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公号三姐妹的海一和马佳近来分别分享了各自娃们的学校和学习历程,其中最新的文章如下:
今天我就来说说妞一年级从公校转入私校前后的心路,并重点介绍下英国家族式私校的特色。

我家约三年半前搬入了西南伦敦一片以优质教育著称的学区房。因为我自己小学是在北京西郊与世无争的几乎没有课业压力的环境下,所以特别希望妞也能有这样的童年生活。而孩他爹想法更简单,既然投资了学区房,上什么学校都可以,总不会太差。
我们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让妞在满3-4岁年龄的时候开始了家附近的公立小学幼儿园生活。公立和妞3岁时去的连锁的私立幼儿园最大的区别就是时间短人数多。幼儿园分了上下午各3个小时(公立免费时间),妞所在的下午班一共有39个孩子。妞的主管老师(key person)是兼职,所以实际上同她共同分担工作的老师(job share)也会关照妞,甚至最后学年报告也是由job share写的。
幼儿园期间主要是对照英国的EYFS(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的各项要求,以玩中学和培养软技能为主。和之前私立幼儿园相比,没有了英语自然拼读(phonics)和书写(writing),数学达标也只是数到10即可。学业上的要求虽然不高,但学校幼儿园的好处是交今后上学的朋友,并习惯学校的管理运作模式。
当面临学前班入学时,因为要重新向地方政府(Council)提交申请,不能幼儿园直升本校,而我们家在前两年已经在逐年缩小的学校录取范围
(catchment area)之外,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我又走访了一些周边的私校,最终选取了觉得最适合妞的(也就是妞后来一年级转学的学校)交了押金,给妞注册上。意外的是,我们竟然没有像幼儿园申请时排到候补名单(waiting list),Council就给了我们第一志愿——也就是妞幼儿园所在的公校的offer。考虑到花费和接送孩子的时间等现实问题,我们还是拒绝了私校,而选择了公校。

妞公校的这一年,我也因为职业的改变,有了更多可以自己掌控的时间,于是加入到学校的志愿家长中,每周去妞的班级陪孩子们读书。也通过这个机会,更直接地了解到孩子们在学校里的日常。
每个公校的风格都不尽相同,而妞所去的公校是周边最大的Ofsted评级优秀(outstanding)的小学(2019年降级为good),每一届有120或150个学生。学校很擅长动员当地的商家、社区和家长,可以说在面临大量资金短缺、人手不足的公校中做得非常出色。比如学校的游泳池就是完全靠家长的乐捐建立的,日常也靠家长组织志愿者维护,孩子们从一年级夏季学期开始的游泳课也靠家长协助老师帮忙。
但也可能还是师生比例以及生源家庭背景的差异,造成孩子们在仅仅一到三年的时间,一个班30个孩子的学习程度可以千差万别。虽然从一年级会按进度分top table之类,也会有更挑战的拼写或作业给超前的孩子,但一个老师一个生活老师(nurse),面对个体差异愈加明显的一群孩子,整体的教学质量很难把控。如果说学业上学校不那么给力算是预料之中了,必定选择公校就是看重“免费”“离家近”这些,华人家长通常都是自己根据孩子的情况再给加料,报课外班或请私教。但是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证孩子在学校的安全和快乐。曾经有个学校的校长在家长访校时说过:“if a child feels safe and happy, his development is half way there”,这个观点我特别同意。然而因为孩子多,自由玩耍时间也多,老师有时确实分身无术,无暇顾及,造成一些问题处理欠妥当,与家长的沟通也滞后拖沓。于是我们在春季学期末下决心给妞转学。
非常幸运,我们和妞都非常喜欢的曾经给她注册报名的私校还有插班名额(in year admission),于是送妞去了半天的体验课,随着同级生做了一些课堂习作和参与了assembly后,学校再次给了录取。最关键的是,学校为了日益增长的在我家这个区域居住的孩子上下学方便,开通了新的校车路线,而且校车时间也比之前的线路合理了许多。妞就这样于2018年9月正式转入这个家庭式私立小学开始了一年级的新生活。下面我就来进入正题,说说她新学校和以前学校的不同之处,也就是家族私校的特色。
1
我们是一个大家庭
这所家族运营的学校本着培育具备卓越传统(a tradition of excellence)的孩子,分为幼儿园+学前班,一二年级和三到六年级三个校区。三个校区之间有校车连接。校长的女儿是副校长,同时也教课,比如妞一年级的宗教课,高年级的哲学课等。每个班的老师也可能是其他课的专科老师,比如一年级其中一个班的老师同时是科学课老师,二年级的某个老师是工程和美术老师,某个是编程老师。一二年级的校区几乎每天都有按主题或班级的半小时集会(assembly),有的专科老师还在课后开办俱乐部(club),所以用不了一个学期孩子们就对全部老师熟络起来。反过来老师也是一样,非常了解每个学生。学期报告中除了班主任老师对英语和数学两门主课的进度进行详细地汇报,其他专科老师也都会给评估和评语,整体反映出老师对孩子所掌握的内容和行为表现的了解程度。
和大公校的以白种人为主的混合人群相比,小私校也是很多元(diverse)。爸妈来自英国、美国、德国、西班牙、保加利亚、印度、中国、日本和混血的孩子都有,只是白人的比例下降了,亚裔的比例增加了。需要工作的双职工爸妈比例比之前公校要高,也因此学校每个校区每天都有不同的club可以选择。比如一年级可以选择的club有音乐剧、辩论、足球、法语烘焙游戏、戏剧、桌游、艺术以及1对1的乐器。Club混合了一二年级的学生,所以这个校区的孩子之间大多都互相认识,课余也会一起在操场玩。
妞在学校法语烘焙和游戏club做的“蜗牛”点心
妞还有个分配给她“大姐姐
”(big sister),和很多学校都是分配大好几岁的五六年级生不同,这个女孩就比妞高一年级,实际上也没比妞大几个月,甚至妞身高还高一些。但是最开始一年级转学的适应期,这个大姐姐真的起到关照的作用,不仅课间和妞一起玩,还介绍了更多二年级的朋友给妞认识。所以妞也很期待升到二年级自己变成大姐姐时会分到哪个“小妹妹”。

