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要:是什么引发了美国的“毁像运动”。(点击阅读:哥伦布、华盛顿的雕像被毁,老罗斯福的要被拆除,美版“文革”要开始了么?

互联网,已经是孩子们生活中的重点。大部分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电子屏幕,对于他们来说,互联网将成为成长过程中必要和主要的信息、知识获取来源。但互联网本身是一个嘈杂、多样、良莠不齐的环境。因此缺乏足够认知、信息筛选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未成年人,也最容易成为互联网的受害者。
这些伤害已经让大部分中国家长开始担心焦虑,一些家庭更是采取了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比如坚决不许孩子接触手机。但一方面互联网已经深入到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这种隔绝的实际效果很难有效和持久。另一方面互联网是孩子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技能。因此过于粗暴的隔离,会妨碍孩子更好的学习和社交,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更重要的,是结合每个家庭自己的情况,寻找一个平衡点,包括:
  • 合理控制电子屏产品时间和频次,避免长时间使用;
  • 保证孩子观看的互联网内容是符合他年龄段的;
  • 互联网内容本身的质量和正面教育意义;

  • 以及如何教育互联网和现实之间的区别和关联。
我们之前曾经写过不少关于内容选择的部分,但很少涉及到第四点,也就是现实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
小朋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还比较短,因此总是有神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帮助他们能快速学习知识和获取经验,但相反的,现实和虚幻中的那道墙,对于孩子来说就没多厚。小朋友往往分不清童话故事和现实之间的区别,而即便到了青少年,很多时候也无法理解互联网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别和联系是怎样的(当然,很多成人也搞不清)。
前几天,新西兰政府的内务部和教育部等部门,联合推出一个叫“keep it real(保持现实)”的公益活动,旨在帮助家长了解互联网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和风险,以及引导家长如何面对和合理解决,而不是在不管不顾和暴打一顿中二选一。
这个活动分成4个部分,分别针对
网路色情、网络霸凌、成年人伪装欺诈;以及不当和有害内容
。上周Keep it real在网上发布了4则创意极佳的广告片,将互联网上的问题搬到了现实中,直接去敲房门提醒家长注意。因为这样的脑洞,一下子在网上火爆了起来。

第一则是关于网络色情:妈妈打开门,两位红果果的帅哥美女站在门口,原来是儿子在楼上偷偷用电脑看色情视频,于是两位主演跑来了。
和大部分家长一提到色情和性之后所恐慌的方向不同,这则广告主要是提醒家长,很多孩子都是从色情视频开始了解性和两性关系的,而这些内容是无法让孩子全面和正确理解两性关系的。
新西兰政府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这些建议

在如今的网络世界里,孩子很容易接触到色情内容。这可能是偶然发生的,因为大多数网站都是免费的,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年龄验证,或者是出于好奇故意这样做的。虽然孩子第一次看到色情内容可能是偶然的,但青少年更有可能会主动搜索色情内容。

年轻人对性好奇是很正常的。帮助他们的最好方式就是公开、诚实地与他们谈论可能看到的东西,以及这些内容与真实的性行为和两性关系有何不同。

与你的孩子谈论色情内容可能是很有挑战性的。谈论有关性和色情的话题可能很尴尬,你可能会觉得自己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 选择合适的时机
  • 听听他们说什么
  • 让他们知道色情内容不能反映现实关系
  • 讨论发生性行为需要同意与尊重
  • 耐心一点
第二则广告是针对网络霸凌。关于校园霸凌的问题,这几年也成为了中国家长极为关注的话题,但霸凌不仅仅发生在现实的校园中。随着孩子们的网络社交生活越来越丰富,网络平台上的霸凌,往往变成家长和老师忽略的地带。
而在网络上的霸凌,虽然不会像现实中的校园霸凌那样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但语言攻击、排挤、羞辱歧视,这些同样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针对网络霸凌,新西兰政府的建议是:
网络霸凌(或网络欺凌)是指包括发送,发布或分享:关于某人的负面的,有伤害的,虚假的或刻薄的内容,以及包括使用个人或私人信息进行羞辱或使人感到尴尬。
网络霸凌是独特的,因为它是:
  • 持续的 —— 互联网24小时不会放学,因此孩子们很难脱离。
  • 长期的 —— 如果霸凌的内容未被报告和删除,则可能会在将来影响孩子。
  • 很难发现的 —— 随着新的应用程序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可能很难知道正在发生什么。

