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春节刚禁足没几天时,就有人在网上设问:疫情结束后,感情变好的更多,还是分手、离婚的更多?
当时多数答案指向后者。
自从3月初,各地的婚姻登记处陆续复工后,新闻里似乎也在验证这一点 。
离婚预约天天爆满,部分是积压的存量,但也有显著的增量,来自疫情的影响。
虽然婚姻登记处的工作人员说,这里面有“冲动性离婚”,但实际劝说时,发现多数是铁了心要离的。毕竟在隔离期间,该在心里百转千回的大概也都思量过了。
昨天,英国《每日邮报》也注意到了中国疫情后离婚大增的现象,还给英国人开了些隔离期情侣相处之道的“药方”。
这算是抗击疫情的经验之外,中国为世界做的另一个贡献?

隔离的生活为什么
对感情有很大破坏力?

隔离对感情的破坏力,不妨先从离婚的原因看起。
浙江省高院去年初曾发布过一组数据,以2018年浙江全省法院离婚纠纷的近5万起案件为样本,发现离婚的首要原因是“生活琐碎”(34.21%);其次是“分居”(30.16%);再次是感情基础薄弱(8.63%);家庭暴力(8.44%);赌博(6.06%);性格差异(5.17%);缺乏沟通(3.33%);出轨(2.51%);家庭经济(1.49%)。
这里面,除了分居和出轨,其他几项都会在隔离期间被放大。
我去收集了一些关于这个话题的留言,讨论最多的也是各种琐碎,尤其是有了孩子的,或是和父母住在一起的。虽是鸡毛蒜皮,若真计较起来,确是针尖对麦芒,不时就被戳一下。
有两个帖子,分别从男性、女性的角度编排了自己抗疫在家的日常。
男版:
我媳妇的一天!
起床,骂我,吃饭,骂我,骂孩,打扫卫生。
骂我,吃饭,辅导作业,骂孩,顺道骂我,吃饭,睡觉!
我的一天!
挨骂,起床,挨骂,吃饭,看手机,莫名其妙被骂,吃饭,又莫名其妙被骂,玩手机,挨骂,挨骂,睡觉!!!
武汉加油!
女版:
我老公的一天!
不起床,不吃饭,不洗碗,不打扫,不管娃,不辅导作业,玩游戏,玩完游戏看抖音,看完抖音看微博,看完微博玩游戏,睡觉
我的一天
做早饭,发火,洗碗,发火,打扫卫生,发火,洗菜,发火,做午饭,发火,辅导作业,发火,做晚饭,发火,帮孩子洗澡,发火,睡觉
武汉加油!
虽然是加了自嘲在里面的段子,但也可以想见其中的烦恼。

有孩子的,以前觉得是各自忙碌 ,身不由已,现在人在面前,却还过着“丧偶式”的生活;
没孩子的,之前快节奏生活里,忙着上班下班,吃饭基本靠外卖,偶尔看看电影、逛逛街,像对挺默契舒适的合租室友,现在拴在一起,经济不独立、家务低能、自我空间需求大,就突然成了考验;
如果再遇上停工、失业的压力,烦躁情绪一上来,以往岁月安好的模样也就顾不上维持了;
“腻在一起三天你侬我侬,腻在一起七天你烦我烦,腻在一起三十天妻离子散。”
“长时间、近距离、没事干,缺点都在放大镜下”
“闹着闹着就累了,吵着吵着就散了”
“没话找话说时,突然觉得很尴尬”
“别说两口子了……我有一阵觉得都要母子感情决裂了”
“两个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反而比一个人更孤独”
于是乎,再也没有什么借口可以用来掩盖彼此的不合适了,会感觉某种真相在向自己招手。
而疫情这样大的变故,本就是会调动人去思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之前,在非典和汶川地震后,都出现了离婚增长的现象。
《成都晚报》曾援引一位社会学者的分析说,“地震后,四川人更愿意反思生命的意义,更重视生活的幸福度,更关注个人的感受。在对婚姻产生怀疑时,更愿意果断选择离婚。”

看清楚自己的需求,
终究是好事情

“在进入一段关系前,
我们往往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别人;
我们的很多奇葩之处,
往往都是由伴侣发现的。”
——阿兰·德波顿
我们的一些本性,有时连自己也不了解。但在灾难的压力下可能会显露,伴侣可能看得更清楚。
如果反省下来,连自己都会吓一跳。
还有针对疫情种种新闻的讨论,也可能慢慢看出彼此三观不合。
一个老问题就出现了:政见不同的人能够睡在一起吗?
成熟的状态下,可以没问题。毕竟,政见这种东西,比起对人性和感情的信任来说,不算那么重要,还可能随着成长去改变,没必要被它绑架住。
前些年在台湾遇到一位老先生,他支持国民党,太太支持民进党,两个人生活里从不谈政治,一人一台电视机,投票的时候各自开车出门,两个人称得上相濡以沫。
但很多时候,尤其是年轻时,难免会把这当作了不得的东西,不知道如何处置,甚至为此走向撕裂。
疫情让一些人的生活天翻地覆,又让另一些人第一次这么真切地旁观着。仿佛是上帝开设的一台残酷的真人秀。
一旦人们因为灾难去思考:未来的生活应该怎么办?我到底想要什么?如果无常是常,要继续重复这样的生活吗?
没有多少人、多少关系,能够经得起这样的审视。
但看清楚自己的需求,终究是好事情。

