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未来到中国,却荣登来华传教士第一名
只因他翻译了中文圣经
随手君 编
公众号随手传福音(ID:suishouchuanfuyin)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第一个将《圣经》全文翻译成中文并予以出版的人是传教士马礼逊,但另一个传教士马士曼于1822年出版了完整的中文版《圣经》,早马礼逊一年。
马士曼Joshua Marshman,又译作马殊曼,又是一个不为广大国人所熟知却不应被遗忘的人。
实际上,马士曼终其一生都没有踏上中国的土地,他并未直接对中国人传教,但是,为了促进向中国人传福音,他却奉献了自己的时间和才能。他应该在传教士的名录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时间上,他的工作是最早的,这就使他有资格荣登新教入华传教士名录的第一名。
01
马士曼的祖先是英格兰国会军队中的一位军官,在1660年查理二世(Charles II)遣散国会军队之后,这位军官退役并住在威尔特郡(Wilt shire)。
这位传教士的父亲约翰·马士曼(John Marshman)是一位织工,娶玛丽·库曾纳(Mary Couzener)为妻,她是《南特敕令》(Edict of Nantes)废除后在英格兰获准避难的一位法国流亡者的后代。
他们的儿子乔书亚·马士曼于1768年4月20日出生在威尔特郡的韦斯特伯里.7岁时被送到科格索尔(Cogge shall)家族所拥有的乡村学校学习阅读,日后他在此项功课上颇有造诣。12岁时他就读了一百多本书,而且据说18岁之前他已读完五百多本书。
少年时他与父亲是同行,但是在15岁时,一位书商约他到伦敦并给了他一份工作。然而,他的父亲在几个月后将他叫回了乡下,再次成为一名织工。
1791年,他与约翰·克拉克牧师(Rev.John Clark)的外孙女汉娜·谢泼德(HannahShepherd)结婚,克拉克曾在威尔特郡的克罗克顿浸礼会(the Baptist church at Crockerton)教堂做了60年的牧师。
1794年,马士曼搬到布里斯托尔(Bristol),经过洗礼成为布里斯托尔的布罗德梅教堂(the c-hurch at Broadmad)的一名教徒。他在那里进入大学,花费5年的时间孜孜不倦地研读经典著作,以及希伯来语和叙利亚语。
02
1799年,应浸礼会在印度第一位传教士威廉·克里的邀请,由浸礼会派遣,525日马士曼夫妇及两名孩子一行人乘坐美国轮船“标准号”(Criterion,从英格兰朴次茅斯港出发,远渡重洋,前往印度传教。
经过在海上五个月的艰苦航行,1799年10月12日他们一行人抵达印度加尔各答。
但受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禁止传教令的影响,不能在此登岸。他们只能改变事先准备的预案,索性绕过加尔各答,选择到加尔各答以北十六英里的塞兰坡落脚。塞兰坡(Serampore,或译塞兰布尔)是一个丹麦人定居地
他们继续前行,10月13日凌晨四点顺利在塞兰坡登岸。这里就成了马士曼将来翻译圣经、印刷圣经的地方。200多年后的塞兰坡大学校长室里,墙上的历代校长名牌中,第二个人就是马士曼。而威廉·克里正是塞兰坡学院的第一任校长。
马士曼像(Joshua Marshman,1768-1837)
03
在印度宣教史上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塞兰坡三杰」(Serampore Trio),马士曼即为三杰之一。
浸信会传道会与伦敦传道会是近代宣教历史上最早成立的两个差会也是最早开展福传中华事工的差会。浸信会传道会成立半年之后,派遣克理·威廉一家在1793年4月出发到印度。克理·威廉原本计划在加尔各答建立福音站,可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以传道活动防碍商贸为由,既由起先拒载前往,至日后亦诸多留难。