妞的“大姐姐”在一年级夏天时给妞寄的信
妞给她的二年级姐姐的圣诞卡
校车上也有个稍大的高年级姐姐,每次还帮忙开车门拿书包。年纪小的孩子就跟着姐姐们和老师一起分享好吃的、做游戏、讲故事、唱歌,其乐融融到她们都很喜欢坐校车,一点没有觉得30-60分钟的车程幸苦。校车上的老师和司机也很尽职尽责,而且非常人性化
,迟到了也会等候;忘了书包会驱车回家取;放学到站点早了甚至直接把孩子送回家或附近路口。这些在有校车服务的大私立可就没有那么的便利和通融。

学校每年会通过圣诞的颂歌演出(carol service),春季的全校展览和夏季的音乐剧和游园会等活动,让全校不同年级的孩子都参与其中。对于大的公校几乎没有可能有机会看到整个学校学生一同参与一个演出,所以也不了解整个学校是怎样的面貌。特别对于我家这种没有兄弟姐妹可参照的,能直观地看到整个学校学生的水平是非常难得的。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同一个舞台展示自己,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她们的光芒,感觉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学校年度展览:妞所在一年级的澳洲原住民艺术
用ipad的app扫画可以变成由孩子配音的动图
(图片来源于学校)
2
精心培养每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兴趣
学校从近70年前建校开始就非常注重运用家庭式的培育和滋养(nurturing),让孩子们逐步形成积极地学习习惯和态度以及自信、坚毅的品质。因为一个班不会超过16个孩子,每个孩子有更多地发言参与的机会,老师也能够给每个孩子更多的关注,所以尽管这个学校4+并不需要考试,但是整体孩子的水平都不错,没有公校30个孩子那么两头分化。
课堂上大家有统一的时间完成同样的习作,提前做完的老师还有挑战题目,全部完成后大家放到批阅托盘(marking tray)等老师批改留评,错漏的地方下次做习作时第一时间修正。如果是需要和同学一起讨论完成的项目,有很多机会跨班和其他平时可能交往不多的同学组合,增进彼此互相学习的机会,也无形多交了朋友。因为这所家庭式私立一个年级也没有30个孩子,所以不会出现比如之前学校的玩耍时间(play time),超前的被安排进行小组阅读(group reading)或写作,落后被安排练习写自己的名字,而大多数的孩子在热火朝天地玩的情景。大部分孩子水平都旗鼓相当,只有自然拼读和相应的拼写有按程度和难易分组,其它课堂习作和家庭作业都是一样的,这样孩子或家长也就没什么太多比较或不平衡。
课后也有根据当周所学内容巩固的作业,一年级是一周五篇,周一发下去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完成。参加学校club的还可以利用之前的20-30分钟作业俱乐部(homework club)由老师监督指导完成。一般不是太复杂的作业,两次作业俱乐部大致就可以完成当周的五篇作业,如果还有剩余时间,老师也会给一些额外的比较好玩的练习做,或者让孩子自己阅读。有时老师会即时批改作业,不会的给孩子讲解;也会对孩子在作业俱乐部上的表现也会写在作业或作业记录本上让家长知晓。这一点简直就是家长的福音,孩子逐渐养成了独立做完作业再玩的习惯,也让老师能真实地掌握孩子的学习状况
,而不是家长贴身辅导甚至替孩子完成作业或者在学校没留作业的情况下追着孩子让他做题。

妞的每周作业记录本
每周五篇作业,包括10个拼写、书写、数学和英语
妞在学校作业俱乐部完成的作业和老师的评语
孩子们在每周要自己写总结,类似周记,回顾这周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活动,发布在年级的部落格(blog)上。这一招不仅练了英语写作,还让孩子们对学了什么更有概念,不会像之前学校时一问三不知。学校还利用高科技,时不时让孩子自己录制工程和艺术课上的一些作品的视频或音频,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学校每周的周报(newsletter)也会有老师写的教学内容和下周计划,这样家长再比对一下,对孩子在学校所学就心中有数了。

