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 :“孩子3岁之前不记事” ?回想一下,我们好像确实不太记得3岁之前的事情了,但这个说法本身靠谱吗?
都说孩子0-3岁很重要,但孩子长大后,对这段时间是没有记忆的。花大力气陪伴孩子的家长,想想是不是有点失落呢?
今天文章的作者是杨锦绵,她任教于复旦大学心理系,之前那篇关于学习的科普文教娃累瘫?这些记忆奥秘,该早点知道  就是出自于她,今天请她从专业的角度,为我们来揭开孩童记忆之谜。 
如果让你回忆三岁以前发生的事情,比如:2岁的时候去过哪个游乐场?你还记得吗?答案通常是不。
这种长大后无法回忆起出生头几年发生的事情,就叫做婴儿期失忆症(infantile amnesia)。这个时间一般是3岁前,也有些说法是5岁前,因人而异,但因为是包含了婴儿期的阶段,所以常被称为婴儿失忆症。
见过有家长反对婴儿期失忆症,说他们家孩子能记住2岁之前的事情。他家孩子多大呢?刚过两岁生日。这种不是我们要讨论的婴儿失忆症。
孩子有时候说能回忆起3岁前的事情,还有可能,是大人跟他说,他自己再想象建构出来的。孩子其实特别容易被暗示/引导而产生虚假的记忆。
“婴儿失忆症”是指孩子长大后,至少过了3-5岁的阶段,直至到成人阶段,无法回忆3岁前的事情,而不是孩子还在3岁阶段时候不能回忆。
长大后却无法回忆起3岁前的事情,通常让人们误解孩子是没有记忆的。其实,人类一出生就有记忆,12-18天大的婴儿可以只凭气味就能够分辨出自己的母亲,两个月大的婴儿能够保持24小时的记忆。
可是,为什么我们会记不起来生命前几年发生的事情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3岁之前的婴儿语言能力有限,不能用词语来指代记忆,尤其是在场景中,出现很多物品,孩子难以描述,因此难以形成和提取记忆
不过,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快速遗忘,涉及到跟学习和记忆有关的多个脑区和神经递质的发展(Madsen & Kim, 2015);神经系统高速发展会使原来的神经元之间难以形成稳定的联接,阻止记忆的巩固(Nelson,1998;Alberini, & Travaglia, 2017)。
如果孩子记不住生命早期发生的事情,是不是养育者在那段时间如何对待他都不要紧呢?
我有个同学,在了解了婴儿失忆症后开玩笑地说,孩子生下来就送给别人养到3岁再带回来,再开始做TA爸爸。
民间甚至还有说法:“打孩子要趁他记不住事的时候打。”
这是很大的误解。
孩子的记忆,不是某一天开始转换,不是三岁到三岁一个月,记忆就翻篇了;
虽然头三年的记忆不能保持到成年,但是在3岁多的时候,先前的一些记忆还是存在的,尤其是不好的记忆的印象会更深刻。
对家长而言,大脑也受重复行为的塑造,对待孩子的方式不可能马上改变。假如原来三岁前一直对孩子脾气暴躁,很难一下子变得温柔可亲。
而且,尽管成年人无法获得早期记忆,但早期生活经历对后来的身体,心理和情感功能至关重要,不好经历可能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Li, Callaghan, & Richardson, 2014; Alberini, & Travaglia,2017)。
研究者提出一种可能,这些被遗忘的“早期获得的记忆“并未从存储中永久消失”,相反,这些记忆“痕迹”还在,从而影响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反应。
一些研究者从老鼠实验也发现,婴儿失忆症期间学习到的经验可以长时间存储为潜在的记忆痕迹,储存在海马回位置 (Travaglia, Bisaz, Sweet, Blitzer, & Alberini, 2016)。
从这个角度考虑,婴儿失忆症丢失的是外显记忆,即需要意识回忆的记忆,但是内隐记忆,即不需要意识回忆的记忆还是存在的
*长时记忆类型图片来源,心理学(第9版): 【美】戴维 迈尔斯 著,黄希庭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外显记忆一般是由陈述性的知识所构成,就是关于事件和事实的回忆
“事件”是关于个人在某个特定时空发生的各种事件,包含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如何做过什么的信息(When,Where,How,Who,What)。
例如,娃第一次喊妈妈的情境,相信很多妈妈都历历在目,这些事件又可称为“情境记忆”
“事实”就像“太阳系包含多少颗行星”,“哪个绘本馆出的童书口碑很好”这样关于一般事实的知识,又可称为“语义记忆”
事件和事实都需要有意识的回忆。有些研究者认为,婴儿失忆症阶段丢失的是情境性记忆(Howe, 2008),即对3岁之前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情,都想不起来了。
而对于语义记忆,虽然三岁前的也难以提取,但是许多语义记忆,如背一首古诗,或学习某个成语,三岁之前学了,三岁后也还会重复,这样多次重复产生的记忆就不容易忘记。