如何保护你的孩子免遭网络霸凌:

  • 设定期望并保持冷静–与你的孩子谈论他们在网上做什么以及你希望他们做什么。
  • 了解并评估情况。
  • 了解孩子是如何受到影响的。
  • 不要拿走他们的设备,因为他们也可能会用得到朋友的支持。
  • 一起制定抵御霸凌的计划。
你可以屏蔽发送欺凌或辱骂消息的电话号码。
要了解屏蔽的方法,请搜索“如何屏蔽电话号码”和孩子的手机型号。你还可以联系运营服务商以阻止手机号码或禁用消息来源的帐户。
如果欺凌行为发生在学校,你可以联系孩子的老师。
第三个小故事,则是关于
交友或性欺诈
。广告中的小女生在社交网络上认识了另外一位自称是在附近高中读书的男生,两人聊的很开心,约好见面。结果出现的却是一位猥琐中年大叔。

网络社交,已经是现在年轻一代认识新朋友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网络本身的匿名属性,让这种交友本身具备一定风险。而未成年人很难具备足够的经验和知识,能在通过聊天文字表情,来判断另一端和ta聊天的是怎样一个人。而一些成年人则利用这一点,试图伪造身份来接近未成年人,进行欺诈,获得信任,然后进行网络或现实中的侵害。
关于这种风险,新西兰政府是这样提醒家长注意的:
儿童诱骗是指成年人试图与孩子建立关系,以便他们对其实施性侵。侵犯行为并不总是身体侵犯,它可以是网络侵犯。
诱骗者试图通过社交媒体,在论坛上聊天,在网络游戏中聊天或通过其他网络交流平台与孩子建立线上关系。
一些诱骗者会使用假的个人资料,并假装自己是年轻人。另一些如果年龄不大,他们会使用真实的个人资料。如果他们可以查看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的个人资料来获得相关信息,他们则可能会假装有共同的兴趣或朋友。
如果他们还没有私信或直接发消息与孩子交谈,他们会试图将对话转到其他人看不到的私聊区域。诱骗者试图与孩子保持亲密关系,有时会花很长的时间(甚至几个月或几年),然后再寻求任何与性相关的东西,例如孩子的裸照或近乎裸体的照片或视频,或与他们聊黄色内容。
最后一个故事是提醒家长,在互联网上内容的推荐、跳转很随意,往往一个小兔子过生日的动画片,接下去就是血腥暴力的狩猎纪实。
在国内互联网上,因为缺少分级管理制度,孩子看到不当内容的风险可能更高。关于这个风险,新西兰政府建议家长注意:
像家长控制这样的功能选择会帮助你的孩子保证上网安全,但没有一种解决方法是100%有效的。重要的是要与你的孩子谈论网络安全,鼓励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帮助他们提高对网络数码内容的“抗性”。研究表明,如果上网出现问题,在家中进行定期的沟通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
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控制方式可以帮助你过滤,限制和控制孩子可以访问的内容:
  • 网络控制,在由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集线器或调制解调器上设置,适用于家中连接的所有设备。
  • 设备控制,可以在设备(如笔记本电脑、iPad或智能手机)中设置。
  • 平台或应用程序控件,这些控件可以直接在应用程序上设置。
最后看一下这四个广告的合集吧。希望我们的社会也能越来越重视儿童的互联网心理健康,而不是等到以后真了出问题再去“电疗”他们。
在新西兰政府的这个活动网站www.keepitrealonline.govt.nz)上,还有很多建议和资料,大家需要的话可以自己去看看。当然资料是英文的,以后有机会我们看看再翻译一些给大家吧。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
教育
”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 别用识字卡破坏孩子心中的汉字之美
  •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 教育是服务,底线是安全
  • 幼儿园禁止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数学启蒙的赢家,和谁先数到100无关
  • 幼儿园门口的“分离焦虑”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皮纹测智商天赋?算命先生们还是省省吧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你是哪种育儿风格的父母
  • 清明,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 别用弟子规来绑架国学教育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请教会孩子去面对那些“可怕”的人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欧美家庭最流行的熊孩子管教法:Time Out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别了,毁在小升初上的华罗庚金杯赛
  • 给“少数派”家庭家长的育儿建议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 数学好的人,怎么买保险
  • 不吉利背后的中式死亡焦虑

  •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 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是去关注那些去不了清华北大的孩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