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或为2019-nCoV中间宿主
穿山甲是一种长鼻子、吃蚂蚁的哺乳动物
2月7日,华南农业大学的官方微博发送了一条消息称: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自然》杂志-新闻频道也对此进行了跟进报道。
该校的两名研究人员沈永义、肖立华等人根据从动物和患者身上提取的冠状病毒的基因比较和其他发现,发现穿山甲可能是2019-nCoV的潜在中间宿主。研究人员在2月7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报告说,穿山甲携带的病毒与 2019-nCoV序列有99%的相似性。
科学家认为,这一基于基因分析的研究结果似乎是合理的,但要注意的是,完整科研数据仍待公布。“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结果。虽然我们需要看到更多的细节,但这确实是有意义的,因为现在有一些其他数据已显示穿山甲携带的病毒与2019-nCoV密切相关,”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化病毒学家Edward Holmes说。
2019-nCoV的动物宿主/来源一直是近期的研究热点。
目前已知冠状病毒可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传播。科学家基于蝙蝠基因序列与其他已知冠状病毒的相似性,提出2019-nCoV最初来自蝙蝠。
但2019-nCoV的中间宿主一直未找到明确答案。
穿山甲与冠状病毒
此前,科学家就注意到,冠状病毒是穿山甲可能的死亡原因,并且2019-nCoV和穿山甲冠状病毒均通过具有类似分子结构的受体感染人体细胞。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计算病毒学家David Robertson说,早在华南农业大学的研究之前,科学家就发现穿山甲是潜在的病毒中间宿主。
穿山甲是受保护的动物,但非法贩卖活动使其一些种类濒临灭绝。中国法律规定,穿山甲非法贩卖者可被处以10年以上的监禁。
上个月,北京有科学家声称蛇是2019-nCoV的来源,但这一理论遭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研究结果将很快公布,以帮助控制此次疫情。
科学界表示希望此次研究能提供更具体的细节,包括研究小组在哪里发现了携带类似病毒的穿山甲。
加拿大汉密尔顿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冠状病毒研究人员Arinjay Banerjee表示,另一个关键细节是,研究人员在穿山甲的哪些部位发现了这种病毒——例如,它是从血液样本还是直肠拭子中分离出来的?这将有助于确定病毒是如何传播给人类的,以及今后如何预防这种传播。
加利福尼亚州拉荷拉市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免疫学家和计算生物学家Kristian Andersen说:“我相信这是真的。” Andersen表示他比较了公开的穿山甲病毒序列,发现它们与nCoV-2019相似,“我期待着华南农业大学即将公布的报告和数据。
《JAMA》:武汉中南医院41%新冠肺炎经医院内传播
近日,研究人员对2020年1月1日至1月28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38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连续住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最终随访日期为2020年2月3日)。研究发表于《JAMA》。
在武汉中南医院138例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中,41%的患者被怀疑通过医院内传播感染2019-nCoV,26%的患者在ICU接受治疗,死亡率为4.3%。
138例新冠肺炎住院患者中,男性75例(54.3%),中位年龄56岁(四分位区间[IQR]42~68岁,22~92岁)。
院内感染被怀疑是医务人员(40例[29%])和住院患者(17例[12.3%])感染的可能传播机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136例(占98.6%)、疲劳96例(占69.6%)、干咳82例(占59.4%)。
淋巴细胞减少97例(占70.3%)(淋巴细胞计数0.8×109/L, IQR=0.6-1.1])、凝血酶原时间延长80例(占58%)(13.0秒,IQR=12.3-13.7)、乳酸脱氢酶升高55例(占39.9%)(261 U/L,IQR=182-403])。
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所有病人的肺部均有斑片状阴影或毛玻璃样阴影。
大多数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奥司他韦124例(89.9%),不少患者接受了抗菌治疗——莫西沙星89例(64.4%)、头孢曲松34例(24.6%)、阿奇霉素25例(18.1%),和糖皮质激素治疗62例(44.9%)。
36例患者(26.1%)因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2例,占61.1%)、心律失常(16例,占44.4%)和休克(11例,占30.6%),被转到重症监护室(ICU)。
症状首发至呼吸困难的中位时间为5.0天,至入院的中位时间为7.0天,至ARDS的中位时间为8.0天。
在ICU治疗的患者(36例)与未在ICU治疗的患者(102例)相比,年龄更大(中位年龄66岁vs 51岁),更有可能伴有基础合并症(26 [72.2%] vs 38 [37.3%]),并且更可能有呼吸困难(23 [63.9%] vs 20 [19.6%])和厌食(24 [66.7%] vs 31 [30.4%])。
36例ICU患者中,4例(11.1%)接受了高流量氧治疗,15例(41.7%)接受无创通气,17例(47.2%)接受有创通气(4例接受体外膜肺氧合[ECMO])。
截至2月3日,47例患者(34.1%)出院,6例死亡(总死亡率4.3%),但其余患者仍在住院治疗。在47例出院患者中,平均住院时间为10天(IQR=7.0-14.0)。

崔杰团队就2019-nCoV早期进化机制发表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中科院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上海分部崔杰研究组成员魏小曼、李祥等根据目前发表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分析结果及公共数据库里上传的基因组比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推测出此次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早期进化机制。研究成果于1月29日在线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研究认为,2019-nCoV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已知的HCoV-229E、HCoV-OC43、SARS-CoV、HCoV-NL63、HCoV-HKU1和MERS-CoV等六种能够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属于第七种能够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并且能引起肺炎。
对2019-nCoV进行基因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其与SARS、MERS病毒皆有较大的区别,基因组差异度分别21%50%。尽管同属于Beta冠状病毒,2019-nCoV与SARS、MERS冠状病毒却并不相同,可以认为2019-nCoV是SARS冠状病毒的远亲,而绝非SARS冠状病毒的变种或SARS复燃。
研究指出,在冠状病毒和宿主长期共存的情况下,病毒通常会因为宿主限制而在同一物种例如蝙蝠中流行,但是少数情况下,不同病毒通过感染同一宿主细胞后会发生重组,从而产生一系列遗传物质不同的重组体,这些新重组的病毒中有些具备感染新宿主(其它动物或者人类)的能力。
从现有数据来看,新型冠状病毒在早期进化中显示较弱的感染力,也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传播能力不容忽视。
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病毒缺少拓扑结构,聚类不明显。但是针对2019-nCoV的分析发现在不同的蛋白上至少有17个位点涉及氨基酸的改变,而其中几种突变在一起广东家庭聚集性病例中比较常见。这表明,病毒在发生人与人之间传播后开始产生突变。
至于病毒有没有发生适应性进化,目前还无法定论,需要更多的病毒基因组分析及后续针对突变位点的功能实验验证。研究人员未来将集中分析病毒在自然界及人群中的进化模式,阐明2019-nCoV的起源及与中间宿主作用的进化机制。
文章版权归【美柏医健】所有
欢迎转发,转载请参照“转载须知
投稿或应聘,请将稿件和简历发送到
[email protected]
近期热文推荐
《柳叶刀》:新冠肺炎激素治疗弊大于利?
最新活动推荐
2020China Focus@San Francisco开幕,开启中外医健跨境对接新局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