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or不出国?
一天一个变的  政策怎么搞?
上  网课值得吗?
中国人会遭受 区别对待吗?
找  工作会不会更难?
在国外生活 安全吗?
......
点击左侧问号查看答案
千辛万苦拿到OFFER到底要不要去?
动员全球人脉
爆肝万字访谈
保证一手消息
绝对真情实感
尽在后疫情时期
全球访谈计划
为了让大家了解到疫情期间世界各地的同胞们工作学习生活的真实情况,我们在七月中上旬开启了“全球访谈征集计划”,对分散在全球各地的总计38位小雷锋进行了采访。采访涵盖了生活、学习、工作、感受等诸多方面,后经补充和整理,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全面直观的对于疫情影响下世界各地人们生活工作情况的认知,了解处在相同时代危机下,全球不同个体的经历和感受。
访谈原长累计15万字。我们将分【北美】【北欧+荷兰+德语区】【欧洲其他+英联邦】【澳洲+东亚】四篇进行推送,请持续关注。
(向上滑动启阅)
制作团队&目录:
总策划:
林心艺、孙小野
受访人:
北美地区
美国:李天颖(纽约)、刘鑫(洛杉矶)、蔡泽宇(芝加哥)、Jasmine(伯克利)、孙灿(费城)、Christine(休斯顿)、周天歌(圣地亚哥)、张思瑶(西雅图)
加拿大:江北(温哥华)、晓龙(多伦多)
北欧+荷兰+德语区
瑞典:UNO、罗元胜(斯德哥尔摩)
丹麦:雷畅(哥本哈根)
芬兰:伊宁(赫尔辛基)
比利时:张家宁(布鲁塞尔)
荷兰:刘芷含、秦晓艺(代尔夫特)
德国:麻椒(柏林)、春子(慕尼黑)
瑞士:惜月(苏黎世)
欧洲其他+英联邦
意大利:沈佳成(米兰)、冯文俊(都灵)、孙小野(曼托瓦)、宁远(博洛尼亚)
西班牙:许正宇(巴塞罗那)
法国:被姐(巴黎)
苏格兰:李蔓林(爱丁堡)
英国:丁觅(伦敦)、雅丽(谢菲尔德)、谭浩轩(巴斯)
澳洲+东亚
澳大利亚:胡炜杰(悉尼)、栗子(墨尔本)
日本:张启帆(东京)
韩国:晓艺(首尔)
新加坡:Eric
中国香港:静仪、胡鹏
采访人:樊澍同、孙瑞靖、荆唱、任栢何、爱雅斯、李梦珂、陈昱廷、孙小野、林心艺、阿晴
校稿:孙小野、小狐狸
视频剪辑:雨萌、菜菜
出品:全球知识雷锋
1
北美地区
生活篇
1
疫情期间,你身处何处?
李天颖
纽约 Presentforms
我毕业于Cooper Union March II,本科硕士都是清华建筑学,正在纽约居家远程办公中.....目前在Presentforms工作, 老板是Stephanie Lin,她也在cooper教书。
刘鑫
洛杉矶 南加州建筑学院 SCI-Arc
我目前在美国洛杉矶,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硕士在读,现在是最后一个summer学期,做毕设。本科在英国 University of Liverpool,在英国Sheppard Robson和美国Testa & Weiser Inc. 工作过。来美国已经两年整了,一直在洛杉矶市中心Art District。从三月初疫情开始到现在一直待在家里。

蔡泽宇
芝加哥 SOM
我16年6月份来美国读书,在康奈尔MArch II读了一年就毕业了,然后17年毕业,7月来芝加哥工作了三年。疫情期间就一直呆在芝加哥。毕竟川普不让我们回国,回去了就不能再回来了。
Jasmine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我叫Jasmine, 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建筑的研一。
孙灿
费城 宾夕法尼亚大学
我是孙灿,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目前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MLA2。我是19年7月来的美国,20年5月份final结束后回国的。回国前一直呆在费城的家里。
Christine

休斯顿 莱斯大学
我是莱斯大学大二的学生Christine,从国内疫情开始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美国了,因为人在海外,想回国的时候整个隔离审查比较严了,所以一直都没有回国,现在还在休斯顿。
周天歌

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
我叫周天歌,是一名作曲,来美国十年了,现在在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音乐系)读博第四年。整个疫情期间一直都在这边。
张思瑶
西雅图
我目前在西雅图本地的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工作,16年毕业以后就过来了,整个疫情期间都待在西雅图。本来年初打算回国的,正好国内爆发疫情了,就没回去,这边疫情爆发以后也很难回去了
江北
加拿大 温哥华
我2012年来温哥华读博士,去年年底毕业并开始找工作。因疫情上半年主要呆在家,个人注册的事务所也没能开展业务。
Bruce Li 晓龙
加拿大 多伦多
我目前在加拿大多伦多生活,之前在英国读结构工程硕士,现在在加拿大也完成了建筑硕士的学习。 
2
所在国家疫情什么时候开始爆发的,
什么时候发现对自己生活有影响?
李天颖
纽约 Presentforms
三月各个媒体跟着报道的时候,纽约突然说我们要准备在家办公了,第二周所有人都开始手忙脚乱地搬家,有的公司把电脑寄到了员工家里,所有的单位学校都在收整,那一整周都特别混乱。搬完了之后大家就回家了,当时还信誓旦旦地说4月1号我们要复工,大家准备好。
我觉得大家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明显感觉楼下流浪汉变多了。最严重的影响就是不能出门,什么都干不了,我有一个月的活动范围就是从家到超市,我家离超市特别近,每天只能走这一点路,超级无聊。后来又开始游行,更不敢出门了,那一阵游行,严重到要宵禁,8点之后上街的话,理论上警察可以抓你。我们这边闹得不是很严重,但是我也无法出门。
刘鑫
南加州建筑学院 SCI-Arc
三月中旬开始全面爆发。一二月国内全面爆发的时候,我在studio时不时了解国内的统计数据,同studio的中国同学看到,还惊讶地问我“你怎么在看这个。”到了二月下旬,美国西雅图和洛杉矶先后有少量案例出现,我和身边的同学们开始每天关注统计数字。从三月的第一周开始,洛杉矶的南州加大学(USC)宣布下周三起开始测试远程上课,这个时候我预感我们学校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也有停课或远程上课的可能。
3月6日,周五,studio日,下午开始有传闻学校有可能在这个周日强制关闭,并且关闭后不允许同学们带个人物品包括电脑出去。几小时后,studio老师特意过来和我们说有可能之后会变成远程上课(为什么特意来强调是因为和该学期studio课题有直接关系,具体见下文)。当天晚上参加完同学的生日会后,我和身边的小伙伴又在凌晨回到学校率先把生产力工具——电脑搬回了家里。3月9日,周一,studio日,我带了笔记本来学校上课,同学们和studio老师都很惊讶我已经搬走了东西,这一天还在正常讨论接下来的studio课题安排。
第二天3月10日下午,学校校长办公室正式发来邮件告知我们从这周五3月13日起开展远程教学。从这个时候开始感受到疫情在美国要真正爆发了。
Sci-Arc 学校方面发来的邮件

蔡泽宇
芝加哥 SOM
在外卖不送了的时候,感受到疫情已经比较严重了。开始大家都不戴口罩,之后就比较重视,现在基本上还是都戴口罩了,80%的人都戴。

Jasmine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我去年入的学,八月来的这边。寒假回了一趟国,大概1月20日从国内回到学校,那个时候国内刚刚爆出疫情,美国这边的疫情还都没发生,到了三月份美国的疫情才爆发。

没有觉得生活被影响,除了这边3月14日开始停课,我们把东西都搬回家了开始上网课。之前国内爆发的时候,我在美国这边除了发现超市里的口罩卖光,国人买消毒用品之外都没有感到特别大的影响。
我的活动范围就只在湾区这边,没有去过别的地方了。本来三月春假想去阿拉斯加,也取消了,取消的原因倒不是担心疫情,是担心美国国内航班班机。
因为美国每个州都会有不同的关于飞机航运的条例,就担心到时候机场都关了
,回不来,所以把行程都cancel了。

