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旧照
我坐在车座上,从停泊在曼哈顿大街中央的车里,和游行队伍面对面,目睹和间接参与了这次和平的示威游行。
亲历曼哈顿的和平示威游行
/菊子
6月2日,非常凑巧,我无意间,从最近的地方,亲历了曼哈顿市中心的一次和平理性的游行示威。
看我拍的照片,我不能算是旁观。旁观者站在街两旁观望,拍的照片,角度是斜的。
我也不能算参与。我没有加入游行示威的队伍,没有和他们一起,举着标语牌,喊着口号,沿着纽约宽阔的大道一路走下去。
我和他们的方向正好相反,但我并不是和他们逆行。我不反对他们,而是由衷地为他们喜悦。
但我也不是完全旁观。我朝着他们微笑,招手,打手势,表示赞赏,他们要求我们摁响车喇叭的时候,我们便摁响了喇叭,从长长的喇叭声,呼应着他们寻求公平、正义、改良的呼声。
我坐在车座上,从停泊在曼哈顿大街中央的车里,和游行队伍面对面,目睹和间接参与了这次和平的示威游行。
图一. 
这位美丽的年轻女性高举着一张标语:“和平抗议,”点名了这次活动的主题。她后面的两张标语,我是今天第一次看到:“白人的沉默就是暴力。”“沉默等于合谋。”
这个星期,我必须去一趟曼哈顿。我一直在关注新闻,知道席卷全美国的和平示威之外,还有一些人违法捣乱,抢劫商店,制造和警察的冲突,也知道从6月2日开始,纽约宵禁的时间已经从晚上11点提前到8点。我的活动是12点到2点,即使算上进城出城的时间,也是早晚不搭界,应当没有问题。
进入曼哈顿必然经过新罗谢尔,想到3月10日来曼哈顿时,纽约的零号病人、犹太律师劳伦斯·加布兹(Lawrence Garbuz)就住在新罗谢尔,那时他和他接触过的几位病人还生死未卜,新罗谢尔刚刚封闭,国民卫队进驻,真是恍若隔世。
漫长,漫长的84天之后,时令进入六月,加布兹和家人都已经康复,新罗谢尔正在康复,纽约也正在康复。但是,这之间,纽约市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到6月2日为止,仅纽约市,新冠确诊人数就高达20万4千,死亡人数16,410.
但这已经不是头条新闻……一个星期前开始的抗议示威,纽约自然当仁不让,虽然游行的主体是和平示威,在多媒体时代,全世界的人看见的,都是冲天的火光,烧毁的警车,和被砸坏的商店的玻璃。
就在我们波士顿,很多商家在关闭几周之后,正在准备重新开放,在接连几天的抗议活动之后,也有几十家商铺被砸被抢。
国内的家人朋友为我们的生命安危担心,转来抖音视频片段。我说,游行示威大都是和平进行的,有正当的诉求和合法的程序,我们这里很安全。搞打砸抢的这些人,与和平抗议示威的不是同一批人,而且,他们抢的是商店,不是民宅。我也知道他们根本不信。
我需要去曼哈顿,就去了曼哈顿。沿路照例很多修路的——有人笑话我们新英格兰并不是四季分明,而是两季分明:雪季和修路季。从上个星期开始,麻州、康州和纽约州都已经渐渐复工,所以车子已经不少,但我们是日中到达,所以即使进入曼哈顿以后,也没有惯常的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拥堵。
倒是注意到一个挺显著的区别,就是沿路警车比往常多很多。曼哈顿岛左右两边两条河,西面是哈德逊河,东面么,就是东河。沿着东河往南开时,好几拨NYPD的蓝车一路飙过,好在只是闪灯而没有鸣笛,不像是有紧急状况。我们认认真真地开着车,让他们一一超过。
图二. 警务繁忙,急急如律令。
不堵车的曼哈顿真好,我们顺利到达目的地,顺利办完事情,看看时间还早,心里想,回程一定会和来程一样顺利。下得楼来,隐约听见直升飞机在轰鸣。细细想来,其实来时就听见了这种轰轰声,只是当时天上还有乌云,只听得见轰鸣,看不见飞机。现在云开雾散,很清楚,这是直升飞机,我还漫不经心地想,这几架飞机,不知道是警方的,还是媒体的。

图三. 右边房顶上那个像一只蚊子的东西就是一架飞机。
平日繁忙的街道,要想停车,基本上是硬着头皮双行停车的,停那么几分钟,而且司机还要在车里坐着,不然车拖走了都不知道去哪儿找。今天好啊,进来时前后只有两辆车,等我们出来时,前后两辆车都开走了。
该回波士顿了。现在才两点,等8点钟纽约的宵禁开始,我们该到家了。别提多爽了。
如果我们是在拍电影,所有的铺垫都铺完了,下面就该有戏剧性的变化了。
我们才开出几百米,拐了一个弯,碰见第一个红灯,就发现,走不了了。看看周围,我们是这条主街上唯一一辆车。什么是大海中的孤舟。

图四. 示威人群从远处向我们走来
我们迎面挡住了前面的人流。源源不断的人流,从我们车边走过,然后要兵分两路,从我们车边绕过。

图五. 和平示威的人群
照片左面这位女生高举着一面大大的牌子,上面说:
YOU KILL MY BLACK BROTHERS 你杀害我的黑人兄弟。
YOU KILL MY BLACK SISTERS 你杀害我的黑人姐妹。
I WILL NOT BE SILENT 我不会沉默。
右面这位戴黑帽的男生胳膊下夹着一张标语,上面说的是:
WHITE SILENCE IS VIOLENCE. 白人的沉默就是暴力。
我没有统计数字,但放眼望去,这里抗议的人群,一是年轻人多,一是白人多。
有很多标语是我们见过听说过的,比如Black Lives Matter, 黑人的生命也很重要。之前从有些中文媒体里读到“黑命贵”,再加上他们那种鄙夷、不屑和自傲的口气,曾经让我感叹,文字翻译,本应当忠实原文、传达原意,原来也可以暗藏和携带这么深深的恶意。

