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分享、留言、赞赏,都是对我的支持!
公众号:小叶子妈妈在硅谷

关注
之前发了一个小叶子读书的视频拆箱是件幸福的事儿~,很多读者留言问怎么实现自主阅读。首先,小叶子还没有实现完全自主阅读,她只有800左右的识字量,能读大部分低幼绘本和简单的桥梁书,离自主阅读还有不短的路。其次,并不是识字量足够就自动能够自主阅读,这个中间还有词,句,意的理解以及主观对阅读的渴望。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讨论我们的识字历程,其中会涉及阅读,因为单个汉字和不同的字组合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意思,所以把字放在文章中理解是必须的,而且阅读也会反哺,扩充已有词汇量,但是不会作为本篇的重点,等小叶子完全实现了自主阅读我再来汇报详细的阅读规划。
我们目前生活在海外,海外华人孩子的汉语学习一直是一个非常热门又充满挑战的话题。对于学前孩子来说,情况会好一些,因为刚开始学语言,家里说中文,购物、来往的朋友也能提供不少中文语境(华裔居民少的地方这个语境会大打折扣)。而孩子会天然习得中文,不用专门学习就能说能听。
去幼儿园之前,大部分华裔家庭孩子的母语是汉语。去了幼儿园之后,情况会有各种不同,比如我们去的双语幼儿园,汉语依然主导;有些去了纯英文幼儿园,英文输入逐渐变成主导,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发生中英文混说;有些不仅去了纯英文幼儿园,还要准备私立学校的各种面试,家庭的中文输入时间又分给英文输入时间不少,很快孩子沟通已经不用中文了。
无论如何,相比于进入学术学习的小学,学前这几年都是不可多得学习中文的好时间。但是,任何好事都有两面性,给中文学习付出的时间多,给其他语言的学习一定会减少,孩子在小学入学时能否灵活运用当地语言交流、学习在我看来比中文学习更重要。这也是贯穿我们家中文和英语学习安排的指导思想。
这篇文章写的很长,我会先总结一下我的感受,再具体分享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尤其关于高效学习的部分,干货很多,大家可以收藏或者转发慢慢看。照例声明,文中提及的App和参考书籍均为消费者分享,我和这些产品无任何利益关系,大家酌情参考。
感受篇
小叶子正儿八经开始认字的时间应该是接近4岁的时候,这个时间不算早也不算晚。我是等小叶子开始识字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其实只是一个说法,就是指孩子开始对汉字感兴趣、会指着字问读什么,什么意思),听说读也积累的不错,顺其自然开始的汉字学习,这个过程大人和孩子都比较轻松,唯一的要求是坚持。
海外孩子一旦显现出对汉字的兴趣,尽早开始汉字学习是必须的,因为越往后越难推进,因为没有义务教育帮助这些孩子系统学习语文,又没有语境帮助孩子们反复练习,不抓住宝贵的学前时光,大概率后期是要舍弃的(当然也不绝对,身边就有大孩子喜欢国内的综艺节目,即使初中仍然非常热衷汉语学习,真的很难得)。
虽然小叶子开始正式学汉字的年龄不算早,但是她从小就在听我们说、听中文古诗、故事、歌谣、和我一起亲子共读,说话也是一直中文为主,这对后面学习时语感语义的把握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我的另外一点感受就是低龄语言浸润追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样能积累不同的语言素材,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她们愿意参与;但是开始正式学习后,形式多样不是必须的,落实到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才是根本。比如说:每天完成30分钟5个字的学习,周末留作复习,坚持半年就有600字左右的认知量(实际当然会边学边忘,后面也会介绍高效的记忆方法)。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玩,我们是认真的;学,我们也是认真的。
最后就是关于拼音的学习,国内的拼音学习是在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学了拼音后识字量会剧增。但是我们因为有英语的影响,我把拼音学习放在自然拼读掌握的比较熟练后再引入,防止同时学习引起混淆。
实操篇
这里我主要从题目中的无痛高效两个点切入,聊聊怎么积累孩子初期的识字量。
无痛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前期的准备,大量口语、书面、听力材料的浸润。另外一方面就是教材的选择。
学前汉字学习没有统一的教材,大家口口相传的基本就两套:四五快读和学前快读600字。这两个从插图风格、内容编排、文章类型等等来说差别很大,但是二者成功的案例都不少。
这两套书汉字覆盖量和词组覆盖量对比差异比较大,四五552个字和1722个词组,学前642个生字和1172个词组,这意味着四五用更少的字拓展了更多的内容。
所以如果孩子接受,用四五这套完整走下来是可以完成初期汉字积累的。但是,小叶子不太接受四五的编排和风格,我们选择的学前这套书。无论是哪套教材,大家开始都要读一读家长手册,对教材内容和学习方式有一个大致安排。
学前这套书有个大问题就是不适合初学者,因为她的编排是从文章开始的,然后是字-词-游戏巩固。对于没有汉字积累量的孩子,一上来就这样一篇文章肯定会畏难,可能直接就不想学了(学前的使用手册建议家长先读一遍文章,学完生字词后再让孩子读,但是第一课的生字还是偏难了)。
怎么帮助孩子积累最开始的100~200字?我主要靠两种方法:字卡和线上App(非直播类)。
字卡就是很简单的黑白字卡,没有图像提示,自己在家打印塑封都可以。有些小朋友喜欢图像记忆,用字卡认字效果非常好,很快就可以积累一部分识字量,这时再过渡到教材就会很顺利。
小叶子对只用字卡学习比较排斥,我就结合了线上App(当时我也刚好在评测几个识字App,使用了一小段时间,下图这几个都属于口碑不错的,大家可以都试试),字卡用来复习巩固。
大概有接近200字积累的时候,我们就从学前这套书开始学起。初期每天学一课,因为已经有一些汉字积累,小叶子学起来觉得很多字都认识,兴趣和信心都比较足。如果生字比较多就会分成两天学。第四册的生字难度增大,有些课也会分3天学完。整体来说,学习中文要坚持,但是不要教条的坚持,要根据当前内容和孩子的状态及时做出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高效的记住每天学习的汉字和词语直接影响到我们花的时间和取得的成果。