孙灿
宾夕法尼亚大学
3月初的时候听说中西部爆发了疫情,我们就取消了春假的芝加哥之旅。学校宣布春假延长一周,春假结束后上网课。接下来的一两周内纽约费城疫情相继爆发。春假期间我们去studio把所有的东西收拾回家,直到final都再也没回去过。
网课期间几乎不怎么出家门,美国的实习也都陆续取消了。
Christine
莱斯大学
如果单纯从“影响”本身出发,从国内疫情很严重开始就发现它对我的生活有影响了,那时候我们学校的华人就开始组织很多捐款活动,大家都很担心(国内的情况),学校的报纸也有报道国内疫情相关的新闻。但普遍来说这边的本地人都不是很在意的样子。
从美国第一例Covid-19确诊开始我们学校就有一些中国同学开始戴口罩了,到我们学校确诊第一例的时候,我就直接从studio把所有东西都搬到宿舍里,然后就没怎么去学校上课。
周天歌
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
美国这边紧张事态是从3月中旬左右开始的。但因为我本身出生长大在湖北,所以从1月底开始就已经感受到疫情对自己的影响了,很担心家里人,不过所幸疫情以来家人一切安好。

张思瑶
西雅图
美国的疫情爆发大概是三月初的时候,西雅图东边有个叫Kirkland的地方,那地方有个养老院出现了聚集性感染,全美的疫情爆发就是从那里开始的。大概过了一个多星期,大家就开始在家办公了。但其实我从去年年底就有点恐慌。我们公司只有两个中国人,除了我就是一个武汉同事。所以从国内疫情爆发开始就有点恐慌情绪,后来就慢慢习惯了。这边疫情一爆发我就立刻戴口罩了。

江北
加拿大 温哥华
温哥华本地华人多,中国刚通报疫情时,华人普遍启动了应对措施,但加拿大本地人迟迟没有关注。直到3月份省政府发出警报,大家才开始从超市抢购生活物资做长期居家的安排。
各大超市的卫生纸断货,恐怕是本地人对疫情爆发初期最大的信号。
Bruce Li 晓龙
加拿大 多伦多
加拿大多伦多疫情开始爆发大概也是在3月份,华人圈比较敏感,开始应对得比较早,之前国内爆发的时候,也参与大家一起采购物资,支援国内,也有参与一些公益的视频<让世界充满爱>制作宣传。 3月份开始,人们普遍出门比较少,加拿大本地人对于预防意识还是比较淡。直到8月份,才分阶段全面开放。
Figure 让世界充满爱©晓龙(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Figure Toronto Waterfront ©晓龙
3
疫情时期,所在国家有哪些应对措施?
李天颖
纽约 Presentforms
我也是通过看新闻了解的,比如说开了很多检测点,类似韩国的开车通过检测点,也有很多大医院可以去排队检测,现在好像有些药店也可以检测。后来开始游行了,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刘鑫
南加州建筑学院 SCI-Arc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不了解。加州和洛杉矶政府在疫情爆发后马上宣布实行居家隔离令,即除购买必要生活物资、就医及其他紧急活动,以及特殊人员外,所有居民不得外出。
蔡泽宇
芝加哥 SOM
在芝加哥,餐馆前几个月都不能去堂食,然后公园关闭了,一些健身房或者是公共场所,也都暂时关掉了。现在都开了,
主要经济扛不住了。
Jasmine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口罩不能进任何公共场所,出门没有限制,想出就出(就是锻炼遛狗买菜都是允许的),但是(线下)课是不会开的,都是上网课。其实学校校园那边还是很热闹(逛校园草坪上经常有人在晒太阳),只有6-feet-apart (所有人要保持六英尺social distance)的政策,但是都是不强制的。
Christine
莱斯大学
休斯顿政府在四五月份确实有下达一个叫“居家令”的东西,
它没有强制你呆在家里,但是强烈鼓励这么做,
不要到处乱跑。我知道美国有很多其他城市,像是疫情比较严重的或是政策比较严厉的城市会出宵禁的政策,但是休斯顿暂时还没有。

江北
加拿大 温哥华
加拿大这边,各个公共场所对社交距离措施坚持地很认真。疫情期间大多数餐厅都停业,我不想做饭时就开车到那种免泊车-窗口取餐的汉堡店,调剂下自己“过分健康的饮食”习惯。一周大概也就出门吃两次汉堡薯条,觉得还挺好玩。
Bruce Li 晓龙
加拿大 多伦多
疫情期间最明显的首先是交通,飞机停飞,签证进出入加拿大限制,公共场所商业活动的关闭,大型超市social distance的相关排队,限制流量的设置,生活影响还是蛮大的。政府也在4月份开始颁布实施了很多失业补贴措施,力度也比较大。
Figure Toronto Street©晓龙
4
生活物资和防护物资充足吗?
有哪些购买途径?
李天颖
纽约 Presentforms
超市基本上什么都有,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但一小部分美国人还是会疯抢手纸和洗手液,不太懂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有一阵纽约管得很严,所有非“必须”的店都关了,“必须”的店是指加油站、兽医院、医院、超市之类的。那个时候去超市购物要在外面排队,管理人员要数进去有多少人,那段时间超级冷,大家都在外头瑟瑟发抖地排长队。我觉得那段时间(持续不到两周)比较受影响,之后就还好。我离超市近,没有太多采购上的问题,但那段时间去超市的时候,还是会看到有很多人会买特别多的东西,尤其是买手纸,即使是当时超市已经进了很多手纸之后,还有人在抢手纸......
至于防护用品,中国2月份出现疫情的时候,我为了往家里寄口罩就买了一些,寄完后还有多余的,因为不出门,我到现在一共只用了5个口罩。当时确实有疯抢的情况,有同学说,普通的药店口罩都已经脱销了,而且每人要限购,在很久之后,药店还是需要排队很久。在刚意识到疫情的时候,像Home Depot之类的建材市场还有建筑防尘口罩,当时疯抢的都是中国人。后来纽约开始居家办公,搬家的那一周,纽约市民都防护起来了,穿什么的都有,很多人都戴护目镜、胶皮手套。但人与人之间差别很大,有些人特别注意,有些人特别不注意,到现在也有不戴口罩的。后来因为买不到口罩,政府说可以戴棉布口罩,就有很多人戴那种围巾围在嘴上。
刘鑫
南加州建筑学院 SCI-Arc
三、四月份刚开始的时候不充足,五月份开始几乎没有短缺。刚开始主要通过网购,
例如Amazon和Whole Foods,也会选择具有配送服务的华人超市。
一般一到两周购买一次。美国疫情有所反复,最近又有加重的迹象,
所以我们开始采用在线订阅Hello Fresh之类定量配送食材的服务
。防护物资基本充足,首先三四月份时有华人售卖从国内寄来的物资,之后针对留学生,中国大使馆和国内高校校友会也送来了紧急物资。目前防护物资充足。

蔡泽宇
芝加哥 SOM
超市都开放了,可以去购买一些生活用品。我们都是戴着口罩,一周去一次超市。美国口罩是很难买到的。你去走在大街上看,美国人民戴的基本上都不是什么正规的N95口罩,而是什么围巾、高领毛衣之类。像我们中国人的话,有防护意识比较早,那时候爸妈就会从国内寄一点过来。美国一开始是不建议戴口罩,等到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早就没有卖的了。
我个人觉得,现在也还是比较缺乏防护物资的状况。
而且他们其实不建议带N95这种口罩,觉得你用布挡一下就可以了。

Jasmine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我还是自己去超市和grocery store, 我觉得影响也不大,因为现在去Trader Joe(超市)之类的都会给洗手液喷一喷,排队进去,排队是为了控制人流。除了这个我觉得也没有什么不方便,我自己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好担心的。

孙灿
宾夕法尼亚大学
都很充足。在费城购买生活必需品一般网购
(Amazon买生活用品,Chowbus买菜)
和去家附近的超市(楼下的Old Nelson, Studio附近的Giant和比较大的Trader Joe),大概一到两周点买一次菜。

Christine
莱斯大学
我记得疫情刚开始的那段时间我是一两周出去一次,全副武装地去当地超市买东西。
现在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就全是网购了。像普通的用品的话就用亚马逊,生鲜之类一些超市(比如HEB,Walmart之类)有自己的外送服务。
休斯顿这边还有一个叫Instacart,是一个平台,可以把当地的一些买酒,生鲜之类的杂货铺的订单集合起来一起给你送到家。最近还有一个叫chowbus的平台,可以直接把中国城的东西送过来,这个特别方便,因为中国城离休斯顿市中心很远。