图六. 
有一张标语上还加上了一个字“仍然”:2020年,黑人的生命仍然很重要(Black Lives Still Matter),上面加上了两个年份:1968年,马丁·路德·金被暗杀的年份,2015年,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教堂射击事件的年份,一名白人男子在一座伊曼纽尔非裔卫理公会教堂乱枪扫射,杀死了九名正在举行圣经研究会的黑人。
也有些标语超出了我能接受的范围,比如:CHARGE THEM ALL! 起诉他们所有人!Disarm/Defund/Disband COPS (缴警察的枪,收回警务经费,解散警察)。
我们坐在车子筑成的孤岛里,游行的人群还在我们面前源源不断地走过,一半在左边,一半在右边。我一边拍照,一边朝他们招手、竖大拇指、做胜利手势。心里多少有点担忧:万一哪位游行人士看我们不顺眼,要砸车打人怎么办?
毕竟,里面还有一张标语,是No justice, no peace. 没有公平,就没有和平。
但这只是一瞬间的担心,大家都平和地从我们身旁走过,像溪水碰到了礁石,在我们车前一分为二,有的从左边过去,有的从右边过去。其实,我担心的不是他们砸我们的车,也不是他们揍我们的人,而是他们一旦出手伤人,便破坏了我对他们和平示威行动的信念。
游行队伍全部安然通过之后,我如释重负,这些可爱的年轻人,他们不负众望,不负我望,从他们纯真美好的脸上,我看到了美国最优秀、杰出、伟大的一面,人类最优秀、杰出、伟大的一面:青春、正义、理想和希望。
我虽然脑后略有担心,周围的年轻人却浑然不觉,继续往前走着,不时朝我招手致意。大约半个小时之后,人群渐渐稀疏,能够看见前面的路还是被警车堵着,但横向的街道开通了,很多车向我们右手方向开过去。我们正要改道右拐,突然发现前面的警车挪开了,也就是说,通往布鲁克林桥的道路通了,眼前是一片庄严正经的大楼,原来这就是新闻里天天播的弗利广场(Foley Square),和平抗议的大本营。这样看来,我们正好赶上了聚会的结束和游行的开头。
如果我们晚启动车五分钟,我们就会在路旁站着,旁观他们从我们身边走过,我这等好事之徒,没准还会跟着他们走上一截。走在纽约的大街上,无论任何时候都是难得的享受,更何况还有这样一群生机勃勃的年轻人做伴,还有这样一个伟大的呼声在引领。

图七. 左下角是媒体车
我曾经多次从这里走过,目标都是前面的布鲁克林桥,也曾经在这里坐过,但对四周这些道貌岸然的建筑兴趣缺缺。今天认真一查,才知道广场周围这些大楼都是何许建筑也:建于1933年的美国法院的经典外墙和柱廊入口,前面是艺术家洛伦佐·佩斯(Lorenzo Pace)的雕塑《人类精神的胜利》;纽约县法院;圣安德鲁教堂;瑟古德·马歇尔(Thurgood Marshall)美国法院大楼,2003年前被称为弗利广场法院大楼,美国第二巡回上诉法院所在地;纽约县市政大楼;泰德·威斯(Ted Weiss)联邦大楼,雅各布·贾维茨(Jacob K.  Javits)联邦大楼和国际贸易法院。

图八. 路旁警车
游行的人群往北走去,弗利广场才得以开通,我们也才能够继续南行,等候左拐然后再左拐北上回波士顿。回头一望,这是停在路旁的一溜儿警车。警察表情轻松,不知是如释重负,还是本来就只当是例行公事。

图九. 从布鲁克林桥方向走来的警察
再往前时,看见另一批警察从布鲁克林桥方向走过来,大约也是完成警戒任务后离开弗利广场。有些警察戴着头盔,但看表情,也是谢天谢地总算完了的轻松。
纽约人曾经每天晚上七点时一齐拍手,感谢为他们服务的医护人员和紧急救助人员,这里面就包括警察。现在话题一转,他们又成了众矢之的,而且,哪怕是骂他们的游行,他们也还是得认认真真地维持秩序。
周二晚上8时,纽约就开始宵禁,车经布鲁克林区时,我的手机收到了一条提示:

图十.
紧急警报:纽约市全市宵禁生效时间:6月2日至6月7日晚8点至早5点(截至6月8日5点)。关键工作人员除外。信息:https://on.nyc.gov3drG2cb
接连几个月,从疫情到乔治·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的冲突和暴力,所有的新闻,莫不令人焦急,忧虑,怜悯,恐惧,担忧。但是,今天在曼哈顿的街头,从这些年轻人纯真的脸上,我看到了青春和希望。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困难和失望,我们有理由变得玩世不恭或者颓丧绝望,那其实也没有关系,总有这样一代一代的年轻人,重新拾起人类精神的火把,重新衡量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公,什么是邪恶,什么是糟粕。然后,通过温和、和平的形式,让社会听到他们的声音,让所有的机构、组织和政府,找到自己的瑕疵,进行必要的改良,也让所有的个人,重新检视自己头脑里的偏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温暖一点,更宽容一点,互相平等关照的人更多一点。
作者简介:
菊子:武汉人,燕园学子,北美码农,个人微信公号“菊说八道”。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