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4月1日。
搁以前,这个日子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天。
后来,有了“愚人节”的概念,大家便开始在这一天娱乐性的捉弄别人。
到2001年,因为“南海撞机事件”,这一天,我们又记住了英雄王伟的名字。
再后来,因为“哥哥”张国荣选择在这一天与世界告别,4月1日由此又增添了些许惆怅……
于是,每天的这一天,变得越来越厚重,越来越特别。
可万万没想到,今年的4月1日,那些逝去的英雄和偶像,甚至当下的疫情和灾祸,却都被一场声势浩大的直播给压制了,而主播,竟然是罗永浩。
1
一场“血淋淋”的直播对战
在连续多日的全网铺垫、预热造势之下,2020年的4月1日,罗永浩首战网络直播,战绩骄人。
据统计,本次直播峰值在线人数高达270万,累计观看人次达4875.4万;总计销售额达1.7亿,成交订单84万,产品涉及数码、家电、视频、零食、日用品、文具等,真可谓是一场琳琅满目的“罗氏百家秀”。
而在同一时间,另一场直播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虽然声势略逊一筹,但表现毫不逊色,同样噱头满满。这就是在另一头部平台号称卖出了史上首个火箭直播订单的薇娅。
在昨天的这场直播中,薇娅仅仅几分钟时间,就以4000万的“优惠”价格将价值4500万的快舟火箭发射任务在线售出,并被媒体盛赞为成就了互联网直播“带货”的新里程碑。
先不讨论这到底是不是营销噱头,面对着如此疯狂的直播对战,全网却早已不淡定了。朋友圈和众媒体都对这两场直播,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流量。
人们在一边看热闹、一边蹭热度的同时,也不禁纷纷感慨:网络直播的“带货”能力真的是太强了!这里缺的不是商品和购买力,只有想象力。
2
费繁荣”幻象
的确,互联网直播“带货”,这个被资本寄予厚望的“新风口”确实太惊艳了。
从李佳琪到薇娅,再到罗永浩,一场场叹为观止的直播,让我对国人深不见底的购买力着实惊叹。或许,这正是我们敢于喊出“消费兴国”的底气所在吧。
这不免让我联想到已经热闹了十余年的“双十一”和“618”。
当“愚人节”和“光棍节”纷纷被“购物狂欢节”取代,当我们开始热衷于追捧消费狂欢,这真实吗?理性吗?真的是需求使然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看一部很经典的老动画片——《超级肥皂》。
这是一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6年出品的彩色动画。没时间看的,直接看简介即可:
一位商人在路边叫卖可以把任何物品染成白色的肥皂,通过一番演示之后,瞬间引来大群人争相购买。一个老头带着小女孩,在一旁观望许久后,终于也下决心买了肥皂。
最后,整个大街上,人们全是一水的白色,甚至连红白喜事都没了分别。而商人的小摊却已经变成了大公司。
当大家开始彷徨之时,一个衣着靓丽的小姑娘招摇而过。人们用惊奇而羡慕的目光望着她,不由自主地紧随其后。没想到红裙小姑娘竟扑进了商人的怀里,原来是他的女儿。
看着羡慕的人群,商人幽幽一笑,将公司改名为“超级颜料公司”,然后拿出了另一种可以染色的肥皂。最后,商人门口又是门庭若市,白色的人群又排起了长队
这部动画片的本意,即是在讽刺当时一种跟风消费和盲目消费的行为,并因此还获了奖。
虽然生硬了些,但放到当下,这部动画片依然很有现实意义。
不知从何时开始,媒体和专家开始卖力鼓吹“消费刺激论”,理论是只要消费需求旺盛,那么生产端就会兴旺发达,从而可以间接刺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样的理论似乎不错。而在中国,这一理论大行其道的原因,却是源于我国居民长期居高不下的储蓄率。
根据央行公开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12月底,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92.88万亿元,人均达到了13.8万元左右。
