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两年前,我去北京安定医院查过一次抑郁门诊,在做自测量表的时候,隔壁座来了一对母子。

那个孩子还很小,连字都认不全,做测试的时候要靠妈妈读出来,然后他再回答,妈妈再点击电脑里的选项。
所以我也很无意地听完了他们做题的整个过程。
我发现妈妈在得到孩子的答案的时候,会去反复引导孩子选择那个没那么严重的答案。

比如当孩子选择「我会经常性想哭」的时候,妈妈会反问他:“你哭的也没有很频繁啊?你不要把不开心当做想哭”。
然后改选了「我偶尔会觉得想哭」
我在那听到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你是否会有轻生的念头?”,孩子问什么是轻生,妈妈就说:“轻生觉得这个世界的很多东西都没意思”。
孩子点了点头,那个妈妈就开始掉眼泪了。
我一直觉得在抑郁症面前,亲子关系会变成了一种更加复杂的存在。
父母是无法接受孩子得抑郁症这件事的,他们大多也对抑郁症是什么,有多严重,没有任何概念。
包括那一次从北京回去,我妈无意中看到了我的报告单和药物,对我说的第一句话也是——
“不要再吃那些药了,你没病,那些药对脑子和以后生孩子都不好。”
我妈当然是爱我的,那个做测试题的妈妈肯定也一样深爱着她的孩子。
但是当这种爱面临抑郁症考验的时候,不知为何,反而成了一种折磨和干扰,爱就是和暴力同时发生了。
这种折磨很多人面临过,但却很少有人提及过。

所以,今晚,我们想帮你们说出来。

以下内容来自我的一位老朋友
ta也是一位抑郁症患者
下面的内容都是ta的亲经历
当爸妈知道我患了抑郁症之后
先不聊我自己,从最近的两个微博热搜说起吧。
它们是我想写这篇文的两个前情。
第一个是#抑郁症成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
另一个是#家长不知道为什么小孩会得抑郁症#
前者是因为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一份《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
其中明确了抑郁症防治四类重点人群是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以及高压职业人群。
据世卫组织估算,目前全球共有3.5亿名抑郁症患者,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
后者是源自一位微博博主@愁容骑士典当记聊起自己看到的一段视频:
视频中,一位医生正在给一个患得抑郁症的孩子复诊,检查完的时候,他对着正在看书的小女孩夸赞道:“这孩子真用功”
话音刚落,一旁的母亲紧跟着接了一句:“用功,假用功”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最信奉也最擅长使用的「挫折教育」、「打击教育」。
这条微博后来产生了将近13万的转发,话题获得了2.6亿点击量。
那条微博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一句话:
“青少年抑郁症的病因里,永远有中式家长不可撼动的位置,所有人都知道,只有他们本人不知道。”
两个话题,一个在强调抑郁症患病的普遍性和需要被重视,另一个则指向了抑郁症患者最亲近的人对他们不解的现象。
第一次看到#家长不知道为什么小孩会得抑郁症#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下意识想起了之前在网上看过的一个段子:
一个抑郁症患者站在天台打算跳楼,后面的人劝导他说:“想想你的父母吧”。
没想到,这句话刚说完,那个人转身就跳了下去。
“想想你的父母吧”这几个字成了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说这是个讽刺性的段子,但有些时候好像的确是这样。
这种感觉我想只有真正得过抑郁症的人才会明白:
患上抑郁症之后,往往是那些最亲近的人,本该在我们快掉下去的时候拉我们一把的人,无意识地将我们推向了悬崖之下。
回想起我第一次拿到医生开的诊断书,看到抑郁症这几个字的时候,我是一个完全不知所措的状态。
那时候我还在读书,摆在我眼前的“接下来要怎么才能好起来?”、“需要多久才能好起来”、“每个月吃药的钱从哪里来?”这些问题,每一个都让我感到不知所措。
当时,抱着“无论如何,我的爸爸妈妈总会陪着我”的心态,我把自己患病这件事告诉了他们。
本以为能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些正向的支持,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全都是我始料未及的。
我妈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得了抑郁症。
听到我说的话之后,她只跟我说了一句:“你是一个正常的孩子,相信妈妈”
即使我拿出了我生活的那座城市最好的三甲医院给出的诊断书摆在她面前,她依旧不接受这件事。
甚至荒谬地认为,医生判断我有抑郁症只是为了卖药。
可她不知道,在拿到这张诊断书之前,她的孩子已经两个周吃不下饭了。
她整天总是莫名的掉眼泪,每晚失眠到天亮,甚至还出现过轻生的念头。
至于我爸的反应就更加夸张了。
作为一个典型的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中国式父亲,他选择用一种笨拙而强烈的方式来表达对我的在乎。
记得那一次,当我抑郁发作在嘴里念着“我想从楼上跳下去”时,他认为我说这样的话是一种「不孝」,生气地对我说:“你跳,我也跳”。
再后来,他们好像不知不觉地忘记了“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抑郁症患者”这回事。
依旧喜欢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
依旧喜欢通过不断打击我的方式来鞭策我;
依旧不给予我伤心的权利,总是反问我“你一个小孩子有什么好不开心的?”
所以哪怕到现在,我开始好起来,也依旧没有再和他们提起过一个字。
当然,我也不是在这里控诉他们,我心里很清楚他们对我的爱。
你看,在我描述他们的这些行为之前,还特地加了“无意识”这三个字。
难过归难过,我其实也曾试图去在他们的视角里思考过。

