教授还建议要在合适的时间手术。“这就是人文关怀了,什么是合适的时间?一个小姑娘马上要结婚了,一做手术可能结不了婚了,完全可以婚后再做,所以我们提倡手术不影响人生轨迹、不影响职业生涯的3.0原则。”
医生应有敬畏心
做了这么多年临床医生,在陈海泉教授看来,好医生不一定要体现在对患者嘘寒问暖上,应该是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对患者最负责任。
“我说医生应有敬畏心,要尊重你的患者,你的很多临床经验都是从患者身上学的,我们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认为外科医生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那是不行的,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修正我们的临床诊疗行为。”
陈海泉教授对科里的医生一直强调要尊重每一条生命,在他看来,尊重生命就是给患者最好的诊疗,让患者得到最好的结果。这个理念贯穿了他的医生职业生涯,体现在他的诊疗行为中,也是他唯一真正在意的原则。
专家简介
陈海泉教授
陈海泉: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复旦大学胸部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胸部肿瘤多学科诊治组首席专家、肺癌防治中心主任。上海胸科医院原院长。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会员、会员发展委员会委员(2016-2017年)。教育委员会委员(2019-)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国际理事(2016-2019年)、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员、亚洲胸心血管外科协会(ASCVTS)理事(2016-)。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上海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委,上海市抗癌协会胸部肿瘤委员会主委。J THORAC CARDIOV SUR编委、J CANCER RES CLIN副主编,Am J Transl Res、J Thorac Dis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二项及面上项目、市部级重点等多项科研项目。
在国际上创新性地提出了‘肺癌微创3.0’、‘冰冻病理指导亚肺叶切除’和‘肺癌手术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2013-2018年连续每年应邀至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讲课,2016年担任美国胸外科学会96届年会Skill Course的共同主席、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 Focus on Thoracic Surgery: CHINA主席,2017年担任第九届亚洲胸外科俱乐部(ATSC)和韩国胸外科肿瘤协会(KATSO)联席会议副主席,2008年起先后多次应邀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MSKCC),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中心、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中心授课。2017年起应邀为JTCVS撰写社论四篇。2020年哈佛大学布莱恩医院Schuster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作为通讯或第一作者在Cancer Cell、JCO、ANN SURG、JTO、NC、CCR、Cancer、JTCVS、ANN THORAC SURG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70余篇。截止至2019年共有16篇、20篇次论文的创新成果纳入ASCO, ESMO, IASLC、ACCP等10项国际肺癌诊治、分子检测指南。2篇论文被国际著名的循证医学数据库UpToDate收入。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作者:栋梁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