后来克理·威廉需要转乘丹麦东印度公司的船班,前去加尔各答;一年之后他就转到位于加尔各答西面十多公里的 Midnapore 去。六年之后差会响应克理威廉的呼唤,陆续派遣包括马士曼在内的同工到印度去,壮大宣教团队。
随后久,沃德亲往联络,克里一家也于1800年1月从加尔各答举家迁来塞兰坡,正式开始了浸礼会在塞兰坡的传教事业。
「塞兰坡三杰」年龄相若,只差几岁。沃德(William Ward及马士曼都是因着阅读克里·威廉的报道及呼唤,受感加入,构成这个传奇团队。他们与克理·威廉能通力合作,建立长远的「塞兰坡福音站」。福音站的主要目标是翻译圣经丶认识本土文化丶培育本土同工。
由于英国浸礼会总部所提供的生活费远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所需,为了维持生计和顺利传教,初来乍到的传教士们一方面组成联合家庭,合租居住;一方面开办出版社、印刷社,承接丹麦殖民政府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印刷业务,翻译孟加拉文的圣经;另外就是开办教会寄宿学校,专门招收塞兰坡的欧洲侨民的子女。
克里、沃德和马士曼三位传教士根据分工,由马士曼负责学校的工作,而在教会的组织中,他是执事之一。
这样,浸礼会的传教士们就这样在印度塞兰坡站住了脚跟,开始了传教事业。在传教的事业上面他们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塞兰坡的这些传教士们宏图大志,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圣经》翻译计划,他们计划将《圣经》翻译成印度当地语言并进而翻译成全部东方语言,并为此奋斗了三十年,虽然这个计划最终并没有完成,但是也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果。
04
马士曼来到印度五年之后,就完成了翻译孟加拉文及梵文(Sanskrit)圣经。大约在1805年,马士曼开始跟随 Johannes Lassar(拉沙)学习中文。
拉沙(Joannes Lassar)是一位在澳门出生和长大的亚美尼亚人。当十三世纪,元朝时,亚美尼亚商人开始来到中华大地活动,甚至定居。十五世纪时伊斯兰鄂图曼帝国侵占亚美尼亚,自此之後大量奉持基督信仰的亚美尼亚人四处逃难。拉沙父家是立足澳门的富商,令他自小精通中文,后来更学会满清中华当年的官话(Mandarin),曾担任葡萄牙致北京政府公文的编订。
当1802年拉沙24岁,他来到加尔各答营商;不久接受邀请,弃商从文,既教授中文班,并且着手翻译中文圣经。拉沙开展的中文班原本只有孩童学员,包括克里威廉及马士曼的儿子;可是马士曼心怀中译圣经,也加入学习。
马士曼得到拉沙的大力协助,还有两名华人助手谘商,终能率先完成全部圣经中译。这全套中文圣经於一八二二年在印度塞兰坡印行,由大英圣书公会出版。《马士曼拉沙译本》是史上第一部印行出版的中文圣经全书。
05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在澳门,马士曼在塞兰坡,他们同时开始翻译圣经。1810年,马士曼翻译了《新约》的第一卷《马太福音》,1811年马士曼和拉沙又译了《马可福音》。200年后,中国一大学教授看了储藏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图书馆的原版,发现他们翻译得一塌糊涂,是用中文硬译的。
但是,1813年马士曼又翻译了《新约》中的《若翰所书之福音》(《约翰福音》),这本书的翻译水平猛涨,一下高了一大截,而且,活版铅印代替了木刻。这也是世界上最早采用汉字铅活字印刷中文的尝试,在汉语印刷出版史上的意义非同寻常。
马士曼也高兴地认为用活版铅字印刷《圣经》汉语译本,是他们取得的一项非凡的成就,不但可以灵活印刷,而且成本大大降低。这部书的汉语翻译水平显著提高,文笔变得较为通顺,人名、地名、神学专名与马士曼1811年版的译著不同,马士曼1815至1821年版《新约》的翻译风格和专名译法也可视为是在本书的基础上的继承和修订。