去思考,到底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父母为什么不理解孩子会得抑郁症?
大家应该在上面的配图里也认出了我今晚想用来聊的剧。
《小欢喜》,其实国外关于抑郁的好电影很多,但我还是想用这部相对离我们近一点的电视剧来说这个事
看过《小欢喜》的人应该都记得里面那个患上抑郁症最后跳楼的男孩,丁一。
警察和丁一爸爸做笔录的过程中,问到“孩子最近有没有受到什么刺激?”的时候,丁一的爸爸一脸困惑地回答:“没有啊,我们也不敢刺激他呀”。
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他的父母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就好像之前改他的志愿大学,强迫他去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人,不是他们。
所以关于“父母为什么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会得抑郁症?”这一问题的答案,重点还是在于一个父母和孩子在信息、视角上的偏差。
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出生于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培养出了他们这一代人普遍奉行的价值观——
“有钱等同于幸福,贫穷等同于不幸。”
而我们呢,恰好与他们相反,我们出生在一个物质过剩的年代,我们这一代人的苦难也从物质的困苦转向了精神的困苦。
但由于,他们小时候生活条件相比现在实在是艰苦太多了。
对他们来说,光是物质层面上的丰盈已经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了,极少有人再去关心人的精神层面。
所以面对我们,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尽最大努力给我们提供吃穿不愁、物质优越的生活了。
而我们,应该对这样的生活感到知足。
正如《小欢喜》里丁一自杀后,几个父母们谈起男孩轻生的行为,季胜利说:“现在的孩子呀,太脆弱了“。
成长的时代不同,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于我们在情绪上的“痛苦”和“不快乐”大概率是无法理解的。
再加上「抑郁症」毕竟是上个世纪才被现代医学所阐述的新名词。
到现在不过一百来年的时间,还没有完全被整个社会了解和接受。
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这一类心理疾病很容易被污名化。
比如抑郁症往往并没有被当作一种需要吃药治疗的疾病来对待,而是被当作单纯的“心情不好”。
又或者给患上这种病的人贴上“疯子”“对自己不负责的”“不够坚强太脆弱”这些标签。
所以就像我妈得知我患上抑郁症之后所说的“你是一个正常的小孩”那句话所表明的态度一样。
很多父母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孩子得抑郁症这件事,更多是不敢接受。
他们非常害怕,更不愿自己的孩子变成他们所以为的那样一个”不正常的疯子”。

得了抑郁症之后要不要告诉父母?
开头我也说了,写下这些并不是为了抱怨父母或者发泄情绪,而是想伸出手拉一把像我一样深陷泥潭中的人。
所以,今天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我想就自身经验来聊一聊:
「得了抑郁症之后到底要不要告诉父母?
「采用什么方式告诉他们会更容易被接受?」
首先,关于要不要告诉父母这个问题,我觉得答案不是绝对的「要」或者「不要」,因人而异。
一方面,在告诉他们之前,你应该先考虑清楚告诉他们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是获得治疗抑郁症的经济支持?还是获得来自家人的精神支持?
是不是绝对必要的?
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自己的父母是什么类型的人。
如果他们是比较开明的家长,平日在一些事情上也比较理解和尊重你,没有强烈地渴望或要求你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那么你可以通过和他们谈论某个抑郁症患者的新闻先试探一下他们的看法,然后再尝试告诉他们。
毕竟,在这个问题上能得到最亲近的人理解和支持,会有利于病情的好转。
相反,如果他们的思想比较传统保守,平时对你的要求过于严格苛刻,甚至他们就是你患上抑郁症的病因之一。
那么这种情况就需要慎重考虑,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不要轻易告诉他们。
因为他们的不理解或者激烈的反应很可能会刺激到你,甚至加重你的病情。
与其这样,不如去寻求专业的医生以及值得信赖的朋友帮助。
找一个你认为情绪相对平静的时刻坐下来,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去想清楚了,这时候再做出「说」与「不说」的决定。
其次,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告诉父母这件事能够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我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只能提供一些我认为可以参考的做法,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我说的去做。
1.比如,告诉他们的时候一定要拿出正规权威的医院给你开的诊断书拿给他们看,而不是“觉得自己有抑郁症”就贸然告诉他们。
2.另外在告诉他们的同时,可以将一些提前准备好的抑郁症科普向的书籍、视频资料拿给他们。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通过这些资料充分了解「抑郁症」的病因、症状以及如何治疗等等。
3.如果你觉得自己没办法做到这件事,也可以考虑下一次去医院复诊的时候带上你的父母一起,让医生来跟他们沟通解释你的病情。
写在最后
最后呢,想到一些得知自己孩子患上抑郁症的父母可能会看到这篇文,所以我还想再对你们说几句话:
抑郁症就像感冒一样,是一种疾病。
生病了就需要看医生,需要吃药治疗,这样才会有好起来的可能。
一旦没有得到治疗,它就会像癌症一样,让生理和心理都变得很痛很痛。
痛了,自然会产生一些不太好的反应,那不是你的女儿/儿子无病呻吟、瞎矫情。
就像那几句歌词唱的:
妈妈 Don’t let me down
妈妈 Go with the wind

蒲公英和炊烟都在等你
你的孩子一直很乖
你们也知道的,我一直很乖。
音乐/华晨宇 - 好想爱这个世界啊
配图/《小欢喜》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
激励计划签约账号【3号厅检票员工】原创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