口罩之类的美国这边都有,但是价格比国内要贵很多,特别是像N95这种防护性高的口罩。现在它的供应量上来了所以可以买到,但是前一段时间真的是重金难求,所以基本上大家都是让爸爸妈妈从国内寄过来。像纸巾、洗手液等防护用品也是,供应足够但价格比较高。食物和生活杂物等都比较正常,去超市之类的都可以买得到。
周天歌
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
3月中的时候防护物资和生活物资的供应都很紧张,口罩和防护服的价格很高,超市里的东西也要一大早六点在超市开门前开始排队抢购,而且很多物品都限购数量。那时候是两周采购一次,囤很多罐头。主要是蔬菜罐头,还有米和意大利面什么的,因为可以常温保存,买冷冻和冷藏食品数量有限,由于和其他两位室友共用,每人冰箱容量其实并不大。还囤了那些能放比较久的可以补充营养的食品,比如蛋白粉,维生素片。超市在慌乱一两周后,其实就逐渐可以重新顺利上货了。

在加州大多数的超市还提供了对特殊群体的照顾,开门的第一个小时专门给老人、残疾人、孕妇买东西。大家也都是很支持和理解的。
从5月份开始物资供应没有任何问题了,整体气氛也还好。所有防护用品都可以买到了,进超市普遍情况都是强制每个人遮盖口鼻的。不想做饭的话,外卖也很丰富,而且我们这边华人的中餐馆可棒了,没有外送费,也不用给小费,配送的时候都戴了手套和口罩,很让人放心。
张思瑶
西雅图
一开始防护物资有点短缺。我的口罩是12月底在亚马逊上买的,这边爆发的时候亚马逊和药店都买不到口罩。当时美国政府说不建议大家戴口罩,甚至说会增加感染的风险。6月的时候防护物资就能买到了。

江北
加拿大 温哥华
我在温哥华地区的高桂林市居住,
这里生活物资充足,
没有出现生活用品不够的情况。

Bruce Li 晓龙
加拿大 多伦多
目前疫情期间生活物资还算比较充足,疫情初期的状况比较差,口罩消毒水的抢购,代购比较多,国内海运限制。 目前现在各大小型超市便利店也能比较方便买到物资。
5
描述一下疫情最严重时期的生活状态?
刘鑫
南加州建筑学院 SCI-Arc
感受的疫情严重程度和实际严重程度往往不一致,刚开始物资跟不上并且感染人数急剧增长是三、四月份,也是大家紧张程度最高的时候。这个时期重点关注能不能买到足够支撑接下来一到两周的物资。其他方面就是每天在家里工作,生活没有别的影响。

蔡泽宇
芝加哥 SOM
大概3月中,我们公司就开始让员工在家里远程办公了。在家工作总是很舒服的,原来中午都在外面吃,在家的话至少有一半是自己做的,外卖后来又可以送了。
反正生活上感觉在家里办公会舒适一点,但也确实会稍微有一点影响工作效率,
因为有时电脑远程办公会比较慢。同时也得督促自己多出去锻炼,考虑到健身房全关了,所以会去楼下跑步或者锻炼一下,因为一直待在家里就不太健康。

Jasmine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我每天都出门,生活很正常。我自己也憋不住,不能宅在家里,而且因为这里比较村,真的上街也碰不到多少人。这个人口跟上海(我在中国的家在上海)是没有办法比的。其实我自己也觉得非常疑惑,我都不知道美国每天这七八万的病例数据是怎么爆发出来的(大概是大城市游行或者海边party?),我马路上都看不到多少人(笑)。

Berkeley这边有点像城乡结合部,人口比较稀疏。刚刚搬回家上课的时候我每天都出门散步,每天晚上六到八点,逛两个小时,我记得第一个月出去散步的时候每天能碰到的人也就十来个,后面变多了,会有人戴着口罩出来跑步,或者不戴口罩,但是你是没有跟别人近距离接触的机会的,大家过马路走到一起的时候就会自动像吸铁石同极一样排斥开来,除非你去买东西,排队之类会和人走得近点。
孙灿
宾夕法尼亚大学
每天忙着赶due,睁眼闭眼
除了“我图又画不完了”之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感受
......如果还有的话就是“啊又一个实习取消了”和“到底要不要回国呢”。

Christine
莱斯大学
最严重的那段时间我特别紧张,
一次性囤了半个月的食物
。每天呆在家里,上课,做作业,睡觉,意外地过的是非常平凡,无聊的生活(笑)。

周天歌
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
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我一个月没有出门,也没有什么物资。我男朋友在封关8分钟前入了境,也被卡在了我这里。当时街上大多数人还没有戴口罩。机票疯涨,所有的人都想往回跑,确实有点人心惶惶的感觉。不过当时我相对比较淡定。
冷静想想,我知道这种时候做好防护可能比冲向机场更安全。
张思瑶
西雅图
从3月份到现在,基本一直都在家里。我的生活很规律。7点半起床,9点开始工作。中午会有时间做饭。晚上大概工作到5-6点,然后做晚饭。晚上还会出去散个步,碰到人就绕着走。采购频率是一个星期一次。

江北
加拿大 温哥华
生活状态基本没有因为疫情改变。读博期间本就呆在家看书写作,疫情出现,我也依然按从前的生活习惯,完成每天约定的工作量。在家做饭的频率增加,不大出门运动,不影响生活节奏,心理上也没有出现危机感。因为无法按计划出门作访谈,我索性在家写书,并与朋友们约定每周推原创书评,分享自己读英文著作的心得。更新在个人公众号“布拉格向北”。
Bruce Li 晓龙
加拿大 多伦多
疫情期间最严重的期间,大家基本都在家里生活,work from home比较独立,从事一些远程的工作,项目。也赶上了全球各大高校的网上期末答辩,各种学术论坛,感谢雷锋论坛的分享,这也是疫情所带来的比较开心的一点。
学习篇
1-1
何时开始线上学习模式?
刘鑫
南加州建筑学院 SCI-Arc
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从3月13日开始上网课。学校前段时间提出了根据疫情动向及时调整的“四步恢复计划”:阶段一,校园关闭,所有课程在线教学;阶段二,校园关闭,学校资源可供学生从路边预订、领取,例如将实体模型放在学校门口,交给学校由专人拍照;阶段三,部分课程在线教学,部分课程线下保持社交距离教学;阶段四,恢复正常线下教学。
Jasmine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三月十几号开始的吧,用的zoom。

孙灿
宾夕法尼亚大学
3月初的春假后开始上网课,直到5月中的final结束,这中间只和studio的队友当面交流过(因为我们住一个楼),后来因为听说有个公寓的staff感染了,就连队友也靠着网聊了。

Christine
莱斯大学
当时我们学校快到春假了,所以我正好就提前搬回去了,放完春假之后学校本来说要来上课的,最后突然临时改变主意说整个学期都改成线上上课了。

周天歌
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
加州大学是一年三个学期的体系,三月份冬季学期末就已经开始转为网课了,自春季学期以来,以及可以额外修学分的夏季课程都是在线授课。

2-1
网课的学习体验如何?
刘鑫
南加州建筑学院 SCI-Arc
最大的感受是时间安排更加自由,我个人以电脑操作为主,这样可以免去去学校,尤其是经常需要监控渲染进度,如果电脑在学校,需要用远程软件监控,遇到特殊问题可能得半夜去学校调整,但是在家里工作时间安排比较灵活。其次,在学校工作噪音比较大,并且空气质量一般,有时候忽冷忽热的,但是在家里可以营造一个安静又舒适的工作环境。
在家里工作的缺点是和老师的互动性降低,对于表达的要求更高,
这一条尤其体现在评图上,评图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布展,远程在线评图经常出现视频卡顿,在线布展效果减退,信息损耗比较大。其次,在家里做模型无法用到学校工作坊的专业设备,对于喜欢做模型的同学来说可能不太方便。
另外一个在家工作的缺点是刚搬回家的时候由于太过舒适,容易犯困,这一条可以通过把家里布置成工作室,白天通风,并且经常起来走动解决。
主要用到的工具是:在线视频会议:Zoom;协作交流白板:Miro;队友间项目文件共享:Dropbox;在线协作文档:Notion。
Jasmine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上网课的优点非常明显,比如有些老师上课声音太小,听不清,现在把声音调大就能听清了。
网课还有点好处就是可以随时问,线下上课在课中间问问题可能会不好意思,网课的话中间如果有不懂的可以直接发,效率会很高。
有些时候老师把课录屏了,你想什么时候看都可以,也挺方便的。建筑的话,Studio课会非常舒服,你可以和老师约好时间,在你约的时间段出现就好,没必要在别人的时间段也一定要坐在那里(笑)。

