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突如其来的“黑天鹅”让众多行业深陷泥潭,也让数字化进程加速推进。AI、大数据、云计算、5G等科技工具逐渐走进各行各业,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思考通过服务来缓解市场需求波动,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行业提速,实现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企业如何做好相关的风险控制从而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这也成为新时代下企业发展的关键议题。

10月14日,港大ICB客席讲师、SAP中国区副总裁兼首席数字官彭俊松博士和普华永道审计部合伙人王殷明先生在线下开放日活动中分别为大家带来了“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高科技企业的主要财务风险及应对”的主题分享。
两位嘉宾以传统财务风控领域与数字化科技碰撞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操作案例及自身丰富的实战经验,深入探讨分享行业干货,助力企业财务风控数字化升级。
彭俊松:
以智能服务拉动利润增长
彭俊松博士
Dr. Junsong Peng
港大ICB客席讲师
SAP中国区副总裁兼首席数字官
2020年,一场新冠疫情使人类历史进入到全新的分界线,领先企业已经拉开了与落后企业的数字鸿沟。有的企业遭受重创,如餐饮娱乐以及旅游公司;有的企业自然得益,如电子商务;还有的企业勇抓机遇,如善用创新科技的某些传统企业;这三类代表企业的表现迥异。
在疫情的冲击之下,很多企业开始深入思考,在后疫情时代如何通过服务来缓解市场需求波动?
回首过往,面对多次金融危机,服务成为很多企业转危为安屡试不爽的“救命稻草”。当增量市场受到冲击遭遇下滑后,可以通过提升存量市场的售后服务来弥补利润的损失。这便是从以制造为中心向以“制造+服务”为中心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要经历三大转型阶段,即传统制造商阶段、工业物联网阶段以及工业互联网阶段。
在传统制造商阶段,卡特彼勒的售后配件管理案例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利用IT的标准解决方案。作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卡特彼勒可以向全球220家经销商及其1844个门店、1665家租赁店提供75万种配件,其中99.72%的配件可以当天发货,48小时内送到客户手中,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配件管理水平。由此它也从一个配件供应商转型成为提供产品相关服务的提供商,从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成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典范。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卡特彼勒的售后配件也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售后配件的管理难度不断提高,售后配件管理从割据到整合。于是,它采取了三大优化举措
首先成立物流事业部,建立集中的业务部门,统一管理各产品线的售后配件业务。
其次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执行的战略,对全球售后配件网络进行了优化重组。
最后在同一个IT平台上,对全球售后配件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管理,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
三大措施为卡特彼勒售后配件业务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支持,使配件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且有效降低了配件流通成本。
当从传统ICT发展到工业物联网阶段,在服务领域应用“物联网+基于大数据预测性维护”成为关键。在这一阶段,企业设备维护管理的成熟度正在不断提高,设备维修管理方式不断地从被动式向主动式发展。在企业普遍通过物联网采集设备运行数据的背景下,企业获得了通过大数据分析攫取设备洞察的新手段。
而在工业互联网阶段,通过打通“数据-洞察-行动”,就能实现数据驱动的业务模式。工业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二者虽有一字之差,但却大不相同。工业物联网是以“物”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而到了互联网阶段,要通过数据的洞察与分析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
凯撒压缩机就是这其中的代表。这家成立于1919年、从事压缩空气的生产和处理的德国家族企业,面对市场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进行了以“销售压缩空气”取代“销售压缩机”的商业模式转变。凯撒推出的“智慧空气”项目,横向打通了设计、制造、运行以及全价值链上的数字链接,优化了整个业务流程。
从这些制造向服务进行转型的案例不难看出,近年来一批传统企业和新的入场者另辟捷径,在与客户交互的接触点上直接与客户进行沟通和提供增值服务,创造出从产品向服务转型的新的商业模式,对那些依旧停留在原地的制造厂商造成不可忽视的威胁。