先不说这个人均是否有意义,这几年大家口袋里的钱实际是什么情况,其实是可以自己掂量的。更何况,即便如此,有一点事实大家不能忽略:
我国居民高储蓄的原因是什么?
并不是大家不爱花钱,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抗风险习惯,特别是出于对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层面的顾虑。
而这,才是大家有钱都想存起来的根本原因。
所以,现在我们试图扭转这样的局面,光靠刺激消费是否就可以呢?
3
“鸡和蛋”的悖论
消费和生产,看似是“鸡”和“蛋”的关系。然而实际上真是这样吗?
我们现在说消费可以刺激经济增长,那是建立在消费的稳定和可持续基础上,而消费的基础又是什么呢?
无疑是居民收入。而大部分居民的收入,则又取决于生产。
所以,只有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环境和周期里,生产发展才可以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就业和收入增长又可以提供稳定收入,而稳定收入可以为强劲的消费力持续买单。最后,这些消费力产生的旺盛需求,最终会刺激生产端或供给端加速竞争和迭代,从而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但是对于处于下行周期人们,一旦由于失业潮或疾病造成居民收入降低或停滞,那么这种依靠消费刺激经济的模式必然会行将瓦解。
可见,“消费刺激论”其实是个伪命题,这和当初西方为俄罗斯所开具的“休克疗法”如出一辙,根本没有考虑到国情。
更何况,这种表面旺盛的“消费”,并非全部产生自“需求”,而是掺杂了巨大“水分”。
即,很大程度上的需求,都是非必要性需求,是过度消费,是被销售平台(包括电商、直播平台)、网红、商家三者联手刺激、引导下的“冲动消费”。
很多消费者为之买单,并不是出于根本性的需要,或者这种需要并不具有紧迫性,但是在重重营销氛围和心理冲动的作用下,而选择了盲目消费、冲动消费、过度消费。
回想一下:
  • 自从有了电商,是不是我们的购物欲望被持续调动,买了很多华而不实、甚至收货即闲置的东西?
  • 而这些闲置的东西,商家又诱惑你以极低的价格在另一个平台转手处理?
  • 再想一下,每年的“双十一”,你真的买的都是自己必须的商品吗?很多物品在因某种原因
  • 而被你退货后,很快就被你淡忘,但却并没有对你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对吗?
  • 在疫情之中,各个平台都上线了所谓的“爱心助农”频道,超实惠的价格让你欲罢不能,但这些东西买回来之后,你真的满意吗?真的都喜欢吗?
此外,在网络直播中,当你为自己喜欢的主播打赏、下单时,你实际上并不完全是为产品买单,而是在为自己的欲望买单、为追求快感买单、为营销买单、为消费经济泡沫买单。
的确,消费会让你感到快感和满足,但是任何形式的纵欲都是毁誉参半的。
如果你已经财务自由,那当然另当别论。
但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劳动者,或者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甚至是毫无节制能力的小学生,那么无论是购物、娱乐、还是打赏,当你在尽情消费的时候,你所消耗的都不仅仅是家庭的购买力和现金流,而是在透支自己的整个未来。
4
“消费升级”陷阱
所谓的“消费升级”,同样是刺激消费理论所创造出来的噱头。因为,消费从来就没有升级的概念,而一直都存在阶层化。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仰慕特供商品;在80、90年代,我们仰慕进口货;进入2000年,我们开始追求定制化、个性化……,可以说,每一个时代,人们的消费观一直没有变,一直在追求更好的商品。
然而,这不是什么“消费升级”,而仅仅是消费的细分领域。
我们当今的社会,看似是群体性的“消费升级”,人们都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然而本质上这并不是人们的观念变了,而是收入提升了,即出现了一个所谓的“中产阶级”。