缺点就是,原来面对面就可以解决的事情,现在要两个人来来回回message好几次才能解决,然后沟通上会出现蛮多语言或者本身思维方式的误差,这点效率会打折扣。
其他的缺点没有了。其实我觉得对于建筑来讲,网课反而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交图只要交电子稿,不用打印,也不用做模型,因为模型材料纸什么的也都很贵,然后也不要排队laser cut之类的,这些东西我个人是觉得很浪费时间精力的,现在是可以直接交电子模型,时间上也会更flexible。
孙灿
宾夕法尼亚大学
Studio用zoom,其他理论课用bluejeans。以前上Studio时 critic会拿着图纸边画边讲,上网课的话用zoom虽然可以在屏幕上勾勾线条,但是效率低了很多。这学期David Gouverneur的Contemporary Urbanism课做的模型都非常有趣,但是网课以后这门课也完全以理论为主了。

Christine
莱斯大学
这个要看你上课的类型吧,如果是lecture-based的课,其实差别不大,
而像小班讨论课这种师生互动比较多的课的话,肯定效果是没有线下课好。
特别像是建筑设计课,和老师一对一交流时主要的课程内容,效果就大打折扣。老师改图很不方便直接修改。因为我们这个学期,老师原计划是最后整一个月来做模型,结果最后一个月在线上课我们只能做一些电子模型,就少了很多学习机会,你也无法和studio的同学进行及时的交流,讨论作品之类的,可以说失去了studio教学的灵魂。

3-1
学校应对疫情的措施如何?
对于下学期国际生有什么安排?
刘鑫
南加州建筑学院 SCI-Arc
学校给每个同学发了3400美元的救济金。

Jasmine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教学楼是关闭的,校园是可以每天瞎逛的(笑)。教学楼是刷卡都不能进的,但是有些department的实验室(比如像化学实验室)还是每天都要有人过去值班。

具体下学期学校这边还没有明确说会确定用网课还是有线下课,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不论最后有没有线下课,学校都会保证所有学生有网课上。
孙灿
宾夕法尼亚大学
每个学院的政策不一样,design学院的每个department政策也不一样。就LA而言,除了我们还有一年毕业的是hybrid,其他同学都是online。

孙灿居家2个月的房间,有无敌夜景
Christine
莱斯大学
学校没有要求我们自我隔离,但是它禁止15人以上的gathering,所有公共空间(像是game room, movie room)都封起来了。我们的公共休息室本来有很多大家可以一起吃饭的大桌椅,现在一张大桌只配了一把椅子,在公共空间人们没有办法聚集起来,学生也不允许去拜访其他同学的房间。

就目前的消息,我们学校下学期是online和offline两个相结合的模式,可以肯定的是25人以上的班级在线上课,25人一下的班级由教授自己决定,暂时现在课程表还没有出来。国际生可以选择在国内上网课或者在美国上学。
周天歌
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
我们学校目前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方式。
学校会少量安排一些线下课比如舞蹈或者表演类,但每个班人数会变少以保证社交距离。线上线下混合课则是可能每节课一个学期就有那么10个小时是在线下。
学校不会主动为难国际学生,学校总是站在国际学生这一面并努力帮助我们的。
4-1
目前所做的课题有受到疫情影响吗?
刘鑫
南加州建筑学院 SCI-Arc
现在在做毕设Thesis,因为导师是上学期studio老师,所以可以借上学期的studio课题谈一下疫情对课题的影响。上学期课题探讨的是现实/虚拟,实体/数字,以及后数字时代的观看方式和材料性,主要表达媒介为动态影像。三月初开始下半学期,按照原计划,我们会在学校的Robot House搭建影棚配合使用六个工业级机械臂拍摄。3月9日刚刚讨论了下半学期工作安排,第二天就由于闭校通知,我们在学校搭建拍摄的计划等于全部被推翻。
我们只能另辟蹊径,
寻找在线教学模式下的可能性,于是每个课题组给出了不同的方案:
有的同学设计了网页交互系统,有的同学用游戏引擎开发了交互程序,我们组因为我之前已经做过机械臂反向动力学绑定,于是在Cinema 4D中1:1重建了包含机械臂控制系统的Robot House,研究了怎么在数字渲染中模拟3D打印表面不完美的效果,最终实现在虚拟影棚中拍摄。最终studio的评图采取基于Miro平台的在线布展,每个组可以设计布局以及交互方式,我们组同时上线了一个项目网站帮助评委更清晰地了解项目。

Figure 1 SCI-Arc Robot House ©刘鑫
Figure 2 Cinema 4D中的虚拟Robot House ©刘鑫
Figure 3数字渲染3D打印模型,保留了支撑等结构,模拟被手摸过之后的污渍 ©刘鑫,Jessie Pan,Leo Wan
Figure 4基于Miro平台的期末在线展览评图 ©刘鑫,Weiser Vertical Studio
孙灿
宾夕法尼亚大学
上个学期的602做的是城市设计项目,场地选在Chicago的PBS(公园和林荫大道)系统。
因为疫情studio减少了一些环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减少了模型制作。
还有就是在家工作如何克服懒癌。

Christine
莱斯大学
我们这个学期做的是collective housing,场地取的是在休斯顿本地。

工作篇
1-2
何时开始远程工作模式?
李天颖
纽约 Presentforms
我换工作之后就一直是在远程工作。大家经常视频聊天以及晒自己家的猫。纽约今年特别冷,三四月份还在下雪,在家办公的时候,有一种围炉夜话的感觉。
跟线下办公的主要区别就是协作工作可能需要花钱买一些线上的服务。线上的协同会有点麻烦,得每天一直盯着手机发短信,早上一定会有一个集中的会议。如果在办公室工作平时可能就比较安静,不怎么说话,但能够随时解决问题,在家办公就需要每天集中一段时间解决问题,有些同事会在半夜12点还在工作。
蔡泽宇
芝加哥 SOM
公司对我们说远程办公要到9月份。其实建筑这个行业基本上可以远程办公,
现在有zoom可以开会,所以其实怎么基本不影响整体公司的运营。
现在疫情也还是比较危险,所以公司就决定让我们9月份再回去上班,不行就接着远程办公。比如像一些高科技行业,他们可能今年都不会回去上班。建筑的话其实就介于中间的一种行业,不一定需要亲自到场,所以其实也能一直在家办公,但交流沟通方面确实不像之前一样高效。

张思瑶
西雅图
其实现在西雅图理论上来说办公场所可以有25%的容量线下办公。但是我们公司政策还是自愿来上班,如果觉得不安全也可以在家办公。而且还给所有的人都配了笔记本电脑、配了软件。
Bruce Li 晓龙
加拿大 多伦多
从巴塞罗那回到多伦多就一直在进行网上的远程工作,具体参与了一个阿拉伯艺术中心的国际竞赛,也一起赢得了竞标。团队也都是网络合作,Whatsapp,Zoom 沟通,各司其职,和办公室的状态还是不太一样. 自己在家有时候感觉太自由了,有种虚拟的感觉,反而挺怀念在office那种一起上班沟通,午饭,晚上散步吃tapas 酒吧的那种真实的生活状态。还有周五早下班,直奔机场长周末欧洲旅行看建筑的日子。
Figure Friends©晓龙
Figure Barcelona ©晓龙
2-2
远程工作的体验如何?
李天颖
纽约 Presentforms
我现在其实非常不喜欢在家办公,大家第一周的时候特别开心,感觉在家想睡觉的时候就可以睡觉,想喝东西就可以喝东西。但是在家办公每天时间就会很碎,要给自己做饭,每天琢磨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还不如去办公室从早到晚工作,回家就是自己的时间。我猜想国内大家也一样,在家办公之后就没有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的界限。而且一旦我在视频,我家的猫就在旁边狂叫,它觉得有人在分散我的注意力,所以会一直刷存在感,比如站在我背后盯着屏幕里的人看,或者打断我。
天颖的猫
周天歌
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
因为考完了博士中期的资格考,我现在是博士候选人,所以有机会以讲师身份独立教授本科生课程,如果班上人数超过35人也会配有助教。
在学校关闭校区的开始就有学校的教学中心给所有的教授们提供教网课的培训,包括七八十岁的老教授们也都在非常认真地学习新技能。没有人认为网课是一种可以教学放水的形式,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在用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在准备网课。
我估算了下自己,准备时间是平时准备线下课的时间的1.5-3倍。其实,教课一学期下来,我渐渐发现网课其实对学生有一些好处,比如所有的学生都能更轻松简单地提问。线下教学中,有的学生就会比较害羞,总是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提问,互动的覆盖面低很多。我喜欢在每周的教学里让学生在课程教学平台上提交他们可能不太理解的内容,并在接下来的反馈中回答问题或者对课程侧重做出调整。相比线下,我倒是觉得学生们也在努力地帮助我成为更好、更有效率的大学老师,在教学成果上其实是有所提高的。当然,这还是取决于具体的课程内容。
张思瑶
西雅图
都是在zoom上开会,其实挺方便的,大家可以随时随地开会。参与也相对容易一些。线下开会,你要参加你人得在那儿。现在线上开会,
可以旁听很多本来不能参加的会议,可以学习到很多。
3-2
所在的公司/机构是如何应对此次疫情的?
蔡泽宇
芝加哥 SOM
比如说在复工的时候,会先安排1/3的人回公司,安排他们隔行隔列坐,然后
把公司的流线划分成单行线,这样就可以避免人两两迎面走过来的状况。
在复工的时候会提出类似这样的一些策略,避免更多的传染。如果最后疫情转好,可能就安排50%到70%的人回去办公。

