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极客公园 | ID: geekpark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我们「被迫」体验了近一个月的远程办公。视频云会议作为日常沟通和管理必要的方式,似乎变成了各个协作软件平台最频繁被使用的功能。

目前以腾讯、阿里、华为为代表的 ICT 巨头以及亿联、会畅、好视通、小鱼易连等为代表的云会议企业纷纷宣布疫情期间开放其免费产品,app 下载量飞升,相关云服务器快速扩容。
相比传统专网会议系统,云会议优势明显,接入模式更加多样化,能够更方便实现如会议室、电脑、手机等各种终端之间的整合协作,扩展性更好。作为新兴行业未来增速可观,随着像飞书这类新玩家的入场,将打开更大的行业空间。
其实云会议在海外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网络视频会议和专网会议。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会议形式也逐步云化。与此同时,商业活动日渐复杂,云会议也正朝着企业协同办公的方向进行发展。

如果说每个时代独角兽的诞生都有着特定的历史机遇,那么将云会议的发展划分为前后十年的话,第一个十年属于 Webex。它幸运地赶上了 90 年代末 21 世纪初美国企业全球化的浪潮,经过 9 / 11 事件的催化到达顶峰;另一个十年则属于 Zoom,撑起它的是慕课 MOOC 在全球的兴起,抓住了 PC 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切换的历史机遇。
不过海外市场,云会议平台份额集中,只有在产品、技术、市场三个领域都有突出表现的才可能最终获得成功。
Webex 有过高光时刻,2003 年曾被福布斯评为五年中成长最快的 25 家 IT 公司之一,并被列入「能够改变世界未来的十只股票」。但 Zoom 作为云会议领域的后来者,则迅速赶上并逐渐成为领导者,2018 年 Zoom 击败 Webex、 微软等竞争对手,被 Gartner 评为最好的视频会议提供商。
「成王败寇」,可能用这样极端的形容词来描述 Webex 与 Zoom 的关系并不恰当。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市值高达 240 亿美金的后者称得上是企业通信领域的新贵。
试问为何 Webex 落了下风,只能说它的企业个性是助推其攀上高峰的重要原因,也是如今市场份额下滑的掣肘。

01
911之后的崛起
Webex 成立于 1996 年,2000 年 7 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由华人企业家朱敏和印度人苏布拉共同创立,是网络视频会议的开路先锋。2007 年,思科以 23% 的溢价完成对 Webex 的收购,总金额高达 32 亿美元。截止收购当年,Webex 市场份额为 64%,每月服务人数超过 3500 万,收入约 3.8 亿美金。

从 1996 年成立到 2007 年被思科收购,这十年的时间,行业与企业的戴维斯双击使得 Webex 迅速成为该领域的绝对领导者,击败了微软、思科、IBM、英特尔这样的 ICT 巨头,以及 Netmeeting、Place Ware、WeLine 等新入场者。
而之所以能够成功,既有行业方面的原因,同时也离不开 Webex 企业本身的独具个性。

华人企业家朱敏和印度人苏布拉共同创立了 Webex | Cybernaut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美国科技公司发展蓬勃并开始向全球化市场拓展,如何将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成了关键。所以不少企业开始将生产制造环节向大陆、东南亚、东欧进行转移,供应链更是遍布全球。
在这种行业背景下,管理、服务和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开始变高,由于产品具备先进的技术以及首创的 SaaS 商业模式,Webex 的网络视频会议业务开始出现了高速增长。

最终,Webex 2000 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盘前估值超过了 16 亿美金。而彼时互联网泡沫已经接近破裂边缘,但最终 Webex 得以幸免,是因为 911 事件爆发后全球蔓延的恐慌心理。
「大家好像都不敢坐飞机出差了,」Webex 前员工 Steve Wei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这恰好为我们的远程会议业务带来了发展机会。
当经济衰退导致各大公司开始实行成本节约措施,Webex 充分受益行业机遇,迅速击败竞争对手,2003 年被福布斯评为「五年内成长最快的 25 家公司」之一,并被列入「能够改变世界未来的十只股票」榜单。
当时在美国的商务人士中间甚至流行起了这样打招呼的方式,
「Let's Webex it」,这意味着他们要开网络会议了,
有点像现在大家常会说的「Just Google it」。

