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要:睡觉前可以喝奶吗,会减少生长激素分泌吗?(点击阅读:睡觉前喝奶,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吗?

昨天发了一篇挺有争议的文章(点击阅读:不信神的中国人),有很多读者提到,科学也是一种信仰。但其实科学和宗教信仰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正好这个问题是和我们今天的主题相关的。
昨天那篇8000字写伤了,所以今天简单一点,只是简单聊一下孩子们的科学启蒙应该如何下手。我们把在后台回复读者同学们关于科学启蒙的问题的答案汇总了一下,总结了5个相对基本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我们之前有介绍过著名的英国喜剧演员/编导瑞奇·热维斯Ricky Gervais,他是一个不可知无神论者(agnostic atheist),3年前他上扣扣熊深夜秀( The Late Show with Stephen Colbert)时,和信教的Colbert聊起了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区别。
瑞奇这样跟扣扣熊解释,为什么他不相信神只相信科学:如果你将世界上所有的经书都完全毁掉,那以后这些经文就不会再次原样出现。而如果你将世界上所有的科学书都毁掉,1000年之后,它们还会一模一样的回来。因为所有的实验都会证明同样的结果。
这是我们见过最精彩的解读科学的段子之一。也说明了科学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别:科学不需要信徒无条件地去信仰,科学允许甚至希望被怀疑,它可以通过不断的验证,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并不断改进。
这是我们第一个想给大家的建议:
科学不是当信仰来教
,信仰只要告诉小朋友结论,不需要解释。但科学本身的教育,核心不是告诉孩子结论,而是尽量告诉孩子如何得到的结论。
信仰需要尽量的让受众去相信,但科学鼓励孩子去怀疑
,去质疑,然后想办法去推翻或者证明。

因为科学不是简单的信息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世界观。学习科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逐渐掌握这套方法论,学会如何认知这个世界。
这就引出了我们第二个建议:
不要直接把答案扔给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问一个问题,对于大人来说这个问题可能太简单,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但这其实是我们在几十年的人生中逐渐强化的记忆感觉。对于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的孩子,不要用大人的思维状态,认为这个问题那么简单不需要说太多。对孩子来说,需要知道的不仅仅是一个答案,而是如何推导出这个答案的过程,一些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点,验证的方式如何试错等等。

比较简单的方法,是
通过一些提问的方式,来引发孩子的思考

  • 你是怎么想的?
  • 你为什么这么想呢?
  • 你觉得这个答案有什么问题吗?

  • 有什么方法我们可以验证这个答案呢?
  • 如果我们改变一下的话......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居民来说,使用搜索引擎来回答问题是比较方便简单的。但互联网上的内容过于嘈杂烦乱,良莠不齐,我们应该谨慎使用搜索引擎来寻找答案。如果只是回答一些知识点的内容,比如“罗马尼亚的首都是哪里?”,还比较简单。但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是主观题或者甚至zhihu体的问题,那么就不建议只是从网上搜出答案给孩子读。
一方面这些可能带有主观性成分的答案未必正确或者全面,或者只是代表答题人的个人立场态度。在这种时候家长应该充当一个过滤器的角色,先把这些内容理解清楚,预先判断这个答案是否是孩子寻找的答案,如果是,还要考虑如何用孩子年龄可以理解的语言进行“翻译”。
另外一个这些年越来越常见到的科学“工具”,是市场上开始普及的科学玩具或者科学教具产品。这些产品往往针对一个主题给出一个实验产品套装,配备一个使用说明,或者简单的课程。在让孩子使用这类产品的时候,一个经常的误区是:过于“看说明书操作”,应该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脱离操作手册
除了一些可能会有危险的主题产品(比如可能有爆炸、燃烧等风险)外,应该鼓励孩子超出操作说明手册的范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鼓励他们犯错。科学的历史就是在一次次犯错中积累的,而很多伟大的发明也是在偶然的错误中诞生的。
在科学启蒙阶段的实验学习中,错误和正确同样重要,甚至有时候更重要。要让孩子明白失败本身的意义 —— 失败不等于错误,而是我们确认某一条道路“不可行”。所以超出科学教具产品说明书中的规范步骤,进行适度的创新,是必要和有意义的。
最后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孩子认知世界其实是有一定规律和顺序的。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家长给孩子做科学启蒙的模式,有点像拿一本百科全书随机翻来给孩子讲。其实科学学习的内容主题应该遵循一定的顺序,简单的说,就是从孩子日常接触比较多的事物,到距离他生活较遥远的事物;从小而简单的事物,到相对庞大复杂的事物;从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事物。当然小朋友更感兴趣的,也可以优先。
上面是我们根据之前读者在后台提问比较集中的几个点汇总的,我们之后会给出更为具体的科学启蒙方法的解读,以及可以参考的家庭科学学习方式。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
教育
”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 别用识字卡破坏孩子心中的汉字之美
  •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 教育是服务,底线是安全
  • 幼儿园禁止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数学启蒙的赢家,和谁先数到100无关
  • 幼儿园门口的“分离焦虑”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皮纹测智商天赋?算命先生们还是省省吧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你是哪种育儿风格的父母
  • 清明,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 别用弟子规来绑架国学教育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请教会孩子去面对那些“可怕”的人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欧美家庭最流行的熊孩子管教法:Time Out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别了,毁在小升初上的华罗庚金杯赛
  • 给“少数派”家庭家长的育儿建议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 数学好的人,怎么买保险
  • 不吉利背后的中式死亡焦虑

  •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 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是去关注那些去不了清华北大的孩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