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来自北京的记者,派驻香港时,我选择住在农村。
可能在大多数人眼中,香港的定位都是一座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怎么还有农村呢?

不仅有,在我看来,农村还是最能了解香港的地方,比庙街、旺角更充满烟火气。
农村牌坊
香港的农村和内地的农村相同,但又不同——相同的是偏远、破落和广阔,村民的生活习性类同于内地,只是多了繁体字;不同的是,在寸土寸金的地方,政府并不支持农业发展。偶尔看到一小块地,都是私人的自留地。香港真正种耕的农民非常少,村民都是打工。
哦对了,准确来说,在香港农民不叫农民,叫村民,村子叫围村。住在村子里的原居民基本都同姓,隶属于一个家族。
今天就带大家看看,我在香港农村的生活。
# 一个有意思的院子
我入住的村屋与传统村屋不同,这是一个类似于四合院的小院,东南西北一共有10个房间,住着7户人家,邻居都是香港人,在附近上班。
院子中间有一个小天井,能看到清澈的水。
北面二楼有一个露天阳台,站在上面能360度方圆几十米的景观。
过去用来晾晒衣服,后来房东将它盖上了棚顶,平日没事在上面烧烤、喝茶、聊天。
二楼的小阳台
屋子的另一侧有一块20平米的空地,被开发出来做菜园子,种着辣椒、青菜等作物。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蔬菜吃,从地头到厨房头,只需要2分钟
出小院的栅栏门口还有一块空地,种植着菠萝蜜、芭蕉等树木,大树底下好乘凉,也是天然的停车场。
小院果园
听起来很不错的样子,事实上,真的也很不错。在香港能在青山绿水当中享受奢侈的空间,也只有农村了。
可能不少人觉得这在内地非常普通,但在香港特殊的大背景下,这样的院子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 超级nice的邻里关系
小院虽然住着7户人家,人比较杂,邻里关系却意外的好。
房东是个好客之人,经常邀请三五亲朋好友,在院子里烧烤、盆餐。遇上节假日,从9:00am到21:00pm,常常要热闹一整天。
我记得元旦那天,一大早,院子就开始热闹起来,十几个朋友在院子里聚餐,一群人吃吃喝喝聊聊,就着音乐,仪式感满满。
留声机里放的是旧日的歌曲,从邓丽君的《甜蜜蜜》、陈百强的《一生何求》到Beyond的《光辉岁月》,一整天把80、90年代香港经曲全重温了一遍,怀旧气息十足。
我受邀参加了一次周末的烧烤,两个铁板架支在一旁,分别烤着荤菜和素菜。
我和村民们坐到一起边吃边聊。很多粤语不大听得懂,但是他们都很有礼貌,对我格外照顾,通过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也能够聊得很尽兴。
后来二楼顶棚建好了,小型的烧烤就搬到了楼上,聊聊马经,喝喝茶,吹吹水,工作很少谈,压力也很少说,在天台上怡然自乐,大有《韩非子》里“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场景。
偶尔晚上,一个院子的几个人一起打打麻将,作为休闲。
这个院子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好吃的东西一起分享,我基本上每天都能享受到邻居炖的汤、煮的玉米,不管多少,都会盛上一碗一起尝尝鲜。
邻居送的菜
更有意思的是,一次房东在菜园子里抓到一只野鸡,炖了大家一起喝!
以上种种,都是原汁原味的香港农村特色。
# 这里藏着一个小联合国
在离院子的不远处,还隐藏着一群难民
他们来自非洲或东南亚,由于动乱等原因,到香港寻求归宿,有一些还是非法入境者。
他们住在用层板搭建的房间,水电气具备,无网,房租不到一千元/月,都是打工为生,有的做佣人,有的打临时工,也有的是无业游民。如果遇上台风,房顶很可能被掀翻,生活环境没有保障。
他们也开Party,圣诞节的那天,各色人种(主要是黑皮肤)聚在一起,放着流行音乐,二十几个人一起吃东西、聊天、跳舞。我远远地看着他们,竟然入了神,他们虽然生活得很艰难,但是那么开心,快乐原来是没有价格,也不分国界的。
这里有富裕,也有贫穷;有原居民,也有外国人,鱼龙混杂,像是一个小联合国,但是繁杂中又井然有序,他们共生存于同一片天地,互不冒犯,各自为生。
# 足不出户的古建筑之旅
你以为农村只有山、杂草和铁皮屋,那就错了,这里还是绝好的旅游景点,景致不啻于太平山、维多利亚港。
Really?Yes!
山脚下的村庄
事实上,农村附近有不少壮观的客家建筑群落,隐藏在村子里,历经百年沧桑,仍保存完好,香港的历史都在里面。
上世纪30年代初,旅居海外的客籍华侨获悉新界土地可自由购买及搭建房屋,当时香港处于英国人的管治下,有利于生命财产的保护,再加上香港地理位置又处在家乡与南洋通道之间,往来方便,陆续有一批批梅籍华侨,经由南北行引介在新界买田买地做大屋,光宗耀祖,也有意在香港落叶归根。
香港的政府将这些老建筑分为一二三等级,列为古物,作为保护对象。每一栋老建筑背后,都透露着香港的历史,它的纹理就在于此。
村里的古建筑
比如,附近的崇正新村,当年吸引了不少梅州客家人迁入。
历史建筑物林屋建于1930年代,业主林发是毛里裘斯华商,也是毛里裘斯自由港口局主席这幢大楼是林家别墅,建筑风格一如区内其他海外华侨修建的大屋,饶富中西合壁色彩,西洋式外观配以客家式的内部布局。政府早于 1973年便在村内铺设公共水管,但大屋的一口水井仍保存至今,视为风水井。
林屋
我平时利用早上的时间,按照网上的线路,一一去打卡。每找到一处,都有意外的惊喜!(但要小心村民和恶犬)
最后,我想大多数港漂都鲜会选择住香港农村,但我个人非常爱香港农村的生活,这是一种新的体验方式,还原了香港原本的样子,远比去经典旅游景点还让我印象深刻。
住在香港农村的这段日子,我感觉自己不停徘徊于国际化大都市和悠久历史中间香港在我的记忆中从此也有了一个新的形象。
总之,感觉赚到了。
/本 文 作 者/
鲁不豆儿
旅港作家、旅游达人、理财进阶者
/欢 迎 来 聊 聊/ 
你对香港的农村有什么印象?
/往 期 回 顾/
/征 稿 时 间/ 
如果您也想将自己的港漂经历与更多人分享,想让您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港漂圈愿意提供一个平台。
稿件要求: 以“在香港,xxx 是怎样一种体验”为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港漂在香港生活、工作、学习、社交的经历。
字数不限,内容丰富充实就行;
形式不限,文字、条漫、VLOG......来者不拒;
文风不限,或逗逼有趣,或深度思考,统统OK。
您将获得:
1. 声音、想法被更多人听见;
2.宣传个人品牌的空间;
3.基本稿费500HKD + 额外奖金
如有投稿意向,请先将选题与港漂圈小助手沟通,以“体验栏目投稿:选题名称”为邮件主题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或者
如果您也可以直接微信扫码添加港漂圈小助手(请一定在备注中写明您想要分享的主题)
对啦,我们最近有意招募长期写手,如果您有兴趣加入,请先添加小助手,我们将拉您进入写手社群哦。
期待您的骚扰来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