疫情只是放大镜,
不是爱情的背锅侠

有网友说,“真没想到,第一个报复性反弹的行业是离婚!”
这话大概是属于故作惊诧的修辞。毕竟,在大背景里,这些年中国的离婚率也一直是持续走高的,疫情像个放大镜,加剧了这个现象并不意外。
但既然是放大镜,所照见的也不只是感情的疏离。
我们也看到很多人的感情,因为疫情更好了。
在以往的生活里,尤其年轻人的恋爱,大多还未经生活的艰难。现在,把生活琐碎烦恼的真相暴露出来,把我们大多都很平庸的本性展现出来,反而是深度沟通的机会。
正视问题,才可能走出“陷入幻想——失望或逃避”的死循环。
如果仔细去看婚姻的大数据,你会发现,虽然离婚率在增多,但很大比例上是同一批人在多次离婚。有些人其实根本没做好与他人白头到老的准备。
“我们不该随随便便结婚,同时又期盼万事顺心如意,正如我们不该随随便便去打仗,同时又心不在焉、有条件地为国捐躯——要知道一旦上了战场,就无法回头。”作家Joe Duncan写道。“人们拒绝舍弃一定自我,爱自己胜过爱’我们‘,这是导致离婚的头号原因,也会影响婚姻关系的方方面面。”
婚姻意味着作出承诺,并承担它带来的压力和麻烦,小到收拾家务,大到养育孩子,每天都会消耗自己的精力,为这份承诺做出牺牲——当然,我们也期待对方会给予类似的反馈。
打破婚姻浪漫、轻松的表象后,仍然愿意完成这份责任的“联盟”,也会让感情进入新的阶段 。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很多人都收获了恋人给予的支持。
一个湖北的女孩“西瓜”发帖说,因为疫情公司倒闭了,失业了,又没办法出去找工作。“一个人的恐慌,两个人的陪伴,就没那么害怕。就想起来他说:别怕,有我呢。这句话真是今年最给我勇气的一句话。”
越是在面对危险和未知的时候,人们越是会想要寻求亲人、伴侣的支持。
还有人本来是准备离婚的,隔离期间对彼此有了新的发现,无法分居躲避,索性长谈沟通,反而重建了信任。
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副会长张晓蓉观察到,这一时期,年轻人面对情感是“半冬半春”——一方面,恐惧于生命无常,产生对陪伴、扶持的渴望;另一方面,又会带来更大压力,让关系受损。
心理学者Steve Shi也有个发现:“恐怖主义袭击会降低离婚率,而自然灾害则会增加离婚率。”
因为,“恐怖袭击让人更怕死,从而更不愿离开婚姻。自然灾害重建让人压力更大,让关系受损,从而压垮更多婚姻。”
按照这样的逻辑,如果疫情短期结束,它更接近于前者。一旦长久拉扯——现在已是如此,就会趋向于后者。
疫情能够帮助人看清世态冷暖,以及生命的无常与脆弱,也就更有决心在重建生活的阶段,选择从头再来。

感情里,不应分高低贵贱

日本3·11大地震后,当地媒体报道说,灾难发生后,男人们发平安短信是给妻子而不是情人,本来对亲情很疏离的日本人,突然开始重视羁绊了。
Lens在那一年夏天采访导演是枝裕和时,和他聊起过这个现象。
他回答说,“其实也应该给情人发条短信。这种时候不应该分高低贵贱。我认为地震发生后日本价值观的范围反而是缩小了。本来是共同经历了灾难,大家应该一起共同面对,但是反而缩小到只关心自己和家人,虽然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关心还在幼儿园的孩子。这种缩小不太好。
他当时说,自己正在构思拍一些能够扩大这种价值观的东西,就是后来的《如父如子》。
其实,一直到《小偷家族》,他也还是在回应这个诉求,就是期待打破狭隘的血缘观念,给家庭注入新的意义。
《如父如子》剧照
血缘如此,感情也是一样。
它可以有更开阔的、缤纷多彩的面貌。
来聊聊你的,或者你听到的
“疫情时期的爱情”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