张思瑶
西雅图
我们公司给线下办公的人配了隔板口罩和消毒液,让大家保持社交距离。

4-2
现在所做的项目有受到疫情影响吗?
李天颖
纽约 Presentforms
我现在每天都特别忙。在同时做几个项目,同时在进行的还有住宅项目、装置设计。
目前忙的项目是旧建筑改造的办公类项目,我接手的时候已经发展到DD(Design Development)了,我在做部分是CD(Construction Development),完成的是DD到CD之间的工作。我参与的项目中,比较大的尺度是三层小厂房的改造。
其他项目,例如有时会花两三周的时间做一套住宅项目的设计研究,会进行更偏向学术性或者艺术性的设计探讨,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去想这个建筑要表达的内容,材料要体现的特质,做一个辩证探讨,然后再发展一套图纸,甚至不是建筑图纸。这三周时间一直我在学Blender这个软件,做出的图像比较抽象。
我的工作内容有时候特别概念化,有时候很具体,上周我一直在画厕所、楼梯平面剖面,三周之前我在出一个项目的施工图。
蔡泽宇
芝加哥 SOM
我们基本以做超高层为主。
我记得国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很多项目都暂停了。
我的那个项目还好,只停了两周,然后就继续进行了。
主要是因为国内疫情很快就压下去了,所以我们做的中国项目就没有太受影响,美国这边有的项目停了大概一两个月。
我们公司本来做手工模型的情况就比较少,基本都3D打印。最近由于疫情,基本就不怎么做物理模型了。我们公司也不像偏研究型的公司或者学术机构一样会用大量手工模型去推敲的方案,所以这方面公司不怎么受影响。
周天歌
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
我是学音乐的。疫情对于音乐和表演行业的打击是巨大的,可能有一半以上的人失业严重。我之前每个暑假都会去欧洲演出,但现在所有的演出和约稿都或推迟、或取消。
在不能够与人互动的情况下,我也在用大量时间给自己音乐科技方面的技术充电,最近在和斯坦福和耶鲁的一些小伙伴们合作的作品就包含了人脸识别以及VR声音场景的设计。
它是一种对音乐创作有效的延展,但并不能真的替代现场人与人共同演奏的感受。巨大的缺失感是一种无可避免的体验。
但从个人的成长来说,你因为外界的原因突然“失去所有”的时候,你就离之前做这个事情的原点更近了。对于想要成为一个深沉的学者或者说艺术家的人而言,经历这些可以说是一次蜕变。至少,每天我都还在思考、在做事。

张思瑶
西雅图
目前我手头上只有一个接近施工阶段的项目,的确推迟了一些进度,但并不是受到疫情的影响。那个项目所在的小镇基本没有感染病例。公司有一些公寓项目的施工暂时搁置,不过也有新的项目在开始启动。

江北
加拿大 温哥华
虽然因为疫情,自己的工作室业务一时不能开展,但我在此期间写成了一本书,如今已经交给编辑看。另外我的公众号也做得风生水起,可以说每天都安排得很充实。

Bruce Li 晓龙
加拿大 多伦多
之前在巴塞罗那事务所工作了一年多,现在主要在远程做一些事务所的竞赛项目,文书,做一些本土室内设计,还有和朋友合作的国内民宿项目,住宅别墅类项目,方案阶段,因为是远程工作,受到的影响没有太大。
5
疫情期间的招聘和待遇有变化吗?
李天颖
纽约 Presentforms
在12月底到1月初,正是假期结束的时候,那时招聘还是非常多的。
但从3月有传闻说要停工的那一周,到搬家的那一周开始,就再也没有招聘了。
可以上Archinect、Glassdoor这类网站看挂出来的招聘信息,首先能挂Open招聘的岗位是真正的缺口,因为很多在国外找工作都不是靠公开的招聘,经常是推荐来进行招聘,如果挂出公开招聘的信息就意味着有缺口。但从那一周开始很少有招聘,能看到的都是猎头。
蔡泽宇
芝加哥 SOM
我们公司有强制无薪休假和降薪的情况发生。
强制无薪休假大概有10%的人,然后每个人的工资都降了10%。
也很久没招人了,感觉一年都没怎么招新的人,本来6月份应该会有暑期实习,也全部暂停了,走的人也比较多,受到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张思瑶
西雅图
我们公司中等规模,大概30多个人。
暂时没有降薪减员
,但这不是一个很普遍的情况。我有听说很多大公司都有裁员和减工作时长。

