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7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面对人生巨大的无常,无论如何,去做点能增加自己才华的事,哪怕学做一个新菜,先平安无事地活下去,所有的春天都会如约而至。
来源 | 我是艾小羊(qingchangaixiaoyang)

一个朋友说,这段时间呆在家里看新闻,好像把一辈子来不及想的问题,都想了一遍。我问她想清楚没,她说没有。觉得人生太无常了,一切皆有可能,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这段时间,我也经常想到“无常”这个词。人类的安全感,来源于掌控欲望的被满足。所谓无常,本质上是一种失控。
作为地球上惟一思考生死问题的物种,人类对无常的终极恐惧,是对于衰老与死亡的恐惧。
如何克服这种恐惧?我常用的办法是在榜样身上找力量。
这次疫情,冲在最前面的三位,平均年龄79岁,说实话,我不羡慕大明星,但我很羡慕他们,羡慕他们的健康、活力与年轻。
一个心理医生告诉我,抗衰最重要的不是如何保护皮肤,而是如何保护心理;人的抵抗力和精气神儿,来自于他们觉得自己对他人、对世界有用;这种“有用感”是心理年轻最重要的标志。
如何拥有保质期更长的“有用感”,以对抗生命的无常?看看疫情中C位“出道”的三位学术明星,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抵御生命无常的力量。
01
1月20号,讲真话的钟南山首次提出武汉人不要出来,外地人不要去武汉,拉响了严峻的疫情警报。
早在此前的1月18日,钟南山从广州奔赴武汉前线,并且到金银潭医院了解情况。
1月19日,钟南山去北京;1月20日,接受白岩松采访,这一天,他只睡了4个小时。
1月28日,钟南山再次接受采访,说武汉是一个英雄城市,泪洒当场。
有激情、有干劲、精力充沛、敢讲真话,钟南山颠覆了很多人对于84岁的认知。
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是我国著名儿科专家,母亲廖月琴是著名的护理专家、肿瘤专家。
虽然是医学世家,钟南山的人生,却至少经历过两次无常。
第一次是动荡的十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钟南山,一夜之间成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后代。
钟南山被发配去做锅炉工,而更大的打击是母亲廖月琴的自杀。
在这种生命巨大的无常面前,钟南山决定回到广州,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然而,因为一次误诊,钟南山成了全院的反面典型,被从急诊科发配到了病房。
钟南山开始每天恶补临床医学知识,8个月写满了4大本医生笔记,体重掉了12公斤,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
第二次无常,出现在钟南山43岁的时候。这一年,在国内学术界已经小有名气的钟南山,决定去英国深造两年。
到英国不久,钟南山收到导师的信,告诉他中国医生的资历在英国不被承认,只允许钟南山以参观者的身份在病房与实验室活动,时间最长为8个月。
一般人面对这种身份和待遇的巨大落差,很容易打退堂鼓,钟南山却选择了迎难而上,用知识和才华,去击碎命运的无常。
为了研究吸烟(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钟南山每天猛吸一氧化碳,让血液中一氧化碳的浓度达到22%,相当于连抽60多支烟。最终,他不仅证实了导师的演算公式,还发现其推导的不完整性。
在英国留学期间,钟南山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取得了6项重要成果,完成了7篇学术论文,曾经告诉他只能呆8个月的导师,最终对他说,中国医生钟南山,你想呆多久都可以。
面对人生的无常,钟南山坚守本职、做好本职;本职工作的才华与能力,无形中成了他的护身符。
在2003年非典期间,主持人王志问钟南山,你关心政治吗。钟南山回答:“我想搞好自己的业务工作,以及做好防治疾病,这本身就是我们最大的政治。”
02
前几天,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收治病人。
虽然我们永远要警惕,别把悲歌唱成赞歌,然而就医院建设而言,火神山的确是一个奇迹,从决定建设到交付使用,只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
这个奇迹医院的原始图纸,是79岁的黄锡璆先生设计的,他也是2003年非典期间,小汤山医院的设计师。
黄锡璆的热血请战书,也在网上实火了一把。在请战书中,黄锡璆写到:
鉴于以下三点
  1. 本人是共产党员
  2. 与其他年轻同事相比,家中牵挂少
  3. 具有非典小汤山实战经验
本人表示随时听从组织召唤,随时准备出击参加(疫情)抗击工程。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医院建筑设计师,这个春节,黄锡璆没有休息,甚至平时,他的休息时间也很少。在火神山医院的图纸全部交付后,黄锡璆对记者说:“等没有重大任务时,要把很早就要写的一本书完成。”
有事可做,有梦想可追,果然能让一个人永远年轻啊。
黄锡璆的人生,同样经历过两次无常。一次是作为印尼华侨的他,回到祖国。
