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蓝字“24楼影院”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记得把我们设为“星标 ★”哦~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最近影视圈就是一桩让人开了眼界的轶事:
一位导演,蹲在豆瓣,向每一个将他的纪录片标记为“想看”的网友,发去了……资源。
传说中的“网盘见”,居然还是导演亲自下场。
因为这件事,导演蒋能杰拍摄的纪录片《矿工、马夫、尘肺病》,一度被网友顶上豆瓣实时热门第一。
随后,导演直接在豆瓣公开了资源的链接,还提醒大家“赶紧保存,要不失效了”。
短暂的话题热度让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坎坷境遇再次被人注意到。
没法上映,没人看,没钱赚,还得担心404的风险,简直是在“绝地求生”。
其实,熟悉蒋能杰的人应该知道,他此前的《路》《村小的孩子》《矮婆》等片子,也都是在类似的情况下才最终和一部分观众见面的。
这些靠着一腔热血拍出来的影像,粗粝、质朴,却总是能带给我们特别的触动。

01
《矿工、马夫、尘肺病》讲的是湘西南地区一帮矿工的故事。纪录片从2010年开始拍摄,到如今成片花了九年
片中主线人物有三个:小刘,将美林,赵品凤,对应标题中的:矿工,马夫,尘肺病。

小刘
是当地是一个90后的小矿主,负责一家小矿洞的日常运营,管理着十来个矿工。

美林
则是负责往矿洞运送开采物资以及贩卖矿石的马夫。他也
是当地矿工,后赴广东打工,从广东辞工返乡后,开始马夫生涯。

矿主、矿工、马夫,构成了特殊的行业链条,是当地人为数不多的一条谋生路。
采矿是高风险行当。
但很多人都冒着风险,只为求一份糊口的收入。

2010年左右,由于矿价的飞涨,当地冒出了许多私自开采的小矿洞。
这些矿洞既没有正规的采矿许可证,也没有安全防护措施,矿主们全凭着一股“淘金”的热情,来到这里。

小刘的矿洞便是当地众多私自开采的小作坊之一。因为是小规模非法开采,矿洞的工作条件几乎可以用简陋来形容。
只有几个简单的机器在作业,工人们就这么头顶个矿灯,拿个小锤儿进去采矿。
炸药用的是含有毒性的假炸药,经常有矿工因此丧命。
就算政府整顿,也只是砸烂机器,烧了工棚,对矿工本身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矿工们的流动性很大,经常是在当地的几家小矿洞间辗转谋生。很多时候,死亡的消息也是这样传开的。
附近一家矿洞发生矿难,帮忙抬尸体,一个800块。
有的矿洞,8个矿工被埋了3天才被救出。

还有一个矿洞,因为假炸药的毒性,前去救人的人也触电似的全都倒下。
矿工们云淡风轻地谈论着死亡,没有一丝恐惧,好像矿难死人是家常便饭。
而当矿难发生后,矿主们的发财梦破灭,或跑路或举债,被召集来的矿工们则成了背后无人问津的牺牲品。
钱没挣到,人还没了。
02
那些从死亡中侥幸存活的人,正在被一种残酷的疾病所折磨——尘肺病
片中,导演选取了矿工赵品凤
作为拍摄对象,他余生的日子也是万千尘肺病患者的一个缩影。

50岁的赵品凤,在从事了20年挖矿工作后,于2015年被检查出尘肺病晚期。
由于病情已经延误,他选择了放弃治疗,在家休养。

而恶化的病情使他无法再干体力活,走两步路就缺氧,严重时咳血,平时只能靠一台呼吸机勉强维持生命。

在农村,这种情况,基本上就等于整个家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断了经济来源。赵品凤一家也是靠着弟弟寄钱,才能生活和看病。
赵品凤对死亡已经看开了,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还叫导演帮忙给他拍张单人照,当做寿相。
但他最放心不下的,是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小儿子9岁,小小年纪已经被检查出患有多种疾病;女儿
12岁
,到了上学的年纪,还在家里“帮忙”。

如果父亲没了,这个家就更惨了。
然而,赵品凤最终也没能逃过这一命运。

2018年5月14日,因为一次停电,赵品凤没有吸上氧气,撒手人寰。
在赵品凤的村庄,尘肺病患者不在少数。
有的人治病花了好几万,光插管就做了十次。
患者们想申请低保,但成功
的很少,大多被拒,因为不符合条件。

医院报销,挂牌写的是肺结核治疗免费,可最后能报的比例并不多。
大多数家庭就这样被一个“职业疾病”拖入了深渊。
据民间组织估算,目前中国累计尘肺病人高达600万,是全国第一大职业病。
而这其中,90%的患者都是农民,大多数因没有工伤保险,没法进行持续的医疗救治,死亡率很高。而且由于呼吸困难,患者不能躺着,在生命最后阶段几乎是跪着迎接死亡
如此数量庞大的群体,一直在我们的视野之外,挣扎求生。而这部纪录片,也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他们的痛楚和无奈。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曾说过:
“好的纪录片,是一个懂生活的人在对生活做了充分预判后,抽离出一个准确的故事,还给观众一个思想的结果。” 
我想,蒋能杰导演的这部《矿工、马夫、尘肺病》便属于此,相比那些构图精致,画面唯美,但内容乏善可陈的作品,他用粗粝的镜头记录下来的那一隅真实和悲悯心,更打动我们。
和片中矿工遭遇同样让人唏嘘的,还有我们独立影人的处境
片子无法上映,最后只能通过这种“
特殊渠道
”传播,在别人看来是笑话,对真正的从业者来说是心酸。

但蒋能杰却说,“相比较600万尘肺病患者,其实我们算很好,比他们好多了。”
在片子被广泛关注后,发微博写道:“公益题材,只有传播,才能更好地发声。”并希望大家更多的去关注尘肺病这个群体。
这一次小小的话题热度对于他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意外。在此之前,通过边挣钱,边拍摄的方式,他陆陆续续推出了八九部作品,也曾一度想过放弃,但最终没有下定决心。在一次采访中,他说:“其他题材我不想拍,拍了也不开心。
不放弃发声,就算再难也要坚持。蒋能杰这一执念或许代表了中国独立纪录片人一直以来的坚守和姿态。
他让我们看到,并非没有商业价值,影像就没有意义。记录本身,已是意义。

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我们不该让这些为弱势群体发声的人,为社会亮起警灯的人,淹没在众声喧哗之中。

因为,人从来不能预知,哪一天,自己会成为那个不幸的人。
好文推荐

在看点这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