内隐记忆一般是包括技能动作和认知,又叫程序性的记忆(与陈述性记忆相对),通常像骑自行车、系鞋带这样的具体动作,你很难描述每一个步骤,却知道要怎么做
有些脑损伤病人得了遗忘症,记不住需要有意识回忆的事实或事件,但不会影响他无意识学习的能力:他们能学会怎么做某件事(拥有良好的内隐记忆),但他们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并坚持自己真的不知道。
把记忆区分为外显和内隐两类型,大大扩展了研究者对记忆的研究范围。除了技能动作和认知,我们生活中也常见内隐记忆,例如从前阅读过的文章,回忆不起来,但是第二次阅读的时候速度还是会加快,尤其是对外文的阅读。
对一些内隐记忆,研究者可以通过提供一些线索将其提取出来,例如使用“启动法”来检测我们意识不到的加工或是记忆。
生命早期所经历的爱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孩子来说就是内隐记忆。
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因为爱和情感体验是对“某个时刻的感觉”的回忆,是一种建构出来的感受,未必跟实际场景有很大的关系,像贫民窟的孩子和百万富翁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大量对婴幼儿依恋关系的研究表明,婴幼儿早期跟养育人之间形成的积极情绪联接的质量,即依恋的质量,对他们的人格和心理、乃至社会性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安全依恋型儿童的父母,往往能够及时察觉和满足婴儿的需要。跟抚养人建立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表现更少的心理问题,会有更好的社会能力和情绪智力。
而依恋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的儿童往往会患上反应性依恋障碍,喂养困难,社会性互动冷漠,甚至发展的迟滞(如语言能力落后甚至智力落后)。
因此,回应题目的标题,尽管孩子对三岁前的事件缺乏记忆,但是这不代表这段时间的经历对他们没有影响。作为父母,尽心尽力爱护自己的孩子,都是有意义的。
不管在什么年龄阶段,亲子关系始终是所有教养和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切的教育都为零。
“也许有一天,我已经记不起你的容颜,但我永远记得爱你的感觉。”
参考文献:
Alberini, C. M. , & Travaglia, A. . (2017). Infantile amnesia: acritical period of learning to learn and remember.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7(24), 5783-5795.
Li, S. , Callaghan, B. L. , & Richardson, R. . (2014). Infantileamnesia: forgotten but not gone. Learning& Memory, 21(3), 135-139.
Travaglia, A. , Bisaz, R. , Sweet, E. S. , Blitzer, R. D. , &Alberini, C. M. . (2016). Infantile amnesia reflects a developmental critical periodfor hippocampal learning. NatureNeuroscience.
Nelson, C. A. . (1998). The nature of early memory. Preventive Medicine, 27(2), 172.
Madsen, H. B. , & Kim, J. H. . (2015). Ontogeny of memory: anupdate on 40 years of work on infantile amnesia.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298(Pt A), 4.
在公众号对话框输入以下关键词,可以提取相关文章:
【睡眠】【辅食】【如厕】【沟通】【亲子游】
【早教】【绘本】【玩具】【游戏力】【桌游】
【幼儿园】【音频资源】【情绪】【心理学】
【英语】【励步】【数学】【火花思维】
【拼音】【识字】【写字】【艺术启蒙】【钢琴】【国际象棋】
【二胎】【养育男孩】【化妆】【重疾】
【妈妈有力量】新书预售中 200-30优惠码 QUHD7G
你好,我是小土,很高兴有缘相遇。我是《婴幼儿睡眠全书》《妈妈有力量》的作者,也是两个男孩蛋蛋定定的妈妈,蛋蛋7岁,定定2岁半。
在大大的世界,小小地努力,我们一起做更有力量的父母。
大家催了很久的洪恩识字,明天终于要开团了,大概是明天8点左右发推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