计划篇
1
假期有什么计划? 
刘鑫
南加州建筑学院 SCI-Arc
没有假期,所以没有计划
Jasmine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暑假本来想找实习;因为现在美国这边公司都不会给实习岗,所以就凉掉了;本来暑假想回国,因为票买得晚,所以就只能七月底回去。就是耽搁掉了两个月,现在这两个月的时间就等于纯放假。 
孙灿
宾夕法尼亚大学
从4月初开始纠结要不要回国,发现美国的实习怕是会凉以后,我先找了国内的实习,再通过朋友推荐的票务买了机票,目前在上海实习中。
Christine
莱斯大学
暑假我本来打算去瑞士做研究,但是因为疫情的关系,就被推迟到明年了,后来我就想,既然去不了,我就回国吧,我就在国内找了个实习,结果回国的机票也被取消了,所以国内的计划就凉凉了(笑),所以现在就只能呆在休斯顿,然后上学校的网课,平时和同学做做设计之类的,有点悲凉(笑)。
周天歌
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
每天都在教书和备课中。美国的音乐行业表演行业完全没有回温。欧洲已经开始好一些了,我在瑞士巴塞尔和德国柏林的几个作品已经在远程进行沟通和筹备了。但是我自己还是没办法去,欧洲会限制住从美国过去的旅行者,以及会面临出去了很可能回不来的问题。
2
近期会回国吗?
李天颖
纽约 Presentforms
其实回国不是在于想不想,而是能不能获得签证。我觉得大多数人出国的话,可能是想要在国外积累工作经验的,在国外实践还是很有意思的,这段经历也可以给CV增加一定的筹码。 
刘鑫
南加州建筑学院 SCI-Arc
暂时没有计划,目前回国措施主要是从朋友圈的票贩子那里买票。最近听说中国大使馆会继续执行针对已毕业留学人员的航班计划。
蔡泽宇
芝加哥 SOM
我已经工作了三年了,自己初步的计划是差不多四五年之后就可能会回国。
我在SOM这样的大公司工作,能够快速磨练技能,提高效率。但整体来说,待久了之后会慢慢地觉得相对有些单调,因为基本上都做商业综合体或者超高层。在这儿升职加薪也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容易。除了个人勤奋和技能累积以外,融入公司文化也比较重要,而且现在美国政府每次一到选举之类的活动就会限制移民和非移民的签证。
Christine
莱斯大学
原来“五个一”的政策还一直在实行,机票很难买,我也觉得回去没有太大必要,因为下个学期的针对留学生的政策原因,可能在美国这边呆着会比较方便点,这样不用飞来飞去。 
周天歌
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
目前我即将进入毕业年,论文的压力让我没有办法走。长远来说,我在筹划准备明年毕业后回国。
张思瑶
西雅图
目前暂时没有回国的计划。不过以后还是要根据美国的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吧。政策一直在变化,比如有说什么持有工作签证的人,要证明自己的岗位没有代替美国人的岗位之类的。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
江北
加拿大 温哥华
去年夏天最后一次回国。我来加拿大读博士,拿着国家教育基金委提供的4年奖学金,所以按照合同约定,博士学位拿到之后应在两个月内返回国内。
我本计划今年初回国,但因为中国和加拿大疫情爆发,暂时不敢走动。我已经跟爱人商量好,下次带他一起回国,让他也看看现在的中国(他是加拿大人,对中国情况不熟)。我们尽量不长期分居,所以回国就相当于搬家,在此之前要做好准备。我已经着手准备中文简历,打算回国前先跟国内几个城市的高校、企业联系,回国面试。目前就业形势不明朗,安全第一。
Bruce Li 晓龙
加拿大 多伦多
目前暂时还没有,创办事务所,建筑师执照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但最后还是会回国,至少会跑跑国内的项目,自己还是喜欢和向往作为东方人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等事务所稳定了再回去,也是离家人近一点。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感受类
1
疫情期间最艰难/焦虑的时候是如何度过的? 
刘鑫
南加州建筑学院 SCI-Arc
最艰难的时候可能是开始物资比较短缺的时候,那个时候要买生活品需要在凌晨零点抢配货时间,否则只能等到下一天再抢,那时候只成功抢到一次。第二次可能比较紧张的时候是洛杉矶城市内打砸抢烧肆虐,实行全面宵禁的一周,比较担心蔓延到自己生活的街区。
蔡泽宇
芝加哥 SOM
也没有特别焦虑,主要工作压力相对比较大,因为走了很多人,然后降低了薪水。我们中国人在这个公司更多的是做中国项目,这些中国项目没有怎么停,相当于你在一样的工作时间下能够工作的人可能相对变少了,每个人分到的任务就可能相对变多了。
孙灿
宾夕法尼亚大学
最焦虑可能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和不能掌控的无力感,最直接表现在实习取消和机票取消上面。也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们,我通过跟他们疯狂聊天来缓解焦虑。
Christine
莱斯大学
最焦虑的是国内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因为特别担心家里,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到他们身边给他们一些帮助,觉得特别无力吧。后面到美国这边开始严重起来的时候因为自己已经有个心理准备了反而没有那么焦虑,倒是家里人非常着急。
再一次经历不太开心的时候是我们这边开始要求自我隔离(quarantine)的时候, 感觉从三月到现在已经四个月了,就基本上整天呆在家里。刚开始的那段时间会感到自闭,因为平时也没办法跟朋友交流之类的,你会感觉特别缺少社交生活,一个人自己呆着,只能跟自己讲话,或者上网看视频打游戏,会觉得很空虚。但是到后面了大家逐渐意识到,虽然没办法线下见面我们可以线上进行社交。社交生活变丰富了,就会感觉好很多。
当时quarantine一个月喝的水瓶子的集合
周天歌
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
最艰难的时刻,几星期内几乎每一两天就会收到一封以”我们很遗憾的通知您,由于疫情…” 开头的邮件,全部是对我接下来到年底的音乐演出、学术会议、博物馆装置展览等等的取消和延迟通知。我的男友也是一名作曲家,在欧洲还有自己的创办音乐节,困在我这里的期间,我们就这么此起彼伏地收到这些无法演出无法正常工作的消息。那时候真的会偶然有种整个行业要从此消亡的错觉。
外加同一时段,正是要早上7点钟去超市排队才勉强能买到一瓶消毒水一卷纸巾的时候。整个大环境弥漫着浓浓的焦虑。既然没办法做事,那就好好充电吧。
在那段最难的时候我们一起读了很多书,关于人类,社会,自然,关于生命与存在。在疫情期间,我们得知我们在年初发行的一张非盈利的电子音乐作品集唱片,终于在意大利全面关掉以前通过了审批并且发行出来了。这让我们觉得,我们还有事情可以做。疫情期间,我们也会每天花一个小时一起练习计算机音乐的编程技术,只要我们还在往前走,还在努力,还在想办法,就没有输。
张思瑶
西雅图
最焦虑的时候是black lives matter运动的时候,商店被打砸抢,又有区域被占。当时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但现在已经稳定下来,就好多了。
江北
加拿大 温哥华
没怎么焦虑,没感到艰难。跟之前的生活工作状态相差无几。
2
在疫情期间有感到被区别对待吗?
周围对于华人群体的态度有没有发生转变?
李天颖
纽约 Presentforms
纽约其实还好,这里有色人种多,各个族裔的人都很多。我看到网上有人说在像Princeton之类的那种小城市会有针对亚裔的歧视。其实平时走在路上也可能会有人歧视亚裔,没有办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我好像有一种特别“外国人”的心态,我觉得可能很多像我一样的留学生都是这样,感觉是比较脱离的。
我个人是没有感觉被歧视过,可能我运气比较好吧,在工作学习生活里都没有这种感觉。
刘鑫
南加州建筑学院 SCI-Arc
没有。
蔡泽宇
芝加哥 SOM
个人感觉还行,因为前段时间影响最大的其实是黑人和警察的那个事件,中国同胞在这儿一直总体来说比较低调,当然也是因为没有受到那种级别的极其不公正的待遇,大家算都处于一种相对平和的状态。
Jasmine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没有。可能因为相对来讲加州这边比较liberal吧。因为伯克利这边差不多亚洲人,印度人,白人和西班牙裔,黑人多族鼎立;可能因为人口组成比较多元化,所以相对来讲歧视会少很多。
孙灿
宾夕法尼亚大学
因为不常出门,所以并没有什么被区别对待的感觉。
Christine
莱斯大学
我记得当时我们的国际生办公室有特意发邮件告诉大家“不同的文化之间对于疫情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说让大家互相尊重对方的反应。我觉得它当时就是想要提点因为疫情而歧视亚裔的事情。我自己其实没有被歧视过,但是我有听到人说我们学校确实有这样的事情存在。
周天歌
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
在学校里面是完全没有的。无论音乐系还是学校,都会对我们格外地关注和照顾。但是在三月初时候曾在超市门口被一位白人老奶奶语言攻击,我也有朋友遭到过物理攻击,在纽约街上被打了脸。但是我依旧认为这不能代表整个大环境。每个社会或多或少都有对其它民族同理心比较弱的人。我在美国和中国的朋友都在用他们的方式关心着我。
张思瑶
西雅图
疫情期间社交范围限于公司内部的人,所以并没有感受到区别对待。
江北
加拿大 温哥华
周边华人不少,自己没有感到被区别对待,也没有听到朋友讲被区别对待。
3
疫情期间遇到最温暖的事是什么? 
李天颖
纽约 Presentforms
我个人没有经历过,因为我一直都在家里(笑)。但我经常在 Citizen这个APP上看整个城市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如这个地方有游行,那个地方火警响了之类的,可以在上面看到大家每天晚上7点都会给医护人员鼓掌。但我住在比较小的城市里,所以并没有切身经历过。
刘鑫
南加州建筑学院 SCI-Arc
中国大使馆送来慰问包,尤其学校的一些同学冒着风险志愿地负责对接与分发工作。其次是身边朋友之前在国内的学校、中美各地校友会双方之间紧密合作,快速周转物资以帮助需要的人。
蔡泽宇
芝加哥 SOM
我们来芝加哥之后发现了同样来自康奈尔的邻居,因为疫情期间不方便聚会,也会带着口罩给对方互相做小糕点之类的一起分享,还挺温暖的。
孙灿
宾夕法尼亚大学