企业分布在各地的员工可以通过 Webex 进行协作
比如同时标注一张 PDF | Cisco
除了行业驱动外,Webex 的成功还要得益于它差异化的产品定位。和其他竞争对手不同的是,Webex 认为不仅需要强调视频图像的传输质量和效果,还应该注重用户需要传递的信息,同时结合不同的应用,才能更好地让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进行良好的商业协作。
比如一家在全球各地拥有分支机构的跨国企业,它的工程师们可以借助 Webex 同时修改一张图纸,标注一份 PDF 文件或者进行网络销售时为买卖双方共享 PPT。

此外,稳定的数据传输能力也是 Webex 爆发式增长的重要原因。
为了保证网络服务质量,Webex 在全球自建数据中心,铺设了专网,搭建了一套类似电信增值业务的运营平台。当时全球网络带宽发展肯定大不如现在,这种稳定的数据传输能力成了 Webex 产品击败竞争对手最重要的优势。

02
Zoom 的反超
2006 年,Webex 总收入高达 3 亿美金,其中盈利超过了 5000 万美金。尽管它依然是炽手可热的网络视频会议产品,但却开始被人诟病「昂贵」和「笨拙」。
「如果你用的不是最新款的 Window 电脑,那么很大概率你使用 Webex 的体验不会好」,TechCrunch 记者 Michael Arrington 曾吐槽说。

而面对一众新互联网公司的搅局,它们可以提供更低廉、可替代传统应用的解决方案,Webex 的市场份额已经开始被稀释了。Teamslide,DimDim,1videoconference,Vyew,Live Meeting,SlideShare
这些初创公司通过开源的方式「克隆」了 Webex 的功能,在一个或多个产品服务领域发起了竞争,它们往往还具备更强的跨平台协作能力。
但思科把 Webex 当做是布局企业统一通信业务的重要棋子,也是思科向对手微软发出挑战的重要武器,这是思科愿意高价收购 Webex 的原因。收购之后,思科保留了 Webex 的品牌,而后者在思科品牌背书以及强大资本的加持下,开启了全球扩张的发展路径。
虽然 2017 年 Webex 被 Gartner 评为「会议解决方案魔力象限」(Magic Quadrant for Meeting Solutions)的领导者,但彼时它的市场份额已经下滑了 50% 左右。

注:魔力象限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对市场情况进行的图形化描述。魔力象限(Magic Quadrant)由 Gartner 公司于 2006 年 9 月 25 日取得「魔力象限」注册版权,并可以在获得许可的情况下重复使用。它根据 Gartner 公司的定义,它描述了 Gartner 公司依据标准对该市场内的厂商所进行的分析。
此时,另一家云会议公司 Zoom 则成长迅速,一步步蚕食着 Webex 的市场份额。
有意思的是,Zoom 创始人袁征曾是 Webex 的老员工,当时他在 Webex 开发的产品就是一套「远程会议系统」。后来,Webex 被思科收购,袁征进入思科的协作部门担任工程副总裁,但他始终觉得市面上大部分远程会议产品「不好用」,难以赢得用户亲睐,他 20 年前给 Webex 写的代码,有的至今仍运行在 Webex 的服务上。
传统网络会议系统依赖一整套复杂的硬件设备,有电脑、显示屏、麦克风、路由器等,袁征认为只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就已经可以轻松实现很多功能了,这些移动设备会重新定义整个行业。

「Webex 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但 2010 年和 2011 年,我没发现有一个客户是开心的。想到自己花了这么多时间开发技术却没办法让客户满意,就挺尴尬的。」袁征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苦笑道。

