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第3436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
· 舒时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英国政府7月22日公布有关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NO)的扩权计划详情。香港资深媒体人发表评论认为,香港新一轮移民潮将临,或带走万亿资产。
然而,就笔者在香港本地金融圈了解的情况,这一轮的BNO护照吸引力似乎并没有这么大。
关于英国政府这次推的BNO护照,笔者曾在秦朔朋友圈撰文介绍,主要内容是英国将允许BNO护照持有人在英国的居留时间从6个月延长至5年,而且把目前的“有限居留许可”变更为允许在英国居住及工作。(详情请见《英国再释BNO机会,为何港人反应未如预期?》)
按英方的计划,持BNO的香港人在英国居住及工作满五年后,可以申请在英国定居,在申请获批后再在英国居住一年,便可申请加入英国籍。
7月22日公布的细节并没有更多实质性的变化。主要是对申请人提出六大标准。当然,这些门槛比坊间想象的要宽松许多:
一是要证明自己的BNO持有人身份,但并不需要有效的BNO护照,过往的BNO过期或遗失,也不需要申请新护照;
二是目前在香港居住;
三是赴英居民者需要证明财政上有能力在英国生活至少6个月;
四是需要显示出有学习英文的意愿(但不需要目前就能讲流利的英文);
五是要取得由英国内政部认可医务所发出的结核病测试证书;
六是需缴付签证费用及缴付健康税,即移民医疗附加费(International Health Surcharge)每人每年624英镑,才可享用国民保健服务(National Health Service)。
比较出乎意料的是,过往BNO护照只限于1997年7月1日之前出生的香港居民,但这次英政府表示,如果父母持有BNO护照,其未成年的子女即使是1997年回归之后出生,也可以酌情考虑获批BNO。
“五眼联盟”政策各异
新版的BNO政策仍然没有赋予港人真正的英国身份,亦不能享受英国的正式福利。但是,它是迄今为止西方国家对香港居民开出的最优惠的移民政策。
从颁布的BNO新规来看,允许所有持BNO的香港人及亲属赴英定居5年,不设人数上限,没有明显的学历、技能等方面的限制,也不需要像投资移民那样用大额金钱投资英国的资产,甚至对英文也只需要表明愿意学习即可。
根据英国的统计,香港有近300万人符合申请资格,以香港常驻人口700多万来看,近半个香港的居民都有权用BNO方式入英居留——这在吵闹了多年要“脱欧”,以便要保留英国本地工作机会的英国朝野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豪爽”的政策。
相比之下,“五眼联盟”的其他国家则显得有些“小家子气”。(注:“五眼联盟”是指,二战后英美多项秘密协议催生的多国监听组织“UKUSA”。该机构由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的情报机构组成。)过去两个月,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都声称会“援助”香港人外移,但迄今只得个“声”援,毫无实质性的政策出台。新西兰甚至连声都没有,只是提及会全面审视对港政策,包括引渡规定、战略物资出口、旅游建议等,均不涉及居留权。
400亿英镑的生意
有香港评论员认为,英国这次态度如此积极,一改以往的“死性”,背后实际上有多重考虑。
一方面,英国作为《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国之一,自认为需要比其他国家走得更深入一些,做给其他国家看;另一方面,可能更重要的还是经济原因。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于2020年6月30日公布的数据,受新冠疫情冲击,英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终值为较前季下滑2.2%,降幅大于市场预估的下滑2.0%;第一季GDP较上年同期下滑1.7%,预估为下滑1.6%,首季度GDP的降幅创1979年以来最大。
而英国预算责任办公室(OBR)认为:2020年第二季度,英国失业人数或将增加200万,失业率将从疫情前的3.9%升至10%,甚至更高,整个经济可能环比萎缩35%。至于2020年全年,英国GDP或将下降11.5%(经合组织的预测)。假如出现二次疫情,其GDP跌幅可能达到14%。
英国统计局还公布,2020年第一季度英国经常项目的赤字扩大幅度高于预期。第一季度国际收支赤字扩大至211亿英镑(259亿美元),而路透预估中值为154亿英镑。该数据令投资人担忧,英国将会严重依赖于外国流入资金。
一方面是经济下滑,另一方面是英国脱欧之后面临中低端人口紧缺的困境。英国脱欧之后,国内中低端劳动力缺口数以百万计——其中相当多是英国本地居民不愿意从事的护理及装修等工作。
在这个背景之下,英国欢迎300万香港BNO持有人入英,自然有其考虑。因为按该渠道入英的人士,在定居5年期间不能享受英国政府的福利,这对英国来说,这些BNO只会创造需求,而不会占用英国预算,对英国经济有利无弊。
英国智库“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CEBR)在2020年7月6日发表的一份预测显示,假设有近300万BNO持有人中,有35万人移民英国,则会给英国带来120亿英镑的GDP增量,而如果计算更宽松一些,算上这些移民带来的家属以及这些家属的实际需求(如在英国当地求学及生活支出等),则5年内预计会有100万符合资格的港人选择移居英国,这将给英国带来高达400亿英镑(折合约3880亿港元)的GDP增量。
不过CEBR也指出,尽管拥有BNO身份的港人有达290万左右,但预计实际上只有续领BNO的35万人以及过往参与示威游行的港人,才有较大可能移居英国。即便如此,其经济效益也不容忽视。
会否出现万亿走资潮?