妞在年级部落格上的周记
如果说比之前学习上组织更规范更有效,但会不会孩子们觉得太幸苦,没那么好玩了呢?的确,学校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但也没有忽视学习的兴趣。就拿英国几乎所有小学都会搞的每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world book day)来说,除了和之前学校一样的,拿书到学校阅读分享,打扮成自己喜欢的书中的角色,新学校还把活动扩展成一周,安排了去附近图书馆,邀请知名童书作家带新书来讲座并带领孩子们创意写作,跨年级两两阅读和年级内部的换书(book swap)等。那周孩子们都过得很开心,学校为孩子们爱上阅读没少花心思。
妞在学校组织的图书馆行中专注地阅读
(图片来源于学校)
妞读书日打扮成Mog The Forgetful Cat
童书作家Gwyneth Rees给妞的亲笔签名
此外,每个孩子都要自己收拾自己的书包,里面包括每天中午的午餐盒(lunch box)、内含读书记录和分级书的阅读夹(reading folder)、内含一周五篇作业和作业记录本的作业夹(homework folder)以及偶尔活动要求携带的物品。此外,孩子们还有上体育课、足球课和游泳课不同的袋子,需要在学校指定的挂钩或区域收拾安放好。之前公校学前班只有一个读书书袋,一周有两本分级书和一本亲子共读书,没有过笔头作业,也没有那么多种体育类型的课和行头,所以孩子对物品管理和完成作业等都没什么概念。经过了一年级的两个学期,妞自我管理时间和物品以及独立自主完成作业都有了很大进步,这都是学校里平日点滴积累的结果。
妞穿着夏季校服,背着学校书包
妞的阅读夹
妞的作业夹
3
素质教育植根骨髓
除了大家庭式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学习习惯和兴趣以及物品管理上的培养,最让我觉得欣喜和满意的是学校让我觉得把很多学校都涉及但却难免流于表面的一些重要素质真切地植入到孩子的骨髓之中。这里就举三个例子。
第一是许多私校也有的,上下学和校长或老师握手行礼并问候/道别。之前因为在大公校,虽然校长几乎每天都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但最多就是说声早上好就擦身而过了。和班主任老师连这个仪式感都没有了,因为开门后孩子们就蜂拥进入教室,有时老师在门口,有时已经在电脑旁。而道别更是极少有孩子主动和老师说再见,老师有时还回一句,有时忙就没回应,感觉就是你打不打招呼都无所谓。到了私校,每天上学要求进校门时看着校长或老师的眼睛并和她握手说:“Good morning, Mrs/Miss/Mr xxx”,放学同样在门口被家长接走前要和老师握手并说:“Good afternoon, Mrs/Miss/Mr xxx”。每天由不同的老师在校门口轮值,这样无疑也是锻炼了孩子的礼貌规范和待人接物。老师也会和孩子说同样的问候语,并在孩子说得特别清晰礼貌时说”very polite"之类的话,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赞赏。
第二个例子是慈善
。以前公校不论是资助乳腺癌穿红色或粉色的衣服,又或是资助生病儿童穿带点点的衣服,各种换装(dress-up)的场合和日子真心不少,但是一个是孩子还小(英国4岁就上学),本身理解和认知能力还有限,二是学校里老师讲得也很浅,基本上除了当天穿戴打扮走下形式,也没给孩子留下什么印象。妞幼儿园时因为自己曾主动要求捐头发给因为生病而丧失了头发的孩子,所以对慈善的概念其实还算有点,但是也是蜻蜓点水,没能年年坚持。到了新学校后,除了和大多学校一样有各种慈善乐捐外,她们也有走访到当地的老人院给他们唱歌表演,有用学生会的孩子们设计的雨伞义卖筹资,有复活节小玩意义卖筹资等层出不穷的活动。今年我有幸和另一个中国妈妈一起去妞学校给一二年级讲春节,当孩子们被问到如果收到红包会用这笔钱做什么时,第一个举手回答的孩子居然说“give it to the poor people”,后面还有说具体的比如买衣服给穷人等等,当然也有五花八门的答案,但是第一个孩子回答时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眼神让我非常难忘。

