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篇文章引发一些争议,很多情绪化的回复,其实是缺乏常识。先说几点关于疫情的常识,再回看英式防疫的思路。
疫情是什么?
  疫情经常有,有大有小。不同的疫情,损失不同。
  毫无疑问,疫情是灾难。灾难可以是自然引发,比如冰雹、龙卷风、洪水,或是造成恐龙灭绝的陨石。灾难也可以是人为造成,比如切尔诺贝利事故、二次世界大战,或和平年代的大饥荒等。
  本次疫情,是蝙蝠引发的吗?蝙蝠表示很冤枉,我几千年来一直在这里。是有人吃蝙蝠引发的吗?东南亚人表示很冤枉,我们吃了这么多年,都很正常。这个问题,应当由传染病专家去研究。
  不管怎样,疫情就是灾难。谁告诉你多难兴邦,让我们一起祝愿他天天多难。
  面对疫情,社会需要决策。
如何处置疫情?
  人们面对疫情,需要处置方案。任何处置方案,就是公共决策。任何公共决策,就是资源的分配问题,因为资源总是有限,需要在不同群体的冲突寻求妥协。世界上只存在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至于人类利益或公共利益,那只是名词炒作,这点极易混淆。
  对于疫情的处置,涉及公共决策的二个关键问题:一是减少社会的损失,就是要在不同的损失方案中选择;二是规则公平,就是要各界充分的参与和监督。
  前面有人在后台感慨,你竟然讨论会损失多少生命,这实在没人性,这实在是傲慢!实在抱歉,你的智力不足以参与公共讨论。灾难面前没有完美方案,唯有二害相权取其轻。政治是人类最高级的学问,看似无情的决策可能包含大爱,而肤浅的善可能导致大恶。
  如果处置不当,还会造成次生灾难。
什么是次生灾难?
  以意大利封城为例:
  交通封闭会造成物资短缺。如果保障跟不上,会导致生活困难。
  意大利公共医疗服务发达,北部城市封闭,人们无论感染轻重习惯性往医院一躺,结果导致医疗资源被挤兑,导致老年重症患者的大量死亡。
  其它未封闭地区,因防疫压力和医疗资源被抽走,导致正常医疗活动受影响。这个时候,最好是祈祷自己和家人不要生病,否则很麻烦。曾有朋友吐槽说他的长辈骨折,却无法及时手术。
  如果长期封闭,还会造成经济崩溃。行业供应链需多年形成,如果二三个月不能开工,很多企业支撑不下去只能倒闭。一旦产业链转移,就会导致全行业的危机。
  很多企业倒闭,大量的员工失业,这会造成社会动荡。
  疫情在世界蔓延,各种公共支出大增,税收大幅度下降,本来各国政府都是负债累累,入不敷出,这下子更是雪上加霜。有能力的国家可以撸全世界的羊毛,没有能力的只能撸自己,那种连自己都撸不动的,最后只能铤而走险了。
  这些都是防疫的次生灾害。所以张文宏主任曾说,防疫重要,现在复工更重要。他表达的意思就是,长期停工的危害会远远大于疫情本身,需要在防疫与正常生活秩序中寻求平衡。
合理的决策
  关于疫情的公共决策,是在综合传染病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意见后的综合考量。合理的决策,需要如下条件支持:
  可靠的基础数据。感染数据不靠谱,一切都无从谈起。英国人这方面不担心,隐瞒、编造疫情数据会被判刑。前一阶段,英国对零号感染者的防控是相当高效的,目前其感染人数远远低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这不仅证明英国防疫应对机制的效能,也为后续的“延缓“政策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全方位的监督。无论谁当首相,都要面对在野党、媒体、知识界和民众的无情抨击。曾看过议会的几次辩论,真的是唇枪舌剑,毫不留情。关于本次防疫政策,15日二百多名英国学者曾发布联名信,批评约翰逊的政策太缓和,要求采取更严格做法——暂时关闭学校,取消体育赛事和公共集会,这就是典型的公共监督。
  来一段英国专家的解读,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英式延缓政策的理由。
  面对这种全新的病毒,疫情有很多未知因素,世界没有完美方案,各地的应对得失都可以作为借鉴反思的机会,所以需要一种持续改善的弹性决策机制,这恰恰是英国人的优势。
  有细心的读者观察到,英国的做法和日本、新加坡很接近,这其实不难理解,他们都是属于英系传承。但唯有金毛首相约翰逊直接说,疫情会导致一定比例的国民死亡。相比之下,还是源头的英式更硬核。
  现在,你是否对上篇文章的结论更加认同了呢?
  疫情远未结束,大家的共同心声是早日渡过难关,这需要特效药物与疫苗的研发。除了瑞德西韦在多国治疗重症患者有效,大洋彼岸又传来一个好消息。
  3月16日在美国西雅图,Jennifer Haller,一位两个孩娃的妈妈,接受了人类第一支新冠疫苗的注射。
  据报道,这次共有四十五位志愿者注射了由美国Moderna公司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这些年轻健康的志愿者将被CDC跟踪一年,以测试疫苗的有效性和副作用。在此,向这些勇敢的志愿者致敬。
  曙光初现,静待花开!
相关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