而智能服务已经从制造业扩展到包括媒体、零售、金融等很多行业,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无论用户是以消费者、员工还是市民的身份都处于核心,服务的提供是随时、随需的。此外,不同行业融合智能服务的创建是在跨行业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的。服务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同时也推动着商业模式转型升级。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全新的产品服务系统PSS由此诞生,这是一个一体化的产品与服务交付形式,它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价值。传统以制造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双方对于成本的追求方向是冲突的。而以服务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双方对于成本的追求方向是一致的。
客户其实并不是一定需要一个产品,他们实际上是在寻求产品及其服务所能提供的效能。通过接受一项服务而不是购买一台产品,可以用更少的物料和更少的能耗来满足更多的需求。 
而在未来,所有企业都将把自己的业务放在数字化的平台之上,将线下业务和服务转移到线上,新的业务模式也将由此产生,全球将进入到智能服务世界,并推动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
王殷明:
把握“财务数字”,让转型更稳健
王殷明先生
普华永道审计部合伙人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数字,其中最直观的就是财务数字。财务数字来源于业务数据。审计人员的工作就是要验证这些财务数据是否可靠、真实。
以阿里和腾讯这两个TO C互联网巨头为代表,它们都选择到海外上市的原因在于TO C业务主要以小额高频为主,验证收入的准确性成为问题。而如何将底层业务数据“翻译”成人人都能看懂的财务报表成为了关键。除了收入的确认,当前高科技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面临的主要财务问题还包括架构重组、商誉的减值评估以及新会计准则的影响。
首先是架构重组问题。早年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海外架构,即经营主体在国内,但上市主体在海外。因为存在外汇管制以及股票交易市场的制度障碍等问题,所以大部分公司会在税收优惠地再设立一个公司,然后再收购境内的经营主体公司或通过VIE股份制改革的方式,最终在海外上市发行股票。
这需要企业注意其架构或者业务重组方案是否能反映战略目标及股权故事,VIE安排是否符合财务报表合并要求及相关交易所的要求,业绩能否连续计算,重组是否满足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剥离安排财务数据的编制基础。
其次是商誉的减值评估问题。在收购一个高科技企业时,企业本身并没有硬资产,存在大量溢价,这便是商誉。一旦这些高科技企业被收购后,后续运营没有达到预期,就会有减值的风险。
商誉在确认以后,持有期间不要求摊销,每—会计年度期末,企业应当对其价值进行测试。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的原则计量,对于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即提减值准备。有关减值准备在计提之后,不能够转回。
再次是收入的问题。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没有固定资产,也没有商品和生产线,所以资产负债表非常简单,收入成为了重中之重。而早期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利润亏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互联网企业选择赴美或赴港上市,因为A股市场不允许亏损企业上市。
但随着发展,互联网公司的业务越来越复杂,会计准则的发展也令收入越来越复杂,业务发展远超现有制度的变化。多元素收入、收入确认的时点、收入要素的识别、交易价格的分配等问题都使得高科技企业的收入确认成为难题。
此外,很多高科技企业业务发展非常迅速,但其内部的财务发展速度并没有跟上,这就需要企业注意保护底层数据,以此来作为未来财务核算的支撑凭据。
最后是新会计准则的影响。近年来,会计准则发展极快。尤其是2018年1月1日,国内会计准则的收入准则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此外,金融工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成为高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需要面临的财务问题。
当今,随着高科技企业和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股权激励和常见投资形式的会计处理成为高科技企业的热门财务课题。其中股权激励是大部分高科技创业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因为高科技企业是高度依赖智力的产业。所以当企业在资金匮乏,又想留住高科技人才的情况下,股权激励成为重要手段之一。
从财务角度来看,股权激励其实为公司付出的成本。其核心在于如何进行股权激励安排以保证公司在获得长远发展的同时,又能切实激励到员工。此外,还要不停的推出新方案以激励后来的年轻人不断向前走。
通常而言,公司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期望引入股东资金以协助业务发展,基于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的考虑,会出现不同的投资形式,包括普通股股权、优先股股权、可转换不可赎回优先股、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以及可转换债券。
疫情催生了数字化智能化浪潮的加速到来,企业面临着结构重组的挑战。在全球经济经济形势飞速巨变的后疫情时代,从产品向服务转型的全新商业模式将助力企业把握时代机遇,以“智能服务”为关键点创造可持续的利润成长动力,真正实现转型升级。而把握好财务数字,防控好财务风险则可以让企业规避成长过程中的“雷区”,在创新发展之路上走得更稳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专栏精华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迈出终身学习第一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