正是这些所谓“中产阶级”,让商业资本看到了市场利润。所以,“双十一”也好、“严选生鲜”也好,“海淘”也好、“代购”也好、“直播”也好,均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聚焦过来,一起来分食这场不期而遇、遍地黄金的“消费盛宴”。
于是,我们看到这十余年来,电商风生水起、“外卖”风起云涌、直播呼风唤雨、一阵阵的风口呼啸而过,一波波的潮水席卷而来。
可随着众平台“双十一”的数据持续刷新纪录、随着李佳琪、罗永浩们纷纷涌向直播平台“带货”,我越发觉得这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未必是刺激,而是在“吸血”。
看看现在的消费平台是多么的体贴吧:
  • 大数据和算法,让你的浏览记录成为你的标签,然后在下一次登录时为你精准推送“感兴趣”的商品和内容;
  • 点开商品,各种精致的买家秀和产品宣传让你怦然心动,真假难辨的成交记录、交易评价更让你顾虑全无;
  • 如果你对价格有疑虑,各种贴心的促销、拼单、优惠券会让你爱不释手;
  • 如果你继续犹豫,别担心,产品分期支付了解一下;
  • 没有现金?No problem,你消费我买单——花呗、白条之类让你忘乎所以;
  • 没钱还款了?没事儿!借呗!——短期贷款恭迎圣驾……
于是,当你一边在网上飘飘欲仙的尽情消费,体验着帝王般快感的同时,你的全部信息、你的全部家当、还有你的全部信用、甚至未来,就已经全部被商家和资本绑架了。
换言之,从你开始消费的那一刻起,你就掉进了商家的圈套,成为了商家的囊中之物。
5
逆耳忠言
我并不反对鼓励消费。
我反对的是过度消费以及为了所谓的“消费繁荣”,而去刻意引导、刺激公众盲目消费的商业资本。
我不否认国人的购买力的确强劲,但是在社会分配制度没有根本变化的前提下,在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现阶段,人们的消费必须有度,现金为王,不能过度刺激。
上一代消费中坚力量的大部分购买力都已经消耗在房产、汽车和孩子之上;
而另一部分人的过剩购买力,则被“非法集资”、非法传销等黑洞所吞噬;
可以说,作为时代中坚的70-80后这一波人的消费力,基本上都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再去刺激他们进行所谓的“消费升级”,那无疑是在做杀鸡取卵之事。
一旦社会经济和就业出现危机,那么届时,这热闹非凡的消费盛宴还会涛声依旧吗?
有人会说:瞎操心!任何国家都会千方百计的保经济、稳就业。
的确!但是请看一下,各国的刺激政策的关键着眼点在哪里呢?
都是在以金融、企业为核心,从而以此保障国民就业。
如果“消费可以拉动经济”的话,各地大可以直接推出刺激消费政策即可,比如发钱。但是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这项措施,而均是以金融政策、企业减免税、社保延缴为主。
而宁杭两地推出的也只是“消费券”,而非现金,因为专家说怕发了钱,大家都存起来却不花。
而发的“消费券”实际上也是一种类似于电商优惠券性质的满减券,也就是按照品类,消费一定金额才能用。因此,基本可以理解为是一场城市电商大促吧……
如今,网络直播电商激战愈演愈烈,这场资本盛宴已然是一趟停不下来的列车。
所以,我只能祈祷这趟列车继续稳健地飞驰下去。因为一旦这场消费盛宴骤然谢幕或者戛然而止,那么我们要面临的绝不仅仅是消费升降级的问题,那或许是很多人都无法承受的至暗时刻。
(完)
2020年4月2日
于北京
留言功能已开通,欢迎大家畅所欲言
如果您喜欢以上文章,
欢迎关注“薇父私房”,并赏个“在看”。
更多好文,正在脑海中酝酿,即将汹涌而来。
业务交流可添加个人微信:vfusifang
请注明公司+职务,以免被忽略。
如果您关心疫情,那这些文章您也不容错过:

原创|英国的“清算中国论”,必须警惕!

关于粮食问题的几点疑问和建议

大家注意啦!村长又要抢钱啦!

《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谁是第五个人?

震惊!病毒源头或不是中美!狐狸是谁?

不简单|武汉新增1例确诊,必须刨根问底。

说文解字| 方方阿姨,您确实招人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