记得有一次去Trader Joe买菜,那时候美国人还都没有完全带上口罩,我买东西的时候都小心翼翼的生怕被人打......结果结账的时候美国大妈看我带着口罩,跟我说,“你们那里的疫情是不是特别严重?希望你的家人一切都好”
Christine
莱斯大学
当时国内疫情很严重的时候有很多美国同学会过来问“你家里人没事吧”之类的。我记起来我有一个休斯顿本地的朋友,她当时在我们学校把学生都赶回家上网课的时候跟我说“如果有需要,你可以住到我家来。如果你有任何需要可以跟我说,我过来帮你”。学校里跟我关系比较好的老师也说“你有任何需要帮助的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学校给像我们这样的留守儿童也经常发一些有糖果填色书拼图等的care package。我觉得虽然孤独一人在异国他乡但是还是被关心着的。
周天歌
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
5月初的时候中国驻全球的使馆开始给留学生们派送健康包,真的让我非常感动。大使馆会联系每个大学的学联,登记造册每个学生的信息,门到门地送。健康包里有20个外科口罩,两个n95口罩、两盒连花清瘟、一本防疫指南,以及一封大使写给大家的信。一共送了两次,学联很努力地做到一个人都不少。
还有我们这里的华人中餐馆,提前储存了很多的口罩,然后以合理的价格卖给中国留学生。因此即使在市面上口罩价格天价的时候,至少在圣地亚哥我们都还是有办法或者价格合理的口罩的。
张思瑶
西雅图
有男朋友的陪伴,还有公司的人也会互相鼓励,给在ins上面发的弹琴视频点赞之类的。
江北
加拿大 温哥华
疫情爆发前,爱人飞到加拿大东部蒙特利尔市照顾要作手术的妈妈,俩人分开了5个月。因为蒙特利尔是疫情重灾区,隔离措施更严格。我们俩每天通话,给对方打气。温暖的事就是:他知道我喜欢泡澡,网购了洗澡球,收到时真的好惊喜啊!
Bruce Li 晓龙
加拿大 多伦多
疫情期间最温暖的是大家一起为国内收集采购物资,那种共同面对灾难的牵挂。还有疫情期间朋友的互相照顾,因为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物资稀缺,大家会互相送口罩纸巾消毒水什么的,感觉回到那个以物换物的时代,蛮温暖的。
4
疫情期间在哪些方面感受到了文化差异?
李天颖
纽约 Presentforms
说实在的没有。我周围接触的人文化背景差别挺大的,来自各个地方,所以大家的观念都比较开放,不是纯粹的保守主义,毕竟纽约是一个经常会有LGBTQ平权等运动的地方。而且纽约的亚洲人非常多,人数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你的音量,我觉得我周围的人基本上都很思辨地去看这件事情。
刘鑫
南加州建筑学院 SCI-Arc
民众对待疫情的态度可能和知识水平有关,至少我身边的教授早早地表达了对疫情的重视和担忧。
蔡泽宇
芝加哥 SOM
本来中国人性格就比较允许这种和而不同的状态,或者说比较包容。比如我个人可能也没有特别深入地去了解美国这边的社会和文化,可能就不会感受到有什么特别的文化差异。
Jasmine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有啊。很多美国同学根本忍不住他们喜欢party的心,中国同学相对来讲认为party没那么重要。我住的这栋公寓前段时间还听到很吵的放音乐开趴的声音,一看就是很多很多人的那种。你拦不住他们开party,海滩边也有很多开party的人。
有一个新闻说学生聚众开趴导致 UCBerkeley单周确诊达到47人,我觉得这个新闻发生在Berkeley很正常。我散步的时候经常看到美国人在后院开很多人的party,就是美国青少年电影里面经常看到的那种,放很响的音乐,兄弟会里的男孩子赤膊喝啤酒。但是中国同学普遍谨慎,平时聚会会很注意,聚餐也会少很多。
Christine
莱斯大学
那实在是太多了(笑)。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学校的第一个病例是在我们上课楼的马路对面发现的,离我们超级近,当时我们所有中国人都特别紧张,那时候大概是三月底,休斯顿有一个叫“牛仔节”的非常大的很多人会聚在一起的活动,它没有被取消,我们很多同学还去那边玩。
当时我们studio有个女生正在纠结要不要去牛仔节,我们都劝她不要去,因为现在去不太安全,而且她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对其他studio的同学带来潜在的风险,这个时候来了另外一个美国同学,他说“你应该去,因为你应该有自己的personal life”,然后我们大家就非常地震惊。
周天歌
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
对口罩的态度在初期的差异是很明显的,常常会看到探寻好奇或者异样的目光。在囤粮时期的差异就更大了,至少留学生群体很少能看到到买30个冷冻pizza准备一个月就这么死磕下去的。 更多的留学生,即便是平时几乎全吃外卖的,比如我自己,都开始感到在家做饭其实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现在可以掌握很多中西方菜式。
张思瑶
西雅图
普遍来说,美国人对这个病的严重程度的判断要轻一些。不过也有很大的地区差异。而且有一种“疫情政治化”的状况,像川普票仓那几个州对疫情就没那么重视的样子。
江北
加拿大 温哥华
西方人对戴口罩这件事可能是比较排斥。本地人相当长一段时间都不戴口罩,街上几乎只有华人戴。我对年初微信朋友圈里高价兜售防护服和医用口罩这事不太认同(所以我自己也没买口罩,反正不出门)。
5
疫情对你最大的改变和启发是什么? 
刘鑫
南加州建筑学院 SCI-Arc
疫情恢复后,全面开展远程工作的可能性。未来借助体积视频(Volumetric Video)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等新兴技术,员工可以实现在家里工作的时候,同时看到身边坐着自己同事的动态3D影像,这样既发挥了远程工作的在经济方面的优势,又去除了目前远程工作在沟通交流方面的弊端。
另一件事是有一次上studio的时候,闲聊中教授对比了现在的疫情和上世纪20年代美国大萧条,那之后爆发了二战,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变革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年轻的、未来的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我们擅长做什么?我们真正想做什么?
蔡泽宇
芝加哥 SOM
最大的感受主要就是建筑完全可以“云办公”。比如说有时候同事要走了,需要开一个欢送会,也可以在zoom上开个party欢送,大家一起加进来,聊天或者玩线上狼人杀什么的,大家就都捂着眼睛,等着“天黑请闭眼”。之前觉得只能线下做的事情现在都能在线上完成,包括画草图什么的,大家可以在屏幕上乱画。
Jasmine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体会很明显的一点就是:这些都是不可抗力,就是尽人事,听天命,自己尽量把自己保护好。疫情一来会打乱很多规划,要好好调整生活节奏,为自己做plan B, plan C的打算。
孙灿
宾夕法尼亚大学
以前总是在想,我到底要做什么样的选择呢,我的选择是对的吗。后来发现既然无法预知未来,那就做当下看起来最好最对的选择就足够了。不要去想太多。但是还是要努力啊,这样才能有选择的权力。
Christine
莱斯大学
就发现宅家也没有那么难受吧。
周天歌
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
疫情爆发,对大环境来说是很糟糕的事情,但这段时间在我个人的经历之中算不上什么坏事。之前的十年是一种拼命往前跑的状态。现在反而可以在家里安静呆着,很仔细地做很多事情,读书、整理、思考未来。
我现在夏季教的课是和音乐以及生态相关的,疫情能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周边的生态,社会的和自然的。我们会更多去思考,什么样的社会生态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而且我最近才发现周围居然有这么多种不一样的鸟!包括这个距离我住的地方只有六七分钟步行距离的小山谷,我竟恍然不知。疫情让我重新去逐渐定义,如果下一代地球统治者像称侏罗纪,白垩纪那样,称我们为人类纪的话,我们与这颗星球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在人类存在尤其当代技术迅速发展的百年内,我们在自然界中到底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位置。如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性发展等等。
另外一点,可以说的上是惊喜吧。疫情期间,因为共同事件所营造的集体记忆,人与人之间反而多了更多的同理心,也对不同的事物有了种更广博的接纳之心。这也许是一次心灵的净化与进化了。
张思瑶
西雅图
仔细一想的话,生活本身发生的变化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巨大。这件事情总会过去,过去以后你生活中该来的挑战还是会有的。我觉得不管外界情势怎么动荡,我还是应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江北
加拿大 温哥华
我也不想煽情,我觉得跟比如说战争饥荒这些东西相比,可能疫情算是个小事儿吧。这个规格的大型危机在咱们有生之年也许只有一两次,可是我觉得每一代人其实都有这些事情。我觉得大家现在习惯性为了工作、为收入发愁,可是人类在特别漫长的时间里,都是为那口吃的和安全的住处发愁,所以我不大愁。
因为这个事情其实放在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其实是一个小小事。想想高考的时候,那时候觉得高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儿,觉得马路应该都让给你,你就觉得大家都应该安安静静,最好蝉都不要叫。但这么多年过去,当年高考的事情我都不记得了,然后今年大家翻出来当年的高考作文我一点印象都没有。所以可能过去这段时间再回想疫情,我们也不会觉得这是很艰难的的一段日子。
Bruce Li 晓龙
加拿大 多伦多
疫情给予了新的状态和方式,也是一个自己不断反思、和与自己相处的机会,会让我思考那些自己真正想做的、热爱的、源源不断充满力量的事情,和最重要的——和家人深深的陪伴。
6
有没有什么话想要送给今年的留学新生?
李天颖
纽约 Presentforms
我觉得如果不是疫情的话,当然能来就来,当面上课和在线上课完全不是一种感觉。当面上课最大的好处就是你能向老师随时问问题,比如说老师有办公时间,或者他刚好来到学校的时候,你就可以抓着他,聊任何不懂的东西,只有当面才能进行真正的交流,也会聊得更多一些。建筑学的当面授课,不管是Studio还是Seminar,最重要的就是讨论的氛围,有一个人提出了问题,另外的人才能继续提出问题,大家就能进行讨论。