香港资深媒体人纪硕鸣在“硕鸣灼见”发表文章认为,香港除了需要考虑英国的BNO政策带来的人员流动影响之外,还需要考虑这一轮移民潮可能引发的走资问题。
如果参考1997年之前的移民潮规模(大约30万人),走资规模或达万亿港币。
根据瑞信研究院2019年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香港成人平均财富为48.926万美元(约为382万港元),在全球仅次于瑞士。纪认为,除了BNO赴英机会,香港人近年来移居台湾也不乏其人。以台湾移居要求的投资金额及购买当地住宅合计需要350万港元来计算,假设有30万港人移居台湾,则预计香港将出现走资万亿港币。
不过这种计算方式并没有考虑1997年的回归前环境与当下香港的社会环境对比。
首先,香港人对内地的认识在加深。香港回归之前,本地居民对内地认识有限,中国内地经济对于香港经济的辐射与引导作用也有限。很多人移民是源于一种未知的恐慌,随着回归20多年,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的融合程度已经远非1997年之前可比,本地居民对于内地的认识也在加深,恐慌程度已远不及当年。
坦率地说,即便是持有BNO护照的香港居民,也未必个个都想去英国做二等公民。而那些有能力在英国取得和香港一样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人士,可能一早已经这么做了。
现在不少香港年轻人愿意北上就学就业,也有不少香港人选择内地城市作为养老地点。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会有30多万人愿意移民,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事实上,目前35万BNO持有人为何不悉数移民去英国发展,而是有相当部分仍然留在香港,这本身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其次,对于大部分香港居民而言,在香港更有经济“钱”途。BNO签证提供了5年的居英权,但实际上,持特区护照也可以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工作,在英国最长可以逗留2年(BNO只是没有名额限制,也不需要提供“赞助者证明”)。而过往,不少香港人都是逗留2年,获得英国的工作经验后返港工作。
为什么很多香港人更愿意留学海外后回港工作?一些香港朋友介绍,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在留学海外后在香港本地公司更容易获得更高职位;二是海外的个人所得税普遍高于香港——香港个人所得税最高档也不过17%,如果是英国或是澳大利亚,则要高达45%。对于高收入人士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别。
别的不好说,就笔者所熟悉的金融业而言,香港居民留港的机会肯定要多过在英国或其他国家。近几年,香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日益提升,港交所甚至收购了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和伦敦金属交易结算所。2020年以来,越来越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回流香港做第二上市。这些都给香港提供了大量的高端工作机会。
香港回归20多年以来,成人平均财富值在《全球财富报告》中的地位已经攀至全球第二位,证明香港人实实在在获得了经济好处。只要香港的这种潜在发展趋势不变,只要中国内地继续支持香港成为全球的重要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人仍然有“大茶饭”可以继续。
其三,撤资万亿的假设是连香港的根都不要了。按照纪的假设,香港人移居台湾需要350万港元,而《全球财富报告》统计的香港成人平均财富为382万。这意味着按照纪的假设,这些移居家庭会把所有的身家都迁至台湾。
从过往香港的移民潮流来看,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就笔者接触过的、曾经移民加拿大或是澳大利亚的香港人来看,大部分人移民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后,并没有完全放弃香港,甚至主要家庭成员仍然在香港发展,而只是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备选地,以备万一。
由此可见,撤资万亿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现实中出现的概率微乎其微。
不可否认,目前香港的确碰到一些困难,尤其在新冠病毒疫情肆虐之下,加上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令经济前景蒙上一些阴影,但放眼全球,包括“五眼联盟”在内的发达经济体,也不见得都已安全渡过难关。
如果说香港人如此悲观,那么撤资的规模应该不止万亿港币。因为根据世邦魏理仕发布的《2020全球生活报告》,香港蝉联“2019年全球房价最高城市”榜首,住宅均价已经突破千万港元。如果说真有30多万香港人对前途完全丧失信心,要卖掉房子,举家携款撤离的话,那么撤资规模将达3万亿港元,即香港44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都不一定够用。
所幸的是,这只是理论上的计算。从现实中,我们看到,自2020年5月以来,香港面临的是大量的资金流入,香港的房地产价格并没有出现重大的波动,也未见抛售潮。
从理论上说,我们当然不能排除任何可能的选项,毕竟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人员和资金的自由流动正是它的优势之一。
但我们要看到,回归20多年来,国际市场并不乏风云变幻,却有一个事实不容否认:作为外资入华和内资出境的关键联结器,香港成功地从亚洲金融风暴、SARS危机、全球金融海啸和欧债危机中复苏。在内地庞大的腹地经济支持之下,在两地灵活政策支持之下,香港每次复苏之后地位更巩固、更加繁荣——这一点,相信香港人都会看在眼里。
  • 作者介绍:港漂,资深另类投资者。曾任中资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经理及投资总监等职。
  • 本文仅代表个人意见。
「 图片 | 视觉中国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