这就是我在题目中强调高效的原因,高效源自合适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人类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把控,让孩子把学到的汉字尽量能长期记住。

短期记忆也就是学习的当下是不是能记住,提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拆解法、故事法、复述法等等,我常用的大概分为5种:
01
象形化:这个方法不用多说了,汉字本来就是象形字,直接能看出来的山、月、足等字都可以从象形的角度给孩子解释。
02
编故事,与已有认知产生关联:我在写镜像字的时候提过这个方法,有很多字象形很难解释,需要一个合理化的逻辑帮助孩子记忆,我一般就会编故事。比如学“问”,我就说有个人敲我们家门想问路,只有开口才能问出来,所以就是门字里面一个口。大部分汉字都能编出来一个有点逻辑的故事,这样孩子看见字的时候不是死记硬背,是按照理解的内容背,更不容易遗忘。
03
拆解法:主要按照偏旁拆字,再根据同声旁(通常是右边)关联记忆。比如青,请,清,晴;以及同韵字,比如可,河,何,呵;这个方法适用于独体字有一定积累的时候。
04
分类记忆:这种记忆方法可以按照分类准则不同分为很多子类,比如同形旁(跳和跑),同声旁(站和粘),另外我还常用同主题(比如下图)。分类记忆隐含对认知的要求,比如植物类的大部分是是木字旁,和身体有关的大部分是月字旁, 和水有关的大部分是三点水旁等等,类似于英语中的word family。
05
转换场景法:小叶子学生字的时候有一个常见现象就是在一个场景下记住了,换一个场景就不认识了,所以同一个字要换不同的词组反复记。但是这种关联记忆也有好处,如果她记住了词组和其中一个字,另一个字轻易也不会忘记。
06
以写带(领)记法:这个方法就是本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方针,对于部分独体字和同形字多写几次,让她具体感知不同的地方,而不是只是看。写的过程我不要求达到范本的字体,但会注重笔画顺序。适合年龄稍长、不排斥写字的孩子。
短期记住了,下次碰到又忘了,其实是没有把学到的汉字转化为长期记忆。关于人类记忆的研究最知名也应用最广的就是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根据他的实验结论:短期记忆遗忘得很快,必须多次复习才能转换为长期记忆,这时遗忘速度就会变慢。
下图是不同内容在大脑中的遗忘速度(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最下面的那条,它的遗忘速度最快是因为记忆的是无意义音节)。
这个图一方面说明当记忆是记住能够理解的内容遗忘速度会减缓;另一方面也说明复习对于长期记忆至关重要,一个典型的建议复习时间是学完后5分钟、30分钟、12小时、1天、2天、4天、7天、15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这样就能把所学内容转换为长期记忆。
按照这个安排,我做了一个Excel表,记录我们每天学习的汉字以及应该复习的时间(后台输入“复习计划表”获取)。实际操作的时候我并不是把每天学的所有内容都复习,而是有重点的复习当时短期记忆就不顺利的字,这样避免后期积累太多需要复习的字,无法推进新的汉字学习。
积累到200~300汉字量的时候,必须搭配阅读才能形成正向循环,否则学的没有忘得快,阅读中反复出现的字也就不用再复习了。
最后来说说在学完学前这套教材后我们的汉字学习安排。我觉得让认字量迅速提升到阅读无障碍的方法就是对常用汉字的掌握。汉语常用字也就是国标(GB2312-80)规定的一级字库有3755个,二级字库为不常用字,有3008个。一级字库的使用频率合计高达99%以上,而最常用的1000个汉字,使用频率在90%以上。如果完全掌握了这1000个汉字,对阅读来说识字就不是大问题了。
所以,我找出来了这1000个常用汉字,正在陪小叶子查漏补缺,同时以读带字,巩固目前学到的内容,后台输入“汉字千字表”可以获取这个常用汉字表
总结
后台输入“复习计划表”和“汉字千字表”获取相关资源,常用字的统计可能有误差,仅供参考。原创分享,转载请说明来源。
仅靠一套或者两套教材对于汉字和语文学习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搭配阅读和表达才能走的远,我之前已经分享了很多中文绘本,在菜单栏有总结。下一篇我会写今年的绘本总结,一起看看教材之外我们读了哪些书吧。
END
猜你可能还有兴趣这些文章:
点点“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