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叨叨:最近发了不少跟学习资源有关的文章,评论里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压力,今天这篇不说术,而是从原理上来探讨记忆和学习的奥秘。作者是心心和千千妈,杨锦绵,她任教于复旦大学心理系,也是我新书《妈妈有力量》的推荐人之一。 
这篇有点难,但相信耐心看完,能减少很多教孩子的心塞和无力感。

 这是从认知发展心理学出发解构记忆和学习方法的一篇文章,内容也涉及到一些《认知天性》这本书。这本去年大火,光是副标题——“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就让人为之激动。
这本书有三个作者,其中两个是记忆研究大师,不过,排名第一的作者却是位畅销书作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谈记忆,并不是那么通俗易懂,即使有畅销书作家的重组,这本书对非心理学专业的普通读者,依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认知天性
作者[美] Peter C. Brown/[美] Henry L. Roediger III/[美] Mark A. McDaniel
副标题: 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原作名: Make It Stick: 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
译者
: 邓峰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0
本文试图结合认知心理学,和这本书的要点,帮助大家提取最重要的认知规律。
“万千智慧,始于记忆”,书中讲的“认知”,可以约等同于记忆(虽然广义上是包含的关系)。
记忆是什么?它是持续学习的见证,是我们 ① 编码② 存储③ 提取信息的能力。
要深刻的理解这三个能力的含义,可以拿计算机来类比一下。我们在电脑上写入信息、保存到打开文件读取信息,就是一个编码、存储到提取的过程。
“记忆”是一个总的概念,它又能细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记忆,对应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能力也不同。所以,如果我们要提高记忆的能力,必须先搞清楚是针对哪种记忆而言。
这里要给大家介绍一个研究者广泛认可的三级记忆加工模型(Atkinson & Shiffrin, 1968)。
为什么叫三级加工模型呢?
因为它根据对信息保持的时间,把记忆系统分成:
A 感觉记忆、B 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我们借下图来说明这个记忆系统的分类。
如图,当人处于一个复杂的环境里,外界信息是非常多的,你不可能关注所有的信息。只有所看所听的信息,才能通过感觉的输入进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转瞬即逝,储存时间不会超过一秒。如操场中所示的那么多人,绝大部分看一眼就忘记了。
不过,如果你注意到某些重要或新异的刺激,比如一张生气的脸,它就进入你的短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保留的时间也很短,不会超过1分钟。
当你对这张脸注视的时间足够长(进一步加工),它才会进入长时记忆,可能一个小时之后,你还会想起来这张面孔。长时记忆存储时间1分钟以上,持续终生也有可能。
除了对信息保存的时间不同,三个记忆系统的容量也不同。
A 感觉记忆容量很大,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图像、声像记忆)。
B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约为7±2个组块。“组块”一词是从英文“chunk”翻译过来的,可以简单理解为“记忆的单位”。
C 长时记忆的容量极大,包括人所记住的一切经验。
举个例子,给你两组相等长度的字母,如N B A I B M C H IN A 和 J T L D S C Y L G Q B,哪一组更容易记住?
第一组!
因为它可以分为三个有意义的记忆单位NBA,IBM和CHINA,只占3个组块,很容易记住;
但是第二组是无意义字母,而且超过短时记忆容量的平均上限(9个组块),所以很难记住。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那就是,要在短时记忆内记住尽可能多的事情,需要尽可能增加组块内的信息,减少组块的数量
前面说到,感觉记忆、长时记忆容量极大。
但既然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容量极大,为什么我们会记不住东西,发生遗忘?