第三个例子是环保。可能家里或学校都或多或少会涉及这些话题,但其实对于一个5-6岁的孩子,我觉得能大概知道什么可以回收什么不能回收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我错了!妞的学校的一年级孩子每个人都要亲身参与。学年初,老师讲解后,每个人要设计自己的环保宣言,为了改善所在校区的环境提出建设性意见。每半个学期有4-5个孩子会当选成为环保大使(eco captain),每周巡视并评比各班级有没有把环保各项落到实处,开会讨论新的环保方案,写环保日志,设计环保宣传海报等等。在妞在学校里轮值担任环保大使的时候,她也同时是家里的环保先锋,在家庭会议上让全家一起践行环保,提出了诸如去校车上下学骑滑板车或走路,在家节约能源消耗等各种方案。在我觉得可能只有大人才懂,却很多执行不好的,原来孩子们可以懂这么多,执行得这么好,真是刮目相看。感谢学校给孩子宝贵的机会,让她们成为主人翁,亲身践行。
妞作为学校环保大使一员的专属胸牌
妞在学校设计的环保出行的海报
最后,很多家长最初给孩子选私校可能看重学业,希望孩子成为学霸;又或是看重学校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觉得可以让孩子成为全才(all rounder);又或是看重学校的环境、资源和生源,希望孩子的朋友圈都是中产以上阶层的孩子。但是一个家庭式的小私校最大的优势可能就是呵护每个孩子的成长,让她们都能有更均等的闪光的机会;同时通过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形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再把礼貌、关爱、环保等重要的素质更深入地植根在孩子的骨髓里。成为学霸和全才的必定是少数,但是能培养出一些受益终生的习惯和品质才是最好的教育!
◇◆◇◆◇◆◇◆◇◆◇◆◇◆◇◆◇◆◇◆◇◆◇◆◇◆◇◆◇◆◇◆◇◆◇◆◇◆◇◆◇◆◇◆◇◆◇◆◇◆◇◆◇◆◇◆
此文为“英国养娃那些事儿”原创作品

作者未来
欢迎转发分享

转载请联系公众号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