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于9月1日开始进行自愿性大规模核酸检测,所有费用由中央政府承担,旨在找到社区的无症状感染者,截断疫情传播链。
全民核酸检测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早期曾遭到质疑,被认为是费钱又费力的“笨办法”;但是看过我们推送的《52岁大爷清楚回忆接触38人——当“最强大脑”遇见流调》的读者,就会明白流行病调查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武汉、北京等城市均已实施的规模核酸检测,是明确传染源的重要手段
只有第一时间找出无症状感染者和处于潜伏期的患者,发现病例后尽快隔离,才是阻断传染源,防止医疗资源挤兑的关键
香港本轮疫情来势汹汹,7月初累计感染病例仅千余人,如今累计确诊已达4632宗,75人离世。但在香港的物价水平之下,750万人口也面临着同样的全民检测困境,在祖国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将于九月一日开始大规模核酸资源筛查。
放眼中外,时至今日,能实现大规模核算筛查的城市少之又少,海外基本难以复制这项有用的中国经验,那么它背后的技术含量和各种隐性条件都有哪些呢?
1. 资金
就笔者所掌握的单次检测费用而言:重庆目前的价格是190元,北京180元,温州240元,深圳费用自理个人200/人,团体160/人,西安和湖北各地是160至200元……国内每次的费用普遍在200元上下波动。
香港的检测费单次在1500至2500港币左右,部分私立医院收费高达3200港币。
在美国,三月初期时最高3000美元,最低也得1400美元。海外国家大多数检测费用偏贵,应该是中国的数十倍以上
只有在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多家核酸试剂厂家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才能将这一主要成本不断降低,使大规模核酸检测在成本上成为可能。
2. 检测辅助耗材的可得性
医务人员将采集的样本,经过包装、冷藏运输的诸多环境送至检测实验室,实验人员穿戴相应防护开展检测工作……这里涉及太多的辅助耗材了。
以拭子为例,也就是取样的那根长棉签。你以为很便宜,但是谁能一下子拿出供全民使用的数量?大家可能想象不到,除了口罩、消毒液,全球范围内这些小的医疗物资有多缺!
疫情爆发之初,就爆出过一个奇葩的海外新闻:某国动用军用飞机从别国抢了一批拭子,成为杀鸡用牛刀的典范。
自带病毒保存液拭子,也就是采样后须将拭子头浸入含2~3ml病毒保存液(也可使用等渗盐溶液、组织培养液或磷酸盐缓冲液)的管中,这个管、液、拭子一套在香港的价格就要四十港币。
3.检测设备的扩展能力
核酸检测需要对应的实验室和设备,短时间内扩建难度很高。
尽快完成核酸提取仪和扩增仪的安装校准工作,内将某个实验室的日检测能力从数千人份迅速提升至上万人份,非常考验设备的安装调试能力。
香港公立机构每天检测量大约只有1万,远远不足以应对防疫需要。
港府抗疫督导委员会专家顾问、香港中文大学呼吸系统科讲座教授许树昌表示,尽管卫生署的实验室已24小时运作进行检测,但每日病毒检测数量一直难以大幅提升,部分检测结果要等两三天才有。
4.  检测人员的配备
国家卫健委已组建“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协助香港,首批支援队由广东省卫健委组建,从20多家公立医院选派60名临床检验技术人员赴港。
担任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队长的余德文称:“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协助香港展开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力争每日检测量达到10万至20万,甚至更多。”
在检测中心:检测人员要对样本进行灭活、编号、排序;然后将灭活样本转入专门的反应管里,上机器进行基因扩增;最后得到结果,报告给医院、患者。
在顺利的情况下,检测中心完成这些操作,也要花费4-6个小时。
在北京实行大规模核酸检测的时候,招募过兼职的实验室人员,12小时一班,每天两班倒地完成检测任务。
检测量激增,对企业是一种鞭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厂家愿意投入时间和资金来研发新型仪器,全自动加速出样,减少人工的工作量。
5.  检测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
检测过程的组织非常考验细节,一不小心,在等待检测过程中就可能发生交叉感染。采样人员不仅需要全副武装,对采样点的设置、检测对象也有各种要求:
1、根据要求穿戴相应防护装备。采样点应设置在光线充足处,方便患者充分暴露头面部。
2、及时、定时更换一次性医用手套,有破损第一时间更换!为避免患者之间交叉感染。每次采样时都应更换手套,或根据现场情况对接触患者皮肤或体液的部位进行消毒。
3、患者或采样对象应佩戴口罩,只有在采样时,方可摘下口罩,且采样完毕后应立即再次佩戴口罩。
4、组织采样时应尽量避免扎堆现象,拟复工人员应按照大于1米的距离有序排队防治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新冠病毒的大规模核酸检测,实在是花大钱办大事的超高难度项目。也只有在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以及政府的坚定引领下才有可能完成。疫情是一场持久的大考,坚信我们能以好成绩坚持到最后。
责任编辑:L10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