由于对现有产品在移动端的体验并不认同,袁征先是提出改进意见,未被采纳后选择离开,2011 年创立了 Zoom。「思科不愿意改变原有的协作策略,我说我有不同的想法」袁征回忆道。当时跟着他离开思科的有将近四十人,6 年后 Zoom 有了 75 万名客户。
移动互联网逐渐取代传统互联网的过程,为 Zoom 的崛起提供了绝佳的机会,那些移动终端最终成了引爆 Zoom 产品价值的原点。
彼时,视频会议服务领域已经是一片红海。但因为在行业内浸淫多年,袁征对市场转变和客户需求有很清楚的认知,所以 Zoom 提供的是多样性的产品和差异化的付费机制,既能够服务小型企业,同时也可以对齐像康泰纳仕、Uber、Williams-Sonoma 这类客户的大规模需求,各产品协同性非常高。
其中 Zoom Meetings 是平台的基石,分为基础、增强版、商业版、企业版,采取不同收费方式,使用场景多元,电脑、平板、手机、会议室等均可便捷接入会议,同时 Zoom 还可以集成多种应用软件,兼容性与拓展性得到了保障。

从行业的角度来讲,Zoom 成立之初赶上了 MOOC (慕课,在线教育平台)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时期。
现在全美排名前 200 的大学,大约有 94% 到 96% 的学生是 Zoom 的用户,他们今后进入职场将成为 Zoom 良好的客户基础。同时基于 3G / 4G 网络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针对这类设备的网络视频会议软件基本空白。

而除了行业机遇外,Zoom 的成功要归功于它把产品、技术、市场三者进行了完美结合。袁征认为产品的设计理念应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即产品经理思维。
而从技术的角度来看,Webex 的发展模式已经和行业趋势背道而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网络基础设施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带宽条件极大改善,Webex 自建数据中心保持数据传输稳定的竞争优势逐渐被对手超越。比如 Zoom 采用汇编语言,自行开发了一套 SVC (柔性编辑码)技术,可以根据接入会议各方的网络带宽、CPU 性能、设备分辨率等参数在云端进行优化,再进行信号的压缩、冗余和补偿。
这种技术能够实现在丢包率 40% 的情况下音视频流畅,特别在当时,4G 网络尚未普及,移动设备带宽不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实现很好的音视频体验。
•  2006 年亚马逊开始部署公有云服务,并在全球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其成本低廉、部署灵活的优点开始体现出来。新入场者往往采用公有云部署方式,在产品价格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  Webex 在全球大量部署数据中心,因为服务器密度会影响网络时延进而关乎用户体验。
Zoom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的是「烧钱+开放」的策略。Zoom 上市前公开融资四轮共募集 1.5 亿美金,基本都是投入到服务器搭建和算法开发上。此外,它还将自己的接口开放给代理商或一些大型企业,同时这些当地运营商帮助 Zoom 部署和运维节点,进一步扩大了节点密度。

如果说 Webex 的产品和技术优势是其在第一个十年成功的关键,如今却成了市场份额下滑的掣肘。
03
成败在何处?
不过对成长如此之快的 ZOOM,思科表示「并不担心。」

思科协作业务市场营销副总裁 Aruna Ravichandran 去年 3 月接受《福布斯》采访时指出,「在会议业务领域,客户更换产品是常有的事。我们的 webex.com 在线电子商务业务条线增长迅速,上个季度有 5 万名用户从 ZOOM 转到了思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客户希望得到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终端服务、会议、团队协作、客服中心等),整个部门的业绩在思科内部增长了 24%。」

只能说,思科重金购入 Webex,但并没有把它变成一个能够聆听客户需求的品牌。
Vallone 表示不理解为什么其他供应商在响应客户需求这方面会做得这么差。「有时候当一家公司体量变得很大时,通常内部就会变得政治化,要推动一些改变难上加难。
根据调研机构 Global Market Insights 给出的数据,到 2024 年,视频会议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到 14%,市场份额有望突破 200 亿美金。ZOOM 以超过 100% 的速度每年增长着,相比之下思科视频会议的利润只有 18% 的增幅。

如果思科能够好好研究下 ZOOM 在产品开发上的技术逻辑,学会聆听客户的需求,那么它还是有可能保持可观的市场份额的。
毕竟你要是不希望变得被动,那最好的方式就是摸清对手的套路并主动出击。
  - 推荐阅读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