讨论比纯粹上Lecture,纯粹做Reading,或者一个人告诉你这个设计应该怎么做,能产生更多的价值,你所做的建筑本身的意义,远小于大家能继续去讨论它并阐发新事物的意义。所以如果能当面上课那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大家都担心签证还有疫情这些客观原因,也很难去说怎么左右这件事情。
但使用zoom也有一个非常积极的方面,比如说你人在纽约,突然有一天想要和一个很好奇的人,或者相隔很远的人联系,你就有一个借口说,因为大家都无法外出,所以我们能不能进行一下视频?就有一个借口可以跟人聊天,可以和原本时空上并不在一起的人,开一个视频会议。
以前想请一个什么老师或者建筑师来开讲座,还要花很多功夫发邮件,联系看他什么时候在纽约,在每一周的上课时间,有没有空来学校聊一下,但如果是用zoom就无所谓了,你一样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和老师进行沟通。
刘鑫
南加州建筑学院 SCI-Arc
变革中有挑战,挑战中有机遇,在时间的长河中,重点在于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
Figure 家庭工作室 ©刘鑫
蔡泽宇
芝加哥 SOM
我个人建议,如果全程上网课的话,可以选择先GAP一年,再看看情况。因为我觉得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一起去做一个STUDIO、在和同学老师一起上课的过程中去感受他们不同的思维、交流不同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工作的话,采取远程办公的形式是可以的,因为我觉得工作就是要达到某个目的,虽然交流起来会费劲,但影响不会太大。可是我觉得如果是学习的话,所学到的东西会特别打折扣。如果真的是全程网课,换作是我的话,可能就不会选择今年来读书吧。
听说学校有可能会在国内相关分校开设项目,但我觉得肯定还是有影响的,因为一个学校的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几个特别厉害的老师,如果要在国内开,无论是上理论课还是实践课还是带STUDIO,老师可能也就一两个月来一次评图,正常的授课氛围基本上是感受不到的,所以我个人觉得有可能学不到太多东西。如果是在美国学校上课,他们一般一周要上三次STUDIO,每次你拿着模型或者草图跟老师探讨的时候,所学到的东西和他一个月来上一次课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学费没变,你还是花了几万美金交学费去上这个课,可你学到的东西可能只有40%或者50%,我觉得效率和性价比太低,还不如你去工作,可能一年所学到的东西会更有意思。除了理论学习,实践也很重要,在实践中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Jasmine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网课会让大学缺少很多它应有的快乐,大学的campus一旦不存在,整个氛围都会变得不太像大学。我可能甚至会建议他们这个学期先defer掉,因为你要交同样的学费却不能去美国,学习的氛围和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留学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孙灿
宾夕法尼亚大学
私心安利豆芽老师的《不用去猜》——该来的总会来,还没来的不要猜。
Christine
莱斯大学
第一个是:只要你防疫措施做的好,平时多洗手,注意戴口罩什么的,还是比较安全的,不会像你想的那么危险。
还有虽然国内的媒体会宣传美国人都不注意防护,不戴口罩,其实到现在这个阶段我觉得大部分人都已经有这个意识了,开始比较注意自己的防疫工作。坐航班,旅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好防护。还有一点是如果有需要连体防护服,最好在国内买,因为美国这边很难买到。
周天歌
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
我还是倾向建议去。一方面可以延迟入学,另一方面即便是网课,教授们经过一个夏天的教学已经充分适应过来了,网课的质量并不会比线下课要差。当然如果你的专业是需要做实验之类的,那可能确实会吃点亏,情况不太一样。以及,在特朗普赶人的政策出来之后,部分大学现在也允许学生可以在国内对应高校修一些线下学分了。
张思瑶
西雅图
今年过来读书的人,做这个选择要比以往的留学生更加慎重。美国现在的经济形势确实不是特别好,要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估计会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如果是毕业之后有打算留下来工作的人,很有可能不会非常理想。还有就是政治局势有点复杂,未来不确定性很强。如果川普连任的话,感觉很多政策并不会向一个很好的方向发展。
江北
加拿大 温哥华
我还是觉得还是要把时间放在一个长轴里面看。我那天看有一句话,“人生最后的命运根本就不是你一次两次大的决定的结果,而是一系列小的决定的结果”。 不是说比如说你选了什么样子的人结婚,你选了哪所大学,就决定了一生的走向。人生其实是一大堆小决定组成的。你进了特别牛逼闪闪的大学,但后面还有一堆小决定在等着。
比如我毕业之后,没事儿时候我也去看我伯克利的校友,看他们都在哪里发展。你会发现其实他们还挺像以前的他们的:你当时认为这个人大约是哪种人,他后来还真的是这样。本科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像闪耀的小星星的那些人,他们现在还是那样的千奇百怪。我们都觉得自己变了很多,可是外人看来他会觉得你的神情还跟小时候很像。大家都是在符合自己或者别人预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变成了加号,就变成了XX+。所以没关系的,我觉得今年的挫折只是一个小小的你撞了一个小土堆,不要太焦虑和担忧。
Bruce Li 晓龙
加拿大 多伦多
建筑是一生的喜欢.
喜欢曾国藩那一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希望与学弟学妹共勉.
Figure Model Room ©晓龙
花絮
周天歌
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
*关于black lives matter
在此不必用长篇去概述冲突的根源,我也相信很多社会学学者可以对此有更准确的见解,我仅以自身经历谈一下对此的感受与态度。在纽约读本科的几年,我都住在非裔区,也曾在一些美国犯罪率最高区域的公立学校支教,很多留学生不会选择住在非裔区,说他们危险等等。
但其实我更愿意把他们看作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一个个鲜活的人。
 以事实论事实,美国各个区域确实存在着很严重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平等,信息资源不对等,所以导致很多层面上的阶级固化。
而这种不平等所导致的种种悲剧与困境正是要我们这一代人在全世界努力去克服的。
*关于美国政府与留学生
对于留学生以及真心求学的学子来说,有一项需要明确,抗击疫情的失利,并不意味着美国大学学术的崩塌。当然,此时选择留学是有挑战性的,需要做好一些准备。但是美国的大学,是绝对站在保护学生——包括国际学生的立场上的。特朗普的政策可能会让国际学生很恐慌。极度恐慌的部分原因可能是觉得国际学生和美国政府之间存在矛盾。这个是有的,但近期所有损害留学生利益的主要政策,其矛盾的主体是美国政府和美国大学。
政府其实是在逼大学复工。总统虽然权利很大,但是每个州自有其态度和自治权。像加州很特立独行,更理想主义一些。在联合起诉政府的国际学生政策的名单里,除了大学以外,以加州开始的17个州都参与到了保护国际学生的行列里来。我们最好不要把美国人概括成一个人。也不要认为美国的大学跟白宫是一丘之貉。只要是正经的美国大学,绝对不会站在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对立面。无论是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都一定不会以完全牺牲留学生作为与政府交涉的代价。所以遇到挑战的时候,放心地向你的教授、你的学校求助,他们会帮助我们,不会抛弃我们。
另一点想说的是,你得清楚你为什么来美国?疫情也是一场洗礼,把很多在表面的障眼法的东西都拨开了。如果是为了学想学的东西,去长眼界见识,解未解之谜惑的,到达一个国家本身就不是目的,只是求知路上的一条可选择的道路。如果确定了这点,那么无论你想起去的地方是在美国还是欧洲还是哪里,你都会坚定不移地去,因为做的那件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来美国是为了“美国”本身,那它现在已经的确产生一些令人担忧的变化,你的确可以重新问自己,这可当真是你最好的选择吗?
*怎么看待美国
我和我家里人对待美国的态度,既不是仰视,也不是鄙视,而是一种正常看待它的态度。美国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并不会拍手称快。因为这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所占体量太大了,无论是从贸易还是各个方面,大厦一旦倾颓,对我们乃至全球都会有大的不利影响。而作为有责任的世界公民们,我们是要努力与整个世界产生共情力的,这也是曾经百年前的美国给予这个世界的正面影响力与价值观之一。那么作为我自己,便努力和大家一起做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人吧。 也许,美国创建之初所传播于世界的某些优质的思考方式与价值观,已经不能说这片土地有着最好的载体了。它也许在寻找一个新的土壤,也未可知呢?
 北美篇 完结 
本期采访记者:
孙瑞靖
哥伦比亚大学录取
林心艺
爱丁堡大学社会人类学本科
阿晴
雷锋栏目
主编
荆唱
爱丁堡大学录取
总策划:
视频剪辑:
林心艺
爱丁堡大学社会人类学本科
孙小野
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历史及设计硕士
韦雨萌
华南理工大学本科
蔡诗瑜
雷锋执行主编,南京大学规划硕士
敬请期待下篇——北欧+荷兰+德语区
将覆盖瑞典、丹麦、芬兰、荷兰、德国、比利时、瑞士7国,共10位受访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