那一年,黄锡璆读高二。他辞别父母,在当时移民局要求签署的“保证一辈子不回印尼”的契约上签字。这一别,他与父母山高水远,难再相见;这一别,是为了“回国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一年后,黄锡璆如愿考入东南大学(当时名为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从此,“建筑”成为他人生的第二个伴侣。
黄锡璆生命中的第二次无常,是对归侨与知识分子并不友好的那十年。他不得不离开设计院,去车间开机床,去农村种地,还做过搬运工。
多年后,回忆这段辛苦而无常的岁月,黄锡璆说:
“这些锻炼使我对基层有更多的了解。从那个年代走过来,我会更多地关注实际。在做工程的时候,往往更多地考虑这个建筑是否实用。我选择做“医疗建筑”也是基于这个出发点。”
果然可贵的人生,都是把生命中的无常,变成了积累宝贵经验与财富的机会。
在同事眼里,黄锡璆是个既随和又顽固的人。生活中随和,专业方面“顽固”。在建设小汤山医院的时候,由于条件有限,抢工期,有人劝黄锡璆不要坚持洁污分流,万一医院不能如期投入使用,怕他担不起这个责任。
黄锡璆却异常坚决,认为只有洁污分流,才能确保传染病人的康复。最终,小汤山医院创造了收治病人680名,康复出院672名的奇迹。这里面,既有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也有医院设计者的心血。
黄锡璆说:“在专业上如果不坚持,就是没尽到责任,就是在添乱、在浪费资源,就是做不负责任的产品。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应该。”
作为一名医院设计专家,“让病人走最短的路看完病,是我搞设计最大的原则”。
也许,敬畏自己的专业,守护自己的专业,是一个人所能获得的终极安全感。医院的每一寸空间,都是生命与观念的战场;人生的每一天,都是理想与创造的道场。
03
与钟南山、黄锡璆不同,73岁的李兰娟院士,前三分之一的生命,泡在了人生的无常中。
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小山村的李兰娟,家境贫寒,父亲因为眼疾无法劳作,全家人靠母亲卖山货活命。李兰娟读初二,母亲告诉她,家里没钱再供她读书。
听话的李兰娟回学校收拾行李。班主任问她,还想不想读书,李兰娟说想。班主任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让她先请假一个月,回家帮母亲务农。
一个月后,李兰娟重返校园,正逢期末考试,她的功课不仅没落下,相反考得比以前更好。这个成绩,让她为自己争取到了助学金。
一年后,考入省重点高中的李兰娟,口袋里揣着5块钱,到了浙江杭州。回忆50多年前的这一天,李兰娟说:“当同学们都为去新学校高兴得不得了时,我却为学费发愁——剩下的钱根本不够付学费,报到、注册都成了问题。”
18岁,靠助学金读完高中的李兰娟,遇到了无常的人生中,最大的无常——动荡的十年开始,她只能放弃考大学,回家乡做乡村教师。
然而,在生命的无常中,似乎又蕴含着改变李兰娟命运的契机。回到家乡的她,看到村民们长期劳作,经常腰背疼痛,就自学针炙,研究草药,为街坊邻里缓解病痛。
3个月后,村民一致推选李兰娟做“赤脚医生”。当时李兰娟代课每天能赚8毛钱,赤脚医生的工资只有每天1毛钱。家境贫寒的李兰娟思前想后,毅然放弃了“高薪”,决定选择自己热爱的医疗事业。
彼时之失,无意中,成了他日之得。1970年恢复高考后,“赤脚医生”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去了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能走到今天,我要感谢很多人。”李兰娟在很多场合这样说过。从差点辍学的贫家女孩,到赤脚医生;从赤脚医生,到中科院院士,李兰娟最应该感谢的其实是她自己,是她用勤奋与才华,扛住了命运的无常。
2月2日,73岁的李兰娟带队抵达武汉,她说 “我没考虑什么时候回来”
这次出征,是73岁的李兰娟主动要求的,她希望把在杭州救治危重患者的经验应用到全国,让武汉的危重病人得到救治。
40年前,在杭州,刚成为医生不久的李兰娟救治过一名重症肝炎患者,患者最终因为消化道大出血离世,家人不敢靠近。李兰娟亲手为病人擦洗身体,穿好寿衣。她说:“我没有治好他,得让他一路走好。”
04
导演李安说,世事无常,只有才华最耐老。我们喜欢看年轻的身体、美好的容颜,更喜欢看到永远不老的灵魂。
当精致利己的风气越来越甚,当消费主义慢慢成为时代的主流,一场疫情,3位平均年龄79岁的老人,忽然让我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生命的“无常”,就像养孩子,看自己的,度日如年;看别人的,白驹过隙。
那些所谓的牛人,与我们一样,也曾经历人生的低谷,甚至他们的低谷更低走过低谷的唯一方法,是强健自我,从身体到精神,从心理素质到专业素养。
村上春树说:“重要的是维持一种认真保护自己的姿态,慢性的无力感是会腐蚀人。
面对人生巨大的无常,无论如何,去做点能增加自己才华的事,哪怕学做一个新菜,先平安无事地活下去,所有的春天都会如约而至。
— THE END —
作者:艾小羊。复杂人生的解局人,品质生活的上瘾者,专治各种不高兴。著有书籍《活成自己就好了》。公众号:我是艾小羊(ID:qingchangaixiaoyang),微博:有个艾小羊。灼见经授权发布。
MORE
灼见热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