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妈有话说
今天带来的是jean Yiu的文章,她的公众号是:【一家游】,这篇文章解读了经典育儿书籍《PET父母效能训练》如何高效的亲子沟通。
《PET父母效能训练》特别适合一岁以上的宝爸宝妈提前备课阅读,因为一岁开始是孩子慢慢要建立规则感的年龄,而如何去与孩子有效的沟通有效的建立规则就成了这一阶段的重点,相信对妈妈们有很大帮助和启发!希望你也喜欢这篇文章!

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于上世纪60年代开发了“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帮助数百万家庭改变了生活。
《PET父母效能训练》提出了积极倾听、“我-信息”和“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和技术,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也适用于包括家庭、职场、学校在内的所有人际关系。
本文预计阅读10分钟

下面我们花一点时间来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


父母也需要训练
作者在开篇指出,当人们成为父母时,因为新身份的加持,他们忘了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也有情绪和需求,认为自己应该表现出为人父母者的恰当行为、无条件接受和容忍孩子、为孩子牺牲、保持公平正直。更重要的是,千万不能犯他们自己的父母在他们身上犯下的错误。
在父母的光环下,他们忘记了自己真实、原本的样子。然而,更奇特的是,所有这一切心理和角色的转化都是在一夜之间完成,而他们有生以来却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有关如何做人父母、养育孩子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一个几乎完全无助的婴儿,父母要对其身心健康承担起全部责任,并将其教养成一个事有所成、善于合作、能为社会作贡献的公民。还有什么比这项工作更加困难和费心费力?
人类在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以及其他行为科学,积累了丰富的儿童与育儿、人际交往、如何帮助他人成长、如何创造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等方面的新知识。
然而面对养育孩子和解决家庭问题,父母们仍然几乎全部依赖于他们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的代代口传身教。也就是说,今天的父母还在使用两千年前的方法!!

接纳孩子,也要接纳自己
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表现真实的自己,而非扮演的称职父母。
你可以坦然接受自己在面对孩子时,会拥有积极或负面的情绪;你无须前后一致勉强自己假装对孩子的接纳和爱;也没有必要对每个孩子一律平等展示你的接纳和爱;你和你的配偶也无须在教育孩子时站在统一战线上。
唯一重要的是,你需要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
孩子的行为,有些是父母可以接纳的,有些则无法接纳。我们用行为窗口来表示。 
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视其个性而定。有些父母天生容忍能力非常强,对孩子容易产生包容和接纳的感情,他们称之为“善于接纳的人”。

有些父母,则喜欢鸡蛋里挑骨头,非常不容易接纳其他人。通常,这些人对他人“应该”表现的行为,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抱有非常强烈和坚定的观念。跟这些人相处,你可能会觉得非常不舒服,因为你不知道他们是否接纳你。
此外,影响接纳线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也与孩子的个体区别有关。比如,有些孩子可能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或多动症;女孩比男孩通常更容易让人接纳。
即使是同一对父母与孩子,可接纳行为和不可接纳行为的分割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到父母心情、所处环境等等的影响。
有时候,父母们会假装接纳孩子的行为。表面上,他们会表现出接受孩子的行为,但内心的真实感受却不是这样。
这些虚假的接纳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孩子天生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当父母伪装其真实感受时,孩子通常接受到相互矛盾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这常常让他们陷入困惑、不知所措,他们会认为父母口是心非。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无法信任父母。
孩子无疑都喜欢被接受,但是当父母发出的是明确诚实、内外一致的信息时,孩子也能富有建设性地处理父母的不接纳。

父母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
很多父母将本该归属孩子的事情,承担了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不是鼓励孩子自行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
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问题归属原则。
一个行为不被接纳,究竟是父母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分清问题的归属能够帮助我们确定采取哪一种方式来进行沟通。
如果这些行为不被接纳,是因为它们干扰到父母的权力,影响了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如:
当父母赶时间的时候,孩子却在那里磨磨唧唧;
孩子没有准时回家吃完饭,却忘记打电话回家;
孩子把音乐开得很大声,以致父母无法听见对方的谈话。
当孩子的行为侵犯了父母的权利,或者阻碍了父母的需求得到满足,PET运用“面质技巧”来解决问题。
另外一些不被接受的行为表现是因为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不高兴、感到挫折,或者遇到麻烦,例如:
孩子被朋友拒绝;
孩子发现作业太难了;
孩子对老师感到生气;
孩子对自己的体重过重感到沮丧。
这个时候,父母应该作为支持者,运用“倾听技巧”来帮助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如何听,孩子才会说——学会倾听
我们发现很多时候,亲子之间仿佛筑起了一堵心墙,孩子拒绝和父母分享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将孩子推开,不再与父母交流呢?
假如孩子在与父母的沟通中,接收到的都是“不被接纳的语言“,父母的回应充满评价、责备、批判、说教、警告和命令,孩子认为与父母的交谈不仅得不到支持和帮助,甚至常常是不安全的。这种不被接纳的感觉,会让人封闭自己、带上防卫的面具。
而懂得接纳的父母,能够帮助孩子欣赏自己、肯定自己,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可以掌握自己生活方向的人。
如何表达对他人的接纳,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建设性”的谈话方式能够让人产生好感、鼓励他人表达自我;而破坏性的谈话方式,所传递的信息使人感到受到评判或者感到内疚、威胁、令人自卑,从而产生防御心理。
用非语言来表示接纳:
不插手——当孩子专注于某项活动时,父母若不加干涉、放手不管就是一种有效的表达接纳的非语言方式;
不评论——很多时候,父母过多的加以评论会让孩子关闭倾述的欲望。这时候,什么也不说(被动倾听),反而能够让对方感觉真正地被接纳。
用语言来表示接纳:
当孩子带着问题而来的时候,人们常用的回应方式:

以上12种沟通障碍,用隐藏的信息告诉对方:你不接纳他的感受、不信任他的能力,从而对亲子关系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有效的、建设性的回应方式——“门把手”法:回应中不包含倾听者的任何想法、判断或情绪,而是邀请和鼓励孩子分享他自己的想法、判断或情绪。
最简单的不带任何意见的回答:
“我明白了。”
“真的。”
“哦。”
“怎么样?”
“有意思。”
“真的呀?”
邀请对方继续说得更多的开启性回答:
“给我讲讲。”
“我很想知道你的看法。”
“你想谈谈这件事吗?”
“我们来讨论一下吧。”
“继续说吧,我听着呢。”
“听起来你似乎对此有什么要说的。”
“这似乎对你很重要。”
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远比被动倾听更有效,在这种情形下,倾听者试图了解发送者的情绪或信息的含义,并把他的理解反馈给发送者进行求证。
而非发表评论、意见、建议、推论、分析或质疑。
孩子:哦,今年我遇到了一个愚蠢的老师,我真是受不了她了。
家长:听起来你真的对你的老师感到失望。
孩子:就是。
积极倾听实际上是一个共情的过程,它需要倾听者放下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理解、尊重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积极倾听传达了一种信任,帮助孩子深入思考、分析问题并最终找到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有时候,积极倾听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仅仅帮助孩子表达和释放情绪、帮助她接纳无法改变的事实。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面质技巧
养育孩子会带来很多额外的工作,当孩子的行为影响到父母的需求时,如何与孩子沟通,让他们倾听父母的感受,从而帮助父母解决问题呢?
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亲子相处之道,会发现人们很少使用与朋友沟通的方式去与孩子沟通。面对孩子不恰当的行为,我们习惯运用命令、劝诫、威胁和建议,这些无效的沟通方式往往换来孩子的抵抗、敌意和防备。
“你-信息”和“我-信息”
当父母仅仅告诉孩子,他的哪些行为带给自己的感受时,这些信息通常成为“我-信息”:
累了的时候我不想玩。
我去接你,而你不在那儿,我觉得很沮丧。
我刚收拾完就被你弄乱了,我觉得很不好受。
而“你-信息”以“你”字开头,或者包含“你”字,通常表达指责、评判、威胁、贬损等负面信息:
你不应该那样做。
你难道不能……
你如果不住手,我就要……
你为什么不能乖乖的?
下面这张图展示了两种信息在沟通中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我-信息”的构成要素:行为+感受+影响
--客观描述行为,而不是评判它
--父母了解自己的感受并传达给孩子
--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为什么“我-信息”要更加有效?当父母对孩子坦诚说出他的行为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比起暗示孩子他的行为不对,“我-信息”用陈述事实代替指责,让孩子学会了解他人的感受、承担改变行为的责任。 
诚实与坦诚能够培养亲密的关系。
弄清愤怒背后的真实感受:
一位母亲在百货商店找不到她的儿子,她非常担心和恐惧——害怕孩子发生不好的事情。当她最终找到孩子的时候,大大松了一口气,这时候她是怎么对孩子说的呢?
在见到孩子那一刻,她愤怒地说“你这个捣蛋鬼!”、“你怎么这么笨,居然跟着都会跑丢了!”、“我没有告诉你要紧跟着我吗?”
这位母亲的情绪为什么从担心演变为愤怒呢?在这里怒气的目的是表达责备、惩罚,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教训。于是孩子接收到的不再是妈妈对他的担心——被爱,而是指责——自我贬低。
用“我-信息”称赞孩子
“我-信息”在促进孩子改变不可接纳行为上是一种更加积极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传达正面情绪的积极方法。
通常的称赞模式:
“你真是个好孩子!”、“你干得真棒!”
“我-信息”的称赞模式:
“谢谢你去机场接弟弟——这省得我再跑一趟了,我真的很感激你。”
“你让我知道你什么时候回家,这让我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样我就不会担心你了。”

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方法
有时候即使充分使用“我-信息”进行面质,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孩子对于某种行为的需求,与父母要求他改变行为的需求产生冲突。这时,问题不再是其中一方而是双方的问题。
通常父母习惯使用权威,向孩子推销自己的解决方法。或者无条件向孩子的需求让步。他们误以为解决家庭冲突的方法只有两种。
有的父母选择“父母赢——孩子输”的方法,有的父母选择了“孩子赢——父母输”的方法,其他人则在这两极之间无所适从。
我试着对孩子采取宽容的养育方式,直到他们变得让我忍无可忍。然后我开始使用权威严厉地管教他们,直到我变得过于严厉,自己都忍受不了我自己为止。
他们不知道,在这种非输即赢的强权方式之外,还存在第三种“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法。这种方法强调查双方找出令父母与孩子彼此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与被他人强加给自己的决策相比,第三法促使孩子参与到方案的决策过程,从而提高孩子执行决策的动力。它向孩子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孩子被视为成人一样平等对待,并触及问题的真实部分从而更易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父母们应该了解,孩子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亲子关系仍然是处于婚姻关系之后的第二位。高效能的父母能够与孩子建立一种更为轻松随意的关系,孩子拥有自己的生活,应当被给予更多的自由来塑造他们自己。
“孩子会带给这个世界无限的可能性,未来的道路和方向有无限的可能。不要希望你的孩子成为某种特定的样子,只要期盼他们有所成长就好。”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一家游
我是一妈,教育学硕士,既是育儿漫画作者,又是婴幼儿规律作息实践者。
【一妞家的事】全宇宙最懂妈妈的育儿漫画。5毛钱绘画功底,画风鬼畜却轻松。
热门文章回顾:
点下”在看“↓↓↓
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公民应有的素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