遗忘有多种原因(敲黑板,知道是怎么“遗忘”的,就能反其道而行不“遗忘”):
第一个原因是:编码失败
比如,有个孩子在复习,但是一直在开小差,根本不知道看的是什么,考试时候写不出来,这是一个编码失败的典型例子(其实这个不该叫遗忘,因为没有得到的东西就不能称为失去);
第二个原因是:存储的消退
有些信息,你觉得记得很牢固,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模糊,就是存储的消退;
比如,我们写微博、发朋友圈,当时肯定有一件特别触动我们的事,所以发了一个感慨。但是我们过一段时间再回头看那条微博的时候,很可能想不起来是什么事引起的了。这个就是存储的消退。
第三个原因是:被干扰
之前加工的信息(旧)被后来加工的信息(新)挤掉了,新信息还有可能会造成你对旧信息的扭曲。
比如,我们用惯了智能手机,可能都忘记了以前诺基亚是怎么个用法了。
最后一个原因是:提取失败
比如,就像你满屋子找孩子的一本绘本,明明记得自己买过的,但就是找不到。这就是提取失败。直到有一天它忽然在某个角落出现。
还有动机性的遗忘,一般发生在遭受了创伤性事件之后,这些事件被压抑到无意识、想不起来了,这种就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内。
把记忆系统梳理清楚,也就知道该如何针对不同记忆的特点,来巩固记忆效果,对理解书的内容事半功倍。
还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强烈的、或新异的刺激会引起我们的自动加工,不费力气就可以记住。

比如,2001年的911的事件,经历过的人不需要刻意,却永远也忘不了;
在比如,上课的时候窗外突然一声巨响,也会不由自主吸引你的注意力(它相对老师讲课的声音是一种新的刺激),让你不需要有意识的编码就能记住。
但是书中讲的,主要是针对需要注意力参与的信息加工,像你背英文单词一样,要有意识去复述,同时,它是针对长时记忆来展开的(超过1分钟的记忆),书中将这些提高记忆效率的原则,称为高效学习的原则。
第一,高效的学习应该采用检索式学习。
“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这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与反复阅读这种复习方法相比,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会更有效,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学习(P4)”。
在检索式学习中,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光看,而是主动回想,问自己问题,给自己一些小测验或间隔练习,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再去找答案。这个过程比简单的重复学习要痛苦。
比如,看完公号的文章,睡前关了灯,闭着眼睛回忆帖子的内容,就是一种检索式学习。
再比如,有些孩子,问他复习得怎么样,永远都是回答“全都会”,但一考试全露馅了,因为这种复习多是简单的重复,学习者并不清楚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
书中强调“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除了本身的目的,也是促进知识掌握的有效途径,“即便是在课上进行一次测试,学生期末考试的分数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再举个例子:我们常常看书的时候觉得看得头头是道,事实上是边看边忘,过了一段时间甚至完全不记得这本书说了什么。但是,如果我们刚看完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和朋友分享,叽里呱啦地讲一遍,或者写一篇读书笔记发在公号上,那印象深刻得多了。
很多学习的软件,通常在学完以后都会有练一练的环节,也是为了帮助记忆。
即便孩子还没到上学的年龄,这个知识对我们也是很有用的,比如,宝宝睡前,我们可以跟他聊天,回顾一下一天发生的事情,除了对宝宝情绪的处理有益,对他的记忆力、表达能力也是有好处的。 
第二,要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对知识进行有深度的加工
这其实是对第一点的延续,因为检索式学习就是主动学习的表现,但这还不够,我补充一点内容,关于信息的加工水平(也可以参考书中35页的生成效应)。
有研究者就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的第一部分给被试(参加实验的人)看单词,如“GRAPE(葡萄)”,任务有三种:
(1)只需要做视觉层面的判断,如,这个单词是大写吗?
(2)做语音层面判断,这个单词和take押韵吗?
(3)从意义层面判断,它是一种水果吗?
实验的第二部分让被试从多个单词里挑出刚才看过的单词。你们猜是哪种任务条件下的成绩最好?
答案是,意义层面判断任务下的被试的成绩最好,因为这种条件下的加工深度最高
如果我们想记住某个事情/知识,就需要对它产生有意义的联系,从“做”中学,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我们不提倡用闪卡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是因为这是针对感觉记忆的,要记住的东西跟孩子没有产生意义的连接,最终无可避免会被忘记,而更可怕的是,这样一种记忆的训练方法,可能会对孩子将来的记忆方式产生影响,阻碍孩子对信息进行意义层面的加工。
不过,识字卡和闪卡是两码事,区别主要在于用法。像前面提到的,闪卡是将识物卡片在孩子眼前快速闪过,这种快速闪动缺乏足够的编码时间,对长期记忆无益。
而识字卡在孩子面前长时间停留、讲解,让孩子对卡片上的内容进行理解,然后才有更深刻的记忆,两者不要混为一谈。
第三,跟连续重复集中的学习相比,应该采用有时间间隔的学习
读书的时候老师开过一个玩笑:数学学累了,就学学语文当休息。当时当笑话听,其实有一定的道理,连续几小时不停的重复记忆,效率是底下的,只会产生短时的记忆,一天连续五小时复习一门功课,效果要比分成每天一小时,复习五天要差。
为什么呢,这里我给大家补充一下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看图。
这是一张单词回忆成绩和单词在词表中位置的关系图。
刚刚学习后马上回忆,位于词表末尾的单词的记忆效果最好,词表开头的单词次之,而在中间位置的效果最差;当学习后过一段时间再回忆(常见复习后考试),则是在词表开头的单词的记忆效果最好。
间隔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制造更多开头和结尾,减少中间段记忆的劣势。
间隔的时间要多久?最好在你遗忘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而不要等到已经忘记了,再重新学习。因此,期末考试复习记得要间隔进行,而且,越是重要的知识点,越要放在每个复习时间段的开头。
这种情况有可能在一开始学的时候进度会比较慢,但是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的效果上来看,穿插记忆比集中练习效果好。
高效学习的第四点,就是要知道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你知道的越多,就越有可能为知识建立联系,新旧知识的关联越多,就越有助于记忆,因此你会越学越容易(所以学外语的朋友们,要紧牙关,雪球滚起来就好了)。
假设要记住某个国际象棋的棋盘,专家和新手,哪个的成绩会更好?
