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 1743 字,阅读时长约 5 分钟
· 本文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黄奇帆重“术”,吴敬琏和周小川关注的却是“道”。
作 者 | 刘胜军
01
一周前,吴晓波发了一篇题为“国有难事读奇帆”的文章,吴晓波以一贯煽情的笔触写道:
• 黄奇帆是策略型经济学者——书斋里的人们戏称他们是“奏折派”……在我读过的此类文章中,最杰出的中国经济学者有三位,前有吴敬琏,继有周小川,现在是黄奇帆
• 想及 1946 年出生的特朗普还系着一根红领带,在为连任疯狂奔跑,1952 年出生的黄奇帆却已经穿着大裤衩退居黄浦江畔,心里难免有点可惜。
言下之意,你懂的。
02
的确,黄奇帆堪称中国官场“独树一帜的人物”:
• 没有谁像他那样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而且言之有物。
• 没有谁像他那样喜欢“跨界”,早在重庆市长任上,他就曾多次跨界给证监会“支招”。
• 在重庆任职 15 年,期间大风大浪不断,居然能全身而退。
的确,黄奇帆有不少值得称道之处:
• 他很早就对 P2P 保持警惕,使得重庆几乎没有受到如今 P2P 倒闭潮的冲击。
• 他在重庆试点的“地票制度”,实现了农民、政府和企业的多赢。
• 他成功地保持了重庆多年的“低房价”,在全国房价嗖嗖嗖的时代背景下,相当不易。
• 他提倡的“产业链招商”模式,帮助重庆成功吸引了惠普等高科技产业。
我很敬重的经济学家余永定也对黄奇帆不吝赞美之词:
• 在我的心目中,黄奇帆是中国“能员”“干吏”中的佼佼者,而这些“能员”“干吏”则是中国贤治(meritocracy)的基础。黄奇帆先生似乎并不总按常理出牌,但他解决问题的超常能力却使我叹服。《结构性改革》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是一个聪明人写给我们这些不太聪明的人读的好书
黄奇帆的确也是一个聪明人。作为浦东开发的最早参与者之一,黄奇帆剧透了一个历史细节:
我们当时拿了三根筷子,研究了三栋高楼布局后,跟着做模型,就出来了现在的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和上海中心
上海的三根筷子
笔者无疑否定黄奇帆的专业能力和诸多贡献。但是,我们要“全面”评价一个人,而不宜“过度拔高”。
03
首先,如今媒体上到处可见黄奇帆的高论,但并不代表其他官员就不懂这些问题,只是“愿意公开表达”的官员越来越少而已。黄奇帆之所以能坚持表达,最重要的解释是:“一吐为快”的个性使然。与此类似,如今在网络媒体上充斥着胡锡进的“核导弹”声音,几乎成了江湖唯一的大V并非胡锡进突然“功力大增”,而是其他大V更加低调了而已。
其次,黄奇帆的“业绩”归结为一点就是:资本运作思维黄奇帆自己有句话很能反映他的“核心竞争力”——“人生和事业就是一场不断的重组
这和他的人生经历不无干系。1994 年黄奇帆出任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后又兼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委主任等要职。从那时开始到 2001 年,上海本地股进行了密集的资本运作:88 家本地公司重组,上市公司获得 200 亿元资产注入,通过资本市场累计筹集资金 1000 亿元。作为上海分管证券市场的负责人,黄奇帆获得了“净壳上市操盘手”的美誉。此后,虽然岗位不断变迁,但“资产重组”一直是其工作的核心思路
“资产重组”有没有价值?当然有,因为这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但,问题是,中国的资本市场能通过更多的“资产重组”好起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过度的资产重组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大弊病:1)刺激了投资者行为短期化、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现象;2)诱惑了一些上市公司“心猿意马、不务正业”,最终越重组越差;3)阻碍了劣质公司退市,动辄数亿的“壳”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令人叹息的一道奇观。
资本市场如此,中国经济的总体转型也是如此。笔者不否认通过资产重组可以更好地盘活资源、降低一些改革成本、为改革筹集资金,但是这些停留在“”的层面的小聪明并不能真正引领中国经济走向“凤凰涅槃”
就此而言,吴晓波将黄奇帆与吴敬琏和周小川“相提并论”,笔者不敢苟同。
04
黄奇帆重“术”,吴敬琏和周小川关注的却是“道”。
长期以来,吴敬琏、周小川等人大力提倡和推动“整体改革论”,认为只有系统的体制机制改革才能真正推动经济转型。2010 年,以吴敬琏、郭树清、楼继伟、刘吉瑞、周小川、李剑阁等人作为主要贡献人的“整体改革理论”获得第三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功,与以吴敬琏、周小川为代表的“体制改革派”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更将体制改革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
如今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面对“中美关系的自由落体”,中国真正需要的是“改革的大智慧”而非“资本运作的小聪明”。朱镕基主政上海期间那句“何以解忧?唯有改革”,如今并未过时。
举例而言:
• 要从根本上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就必须推动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国有银行体制改革、国企体制改革;
• 要推动创新创业,就必须减少审批和行政垄断,实现“法无禁止皆可为”,通过国企体制改革来激发“企业家精神”;
• 要提升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须通过配套改革移除制约消费能力的教育、养老、医疗、房地产四座大山;
•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美国的“遏制意图”,但通过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和更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如自贸区),可以减少美国找茬的借口,同时可以更好地赢得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盟)的支持。
当然,黄奇帆也提出了不少改革建议。但是仔细审视他的“十大改革建议”,闪现期间的依然是“资本运作”的固有思维模式。黄奇帆提出:
• 1)深化服务贸易领域开放;2)降低运输成本;3)延长女性退休年龄;4)大力推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5)加快金融领域对外开放;6)加快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7)取消住房公积金制度;8)健全企业年金制度;9)有效配置城乡土地资源;10)深化投融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改革。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国有难事读奇帆?笔者还是那句话:中国真正需要的是“改革的大智慧”而非“资本运作的小聪明”
- END -
记得转发给你脑海中第一想起的群~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70 后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下一个十年》

▼ 应聘、演讲邀请、商务合作 
请添加微信:tina711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姓名、机构、职位、目的)
诚聘富有激情的财经写作达人
喜欢就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