译文摘录
以下摘自1813年出版的约翰福音1:1-10:
约翰福音1:1-10
原始唯言、神同言、言即神也、夫言本同神、万物由他所造、非其造无一而成焉、且命在其中、命者人之光也、光照昏冥、昏冥者弗迎之矣、由神遣来一人名若翰、因来为证以证光使生民藉他而信、其本非此光、乃使为光之证耳、照生民之光者即真光也、其居世上、世亦由他所造、而世不识之。
1822年马士曼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中文版《圣经》,而马礼逊的《圣经》是1823年在澳门出版的,晚了一年。
马士曼译本(Marshman’s Version)和马礼逊译本(Morrison’s Version)统称“二马译本”。
在翻译过程中,马礼逊通过每年两次贸易季节从欧洲出发的商船经印度到广州这样的渠道,于1809年将白日升译本(巴设译本)抄写一份寄给了马士曼,马士曼于1810年收到了的手稿。在随后几年里,马士曼又得到了马礼逊于1813年出版的《新约》译本——《耶稣基利士督我主救者新遗诏书》。所以,马士曼参考了巴设译本和马礼逊译本。他与马礼逊一样,都参考了巴设译本,而巴设将God翻译为神,所以他也翻译为神,与马礼逊采用的词是一样的。此外,马士曼是浸信会人士,所以他将baptism翻译为“蘸”(后来的译经者则采用了“浸”字),而不像马礼逊那样翻译为“洗”。
《新舊遺詔全書》,1822年由印度塞蘭坡(Serampore)差會出版社出版。圖為馬太福音第1章
1823年5月,马士曼的长子约翰·克拉克·马士曼(John Clark Marshman)将第一本汉语《圣经》呈送大英圣书公会。1823年,马礼逊以《神天圣书》为名,用木版雕刻一次性刊印了《新约》和《旧约》。1824年5月,马礼逊亲自将《神天圣书》呈送给大英圣书公会。二马译本开启了中国人拥有完整汉语《圣经》的历史,意义非同寻常。
通过对白日升译本的修订、发展和整本《圣经》的翻译,马士曼和马礼逊还开启了基督新教汉语话语体系的创建之程,如“亚伯拉罕”、“马利亚”、“摩西”、“保罗”、“所罗门”、“耶路撒冷”等等,奠定了基督新教与天主教不同专名翻译的基础,以及基督新教汉语神学系统的基础。
06
1837年12月7日,马士曼在塞兰坡逝世,马士曼在此事奉了38年。马士曼的妻子是往印度的首名女宣教士,事奉长达48年。
他们育有12名儿女,其中有6个夭折。长子曾做过多年的《印度友人报》(Friend of India)编辑;次子和三子是律师;长女嫁给了在孟加拉的民政官员威廉斯先生(Mr.Williams);次女嫁给塞兰布尔的卫生官员沃伊特博士(Dr.Voigt);小女儿是哈夫洛克男爵夫人( Lady Havelock)。
参考资料:
赵晓阳,马士曼圣经汉文全译本的文化意义,《中国宗教》2009-12
李然,马敏:传教士马士曼与第一本中文《圣经》的诞生,澎湃新闻,2020-07-02
区伯平,中译先躯马士曼,基督教周报第 2928 期(2020 年 10 月 4 日)
区伯平,印度塞兰坡三杰 基督教周报第 2927 期(2020 年 9 月 27 日)
高志强.    "直译"的政治——论马士曼《孔子的著作》(第一卷). 《 cnki 》 , 2016
 赵欣.    近代西方传教士汉语词类研究探究——以马若瑟,马士曼,艾约瑟为考察对象. 《 苏州大学 》 
康太一.    19世纪初驻印新教传教士之中文印刷出版——马士曼与塞兰坡传道出版社. 《 vip 》 , 2014
历史文章
今日经文
点击图片,可保存,可转发
随手传福音,始于2013年4月7日。
7年时间,总有一篇文章,给你带来爱与希望。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式为++文,可附作者简介邮件附件可添配图、音频、自己的赞赏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