新手肯定不如专家,因为他可能连怎么摆棋都不知道;而专家面对过很多棋盘,记忆效果就好得多。
呼应第一条,检索式的学习效果更好,是因为你在努力检索的时候也是把你现在学的知识跟你过去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的过程。
多建立事物/知识间的联系,还可以对抗老年痴呆症。Lisa Genova在她TED talk“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办法”(What you can do toprevent alzheimer)提到,给事物之间建立多一些联系,当两个事情之间一个联系丢了,你还可以凭借另外的联系,保持住一点的记忆。
Lisa Genova的TED talk
“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办法”
除了这些技巧,书中还简单介绍了影响记忆效果的其他因素,也想花一点篇幅来讲,不想看的朋友可以直接拉下去看总结。
第一,情绪对记忆效果会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人在非常焦虑的情况下学习,学习效果肯定是差强人意的。
这个意思很好理解。应用到我们现阶段的话,可能有些家庭在给宝宝做英语启蒙,发现宝宝不配合,大人没招,就强迫孩子学,一定要看完几本分级绘本,或是一定要宝宝跟着读。宝宝情绪不好,效果肯定也不好。因为家长拼命催孩子的时候,那种恨铁不成钢的表情和情绪,会让孩子处于逆反甚至恐惧之中,就没有心思去关注英语本身了。
等到了学龄,孩子未必是天资很差,只是因为基础薄弱,或是其他方面的影响,一时没跟上小学学习的节奏,家长如果心急火燎,只会责骂,那孩子就更没法专注在学习上了。很多所谓的差生也是这么一步步导致的。
当然,很多父母也知道不要给孩子制造太大的压力。但如果压力水平是由于孩子的成就动机产生的,越想考好压力越大,对成绩越无所谓压力越小,这个压力的水平是控制在哪里比较好呢?
答案是不能一概而定,要看任务的难度。如果是这个任务越容易,动机水平要比较高,那成绩才会好,如果是任务难度很高,那动机水平就不适宜太高,保持在一个适中的水平上会比较好。
如果觉得这个分类太难记,就记住,学习压力和学习效率之间是呈现一个倒U形的关系,即,要把学习压力维持在一个适中的水平比较好,压力太大或是太小都不利于考试的发挥。怎么调节孩子自身成就动机带来的压力,这是另外一个大话题。
第二,学习有情境效应,当学习和测试的背景是相同的时候,回忆的效果最好
Ggodden  和 Baddeley(1975)做了一个研究,条件很简单,一个是学习场景,在岸上或是在水里,一个是回忆场景,同样是在岸上或水里,因此组成四个组合:在岸上学习、水里回忆;在岸上学习、岸上回忆;在水里学习、水里回忆;水里学习,岸上回忆。
你们猜哪种条件下的学习效果最佳?关键不是岸上或是水里,而是学习和回忆的条件相同,成绩就更好。
比赛中,我们常说的“主场效应”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你无法控制主场,那孩子复习时候,用什么文具,考试时候就拿什么文具去,也可能有一点帮助。
我们有个老师回忆高考的时候,有道题不会做,她看着自己平时写作业用的钢笔,突然就想起来怎么作答了,这个钢笔成为她提取知识的一个线索。
学习不能被动地简单重复,考自己是有效促进学习材料加工的方式;
良好的记忆效果需要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度加工(意义层面),且能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
此外,学习也要注意情绪和情景的影响。
整体而言,对于孩子们来说,只要在愉悦的状态下,进行有意义的信息输入,他们就像一块海绵,会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以一种神奇的方式学习和理解这个世界,甚至都不需要大人刻意地“教”。怕的是沉迷电子屏幕和游戏,不肯动脑。
总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学习就对了,既锻炼你的大脑,建立新的连接、扩展你的能力,还能防止大脑老化。
教孩子太费力,一定不要蛮干,而是停下来想想是否有更好的办法。
而我们作为家长,了解这些既能够帮助孩子成长,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也有助益。
文中实验间接引用自
Richard J. Gerrig, Psychology and Life,20th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12
心理学(第9版): 【美】戴维 迈尔斯 著,黄希庭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在公众号对话框输入以下关键词,可以提取相关文章:
【睡眠】【辅食】【如厕】【沟通】【亲子游】
【早教】【绘本】【玩具】【游戏力】【桌游】【学习】
【幼儿园】【音频资源】【情绪】【心理学】
【英语】【励步】【数学】【火花思维】
【拼音】【识字】【写字】【艺术启蒙】【钢琴】【国际象棋】
【二胎】【养育男孩】【化妆】【重疾】
【妈妈有力量】新书预售中
你好,我是小土,很高兴有缘相遇。我是两个男孩蛋蛋定定的妈妈,蛋蛋7岁,定定2岁半。
我是《婴幼儿睡眠全书》《妈妈有力量》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本硕,巨蟹座理工女,爱思考擅总结。从老大出生后开始写自媒体,6年时间,一字一句写成了百万读者信任的博主。
可能你也是无意中关注到这个号,不管经历着什么,请相信生活会变好,人生种种只是经历,终会拨云见日。
在大大的世界,小小地努力,我们一起做更有力量的父母。
给辛苦科普的作者大大点个赞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